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下冊)▪P44

  ..續本文上一頁質決定精神,所以他們對外境非常執著,不顧一切手段追求聲色享受,而對真正的苦樂根源——內心,卻漠然不理。這種舍本逐末或說是緣木求魚的做法,其後果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錯誤的認識,只會導致悲慘世界的延續,因而諸位當頭腦清醒,不但自己要徹底認識,還應承擔責任,讓更多的人認識這點,從迷惑與淪陷中解脫出來。

  外道又認爲:外境法中,雖無苦樂感受,然而它們卻會引生苦樂感受,可以承認它們是苦樂之因性,因此也可許它們與自性(主)是同一本性,具有叁德等等,這種承認既不違現量,也建立了自宗,所以你們中觀論師再厲害,也不能否認我們以現量成立的觀點。中觀師破:在勝義中,衣等外境諸法怎會有自性成立呢?這在前面講身念處時,已作了詳細破析,如是衣等自性尚不存,那又怎麼可能有苦樂之因性呢?一個本體如同石女兒、虛空一樣的法,也就無法說它有如何性質、功用等,難道這種道理你們不明白嗎?

  汝因具叁德,從彼不生布。

  若布生樂等,無布則無樂;

  故樂常等性,畢竟不可得。

  汝宗所許的諸法生因具有樂等叁德,然而從叁德不可能見有布等生出。如果你們認爲布等外境法可以生出樂等,然而布匹等尚無法成立,那麼樂等又從何而出呢?所以樂等常恒性完全是不存在的。

  在世俗名言中分析,數論外道所許的觀點也不可能成立。數論派許布等諸法之生因爲喜樂、憂、暗叁德,從布等諸法之中,又可産生樂等。如是許布等諸法既是樂的所生果,又是樂的能生因,這樣的因果,又有何合理性可言呢?這就如同說一個人是張叁的兒子,是張叁所生;同時又是張叁的父親,是張叁的能生,無疑已顛倒因果,混淆名言。再說現量中誰也不可能見到從樂等叁德中生出布匹等;你們說從布匹中能生樂,這個觀點姑且不論正確與否,而布等諸法微塵許也不成立,那這些無有的布之中,又如何生出樂呢?這就如同不存在花園,也就根本不可能有依靠花園所生出的悅意一樣。因此,無論從哪方面觀察,你們所許的常恒獨立之樂等叁德,永遠也不能成立。

  樂等若恒存,苦時怎無樂?

  若謂樂衰減;彼豈有強弱?

  如果樂等叁德恒常存在,那麼痛苦時爲何感受不到樂呢?如果說,受苦之時樂受減弱了,所以感受不到,然而真實恒存的事物怎會有強弱變化呢?

  外道又說:樂等不必依靠布等外境法存在,而是作爲主體之自性恒常存在,並不會因布等外境之不成而不存在。中觀師答:如果樂等自性成立,恒時存在,則應成恒時能感受,因爲樂等是可見之法,而且恒常不會改變其性質,那又爲什麼不能恒時被感受到呢?可是現實中並非如此,樂等並不能恒時感受到,以此而推知,你們認爲樂等恒時實存的觀點,定非應理。

  外道解釋說:樂等雖恒時存在,然而有明與不明的強弱變化,不一定恒時能見,所以不能以不見而否認其恒常存在的事實。回答:你們不是許樂等是與主體自性無二、恒常實存的法嘛,既然是常有一性之法,那又怎麼會有強弱明暗變化呢?如果有此等差別,則樂等應成無常,若是常有一性之法,絕不應有時見,有時不可見。此段辯駁中,前二句也可解釋爲辯析與自性總體無別之樂等不存在;後兩句,外道轉計樂等常恒以別法而存,而中觀師以樂等有能見與不能見的變化,否認了樂等的常恒一性,如是別法不是常恒,而總體自性爲常恒,這樣的別法與總體也就不可能無別,以此而破壞外道的立論。

  舍粗而變細,彼樂應非常。

  如是何不許:一切法非常。

  粗既不異樂,顯然樂非常。

  如果樂等舍去了前時之粗相,而變成細微所以不能見,那麼這種樂等法應成立爲無常。同樣,你們爲什麼不承認:一切有爲法都是非常恒的呢?既然樂受與粗細非異,那麼樂受顯然是非常恒的。

  常恒一性之法,即不應有強弱粗細二相,外道見中觀師以此而破斥他們,馬上又解釋:樂等已舍前時之粗相變成了細相,因此既不違其常恒一性,又可圓滿解釋其不能恒常被感受的原因。答曰:如果樂等舍粗相而成細相,這樣的法不是無常,那又有何法稱爲無常呢?因樂等已舍去了能見之性,而變爲不能被明見之性,這二者完全不同,理應成立無常。同等道理,你們所許包括一切法的二十五谛,爲什麼不承認是無常呢?因爲你們所許的二十五種所知法,沒有一種可以有恒時不變的唯一現相,沒有一種是恒時不變的所緣法。二十五谛法既有能現或不能現、能緣或不能緣的變化,則定可成立爲無常。

  外道爭辯說:樂等雖變粗細,然而樂性無有變動,因此並不會因粗細變化而壞其恒常之性。中觀師以一異理破:既然你們如是承認,那麼此樂等之粗細與樂性是一體還是異體?如果是異體,那麼粗者滅去而顯現細者之時,樂性也應不滅並恒時被感受,這顯然是不成立的。而粗者既然不異樂性,那麼當它變滅時,樂性又爲何不許變化呢?這顯然能成立樂等非常有。

