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下冊)▪P18

  ..續本文上一頁。本來不願意講這麼多,但是看到我們有些人尚在迷惑之中,警鍾不得不一敲再敲,禅宗門下有句話:“迷時千卷少,悟時一字多。”真希望所有人皆能領會這些殊勝教言的意義,那時我也就不用這麼多言了!

  莫令汝此身,猛現頑強相,

  令如初嫁媳,羞畏極謹慎。

  如是修行時,千萬不要讓自身行爲猛烈地表現出粗暴頑固的態度,應該像剛剛嫁人的新娘子一樣,略帶羞澀,畏人譏笑而謹慎地約束言行舉止。

  在往昔沒有修學佛法時,自己常常隨心所欲地說話做事,隨順著煩惱習氣,造下了無量無邊損害惡業。現在自己入了佛門,受了菩提心戒,那麼一切心念行爲再也不能恣意妄爲,而應時時加以檢束。自己在平時應嚴守律儀,對治惡習,在言行舉止上不要再像以前那樣粗魯,內心不能粗暴頑固,剛強不化。如果不如是修持,自心像頑石,那麼上師每天給你澆灌佛法甘露,也沒辦法取得效果。

  修習自他相換的菩薩在衆生面前,應持著恭敬態度,如同剛剛嫁人的新娘子一樣,在家人面前,表現出羞澀、畏懼譏笑诃責,言行上無不小心謹慎的態度。在作者那個時代,初嫁的新媳婦,可能很難做吧,因家人都很關注,她在言行方面不得不慎,舉止動靜之間,都得檢束自心。假如我們在修行時,也持守著類似心態行爲,言行一定會如理如法。自己以往對父母衆生造過那麼多損害惡業,現在明白了怎麼能不羞慚呢?一切衆生皆是諸佛之愛子,諸佛視同己身,也是我們成佛必須的福田,那怎麼能不畏懼呢?自己應如《梵天所問經》中所說那樣:“應知菩薩者,譬若新婦。”所行所言無不戒慎,以守護衆生的信心。

  堅持利他行,切莫傷衆生。

  妄動應製止,逾矩當治罰。

  你一定要堅持利益有情,千萬不能再傷害任何衆生,如果妄念蠢蠢欲動,應及時製伏止息,如果心念違越了戒規,應當嚴厲處罰。

  堪布根霍在講義中說:“此偈所言的,即是饒益有情戒、攝善法戒、律儀戒的總結。”作爲大乘佛子,必須時時告誡自己要遵循大乘佛法去做,否則便會步入歧途。無著菩薩在《經觀莊嚴論》中說:“利益衆生事,隨時不過時,所作恒無謬。”這是佛菩薩時刻不忘的法業,恒時無有錯謬的事業。我們作爲修學者,理應朝這個方向去努力,以菩提心攝持自叁門,堅持利益衆生。

  在趨入佛法後,自己無論如何不能損害衆生,這是本論中已反複強調過的內容,也是一個沙門必須秉持的律儀。爲了時刻做到堅持利他、切莫傷衆這兩條,必須時刻以正知正念來護持心相續,不讓它妄動,像調伏大象一樣,長期約束調教它,及時製止不法舉動。如果能恒護正知正念,自心煩惱苗頭剛萌芽,就及時察覺,那時極易調伏糾正,使它歸于正道,不違越“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的戒規。但不慎之時,正知正念失去了,妄念肯定要違越警戒線,闖入禁區造貪嗔惡業,這時初學者應以極爲嚴厲的手段,狠狠地處罰它。在這方面噶當派格西們給後人留下了許多榜樣,在前面內容中,也講過不少公案。我們如果能效仿這些先賢大德們,自己一定會迅速成爲合格的修行人!

  醜二、(以粗暴法製伏)分二:寅一、製伏意識;寅二、製伏身體。

  寅一、(製伏意識):

  縱已如是誨,汝猶不行善,

  衆過終歸汝,唯當受治罰。

  心啊,雖然我已經如是教誨過你,如果你還不肯依教行善,那麼將來一切過失都將歸咎于你,那時只有嚴厲處罰你。

  爲了讓習慣執著自我的心意得到轉變,以上用溫和方式,進行了種種勸請放下自我執著、利益他人的教誡,對有些人來說,這些教誡也就會足夠起到作用了。但衆生根機不一,特別是末法時代,衆生惡習積重難返,頑固難化,這些溫和的教言雖然反複聽了,但自心好像一點也沒有改進,跟原來一樣惡劣,頑固地執愛著自我,不依教行持利他善法。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便應改變方式,對執迷不悟的自心以粗暴嚴厲方式,進行強力製伏,使它無法抵抗逃避。自心不聽溫和的教誡,我們也不能再客氣,既然它不聽教放棄我執去利益衆生,那麼當下與將來的一切過失錯誤都應歸罪于它。萬法根本是自心,所有罪業實質上是自心迷亂顯現而産生,所以,將一切過錯歸罪于執迷不悟的心識,這一點不冤枉它。只要它現起自利害他之念,立即以種種有力手段處罰它,一絲也不放松,逼迫它改變到利他善道上來。這就像大人調教小孩子一樣,如果慈母以溫和的言教沒辦法使之改變惡習,那嚴父就會以嚴厲辦法來教育,或斥責或者好好打一頓,那時再調皮的小孩也會老老實實地依教而行。心識在無始劫輪回中,熏染起自我愛執惡習,其頑固難化程度遠比頑童厲害,不采取有力手段去強迫它,更難改變。因而真正的修行人,在對治我執惡習時,必然會勇毅而嚴厲,不給自我愛執這個怨敵有任何逃避之機會。

