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广释(下册)▪P48

  ..续本文上一页索曲扎仁波切在注疏中,对“如人数沐浴”一偈解释不同。他依照贾操杰论师的观点,将本颂释为:如同胜论外道,为求解脱而数数沐浴身体以求净罪,或如耆那教徒,投身火中以求消除罪业,虽然他们承受着极端痛苦,却自以为乐。在有理智者看来,外道们这些举动唯是自我摧残,除了为今生后世带来痛苦外,毫无实义;而在具有出世智慧者看来,世人的四种颠倒执着,如同外道们一样,非常愚痴可怜!

  如是诸众生,度日若无死。

  今生遭弑杀,后世堕恶趣。

  如是三界众生,放逸度日就像根本没有老死之苦一样,这些可怜众生,今世被死神处死之后,后世将会堕入恶趣,饱受极苦。

  如是陷于三界苦海之中而毫不自觉的愚昧众生,一个个非常放逸,悠哉悠哉地过着日子,好像他们面前根本不会有老死这回事一样。根索曲扎仁波切说:他们个个都像获得了阿罗汉果位一样,好像已经不用惧怕死亡,已经到达安乐地了。上师如意宝在一首道歌中也曾悲叹:“现今大地芸芸众,整日造恶放逸行,岂曰死亡已远离?难道地狱已消失?”这些愚昧众生,最终无一例外,都要遭受死神弑杀,凄然地步入中阴后世,而以在世所造恶业的牵引,毫无自主地堕入恶趣,感受不可思议的恐惧痛苦。《因缘品》中说:“聚集还散坏,崇高必堕落,生者皆尽终,有情亦如是,行恶入地狱。”愚昧无知,不知因果取舍的众生,在轮回中一言一行,起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以此为因,其后世也就难免三恶趣的苦果。面对这样的众生,菩萨怎么能不油然而生悲心呢?然而要救度众生,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广聚福慧资粮、证得佛果,那时才可无偏地普降安乐之雨而滋润众生。

  自聚福德云,何时方能降,

  利生安乐雨,为众息苦火?

  何时心无缘,诚敬集福德,

  于执有众生,开示空性理?

  要到什么时候,才能从自己积聚的福德之云中,降下普利众生的安乐甘霖,为众生息除熊熊轮回苦火?什么时候我才能通达三轮无缘,以诚敬之心积集清净福德资粮,对执着实有而受苦的芸芸众生,开示诸法无缘空性的真理?

  在难忍大悲心催动下,作者在此发下宏愿:我什么时候才能以自己积集的福德资粮之浓云,为众生普降安乐之雨,息灭熊熊炽燃的轮回苦火呢?这是希望众生得到暂时安乐的愿望。集聚广大福德,以无量衣食资具等息除众生的贫穷痛苦,在菩萨学道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修习。特别是针对南赡部洲福德浅薄的众生,若能先以衣食资具满足愿望,很多众生就能顺利地依教修习善法,追求解脱。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修习菩萨行时,曾多生累劫地实施过这种愿行,对此大家听过本师传的都很熟悉。

  能让众生暂时得到足够的衣食资具,这虽然能让他们安乐,但是并非究竟,因此菩萨继续发誓愿:自己要迅速证得三轮无缘的法无我智慧,以诚敬之心积集无量清净福德资粮,自己现前证得圆满菩提,对有实执所缘的众生开示空性正理。空性正理是断除实执、解脱轮回的唯一途径,若能让众生如理趋入此正道,他们才有机会解脱苦海永断轮回。而要引导众生证悟空性,引导者自己必须具备空性智慧。如果修行人真实证悟了空性,对那些执着诸法实有而虚枉受苦的众生,必然会生起大悲心,《楞伽经》中说:“大悲由大智生。”从较深层次言,大智与大悲本来无二,是同一本体的两个侧面,因而二者恒时无离无合,无有偏袒。

  以空性正理引导众生,这是每一个大乘修行人必具的愿望,然而愿望的深广与稳固程度,视各人证悟空慧不同而有异。诸位当细心反省,如果作者这一段愿文能在自心产生强烈共鸣,那证明你对本品闻思得不错。如果自心感受不那么强,请你务必努力,以最大精进再三阅读思维本品的内容,再再祈祷传承上师加持,使寂天菩萨的善说融入内心。

  

  

  

  

  

  

  

  

  

  

  

  

  

  

  

  

  

  

  

  

  第十品 回向

  丁四、(如是善果利他回向品)分二:戊一、品名;戊二、正论。

  戊一、(品名):回向。

  回向即是“回己善根,有所趋向”,将所造善根力集中加于某目的,使之尽快得以实现。有关回向的必要与重要性,在前面已数次引用《慧海请问经》中的教证加以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作为修行人,回向是必须的后行修法。当然回向本身也有不同层次,最为殊胜的为安住于三轮体空中回向,次之为相似地住于空性中回向;没有达到这些境界的修行人,可以发愿:佛菩萨高僧大德们如何回向,我也如是回向。然后一心一意地念诵回向文。