  如上以辯論方式,已徹底摧毀了數論外道所許的宗派見。現代社會中,如同數論派許主物生萬法的宗派邪見,仍是百出不窮。個人細細內省,謹防自相續受這類邪見影響,而且作爲一個大乘佛弟子,當義不容辭地捍衛佛法,以正理挑破這類外道邪宗對世人的愚弄。

  醜二、(破自生):

  因位須許有,無終不生故。

  顯果雖不許,隱果仍許存。

  凡生果,必須要承認在前因中果就存在,如因中無果,則始終不應出生。在因中,雖不能許有明顯的果,然而不明顯的果仍然應承認存在。

  數論外道認爲:凡能見的一切法皆于常有主體上恒常存在,如果因位上不存在,那一切法就會如同空中鮮花,始終不可能顯現。既然因位時存在一切法,又爲何不能恒時現見呢?數論外道說這是因爲在因位中,諸果法以較爲隱密或說不明顯的方式存在,而後來所謂的生起,只不過是猶如燈火照見暗室中的寶瓶一樣,是一個使之明顯的過程。關于數論派許因中有果的觀點,在諸多經論中都有過破斥,全知麥彭仁波切在《澄清寶珠論》中說:若許因位不明顯,則成諸法皆爲新生;若許因位明顯,則安立明不明之差別極不應理。一法從本不明顯到明顯,世人雖許爲同一法,然而這只是名言假立,真實中不可能成立。名言中稍加觀察,也不能許前後刹那之寶瓶爲同一法。而數論外道的主張,其實與其自宗內部也相違。

  因時若有果,食成啖不淨;

  複應以布值,購穿棉花種。

  謂愚不見此,然智所立言,

  世間亦應知。何故不見果?

  世見若非量,所見應失真。

  因位時若真實有果存在,那麼吃食物時應成食不淨糞,而且應該以買布的錢去買棉花種子來穿。如果說世人愚癡,見不到種子裏有布等,那麼你們了知真如的祖師所說的道理,世間人亦應了知才對,然而世人爲什麼不能在因中見到果呢?如果說世人所見非量,所以不能以世人不見而不成立因中有果,那麼世人所見之果亦應成虛假。

  對數論外道的立論,作者在此沒有以勝義理論觀察,而是指出因中有果之觀點,直接與世俗相違,在名言中也不能成立。因爲,若因位真實有果,那世人吃食物時,豈不是在食不淨糞,這種觀點世人誰會承認呢?而且,若因中有果,那你們又何必辛辛苦苦去掏錢買布做衣服,不如直接去買棉花種子穿上,這樣做,與你們所許的宗派才能相合。外道徒分辯說:實際上因位有果,但是世人愚昧無知,不懂得這些道理,不能見到這種真相而已。回答:就算世人愚癡無知,不能憑自力了知這些道理;然而你們所謂的智者——了知真如之數論祖師,不是已經建立了因位有果的理論嘛,以此爲引導,信奉他們的世人爲何不能現見因中有果呢?如果你們這些祖師與教徒承認因中有果,那你們爲什麼只吃食物,而不吃糞便,只買布而不買棉花種子呢?無論何時沒有見過你們按自宗的見解而行,這不是正好說明汝宗立論的顛倒嗎?

  外道不承認其過失,又說:世人的能見能聞,不能成立爲正量,不能作爲推翻我們立論的根據,所以你們以爲世人不能見,就可以破壞我們的觀點,不能成立。回答:如果說世人能見非正量,那麼世人所明見之果亦應成非量,是虛假不實的現象,既然一切果法皆爲虛假,那麼你們說什麼因位有果,次後明顯也無有任何意義,何必在這些本來不實的虛幻現象中絞盡腦汁呢?

  若量皆非量,量果豈非假?

  故汝修空性,亦應成錯謬。

  如果能量是假,所量也就成假,那你們中觀宗的量果豈不也成虛假嗎?因此,你們依量修習空性也應該是錯誤的。

  能量心識若是虛假,那麼所量也成虛假,外道徒見中觀師舉出了這一條,便想反擊,他們說:那樣你們中觀宗也不能成立。因爲你們承許在勝義中,能量心識不成立,既然心識如幻虛假不實,那麼它所衡量的果亦是非量。你們依靠非量的心識,抉擇出勝義後,所修習的空性也應該虛假不真,是錯誤的結果。這就如同夢中認夢一樣,能認所認都是假的,都不能真實成立,因此,你們所立的諸法皆空性之觀點,實際上也非正量,而汝宗依空性理對我們說那麼多過失,其實都不能成立。

  不依所察實,不取彼無實。

  所破實既假,無實定亦假。

  如人夢子死,夢中知無子,

  能遮有子想,彼遮也是假。

  如果不依所觀察的有實法,則不能單獨執著其無實,所破的有實既然是虛假,則無實也顯然是虛假的。如同有人夢到兒子死亡而痛苦,若能了知夢中的兒子是虛無的,定能滅去痛苦;那麼他的能遮有子之念,當然也是假而不實。

  中觀師回答:如果不觀待所觀察的有實法,無實空性也不可能單獨成立。比如說,如果不觀待瓶子有,那麼瓶子的無有也就不會存在。正是因爲凡夫衆生執著諸法爲實有,觀待這些所破的有實,我們才建立了能破的無實空性,既然這些所破有實法是本來不成立的虛假法,那麼無實顯然亦是虛假。然而能破的無實雖爲虛假,觀待所破的有實法,亦是無有錯謬,而且是必需修習的。衆生從無…

《入菩薩行廣釋(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