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详述。从其本体、比喻、数目等各方面来说,暇满的人身确实很难得到,而暇满人身像载人渡越恶浪狂风大海之船筏一样,是有情渡越生死苦海最好的工具。在六道中,三恶趣的众生基本上没有修行的机会;天人以放逸享乐度日,阿修罗以争斗度日,也没有修法的良好因缘;而人道众生,具足受持别解脱戒的条件,又有众多促发出离心的苦难,依此可以圆满地修习佛法,得到究竟解脱安乐。因此,得到人身就像已经得到了渡越生死大苦海的宝舟,如果不抓住机会,不善加利用,那样只有错失解脱的时机,而依旧沉溺于苦海受无数生死大苦。
暇满人身如果失去了,以后再想得到,如盲龟值轭、撒豆留壁、针尖累豆一样困难。愚昧无知者不能通晓这些道理,不觉得此身的珍贵,一天到晚懒懒散散,随随便便地耗费时间,世间有些人甚至认为这样安逸才有意义,这样才是“安乐人生”,相续中如果有类似的邪见,地狱恶趣也就不太远了。有些人虽然入了佛门,却对三宝的信心不坚,对善知识教言半信半疑,虽然听闻到暇满人身难得,也因信心不足而难以发起精进求解脱的心。我们现在处于永善或永恶的关口,如果贪着睡眠懒乐味,那就只有往下堕落受苦,而错失超脱三界轮回,永享成佛大安乐的机会。因此,诸佛菩萨与历代高僧大德,对修行人应当精进,断除懒惰贪睡方面,有过许多重要的教诫,如《劝发增上意乐经》中说:“若有趣佛菩提者,彼见昏睡诸过失,常发精进而安住,我为策彼而说此。”《摄波罗蜜多论》中说:“昼夜诸时不空度,功德资粮无劣少,获得诸义过人法,如青莲花极增长。”以往的大修行人因见到了贪睡懒惰,会导致自己虚耗人身的大过患,因而时刻警策自己精进修习,从不懈怠。如金厄瓦格西,一生中从不睡眠,他的上师仲敦巴格西劝告他要注意身体,他答以“一想到暇满难得,哪儿有时间休息呢?”像金厄瓦格西那样具足善妙功德的人都没有可休息的空闲,那德薄障深的末法修行人,哪儿还有偷懒之闲呢?
癸二、(对治耽劣事懒惰):
弃舍胜法喜,无边欢乐因,
何故汝反喜,散掉等苦因?
喜爱正法是无边欢乐之因,你为什么要舍弃这种殊胜的喜爱,反而去喜欢散乱掉举等无尽痛苦之因呢?
散乱掉举在此指内心的贪嗔分别妄念、邪见,身体作种种无意义的动作,如舞蹈、求名利的劳作等等,语言上散乱于恶语、绮语、离间语等与善法相违背的语言。对佛法的喜乐追求是解脱之因,而耽著劣事的散乱掉举,能障碍这种喜乐追求的生起,使人懒于修习佛法,因此耽著劣事也是修行中的一大违障,是希求解脱者必须断除的一种恶习。如果耽著劣事,弃舍了对修习正法的欢喜心,则从根本上远离了佛法、解脱,远离了一切暂时与究竟安乐。每一个众生都希求安乐,但所行却与正法相背,常常喜欢散乱、掉举等世俗事务,这些散乱掉举是轮回痛苦的无尽导因,华智仁波切说过识聚散乱于色声香味触法是一切轮回痛苦的根源,希求正法是一切功德的基础。因而,欲求解脱安乐的修行人,当全力以赴断除散乱掉举,生起对正法的信乐、希求之心。有些人因前世的熏习,对正法的喜乐生来就强烈;有些人依靠善知识的引导,或依其它各种因缘,通过努力闻思修习,自心对正法也可生起坚固的喜乐;对一般的修行人来说,善知识与道友的帮助,长时期串习对正法的意乐,非常重要。因为凡夫多劫以来耽著于世俗八法,这种恶习非常深厚,如果不靠有力的助缘与自己的努力调正,自心会自然而然地趋向散掉劣事,而对正法则如草置犬前,很难生起喜乐。
大家各自观察自相续,便会明了自己耽劣事懒惰的习气有多深厚,这不用去问别人,也不用掩遮自己的劣根烦恼,只有面对现实。如果自己意乐不在修行闻思方面,而是喜欢世俗欲乐劣事,那就证明自己善根轻鲜,恶习深厚,也正处在危险的下堕关口。此时还不猛然醒悟,以严厉的手段控制自己,就会为散掉烦恼所乘,导致后世无尽的痛苦。如果你不怕恶趣痛苦,那也就无话可说;如果你不甘受苦,希求解脱,那么断除耽著劣事的懈怠,对正法发起勇猛精进的心,这是唯一的办法。大家要反复吟诵思维这个偈子,时常反问自己、策励自己,真有志者,无论何事毕竟可成!
