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一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函《甘珠爾》 、250多函《丹珠爾》 ,各派大德所造的論典也不計其數,在這麼多的千經萬論中,各大教派一致公認必須要學習的,唯有這一部《入菩薩行論》。所以,你們應該好好思維:這部《入菩薩行論》在佛教當中的地位是什麼樣的?影響是什麼樣的?價值是什麼樣的?藏地和印度這麼多的高僧大德並不是沒有論典可學,也不是沒有經典可學,但在所有的經論當中,哪一部是大家必須共同學習的?你們不妨仔細想一想。

  不僅如此,藏傳佛教任何一個教派、任何一個高僧大德,在撰著大乘論典時,幾乎都要引用《入菩薩行論》的教證。例如,《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引用過叁分之一左右,《大圓滿前行引導文》、《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引用了相當一部分,噶舉派、薩迦派、覺囊派的諸多論典中,《入菩薩行論》的頌詞也隨處可見。這些大德們並不是找不到其他的教證,之所以如此,本論的重要程度可見一斑。所以,你們不要認爲這部論典哪裏都可以聽得到,什麼宗派當中都有,這種想法完全是錯的!

  前一段時間,拉薩的文物館裏發現了貝若紮那 對本論的一個注釋(因爲曆史的各種原因,此注釋一直沒有公開),由于年代古老,有很多紙張粘在一起,現在他們請了西方和東南亞國家的一些技術人員,想通過各種方法把它恢複,但能不能恢複呢?我想可能有點困難。現在藏地的很多大德對這件事情非常關注,當然,有智慧的人對智慧是很關注的,沒有智慧的人,對吃的、穿的、自己的住處非常關注,而對有智慧的人來說,這些根本無所謂。

  言歸正傳,這次學習《入菩薩行論》,大家千萬不要錯過機會,我這裏並不是自吹自擂,宣傳我講得如何如何,我們藏傳佛教如何如何……當然,你們一個人都不聽,對我也是無利無害的,但對于具有智慧的人而言,知道哪些論典是真正的如意寶、哪些是相似的如意寶,這是非常有必要的。

  上面講了藏地對《入菩薩行論》的弘揚情況,那漢傳佛教是怎麼樣的呢?在唐朝佛教非常興盛的時候,《入菩薩行論》還沒有譯成漢語,後來宋朝永熙二年(公元985年),有一個叫天息災 的譯師,才將此譯成了《菩提行經》。但因爲其中的詞句艱澀難懂,至今將近一千多年了,這部論典一直沒有弘揚開來。從整體的情況來看,當時天息災的翻譯是非常精密的,他專門建立了一個譯經場,對照印度的梵文本進行翻譯。翻譯的時候,有主譯、潤文、監譯等八九個分工,主譯負責梵文本是怎麼講的,監譯監督譯文是否有錯,還有些人對文字進行潤色,對意義進行校對……這種譯場應該是非常不錯的。但可能因爲衆生的福德因緣吧,這部論典在漢傳佛教中一直沒有得到廣弘。

  近幾年來,隆蓮法師翻譯了甲曹傑的《入菩薩行論注釋》,臺灣的如石法師也到印度求得了《入菩薩行論》的傳承,經過很長的時間,認真翻譯了本論,同時撰寫了《入菩薩行論淺釋》,還探索了《入菩薩行論》與《學集論》、《經集論》之間的關系。從那個時候開始,漢傳佛教的寺院中,才有個別修行人開始接觸《入菩薩行論》。

  從現在的一些情況來看,漢傳佛教學習《入菩薩行論》還不足夠,我希望各大寺院、居士團體,或者佛教中心、居士林,應該主動學習《入菩薩行論》。爲什麼要學呢?你們可以想一想,印度這麼多的高僧大德對本論如是的重視,藏地猶如繁星般的無數大德也對本論如是的重視,漢傳佛教的高僧大德和虔誠佛教徒們,你們難道不值得考慮一下嗎?

  有些孤陋寡聞的人可能會想:“這個《入菩薩行論》是藏傳佛教的,我才不學呢!”這種想法,完全是被濃厚的執著遮蔽了自己的慧眼。要知道,《入菩薩行論》並不是藏傳佛教的,如果你對藏傳佛教的佛法不願意接受,那印度傳來的佛法你願不願意接受呢?如果不願意的話,那釋迦牟尼佛的佛法全都不要接受了;如果願意,那這麼好的論典爲什麼不學習?

  所以,我這次勸發大家在各大寺院、佛學院中好好學習《入菩薩行論》,因爲這部論典已經將大乘經論的所有內容以非常簡單的文字表述出來了,學習了它,很多人的相續肯定會得到一定的調伏。藏傳佛教也有種說法:“這個人的利他心不足,行爲不是很調柔,應該學習《入菩薩行論》!”

