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詳述。從其本體、比喻、數目等各方面來說,暇滿的人身確實很難得到,而暇滿人身像載人渡越惡浪狂風大海之船筏一樣,是有情渡越生死苦海最好的工具。在六道中,叁惡趣的衆生基本上沒有修行的機會;天人以放逸享樂度日,阿修羅以爭鬥度日,也沒有修法的良好因緣;而人道衆生,具足受持別解脫戒的條件,又有衆多促發出離心的苦難,依此可以圓滿地修習佛法,得到究竟解脫安樂。因此,得到人身就像已經得到了渡越生死大苦海的寶舟,如果不抓住機會,不善加利用,那樣只有錯失解脫的時機,而依舊沈溺于苦海受無數生死大苦。
暇滿人身如果失去了,以後再想得到,如盲龜值轭、撒豆留壁、針尖累豆一樣困難。愚昧無知者不能通曉這些道理,不覺得此身的珍貴,一天到晚懶懶散散,隨隨便便地耗費時間,世間有些人甚至認爲這樣安逸才有意義,這樣才是“安樂人生”,相續中如果有類似的邪見,地獄惡趣也就不太遠了。有些人雖然入了佛門,卻對叁寶的信心不堅,對善知識教言半信半疑,雖然聽聞到暇滿人身難得,也因信心不足而難以發起精進求解脫的心。我們現在處于永善或永惡的關口,如果貪著睡眠懶樂味,那就只有往下墮落受苦,而錯失超脫叁界輪回,永享成佛大安樂的機會。因此,諸佛菩薩與曆代高僧大德,對修行人應當精進,斷除懶惰貪睡方面,有過許多重要的教誡,如《勸發增上意樂經》中說:“若有趣佛菩提者,彼見昏睡諸過失,常發精進而安住,我爲策彼而說此。”《攝波羅蜜多論》中說:“晝夜諸時不空度,功德資糧無劣少,獲得諸義過人法,如青蓮花極增長。”以往的大修行人因見到了貪睡懶惰,會導致自己虛耗人身的大過患,因而時刻警策自己精進修習,從不懈怠。如金厄瓦格西,一生中從不睡眠,他的上師仲敦巴格西勸告他要注意身體,他答以“一想到暇滿難得,哪兒有時間休息呢?”像金厄瓦格西那樣具足善妙功德的人都沒有可休息的空閑,那德薄障深的末法修行人,哪兒還有偷懶之閑呢?
癸二、(對治耽劣事懶惰):
棄舍勝法喜,無邊歡樂因,
何故汝反喜,散掉等苦因?
喜愛正法是無邊歡樂之因,你爲什麼要舍棄這種殊勝的喜愛,反而去喜歡散亂掉舉等無盡痛苦之因呢?
散亂掉舉在此指內心的貪嗔分別妄念、邪見,身體作種種無意義的動作,如舞蹈、求名利的勞作等等,語言上散亂于惡語、绮語、離間語等與善法相違背的語言。對佛法的喜樂追求是解脫之因,而耽著劣事的散亂掉舉,能障礙這種喜樂追求的生起,使人懶于修習佛法,因此耽著劣事也是修行中的一大違障,是希求解脫者必須斷除的一種惡習。如果耽著劣事,棄舍了對修習正法的歡喜心,則從根本上遠離了佛法、解脫,遠離了一切暫時與究竟安樂。每一個衆生都希求安樂,但所行卻與正法相背,常常喜歡散亂、掉舉等世俗事務,這些散亂掉舉是輪回痛苦的無盡導因,華智仁波切說過識聚散亂于色聲香味觸法是一切輪回痛苦的根源,希求正法是一切功德的基礎。因而,欲求解脫安樂的修行人,當全力以赴斷除散亂掉舉,生起對正法的信樂、希求之心。有些人因前世的熏習,對正法的喜樂生來就強烈;有些人依靠善知識的引導,或依其它各種因緣,通過努力聞思修習,自心對正法也可生起堅固的喜樂;對一般的修行人來說,善知識與道友的幫助,長時期串習對正法的意樂,非常重要。因爲凡夫多劫以來耽著于世俗八法,這種惡習非常深厚,如果不靠有力的助緣與自己的努力調正,自心會自然而然地趨向散掉劣事,而對正法則如草置犬前,很難生起喜樂。
大家各自觀察自相續,便會明了自己耽劣事懶惰的習氣有多深厚,這不用去問別人,也不用掩遮自己的劣根煩惱,只有面對現實。如果自己意樂不在修行聞思方面,而是喜歡世俗欲樂劣事,那就證明自己善根輕鮮,惡習深厚,也正處在危險的下墮關口。此時還不猛然醒悟,以嚴厲的手段控製自己,就會爲散掉煩惱所乘,導致後世無盡的痛苦。如果你不怕惡趣痛苦,那也就無話可說;如果你不甘受苦,希求解脫,那麼斷除耽著劣事的懈怠,對正法發起勇猛精進的心,這是唯一的辦法。大家要反複吟誦思維這個偈子,時常反問自己、策勵自己,真有志者,無論何事畢竟可成!