勿怯积资粮,习定令自主,
自他平等观,勤修自他换。
我应毫无怯懦地勤聚福慧二资,修习禅定使自身心堪能,然后精勤观修自他平等、自他相换的法门。
转轮王要降伏敌人,一统天下,必须先将四大军队等国力培养壮大,有了强大雄厚的势力后,则可荡平一切敌对势力。同样,在修行精进波罗蜜多时,自己的福慧功德威力一定要努力使之增加,使擐甲精进、不满精进(不厌足精进)、不退精进越来越增上,自己的力量强大后,精进的违品——懈怠敌军也就可逐一消灭。最后自己得到正知正念,身心自在自主,不为外境所转,这时精进也会犹如山王一样,任何违缘也动摇不了。
有些人虽然懒惰习气很深厚,开始修行时觉得念一句咒语都有很大困难,身心被懈怠烦恼牢牢地捆缚着,有时甚至会觉得自己永无战胜懒惰的希望。这种怯懦其实毫无必要,懒惰习气势力再大,也可以被消灭无余,首先只要有这样的信心,再一步步踏踏实实地积集福慧二资,以正知正念修持自心。水滴尚可石穿,更何况自心意乐有转变一切的力量,自心不断向善法靠拢,最终必然会得自在自主的力量,自心有了自主力,就可以自在无畏地克服一切懒惰障碍。在此基础上,便可以精进修持自他平等、自他相换等大悲智慧双运的大力法门。
对此偈颂各论师颇有争议。因为自他平等、交换是静虑品中宣说的内容,在此处出现,是什么原因呢?有的论师解释说这是为下品作引子,而有必要简略地在此宣说;印度的布布达论师认为此偈不是原文,而是后人所加,因为在精进品之中,出现这些显得很突然,也显得上下文有些不连贯;另外,还有一些不同观点,此不详述。如果去仔细分析,布布达论师的观点应该值得认许。假如此偈是为了接引下品,理应在本品最后的连接文中,而且看此处前后的内容,要解释这两句显然有些不连贯。当然,大多数的讲义对此没有论述,而是依照颂文直接解释,如贾操杰的释论说“身心堪能自有主宰,然后修如下所述自他平等、自他交换也”,这也没有什么不妥之处,我们在此也就依文直接解释。
癸三、(对治自轻凌懒惰):
不应自退怯,谓我不能觉,
如来实语者,说此真实言:
所有蚊虻蜂,如是诸虫蛆,
若发精进力,咸证无上觉。
我不应怯弱畏缩,怀疑自己不能证得无上菩提,因为如来是实语者,他在《妙臂请问经》中说过这样的真实语:所有的蚊虻、蜜蜂和各种昆虫、蛆类如果发起精进之力,都可以证得无上菩提。
在修行人之中,有不同的根机意乐。有的人在修持菩提中,自己能主动精进,不用别人劝说;有的人不但自己不能主动精进地修持,对别人的劝告忠言也充满怀疑:我这样卑微的弱者,根本不可能证得无上菩提,精进又有什么用呢?他们对自己一点信心也没有,因自我轻视而自暴自弃,毫无积极的意乐,导致了对善法的懒惰。在修行人之中不少人有这种自轻凌懒惰,他们大都由于缺乏信心、智慧等原因,听到佛的功德、大乘菩提道的漫长、菩萨的难行、苦行等,马上产生畏怯之心,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圆满修持菩萨行,证悟无上菩提。这种想法毫无根据,只是凡夫人的一种愚痴分别念,无上菩提道与果位,并非凡夫的分别念可以抉择,佛在经典中说过:凡夫的根识并非正量,故不可靠,否则圣者的智慧有何用。因此,虽然从凡夫的角度去考虑,自己与佛果相差太远,几乎是永无等同之日,但这种看法没有真实的依据。如果这种观点有真实的依据,那么几千年来无数的智者不可能一直不停地实践菩提道,也不会取得那么辉煌的成就。
佛在《妙臂请问经》中说:“复次菩萨如是正真随学,作是思维随于狮子虎狼雕鹫鹅鹤鸟鸦枭鸟蚊虻蜂蚋一切身中,悉能成就无上菩提,况我现得人身,宁舍生命,亦应勤精进,求证无上菩提也。”佛是永尽一切过失的量士夫,所言说的皆为正量,既然佛说一切众生皆能成就无上菩提,那么谁也不能否认这种观点。《金刚经》中说:“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已证得一切智智、断一切过失的佛陀,所言说的真实不虚,不会欺诳众生,我们完全可以信奉,而无需任何怀疑犹豫。《法华经》云:“佛无不实语,智慧不可量。”如果自己的善根智慧不够,对佛信心不够,在修行过程中无疑会生一些犹豫:“今天修的这个法到底有没有意义?我到底能不能证悟无上菩提呢?”犹疑魔障会渐渐摧毁自己的信心善根,而陷入自轻凌懒惰之中。
对佛法生起不退转的正信是每一个学佛者首先的任务。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说:“依靠名言观察量,无有错谬行取舍,尤其于教与本师,获得诚信唯一门。”依靠无误的名言观察、推理方法,依正确真实的根据,进行辨析取舍,这是对佛法、佛陀生起定信的唯一途径。佛在经中说虫蝇等一切众生悉能成就无上菩提,是因为一切众生都具足清净的佛性,具足清净的如来德相,只要有顺缘助显,他们即可现前无上菩提之果,这个观点在《华严经》、《楞伽经》、《楞严经》等等众多经典中都有过详细的阐述。而且后来的修行者,那些已得甚深证悟的菩萨们也亲身悟达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来藏),如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说:“萎花中佛蜂中蜜,皮壳中果粪中金,地中宝藏果中芽,坏衣之中宝佛像,贫贱丑女腹中王,焦泥模中妙宝像,客尘烦恼所障覆,众生如是佛性住。”众生外像虽似萎花、粪秽等,然无一不具如来藏。凡夫因计执外相而生怯弱、自我轻慢等过失,为了断除这些邪见过失,弥勒菩萨以九种比喻而宣说了众生皆有佛性。马鸣菩萨在《大乘…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