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品 靜慮
庚叁、(修真實之靜慮)分叁:辛一、略說連接下文;辛二、廣說靜慮修法;辛叁、教言成等持方便。
辛一、(略說連接下文):
遠離諸塵緣,思彼具功德,
盡息諸分別,觀修菩提心。
如上思維遠離身心塵緣,安住阿蘭若的種種功德後,就應止息妄想分別,觀修大乘菩提心。
本品前部分內容講述了斷除靜慮違品的加行,完成了這些加行後,修行人遠離塵緣安住寂靜處,進入靜慮的正行。對上述斷世間、舍妄念兩大加行,修行人一定要予以高度重視。寂天菩薩在本品中,沒有專門講修禅定的技巧,而是針對凡夫的貪欲習氣,著重從身離世間安住阿蘭若,內心斷舍貪欲女色財利方面作了引導。如果能圓滿修持這些引導,遠離散亂,靜慮功德大廈的地基便堅固了。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勸發增上意樂經》中告訴過彌勒菩薩,初發心菩薩要調伏自心,必須遠離二十種塵緣:身之所有縛,口之所有縛,意之所有縛,煩惱熾燃,冤魔等等,如果遠離了這些散亂幹擾,相續中自然會生起功德。
身斷離世間羁縛,心斷舍貪欲妄念,這兩種功德,皆是依止寂靜處而生起,因此,依止寂靜處可謂一切功德來源。一個真正的修行人,應該一生中住在寂靜之處,以前崗波巴大師教導弟子們說:作爲一個瑜伽士,走破靴子不如坐破墊子。意思是修行人不應到處遊蕩,而應依止具相上師的竅訣,在寂靜處恒時修持,這樣一定可以生起功德。有一次,崗波巴大師問密勒日巴尊者:“上師,您爲什麼總是在寂靜山中呢?”尊者回答:“雖然住在城市與寂靜處,我的修行境界沒有絲毫差別,但是我要讓後代修行者,了解寂靜處的功德,而住在城鎮裏,並不是真正的修行人,因此我才一輩子住在山中啊!”作爲後學者,我們對尊者的苦行恩德應當以實際行動去回報。
大乘修行人安住在寂靜處修持靜慮,並非只是求自利,而是爲了生起堅固的菩提心能更好地利他。要生起菩提心,首先就得斷除計執自我他人之類的分別妄念。這些分別計執如果不斷除,自他平等與相換菩提心絕對不可能生起來;而自他平等與自他相換的願菩提心學處不修好,利益衆生度化衆生就變成一句空話。所以盡息分別妄執,觀修菩提心,是我們進入大乘佛法正道的必經之路。在藏傳佛教中,修持菩提心利益衆生的方法有兩大傳承,一種是阿底峽尊者傳下來的七種教授,即知母、念恩、報恩等七種修心法;另一種便是寂天菩薩在此處所敘述的自他平等與交換修法。按圖美仁波切的觀點,這是世俗菩提心的兩種修法,是進入勝義菩提心之門。因此希望大家對本論所闡述的竅訣高度重視,一邊聽聞,一邊反複串修。如果想積累資糧,趨入大乘解脫正道,那麼務必請專注聽聞,反複誦讀!反複觀修!
辛二、(廣說靜慮修法)分二:壬一、自他平等修法;壬二、自他相換修法。
壬一分叁:癸一、略說;癸二、廣說;癸叁、攝義。
癸一、(略說):
首當勤觀修,自他本平等;
避苦求樂同,護他如護己。
首先應當精勤觀修,自己和他人本來平等,避苦求樂是我與衆生共同的需求,所以應像愛護自己一樣愛護其他衆生。
自他平等與自他相換法,有前後次第。大乘修行人必須先熟練地觀修自他平等,以此爲基礎,方可進入自他相換菩提心的修法,《學集論》中說過:“自他平等熟習已,能生堅固菩提心。”有關自他平等修法的重要性,我想用不著反複強調,大家想想自己在平時爲什麼生不起悲心?爲什麼不能生起利益他人之心?爲什麼會對他人生嗔心、嫉妒、傲慢?爲什麼會傷害其他衆生?……這一切都是因爲不能等觀自我與他人而導致。再說,假如我們能平等地觀待一切衆生與自己,那自己早就離苦得樂了。
佛菩薩教導我們平等觀待自他,當然不是一個籠統命令,而是有其微妙正確的道理。作者在此提出了自他衆生本來就是平等的,而且一切衆生都同樣地希望身心能避免痛苦,享受快樂,因此我們應該如同保護自己一樣保護其他衆生。這兩句很簡單,藏地的大修行人經常引用這個教證來修煉自心,並教導弟子,但漢地初學者對此中推理過程可能有些不明了,你們現在最好認真領會其內義,以後能將這句法語廣泛弘揚,對所有衆生都會産生極大利益!