勿怯積資糧,習定令自主,
自他平等觀,勤修自他換。
我應毫無怯懦地勤聚福慧二資,修習禅定使自身心堪能,然後精勤觀修自他平等、自他相換的法門。
轉輪王要降伏敵人,一統天下,必須先將四大軍隊等國力培養壯大,有了強大雄厚的勢力後,則可蕩平一切敵對勢力。同樣,在修行精進波羅蜜多時,自己的福慧功德威力一定要努力使之增加,使擐甲精進、不滿精進(不厭足精進)、不退精進越來越增上,自己的力量強大後,精進的違品——懈怠敵軍也就可逐一消滅。最後自己得到正知正念,身心自在自主,不爲外境所轉,這時精進也會猶如山王一樣,任何違緣也動搖不了。
有些人雖然懶惰習氣很深厚,開始修行時覺得念一句咒語都有很大困難,身心被懈怠煩惱牢牢地捆縛著,有時甚至會覺得自己永無戰勝懶惰的希望。這種怯懦其實毫無必要,懶惰習氣勢力再大,也可以被消滅無余,首先只要有這樣的信心,再一步步踏踏實實地積集福慧二資,以正知正念修持自心。水滴尚可石穿,更何況自心意樂有轉變一切的力量,自心不斷向善法靠攏,最終必然會得自在自主的力量,自心有了自主力,就可以自在無畏地克服一切懶惰障礙。在此基礎上,便可以精進修持自他平等、自他相換等大悲智慧雙運的大力法門。
對此偈頌各論師頗有爭議。因爲自他平等、交換是靜慮品中宣說的內容,在此處出現,是什麼原因呢?有的論師解釋說這是爲下品作引子,而有必要簡略地在此宣說;印度的布布達論師認爲此偈不是原文,而是後人所加,因爲在精進品之中,出現這些顯得很突然,也顯得上下文有些不連貫;另外,還有一些不同觀點,此不詳述。如果去仔細分析,布布達論師的觀點應該值得認許。假如此偈是爲了接引下品,理應在本品最後的連接文中,而且看此處前後的內容,要解釋這兩句顯然有些不連貫。當然,大多數的講義對此沒有論述,而是依照頌文直接解釋,如賈操傑的釋論說“身心堪能自有主宰,然後修如下所述自他平等、自他交換也”,這也沒有什麼不妥之處,我們在此也就依文直接解釋。
癸叁、(對治自輕淩懶惰):
不應自退怯,謂我不能覺,
如來實語者,說此真實言:
所有蚊虻蜂,如是諸蟲蛆,
若發精進力,鹹證無上覺。
我不應怯弱畏縮,懷疑自己不能證得無上菩提,因爲如來是實語者,他在《妙臂請問經》中說過這樣的真實語:所有的蚊虻、蜜蜂和各種昆蟲、蛆類如果發起精進之力,都可以證得無上菩提。
在修行人之中,有不同的根機意樂。有的人在修持菩提中,自己能主動精進,不用別人勸說;有的人不但自己不能主動精進地修持,對別人的勸告忠言也充滿懷疑:我這樣卑微的弱者,根本不可能證得無上菩提,精進又有什麼用呢?他們對自己一點信心也沒有,因自我輕視而自暴自棄,毫無積極的意樂,導致了對善法的懶惰。在修行人之中不少人有這種自輕淩懶惰,他們大都由于缺乏信心、智慧等原因,聽到佛的功德、大乘菩提道的漫長、菩薩的難行、苦行等,馬上産生畏怯之心,認爲自己沒有能力圓滿修持菩薩行,證悟無上菩提。這種想法毫無根據,只是凡夫人的一種愚癡分別念,無上菩提道與果位,並非凡夫的分別念可以抉擇,佛在經典中說過:凡夫的根識並非正量,故不可靠,否則聖者的智慧有何用。因此,雖然從凡夫的角度去考慮,自己與佛果相差太遠,幾乎是永無等同之日,但這種看法沒有真實的依據。如果這種觀點有真實的依據,那麼幾千年來無數的智者不可能一直不停地實踐菩提道,也不會取得那麼輝煌的成就。
佛在《妙臂請問經》中說:“複次菩薩如是正真隨學,作是思維隨于獅子虎狼雕鹫鵝鶴鳥鴉枭鳥蚊虻蜂蚋一切身中,悉能成就無上菩提,況我現得人身,甯舍生命,亦應勤精進,求證無上菩提也。”佛是永盡一切過失的量士夫,所言說的皆爲正量,既然佛說一切衆生皆能成就無上菩提,那麼誰也不能否認這種觀點。《金剛經》中說:“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已證得一切智智、斷一切過失的佛陀,所言說的真實不虛,不會欺诳衆生,我們完全可以信奉,而無需任何懷疑猶豫。《法華經》雲:“佛無不實語,智慧不可量。”如果自己的善根智慧不夠,對佛信心不夠,在修行過程中無疑會生一些猶豫:“今天修的這個法到底有沒有意義?我到底能不能證悟無上菩提呢?”猶疑魔障會漸漸摧毀自己的信心善根,而陷入自輕淩懶惰之中。
對佛法生起不退轉的正信是每一個學佛者首先的任務。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說:“依靠名言觀察量,無有錯謬行取舍,尤其于教與本師,獲得誠信唯一門。”依靠無誤的名言觀察、推理方法,依正確真實的根據,進行辨析取舍,這是對佛法、佛陀生起定信的唯一途徑。佛在經中說蟲蠅等一切衆生悉能成就無上菩提,是因爲一切衆生都具足清淨的佛性,具足清淨的如來德相,只要有順緣助顯,他們即可現前無上菩提之果,這個觀點在《華嚴經》、《楞伽經》、《楞嚴經》等等衆多經典中都有過詳細的闡述。而且後來的修行者,那些已得甚深證悟的菩薩們也親身悟達了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如來藏),如彌勒菩薩在《寶性論》中說:“萎花中佛蜂中蜜,皮殼中果糞中金,地中寶藏果中芽,壞衣之中寶佛像,貧賤醜女腹中王,焦泥模中妙寶像,客塵煩惱所障覆,衆生如是佛性住。”衆生外像雖似萎花、糞穢等,然無一不具如來藏。凡夫因計執外相而生怯弱、自我輕慢等過失,爲了斷除這些邪見過失,彌勒菩薩以九種比喻而宣說了衆生皆有佛性。馬鳴菩薩在《大乘…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