  关于回向,高僧大德们有不同观点。阿底峡尊者说过应于三轮体空之中回向,即安住于回向者、所回向的善根、回向对境(众生),全部是空性的境界中回向。宁玛巴和噶举派很多高僧大德也说过:“修行人应安住于大圆满、大手印见解中,以离一切戏论的方式回向。”这与阿底峡尊者所说大致相同。但萨迦班智达认为,这必须要现见法界实相的登地菩萨才能做到,而登地菩萨具足刹那能见百佛刹,一刹那能度一百个众生等功德,所以不具此等功德的修行人,不可能做到真正安住于三轮体空中回向。后来枳贡觉巴仁波切(三世怙主)又说:“安住于大手印见解中回向,并非仅仅是登地菩萨的境界,佛经中从未说过见到法性同时,必须现前初地菩萨的功德,修大手印、大圆满的瑜伽士,开始现量证入见解时,其功德不一定会现前,就如大鹏鸟、狮子儿一样,于胎卵中即具胜力,但未出生时,人们也看不见……。”恰美仁波切也赞成枳贡觉巴仁波切的这种观点,认为大圆满修行人安住于大圆满见中回向,完全有可能做到,也是最殊胜的回向方式。

  在诸多回向文中,本论的回向文,非常殊胜,藏传佛教中的修行人中,往往将此作为自己后行的念诵文,现在一般出家人大都能背诵这段愿文。我想这不用多说,如果诸位能细心体味,对这一段回向文的殊胜,一定能有不同程度的亲身体验。

  戊二、(正论)分二:己一、略说回向;己二、彼者广说。

  己一、(略说回向):

  造此入行论,所生诸福善,

  回向愿众生,悉入菩萨行。

  著作这部《入菩萨行》所生的一切福德善根,回向给十方三世所有众生,愿他们都能趣入菩萨行愿。

  这是总的回向。寂天菩萨当年在那烂陀寺的诵经法会上,向僧众们诵读这部论典,其最终愿心,当然是为了让十方三世所有众生都能得到究竟安乐佛果。此处不直接说果,而说愿众生悉入菩萨行,是因为菩萨行是现前佛果之因,众生若能趋入此因,自然能得到果;再者,每一个众生的解脱成佛,都必须靠自己依教奉行,如理如法地修习大乘妙道才行。大菩萨的心愿不会虚设,我们现在回顾作者的伟大心愿,以这部殊胜论典引导,历史上已有无数修行人发起了菩提心,现在也有无数修行人藉之而发起菩提心,将来也会有无数修行人得到加持而发心。在藏地各教派每一个正规寺庙中,此论是必须讲习的,这个传统自阿底峡尊者入藏至现在,没有间断过,成千上万的修行人依之而真正进入了大乘。现在大家也得到了这个清净传承,相信我们也能以寂天菩萨与历代传承上师加持,真实地发起菩提心,进入大乘妙道而顺利成就。为了回报恩德,希望大家以后无论作何善法,也能作如是的甚深回向,以后若有因缘,也应致力向有缘者传讲这部论典,使遍天下一切父母众生,悉入菩萨行愿大海!

  己二、(彼者广说)分三:庚一、为他安乐回向;庚二、为自菩提行之因而回向;庚三、为二利增胜佛法而回向。

  庚一分二:辛一、为离劣而回向;辛二、为胜士满愿而回向。

  辛一分二:壬一、远离总遍三界有情之苦而回向;壬二、分别远离三恶趣等各有情之苦而回向。

  壬一、(远离总遍三界有情之苦而回向):

  周遍诸方所,身心病苦者,

  愿彼因吾福,得乐如大海!

  愿彼尽轮回,终不失安乐,

  愿彼悉皆得,菩萨相续乐。

  无论在任何地方,所有遭受着身心痛苦的众生,愿他们因我的福德善根,获得如大海一般广大安乐。愿他们在轮回期间,始终不失世间的暂时安乐,最终也愿他们都获得菩萨相续不断的无漏安乐!

  以业感而起的众生世界,周遍四方四隅上下十方,众生处于有漏世界,其身心皆是无常有漏之法,难免有着种种痛苦。身苦有风、胆、涎病所摄的四百零四种病苦等;心苦有贪嗔痴所摄的八万四千种烦恼尘劳,为这些苦楚所系缚的有情,其痛苦之状十分悲惨。因此作为一个视一切众生为己身的大乘菩萨,必然会以福德回向,愿一切身心痛苦的有情获得如大海一样深广无边的安乐。这些安乐有两个层次,首先是愿一切众生在尚未解脱之际,始终不会失去种种人天安乐,比如说健康无病长寿,心意宁静愉悦,财富受用圆满等;其次是愿一切众生,都能迅速获得像菩萨一样相续不断的无漏大乐。无漏安乐便是智慧与法界相融无二的究竟大乐,这是任何人天安乐或二乘行人暂时涅槃之乐不能比拟的。让一切众生都得到此乐,是每一个大乘修行人最大最终的追求,也是每一个大乘修行人的无上誓言!

  壬二、(分别远离三恶趣等各有情之苦而回向):

  愿诸世间界,所有诸地狱,

  彼中诸有情,悉获极乐喜。

  愿所有世间中一切地狱,其中一切苦难有情,都能脱离苦难,获得极乐世界中的喜乐!

  在无边无际世界中,有无量众生因业力感召,而堕入各种地狱之中,就南赡部洲而言,就有八寒八热地狱与近边地狱、孤独地狱,共十八种。这些地狱中的有情,所受痛苦无法思议,极其惨烈。菩萨在此以功德回向,发愿让所有地狱众生都能脱离苦境,获得如极乐世界般的安乐;愿地狱大地,都变成极乐世界的珍宝大地;愿地狱有情都能现见八大菩萨,生起无比喜乐。

  也许有人生疑,这样的回向有没有作用呢?不用怀疑,回向功德的力量不可思议,佛…

《入菩萨行广释(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