  昔時受汝製,今日吾已覺,

  無論至何處,悉摧汝驕慢。

  往昔我愚笨無知,完全爲你控製,如今我已經覺曉了你是一切罪惡痛苦的根源,無論你到哪兒,我都要將你的狂妄我執驕慢摧毀無余。

  因無明我執,衆生虛枉地墮入輪回之中,在無有邊際的苦難中飽受煎熬,如果能掙脫無明我執妄心,則衆生怎麼會有貪嗔煩惱與無盡苦痛呢?我們爲我執妄念所製,在苦海中漂浮至今,就連一刹那自在安樂都沒有過,對每一個有情來說,這種妄念確實是最爲歹毒的仇敵。如果是一個有理智者,對之怎麼能不致之死地,而任由它折磨奴役呢?現在通過《入菩薩行》加持,我們都有緣了知到自我愛執妄心的惡毒面目,不甘受苦者當自強自立,以強力手段降伏這種妄心,摧毀它所有的危害。強力手段,當然有多種,從世俗來說,自心警醒、堅強,不留任何余地地斥責消除我執惡習;然而最有力的手段,即是以甚深般若去觀照,勘破其虛僞外相,而徹斷其根源。這便是接下來《智慧品》所闡述的內容。在《智慧品》中,作者引導我們以文殊智慧寶劍撩除無明我執雲翳,徹底覺悟自心離一切戲論之大空性本面,這是妄心再也無法抵抗的“暴力手段”,是它最爲怖畏、威力無比的智慧武器。

  認識了無明我執的有害本質後,作爲修行人,從此應時時刻刻緊持正念之劍,與這個怨敵作殊死決戰,以雪無始以來受製于它的奇恥大恨。無論它到哪兒,也無論它如何狡猾潛藏,自己當睜大智慧的“火眼金睛”,照破其原形,毫不猶豫地消滅這個傲慢大魔。所謂傲慢,即是本來沒有某種功德而執計爲有的一種無明妄念,在心性本面上,“我”本來不存在,而我執妄念卻執著有實實在在的自我,所以這種我執通常也稱之爲“傲慢魔”。當然,五根本煩惱中的傲慢心,其根源即是我執妄念,一個人如果沒有降伏傲慢,其我執煩惱無疑也沒有得到降伏。真正降伏了我執的修行人絕不會有傲慢煩惱,高僧大德們的表現便是最好證明。五世達賴喇嘛曾說過:“我和普通人家的孩子沒有區別,只不過是因爲曆史傳統讓我得到了這個位置。雖然身處這種地位,但我的智慧等並不比別人高,我超過他人的一點功德也沒有……。”五世達賴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德,其事業非常廣大,智慧神通也高不可測,他如是謙虛,正是體現出降伏了我執傲慢魔的修證功德,與世間那種稍具名利之凡夫完全不同。大家只要留意觀察,從往昔高僧大德們所作事迹中,也一定可以學到無論何時何地悉摧我執傲慢的殊勝法要。

  今當棄此念:尚享自權益。

  汝已售他人,莫哀應盡力!

  現在你應該舍棄利益自己、以自我享受爲主的想法,因爲我已經將你賣給所有衆生了,你不要悲傷難過,盡力去服務衆生吧!

  心意啊,現在你不得不抛棄無始以來所持守不放的自私自利我執惡念了。雖然我已反複教誡過你“放棄自利,放棄我執”,但你一直不肯依教奉行,所以我不得不用強製手段,將你賣給他人,使你不得不老老實實地聽從使喚,爲他人服務。這就像一個仆人,因爲他不聽從命令爲別人服務,最後就將他賣給別人,那樣他也就無法可施,只有老老實實地爲別人幹活。

  既然已全屬于一切衆生,像完全隸屬于他人的奴仆,那麼再也不能計較自利,爲自我享受而謀劃了。作爲修學大乘佛法的行人,大家應時刻牢記:發過菩提心後,身語意全部已交給了衆生,自己不應再有自主權,利用它們來尋求自利,而應時時刻刻利用叁門爲衆生謀求利樂。有些人對此可能不太明白,用個形象比喻來說,這好比某家女孩,長大後嫁給別人家,那她也就是別人家的成員了,不能再一心爲父母家中勞動。我們在發菩提心時,也就已經進行過將自己“出嫁”給所有衆生的儀式了,自此以後,身語意叁門應當精勤地爲衆生服務,謀求利益,而不能再像原來那樣,一切爲自我而行動。本來自己所計執的“我”,並不能與自心分開而言,因所謂的“我”,只不過是自心迷亂執著,但此處將二者分開,以擬人化手法進行破析,這就像《定解寶燈論》中問者與答者一樣,其實他們是一個人。自己與心意分開,對心意進行粗暴地對治,並且告訴它:“我將你出賣給別人,你也不要悲哀難過,那樣也沒有什麼用,老老實實爲你的新主人——所有衆生,去盡力服務吧!不管遇到多大困難,你也不要退失利他之心,因爲你已是屬于他人的奴仆,不管主人如何對待,你也只能忍受,否則,命運也就可想而知了。”

  若吾稍放逸,未施汝于衆,

  則汝定將我,販與諸獄卒。

  如果我稍微不留意,沒有將你布施給衆生,那麼你一定會執著自利而造惡業,最終將我出賣給地獄獄卒。

  有些心意可能比較固執,會因此而想:“我沒有做什麼不好的事,爲麼要把我賣給衆生呢?”此偈便是對這類心念作回答。凡夫衆生的自我愛執習氣十分頑固,一般人雖然入了佛門,聞思過教理,也相似地修習過一些對治法,然而這種習氣並沒有那麼好調伏。自己只要稍有疏忽,失去了正知正念,它便要重新恢複,仍然執愛自我,而不願利益他人。在這種惡習迷惑下造…

《入菩薩行廣釋(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