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下冊)▪P19

  ..續本文上一頁業,其後果十分可怕,在不知不覺中,這種惡心便會將我們出賣給地獄獄卒,令自己飽受長劫痛苦煎熬。所以,對這狡詐惡毒心念,明智者應先下手爲強,趕先一步將它賣出去,不給它造罪機會,以免它使自己造業墮落,毫無意義地感受著叁惡趣痛苦。

  如是汝屢屢,棄我令久苦。

  今憶宿仇怨,摧汝自利心!

  我曾經多次因大意疏忽而被你出賣,並且因此而長久地受苦。如今回憶起這些宿怨,氣憤難平,我一定要徹底消滅你這自私自利的心!

  此時心識也會狡詐地反駁:“我和你相依爲命,共爲一體,何曾出賣你呢?”面對這種“煙霧彈”,大家千萬不要迷惑,而應進一步揭開陰毒面目。也許你真的想不起來,也許是假的想不起來了,但不管你怎麼狡辯,實際上你曾把我無數次出賣給地獄閻羅獄卒。每一次都令我在百千萬億年中,忍受火燒油炸等劇苦!佛菩薩與衆多大成就者的無欺教言,都可以證明你的罪惡,如果我稍有修證功德,也完全可以回憶起這些血淚斑斑的往事,今天你卻如此陰險地否認事實,難道你還嫌把我害得不夠嗎?想起這些深仇大恨,我怎麼能克製對你的怒火呢?不把你這自私自利惡念怨敵徹底消滅,我絕不罷休!

  這些教言,不是口頭理論,修行人應當從內心生起這種信念,對我執妄念生起不除盡不罷休的決心。作爲初學者,我不敢說大家應時刻記住,但最少每天也得一兩次,一兩個小時,反觀自己叁門:我現在所作是在隨順我執惡念呢?還是在隨順利他善念呢?……滴水可穿石,只要如是精勤不懈地串習,任何人皆可成爲真正的菩薩。

  若汝欲自惜,不應自愛執;

  若汝欲自護,則當常護他。

  如果你想珍惜自己的安樂,那就不要再頑固地愛執自己了;如果你真想保護自己以免受苦難,那麼就應當經常愛護他人。

  不管有情陷于六道中哪種狀態,避苦趨樂的希求都相同。然而,愚癡頑強的心意啊,如果你要自我愛惜,追求暫時究竟安樂,今生後世乃至生生世世永恒大安樂,那就請你務必明白,自此之後,不要再盲目愛執狹隘而虛妄的自我了。自我執愛如同毒藥一樣,如果不徹底舍棄,那麼你永遠不會得到安樂,無垢光尊者在道歌中說過:“若不摧毀我執山,永無滅盡迷亂時。”如果不摧毀無明我執的邪見大山,迷亂輪回痛苦顯現永遠不可能滅盡!藕益大師也說過:“內不見有我,則吾無能。”如果不能從內心斷除我執,那修行也就沒有什麼功效力量可言。修持正法的根本就在斷除我執迷亂,這就像除滅一棵大樹,如果斷其根,則整棵大樹自然死亡;同樣,如果斷盡我執之根,則叁界輪回迷亂顯現自然滅盡。因此,大家如果希求安樂,無論如何也要讓自心清醒地認識到:必須舍棄自我愛執!

  衆生希求安樂,當然也就會不願有任何痛苦。但你想保護自己,滅除世間種種難忍之苦,必須將自己無條件地奉獻給他人,盡心盡力地愛護衆生,利益衆生,只有這樣自己才不會有痛苦。上師如意寶在《勝利道歌》中說過:“若欲長久利己者,暫時利他乃竅訣。”如果一心一意追逐自我利益而不利益衆生,這種人將永遠不可能有離苦得樂的機會。大家觀察那些如法道場裏,便會發現有許多心地善良的修行人,他們往往不顧自己甚至願意犧牲一切爲衆生服務。雖然暫時看來,他們對自己的事一點也沒辦法做,但實際上他們這種做法有著巨大利益,自己今生與後世的痛苦都會藉此而消除,真正地爲中陰、後世求得有力保障。若欲自護者,對此當謹記!

  寅二、(製伏身體):

  汝愈獻殷殷,護此不淨身,

  彼愈趨退墮,衰朽極脆弱。

  對此不淨穢身,你越保護得周到,它就會愈來愈趨向于衰朽脆弱,變得對小苦也不堪承受。

  以粗暴法製伏我執,分兩部分內容,前面對妄執爲自我的心識進行了粗暴嚴厲降伏,此處開始製伏妄執爲我的身體。對虛幻的不淨身,衆生自無始以來就特別執著,千方百計從飲食、衣飾等各方面養護,耗盡了時間、精力,虛擲了寶貴人身。大家看世間絕大多數人,他們成天忙碌、辛勞,其原因無非是因爲貪愛自身,爲了滿足自身。但是,身體這個大瘡,並不會因人們對它執愛而變得好起來,我們對它越貪愛嬌寵,它就會越來越退化,越來越脆弱,使我們感受更多痛苦憂愁。身體本質即是無常而脆朽不淨,如果自己對它百般遷就,貪愛呵護不休,它的忍耐能力就會漸漸消退,本來它就有只顧自身的毛病,如此一來更會變得脆弱衰朽,要它去饒益衆生、愛護衆生,根本無法做到。這一點大家在日常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有些人不能降伏身執,身體越來越給他帶來麻煩,稍有痛苦違緣,自己便癱下去了,甚至連下雨天走稀泥路都受不了。脆弱的身體,對任何對境都會有難受的感覺,人們常說:“脆弱行者危害多。”古大德雲:“暴躁易怒,心胸狹窄脆弱者,對稍有不當的言詞,也會立刻生嗔恨心。”這種脆弱者就如同衛藏地方的獨角鬼一樣,時時會對他人生嗔恨而造損害惡業,根本就不可能容忍衆生,修持善法利益衆生。

  要成就世出世間任何一種大事業,我們必須放下對身體的執愛,堅強地承受考驗與磨難。世間智者也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我們不舍棄身執,堅忍地磨練自身,則利益衆生的相換菩提心更不可能修成。只有勇敢堅毅的修行者,才能面對困苦傷害而不退失菩提心,戰勝我執大魔,成就無上二利果位。

  身弱欲愛增,大地一切物,

  尚且不魇足;誰複惬彼欲?

