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索曲紮仁波切在注疏中,對“如人數沐浴”一偈解釋不同。他依照賈操傑論師的觀點,將本頌釋爲:如同勝論外道,爲求解脫而數數沐浴身體以求淨罪,或如耆那教徒,投身火中以求消除罪業,雖然他們承受著極端痛苦,卻自以爲樂。在有理智者看來,外道們這些舉動唯是自我摧殘,除了爲今生後世帶來痛苦外,毫無實義;而在具有出世智慧者看來,世人的四種顛倒執著,如同外道們一樣,非常愚癡可憐!
如是諸衆生,度日若無死。
今生遭弑殺,後世墮惡趣。
如是叁界衆生,放逸度日就像根本沒有老死之苦一樣,這些可憐衆生,今世被死神處死之後,後世將會墮入惡趣,飽受極苦。
如是陷于叁界苦海之中而毫不自覺的愚昧衆生,一個個非常放逸,悠哉悠哉地過著日子,好像他們面前根本不會有老死這回事一樣。根索曲紮仁波切說:他們個個都像獲得了阿羅漢果位一樣,好像已經不用懼怕死亡,已經到達安樂地了。上師如意寶在一首道歌中也曾悲歎:“現今大地芸芸衆,整日造惡放逸行,豈曰死亡已遠離?難道地獄已消失?”這些愚昧衆生,最終無一例外,都要遭受死神弑殺,淒然地步入中陰後世,而以在世所造惡業的牽引,毫無自主地墮入惡趣,感受不可思議的恐懼痛苦。《因緣品》中說:“聚集還散壞,崇高必墮落,生者皆盡終,有情亦如是,行惡入地獄。”愚昧無知,不知因果取舍的衆生,在輪回中一言一行,起心動念,無非是業,無非是罪,以此爲因,其後世也就難免叁惡趣的苦果。面對這樣的衆生,菩薩怎麼能不油然而生悲心呢?然而要救度衆生,最有效的方法莫過于廣聚福慧資糧、證得佛果,那時才可無偏地普降安樂之雨而滋潤衆生。
自聚福德雲,何時方能降,
利生安樂雨,爲衆息苦火?
何時心無緣,誠敬集福德,
于執有衆生,開示空性理?
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從自己積聚的福德之雲中,降下普利衆生的安樂甘霖,爲衆生息除熊熊輪回苦火?什麼時候我才能通達叁輪無緣,以誠敬之心積集清淨福德資糧,對執著實有而受苦的芸芸衆生,開示諸法無緣空性的真理?
在難忍大悲心催動下,作者在此發下宏願:我什麼時候才能以自己積集的福德資糧之濃雲,爲衆生普降安樂之雨,息滅熊熊熾燃的輪回苦火呢?這是希望衆生得到暫時安樂的願望。集聚廣大福德,以無量衣食資具等息除衆生的貧窮痛苦,在菩薩學道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修習。特別是針對南贍部洲福德淺薄的衆生,若能先以衣食資具滿足願望,很多衆生就能順利地依教修習善法,追求解脫。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修習菩薩行時,曾多生累劫地實施過這種願行,對此大家聽過本師傳的都很熟悉。
能讓衆生暫時得到足夠的衣食資具,這雖然能讓他們安樂,但是並非究竟,因此菩薩繼續發誓願:自己要迅速證得叁輪無緣的法無我智慧,以誠敬之心積集無量清淨福德資糧,自己現前證得圓滿菩提,對有實執所緣的衆生開示空性正理。空性正理是斷除實執、解脫輪回的唯一途徑,若能讓衆生如理趨入此正道,他們才有機會解脫苦海永斷輪回。而要引導衆生證悟空性,引導者自己必須具備空性智慧。如果修行人真實證悟了空性,對那些執著諸法實有而虛枉受苦的衆生,必然會生起大悲心,《楞伽經》中說:“大悲由大智生。”從較深層次言,大智與大悲本來無二,是同一本體的兩個側面,因而二者恒時無離無合,無有偏袒。
以空性正理引導衆生,這是每一個大乘修行人必具的願望,然而願望的深廣與穩固程度,視各人證悟空慧不同而有異。諸位當細心反省,如果作者這一段願文能在自心産生強烈共鳴,那證明你對本品聞思得不錯。如果自心感受不那麼強,請你務必努力,以最大精進再叁閱讀思維本品的內容,再再祈禱傳承上師加持,使寂天菩薩的善說融入內心。
第十品 回向
丁四、(如是善果利他回向品)分二:戊一、品名;戊二、正論。
戊一、(品名):回向。
回向即是“回己善根,有所趨向”,將所造善根力集中加于某目的,使之盡快得以實現。有關回向的必要與重要性,在前面已數次引用《慧海請問經》中的教證加以了說明,此處不再贅述。作爲修行人,回向是必須的後行修法。當然回向本身也有不同層次,最爲殊勝的爲安住于叁輪體空中回向,次之爲相似地住于空性中回向;沒有達到這些境界的修行人,可以發願:佛菩薩高僧大德們如何回向,我也如是回向。然後一心一意地念誦回向文。