  當然,像我這樣微不足道的人,祈禱所有的十方僧衆不太合理,但不管怎麼樣,我內心當中確實很想,現代人也好、後代人也好,共同合掌祈請以漢傳佛教爲主的十方高僧大德,以及一些具有能力的虔誠佛教徒,自己在學習本論的時候,應將其作爲一生的修行法要,同時也勸請別人一起來學習《入菩薩行論》。

  以前上師在世的時候說過,我們學院每年都應講一遍《入菩薩行論》,可見,學習本論並不是以前聽過或者看看講義就可以了,若是這麼簡單的話,印度這麼多的班智達爲什麼要寫一百多本注疏呢?前兩天有個人說:“我以前看過《入行論》的講義,所以這次不聽也可以。”這種話已經將他自己的愚癡暴露無余了,爲什麼呢?因爲藏傳佛教中這麼多的高僧大德都要學習、研討《入菩薩行論》,而且還造了這麼多講義,如果《入菩薩行論》真是特別簡單,這些高僧大德難道沒有事情做了嗎?所以,我希望有些人不要把內心的愚癡全部表現在外面,在很多衆生面前“表演”,這樣也不一定非常精彩。

  就我個人而言,《入菩薩行論》不是一般的論典,雖然它屬于顯宗法要,但菩提心在自相續中沒有生起來的話,縱然你每天聲嘶力竭地念佛,每天專心致志地坐禅,每天都在弘法利生,或者搞一些慈善機構,但是若沒有真正的菩提心,一切都圍繞著自私自利,這樣做善事雖然是有一點功德,但不可能成爲解脫之因。因此,每個人應該再叁地觀察自己的相續,如果你的所作所爲沒有把握能成爲解脫之因,那爲什麼不學習這樣好的論典呢?

  開講之前,首先介紹一下作者寂天菩薩。寂天菩薩生平有七個稀有傳記,這次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以後若有空或者方便的時候,稍微廣講一點,一方面可使你們對作者生起無僞的信心,另一方面,依靠這種對聖者的真實信心,我們相續中的菩提心也很容易生得起來。

  寂天論師的降生年代,這方面曆來有一些辯論,布頓大師的《布頓佛教史》、覺囊多羅那他的《印度佛教史》、有些現代人寫的《佛教思想概論》中,記載的年代各有不同。有一本書叫《與西藏有緣》,裏面說寂天論師公元687年降生,763年圓寂。還有一位博士,他寫的書中說寂天論師生于公元650年,圓寂于750年,大概住世有一百年。不管怎麼樣,寂天論師應該是七世紀至八世紀中期的人。

  對我們修行人而言,這些曆史不清楚也沒什麼,關鍵是自己的修行能否與學習結合起來。如果一個人整天研究這些,眼睛一直往外面看,我覺得這樣不太好,但如果整天以修行爲主,什麼理論也不管,這樣也不太好。如果對于作者及其曆史背景、身份、成就一無所知,就我個人而言,似乎對他所造的論典生不起信心來,鑒于此,今天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寂天論師的事迹。

  在他的七大稀有傳記中,我們先講第一個:寂天論師是善铠國王的太子,原名寂铠,因爲他前世串習了空性等大乘佛法的緣故,從小就與其他孩子完全不同,對佛法叁寶有非常虔誠的信心,經常供養十方叁寶、婆羅門、比丘等等。他的相續中與生俱有隨解脫分善根,不僅對出世間的解脫法門有一定信心,而且對世間上的衆生具有慈悲心,盡管他降生于王宮,但對身邊的大臣、親朋好友常以慈悲對待,尤其是看見一些病人、窮人或者其他可憐的衆生,他就會生起強烈的大悲心,經常救護他們、幫助他們。

  大概在六七歲的時候,按照印度的傳統,他開始學習工巧明等世間技藝,當他全部了如指掌後,國王非常歡喜,大臣們也特別高興。後來他年齡稍長,准備繼承王位,按照當時的傳統,登基前要舉行一個授權灌頂,就在當晚寂铠做了一個夢:夢中,文殊菩薩坐在他將登基的王座上,對他說:“善男子,我是你的上師,你和我同坐一座是不應理的。”另有些書中(《印度佛教史》)記載:度母 用溫水給寂铠灌頂,在接受灌頂時,他覺得特別燙、非常難忍,此時度母就告訴他:“現在的這個不是很難忍,如果你明天繼承王位,獲得了王權灌頂,來世的地獄鐵水比這還難忍!”並勸他看破一切世間法,舍棄王位,到東方的貝嘎地方去面見文殊菩薩。得到這個授記後,他早上醒來前思後想,最後決定放棄王位,騎著一匹駿馬,像當年的釋迦太子一樣離開王宮,赴東而去。

  二十一天中他不吃不喝,一直前往東方的貝嘎地方。當他到了那裏的森林,恰好遇到一個美女,饑渴難耐的他讓美女幫忙看一下馬,自己走到泉水旁想喝一點水。正准備喝水時,美女告訴他:“這是世間的水,你最好不要喝,若真是口渴的話,可以飲用這個甘露。”于是給了他一些甘露,消除了他身體上的疲勞。體力恢複後,他問道:“你是從什麼地方來的?”美女回答:“我來自貝嘎地方的森林。那裏有一位具足圓滿功德的上師,他經常入于文殊金剛定。”聽到這個上師的名字,寂铠猶如窮人獲得如意寶一樣,內心數數歡喜,于是他請美女無論如何要帶自己去拜見這位上師。美女答應後,帶他去了上師那裏。那位上師猶如十萬個太陽照射須彌山般威嚴,身口意叁門極爲調柔寂靜,一見之下,寂铠馬上生起了極大的信心,遂將所騎之馬、身上的飾品全部供養,乞求攝受。上師攝受他之後,傳授了文殊金剛等持。後來,他在上師身邊靜修十二年,親見文殊菩薩,從而獲得了殊勝的成就。

  今天大概就介紹到這裏吧。明天以後我們一邊講頌詞,一邊順便介紹寂天論師或無著菩薩的生平,同時希望大家好好地學習《入菩薩行論》。以我近二十年的教學經驗發現,很多人在剛開始的時候特別精進,每天都不吃不喝的,看起來對佛法很有信心。但是要知道,所謂的精進,初、中、後叁個階段都要精進,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一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