應平等地觀待保護其他衆生的理由,此處從兩方面作了闡述。從勝義谛而言,“自他本平等”,自己與他人的本來體性是平等的。衆生的“我”與我自身的“我“,都是以名言施設分別假立之法,都是從平等真如體性中以無明熏染而生起的幻覺,如果沒有無明習氣蒙蔽,哪會有自他分別呢?由于無始以來串習,衆生在平等本體上造成了自他分別。我們對自身由于這種串習成熟,執著爲“我的身體”,而對其他衆生,由于沒有串習這種計執爲“我身”的觀念,所以不認爲他們是“我”的身體。根霍仁波切在此舉了一個例子,說如果自己對某一匹馬有“我的馬”這種計執,當這匹馬生病時,那自己肯定很心疼,想方設法醫治它;但將馬賣給別人後,無論馬生什麼病,自己也不會心疼,而那個買馬的人卻會因馬而心疼。衆生對自他執著也與此相同,一般人對自身很執著,一旦受到了違緣,心裏馬上就會痛苦,想盡辦法保護自己。然後對自己的親人,如母親對兒子也特別執著,兒子遇到了傷害,母親會很痛心,會盡力保護兒子,可對其他衆生,無論怎樣也不會關心。這個原因,就是我與我所執在作怪,如果衆生都斷舍了狹隘的我執分別,了知自他衆生本來平等,怎麼會不護他如護己呢?不管用中觀或密法竅訣,我們只要能淡薄自我計執分別,那生起自他平等菩提心,也就沒那麼困難了!
從世俗谛而言,一切衆生都渴望遠離痛苦,獲得安樂。這一點,下至我們現量可見的小爬蟲,上至王侯,都是相同的。我們在身體受創傷時,會覺得特別疼,那麼其他衆生,如牦牛身體受傷時,也會同樣地感受難忍的疼痛;我們吃合意的食品時,會生起悅意之感,而牦牛在啃食青草時,同樣也會搖頭擺尾,特別快樂……。既然如是,那我們在避免痛苦時,爲什麼不想想那些曾做過自己父母的衆生;我……們在享受安樂時,也爲什麼不念及那些父母衆生呢?大家只要在這些道理上多加思維,內心就會漸漸生起等視衆生之心,而不會抱持著那種愚昧自私,一切都以“我”爲中心的自他分別念。如果能經常想:“我自己所希求,亦是父母親友衆生的希求,我自己不希望的,亦是一切父母衆生的不欲。”這樣過不了多久,自他平等菩提心一定能生起來。
癸二、(廣說)分叁:子一、如何修平等法;子二、于彼妨難;子叁、如是修習之功德。
子一、(如何修平等法):
手足肢雖衆,護如身相同;
衆生苦樂殊,求樂與我同。
一個人的手腳等不同部位雖然衆多,但是把它們都當成自身一部分來保護卻相同;同樣,衆生的苦樂感受雖然互異,但是,追求快樂的意願卻和我完全相同。
衆生對自他的分別,是在無始輪回中串習而成的惡習,因而對治它需要通過多種方便善巧,方可收效。前面提出了自他本來平等,都想避苦求樂,所以應護他如護己,慈悲地對待一切衆生。凡夫聽後馬上會生起懷疑:這是不可能辦得到的事情,衆生有那麼多,不要說其他道的衆生,就說人道有情,地球上現在有六十幾億,分那麼多國家、民族,而且每一個人性格意樂都不相同,還有許多人性格很不好……,相互之間有這麼大的差異,要我如同愛護自身一樣去愛護他們,根本就辦不到吧!
爲了破斥這種懷疑,作者回答說:將衆多有情等同自身去愛護,這完全可以修成。因爲衆生所執著我與我所,並非有固定不變存在,我與我所的執著範圍,每個人都可以隨意擴大或縮小。比如我們凡夫執愛的身體,不也是有衆多不同部位嘛,如手、腳、頭、肩膀等,而手又由手指、手掌、手臂組成,手指又由指甲、關節、皮骨等組成。每一個部位實際上是由衆多不同成份組成,而所謂的一個身體只不過是一種假立,或說一種習氣而已。雖然這些組成部分有無數,但在凡夫心目中,因將這些都相同執著爲自身部分,所以能對它們平等地愛護。這其實也是一種培養起來的習慣,既然它能培養成熟,那麼將衆多有情如同自身一樣平等地愛護,這種善習爲什麼不能養成呢?衆生雖然有許多,他們因業力不同,有些在感受安樂,有些在感受痛苦,各自根機意樂也千差萬別,可是所有衆生,有完全相同的一點,即是都想追求快樂,既然有這相同一點,爲什麼不能執著爲同一整體而平等愛護呢?這個推理過程大家要仔細推敲。我們把手腳等一大堆不同東西,平等地執取愛護,是因爲自己認爲這些雖然形體各異,但它們有一個相同點,那就是它們都屬“我”的部分,都需要保護。自己在這些個體相異的手腳等支體上,虛幻地建立一個“我”或說“我的身體”,因此自己能平等無異地愛護他們。而所有衆生與自己,雖然形體各異,也有一個相同點,那就是“都追求安樂”,因此爲何不能執著爲一整體“我”而保護呢?如果習慣地將一切衆生看成是“我”的一部分,就如同我們看待自身的頭、鼻子等一樣,久而久之,這種“我”的觀念成熟時,自己就會將一切衆生攝爲一體,平等地愛護。
既然身體衆多不同部分,可以由“我”這個觀念攝集爲一體,那麼所有衆生,也完全可以由“我”攝集爲一體,這沒有任何理由將衆生排斥在“我”之外。大家學過中觀,都知道一些無我的道理,凡夫在五蘊之上所建立的“我”,詳加觀察,到底是什麼呢?身體不是我,心識不是我,“我”只不過是一個概念,一種在心相續中建立的虛幻習氣而已。這種習氣經無始以來串習,造成了強烈的“我執”,頑固愚昧地區分自他。我們執著自身的習氣,舉一個小例子,大家便可明白,比如說,某人頭發長得很差,別人見了都說不好,他馬上不高興:“啊!我的頭發有什麼不好。”但他理發時,理發員將他的頭…
《入菩薩行廣釋(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