  身體如是脆弱下去,欲望就會不斷增加,就算擁有大地上一切事物也滿足不了,那樣還有誰能滿足它欲望呢?

  凡夫越是嬌寵遷就自身,欲望就會越來越增加,即使擁有了金剛地基以上一切財物與有情,貪執深重者仍不會有滿足之時。就像以前轉輪王阿闌律一樣,擁有了四天下,能與帝釋天王平起平坐,仍是不滿足。《因緣品》中說:“天降糧食珠寶雨,多貪凡夫也難足,智者以此知欲樂,無窮過患之害性。”《父子相會經》中也說過:流入的水再多,大海也不會滿溢;同樣,依靠貪欲,也始終得不到滿足。在《親友書》、《四百論》、《薩迦格言》、《佛子行》等論著中,對此都有精辟論述。衣食、住房、財産、眷屬等等,對這一切,修行人都不能有貪愛,自身貪愛的無底洞,即使以充滿叁千大千世界的黃金等物也無法滿足,那還有什麼辦法能填滿呢?自古至今,世上從來沒有過哪個貪欲者滿足了貪欲,從來沒有人能依貪欲得到快樂。因此作爲修行人,必須清醒地認識貪欲永無滿足的過患,而斷絕順從欲愛支配的惡習。如果能戰勝欲望,像密勒日巴尊者、無垢光尊者一樣,披著僅有的一塊布坐在山洞裏,也會有著無比大安樂!

  逐欲未得足,生惱複失意;

  若人無所求,彼福無窮盡。

  追逐欲樂永遠無法得到滿足,只會帶來煩惱和失望、沮喪;如果一個人對世俗欲塵心無所求,他的福德快樂將會無有窮盡。

  有情陷于無明我執中,恒時追逐世間欲樂,雖然他們不顧一切地追求五欲六塵,但結局只有無法滿足的失望痛苦。一個人對外境欲樂享受得越多,貪心也會越厲害,始終得不到滿足快樂,反而由此引生更多更大的苦惱。佛陀說過:“愛欲之人,如同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那些貪欲熾盛之人,生活實是毫無安樂可言,因他完全已成爲了貪欲怨敵的俘虜,沒有一刻自在與安甯。有些人在表面上好像是一個舍世者,然而內心卻沒有斷除貪欲,這樣也沒有什麼用,無垢光尊者說過:“若無少分知足心,表面寡欲亦無義。”逐欲而不得足,由此所帶來的苦患,在世間處處可見。有些人一邊爲此而懊惱,一邊也因此而喪失志氣,沮喪頹廢。《妙瓶》中說:“修行人若不能斷舍貪欲心,將失壞自己的願行菩提心。”這點我們應該明白,如果不舍棄對世俗欲樂的貪執,出離心、菩提心無法得以增長,即使有少分也會很快失去。在貪欲遮障下,心相續中無法生起任何修證功德,甚至連最起碼的世間正見,如對因果不虛、輪回苦患等正見都會失去,沒有了正見眼目,他的前途也就只有充滿苦難與煩惱。

  與此相反,一個人如果能斷舍貪欲,對世俗欲塵無有所求,那他內心必會坦蕩無挂礙。就像有些修行人,他對財富、名聲、恭敬等,這一切現世盛事毫無希求之意,因而他的境界如同風遊虛空,那種大自在安樂,世人無法衡量。《涅槃經》雲:“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佛遺教經》中說:“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余,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這種少欲者的福德又怎麼可以衡量呢?世間最好的財富即是少欲,能少欲者,其福德連天人也無法比擬。世間多欲者即使擁有數萬噸黃金,也毫無安樂自在,而知足少欲的修行人,住山洞吃野草,即使衣不蔽體也是其樂融融。

  這不是談什麼空洞理論,我們中有些道友在靜處住了很多年,住的仍是土房、茅棚,吃穿方面也很樸素,然而他們內心的快樂,普天之下有多少人能比及呢?無煩無惱無憂愁的境界,唯有真正的少欲者才可得到啊!可有些人呢,一來就說:“噢,我要好好地在這兒聞思修行,這可得先把吃穿住等條件弄好……。”然後到處化緣,花很多時間精力修房子,像那些建築工人一樣,房子修了不少,煩惱也越來越多,最後丟下房子,回到漢地,重新跳入火坑。這些例子你們都知道,望能引以爲戒,再叁思維多欲過患與知足少欲的功德。

  樂長身貪故,莫令有機趁;

  不執悅意物,厥爲真妙財。

  貪圖安樂只會增長對身體的貪執,所以不要讓自身有享樂的機會,只有不貪執任何世俗悅意之物,那才是我們最珍貴而真實的財産。

  有些人可能會說:外境財産當然不能過分貪求,但對身體,應該要有一些執愛,因爲身體是修行的必要條件,是“革命的本錢”,所以我應該謀求較好衣食行住等條件,讓它過得舒適一點……。這種想法也不如法,一個人如果執著身體,貪執舒適享…

《入菩薩行廣釋(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