關于回向,高僧大德們有不同觀點。阿底峽尊者說過應于叁輪體空之中回向,即安住于回向者、所回向的善根、回向對境(衆生),全部是空性的境界中回向。甯瑪巴和噶舉派很多高僧大德也說過:“修行人應安住于大圓滿、大手印見解中,以離一切戲論的方式回向。”這與阿底峽尊者所說大致相同。但薩迦班智達認爲,這必須要現見法界實相的登地菩薩才能做到,而登地菩薩具足刹那能見百佛刹,一刹那能度一百個衆生等功德,所以不具此等功德的修行人,不可能做到真正安住于叁輪體空中回向。後來枳貢覺巴仁波切(叁世怙主)又說:“安住于大手印見解中回向,並非僅僅是登地菩薩的境界,佛經中從未說過見到法性同時,必須現前初地菩薩的功德,修大手印、大圓滿的瑜伽士,開始現量證入見解時,其功德不一定會現前,就如大鵬鳥、獅子兒一樣,于胎卵中即具勝力,但未出生時,人們也看不見……。”恰美仁波切也贊成枳貢覺巴仁波切的這種觀點,認爲大圓滿修行人安住于大圓滿見中回向,完全有可能做到,也是最殊勝的回向方式。
在諸多回向文中,本論的回向文,非常殊勝,藏傳佛教中的修行人中,往往將此作爲自己後行的念誦文,現在一般出家人大都能背誦這段願文。我想這不用多說,如果諸位能細心體味,對這一段回向文的殊勝,一定能有不同程度的親身體驗。
戊二、(正論)分二:己一、略說回向;己二、彼者廣說。
己一、(略說回向):
造此入行論,所生諸福善,
回向願衆生,悉入菩薩行。
著作這部《入菩薩行》所生的一切福德善根,回向給十方叁世所有衆生,願他們都能趣入菩薩行願。
這是總的回向。寂天菩薩當年在那爛陀寺的誦經法會上,向僧衆們誦讀這部論典,其最終願心,當然是爲了讓十方叁世所有衆生都能得到究竟安樂佛果。此處不直接說果,而說願衆生悉入菩薩行,是因爲菩薩行是現前佛果之因,衆生若能趨入此因,自然能得到果;再者,每一個衆生的解脫成佛,都必須靠自己依教奉行,如理如法地修習大乘妙道才行。大菩薩的心願不會虛設,我們現在回顧作者的偉大心願,以這部殊勝論典引導,曆史上已有無數修行人發起了菩提心,現在也有無數修行人藉之而發起菩提心,將來也會有無數修行人得到加持而發心。在藏地各教派每一個正規寺廟中,此論是必須講習的,這個傳統自阿底峽尊者入藏至現在,沒有間斷過,成千上萬的修行人依之而真正進入了大乘。現在大家也得到了這個清淨傳承,相信我們也能以寂天菩薩與曆代傳承上師加持,真實地發起菩提心,進入大乘妙道而順利成就。爲了回報恩德,希望大家以後無論作何善法,也能作如是的甚深回向,以後若有因緣,也應致力向有緣者傳講這部論典,使遍天下一切父母衆生,悉入菩薩行願大海!
己二、(彼者廣說)分叁:庚一、爲他安樂回向;庚二、爲自菩提行之因而回向;庚叁、爲二利增勝佛法而回向。
庚一分二:辛一、爲離劣而回向;辛二、爲勝士滿願而回向。
辛一分二:壬一、遠離總遍叁界有情之苦而回向;壬二、分別遠離叁惡趣等各有情之苦而回向。
壬一、(遠離總遍叁界有情之苦而回向):
周遍諸方所,身心病苦者,
願彼因吾福,得樂如大海!
願彼盡輪回,終不失安樂,
願彼悉皆得,菩薩相續樂。
無論在任何地方,所有遭受著身心痛苦的衆生,願他們因我的福德善根,獲得如大海一般廣大安樂。願他們在輪回期間,始終不失世間的暫時安樂,最終也願他們都獲得菩薩相續不斷的無漏安樂!
以業感而起的衆生世界,周遍四方四隅上下十方,衆生處于有漏世界,其身心皆是無常有漏之法,難免有著種種痛苦。身苦有風、膽、涎病所攝的四百零四種病苦等;心苦有貪嗔癡所攝的八萬四千種煩惱塵勞,爲這些苦楚所系縛的有情,其痛苦之狀十分悲慘。因此作爲一個視一切衆生爲己身的大乘菩薩,必然會以福德回向,願一切身心痛苦的有情獲得如大海一樣深廣無邊的安樂。這些安樂有兩個層次,首先是願一切衆生在尚未解脫之際,始終不會失去種種人天安樂,比如說健康無病長壽,心意甯靜愉悅,財富受用圓滿等;其次是願一切衆生,都能迅速獲得像菩薩一樣相續不斷的無漏大樂。無漏安樂便是智慧與法界相融無二的究竟大樂,這是任何人天安樂或二乘行人暫時涅槃之樂不能比擬的。讓一切衆生都得到此樂,是每一個大乘修行人最大最終的追求,也是每一個大乘修行人的無上誓言!
壬二、(分別遠離叁惡趣等各有情之苦而回向):
願諸世間界,所有諸地獄,
彼中諸有情,悉獲極樂喜。
願所有世間中一切地獄,其中一切苦難有情,都能脫離苦難,獲得極樂世界中的喜樂!
在無邊無際世界中,有無量衆生因業力感召,而墮入各種地獄之中,就南贍部洲而言,就有八寒八熱地獄與近邊地獄、孤獨地獄,共十八種。這些地獄中的有情,所受痛苦無法思議,極其慘烈。菩薩在此以功德回向,發願讓所有地獄衆生都能脫離苦境,獲得如極樂世界般的安樂;願地獄大地,都變成極樂世界的珍寶大地;願地獄有情都能現見八大菩薩,生起無比喜樂。
也許有人生疑,這樣的回向有沒有作用呢?不用懷疑,回向功德的力量不可思議,佛…
《入菩薩行廣釋(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