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下冊)▪P28

  ..續本文上一頁虛空不需依任何法而立一樣。如果需要依他起法而立,則成有因有果之有事,那就與你們所許的輪回無實完全相違。無實有兩種,一種即是名言中亦畢竟無有之無事,如兔角、石女兒等;另一種是無實有如幻之無事,如五蘊、十八界等世俗法。但有事宗不通達雖無實也可顯現之理,執著無實即是畢竟無有如石女兒,因此中觀宗以其之理而破其宗,使其觀點無法成立。

  汝心無助伴,應成獨一體。

  若心離所取,衆皆成如來。

  施設唯識義,究竟有何德?

  中觀:汝宗許境相心體始終不異,則汝心無有所取之助緣,應成自證自明的獨立體。若心離所取,則能取也不可能存在,自心離一切二取染汙,那一切衆生豈不是都成了如來!你們所建立的諸法唯識之宗,究竟有什麼意義和利益呢?

  唯識宗許無事輪回始終不離有事心體,心體如水晶丸而住,沒有任何外境法作爲助伴,如是則應許心識始終是自證自明的獨立一體法。因一切境相皆無實如空中毛發,按汝宗所許,無實輪回境相應對實有心體不起作用,如是自心則遠離任何所取,亦就遠離了與所取相待成立的能取法,心體既遠離了二取障垢,一切有情豈不是都成了正覺如來?那麼一切聞思修行、建立宗派等都成爲無義,因一切衆生不需依精勤修道皆已現前了遠離二取障垢的真如,皆已成就了清淨圓滿正覺。如果是這樣,你們所施設的萬法唯識之宗,又有什麼意義呢?根索曲紮仁波切解說“究竟有何德”中的“德”字,其意義爲“必要”。因按唯識宗所許,那一切衆生皆應現前了佛果,遠離了一切障垢,也就沒有任何必要去建立唯識教派,引導衆生修習佛道了。唯識宗說他們自宗中“唯識”中的“唯”,其意在破心外之境,建立二取空之真如識,然而綜觀其教義,心識無需助緣,能自證自明,始終獨存,也就是恒常離所取而獨存,所取不存,能取亦就自然不成,如是二取空之真如識自然現前,那還有什麼必要去建立唯識,破除外境成立二空之真如識呢?所以,如果按假相唯識所許,則應滅絕一切輪回顯現,也就斷絕了一切心識的所受,這種觀點絕不應承認也。

  癸二、(辯駁道爲空性)分二:子一、略說;子二、廣說。

  子一、(略說):

  雖知法如幻,豈能除煩惱?

  如彼幻變師,亦貪所變女。

  雖了知諸法如幻化,但是怎可能依這樣的空慧斷除煩惱呢?就像幻變師,明知那些幻女是依幻術變出來的,也會生貪愛之心。

  通過上述辯論,中觀宗將內外諸法皆抉擇爲無實如幻的空性,有事宗不能正確理解空性的作用,又與中觀師興起辯難:雖然你們通過種種理論,將內外一切所知法全部抉擇爲無實,如幻如夢,但這種立宗又有何意義,難道就能依之斷除煩惱嗎?依我們看來,這也不可能,就像那些幻術師,對他自己依幻術變現出來的美女,雖然明知是幻化,但他仍會對這些幻影生貪心。同樣,你們雖能將內外一切法抉擇爲無實如幻,但對境現前時,執著煩惱仍會自動湧現,如是無實抉擇對斷除煩惱毫無作用。你們駁斥唯識教義無有作用,而你們自己所抉擇的無實宗,同樣也有過失。

  幻師于所知,未斷煩惱習,

  空性習氣弱,故見猶生貪。

  幻術師對于所知,尚未斷除執實煩惱習氣,而且證空性之習氣極爲微弱,因此雖知是幻,見後仍會生起貪心。

  上偈所提的問題其實比較簡單,但不經細致觀察,有時覺得他們說的也有道理,如稍微深入一點觀察,便會立即發現其謬誤。因爲中觀師與幻師在根本上有很大差異,幻師于平時,只知其幻術所現之物爲幻,而沒有對自他內外一切境相作抉擇,了知一切如幻無實的真相。因而其相續中貪執煩惱習氣與常人一樣,絲毫無有減薄,在幻化美女當前時,貪欲習氣仍會自動生起。當然那時他也知道,這些女人是一種幻相幻覺,但幻師相續中無有與實執相違的空性智慧,他雖知當下對境是幻化,而這種執對境非真的心念,其力量極其微弱,無法摧破貪欲習氣,因而仍會生貪。然而因爲幻師已了知外相非真實之女,也就不會再進一步生起諸如想得到幻女,與幻女生活等煩惱,這與他遇到真實的女人對境時,有很大不同。幻師僅憑一念了知外相非真,便有如是大的摧伏煩惱作用,那中觀師以無垢慧抉擇一切法無實,那種降伏煩惱的力量也就更無法估量了,因此怎麼能說知法如幻不能除煩惱呢?全知麥彭仁波切說:一切欲望痛苦之根本爲分別念,分別念從各種戲論生,而空性能斷除一切分別戲論。依空性慧斷除垢障,始見諸法真相後,如同知繩非蛇,便能斷除各種遍計煩惱;從相續中生起對治力並經修習後,次第斷除俱生煩惱,斷盡一切細微的煩惱種子,那時如同日輪東升,一切煩惱黑暗都會遣除。

  關于幻師對幻女生貪的問題,賈操傑論師在注疏中作了廣析,他的所破方式與甯瑪巴自宗有所不同,大家應對照細細閱讀思維。總而言之,我們應通過這些分析,了知空性對遣除煩惱痛苦的巨大作用,依此而對空性生起勝解信。

  若久修空性,必斷實有習;

  由修無所有,後亦斷空執。

  若恒久修觀諸法空性,必定會斷除執諸法實有的無明習氣,再進一步由觀修一切有事無事皆無成實所有,其後亦能斷除空性之執。

  有事宗說:對實有或空性生執著,二者實際上都不離分別戲論,這就如同大象沐浴一樣,始終在分別網裏上下反複,這樣你們如何遮止分別呢?所以汝宗修觀諸法無實皆空性,最終也成無法脫離分別,趨入涅槃。中觀師回答:衆生自無始輪回以來,不斷地熏習著執諸法實有的無明習氣,這種實執習氣異常堅固,所以應先引導他們修習無事空性,以空性執對治其實執,如是以毒攻毒,反其習性而行,實有執著最終會斷除。然而這種空性執也是觀待實執而建立的法,在諸法實相中並不能成立。龍樹菩薩在《出世贊》中說:“爲斷諸分別,說空性甘露。何人執空性,彼亦汝當舍。”如此繼續修持無所有,最後無事空執也自然斷掉。因此以中觀正理抉擇,觀修一切有事無事法皆無成實所有,最後也能斷除空性執著,進入清淨離戲之解脫境。或者說有事無事是觀待而成立的法,爲斷實執而修空性,當實執滅除時,空執也就無依而除,如“兩木相因,火起木盡”,以觀空對治實執,最後二者也會同時滅盡。

  子二、(廣說):

  觀法無谛實,不得谛實法。

  無實離所依,彼豈依心前?

  由觀修諸法爲無實有,最終也就得不到任何谛實法,既然無有谛實法,無實也就失去了所依,那時無實法又怎能顯現在心智前呢?

  有事宗說:就算你們能以如上抉擇破除實執,但有事實執破除後,無事之執又爲何破除呢?如果破無事,豈不是成了有事?有事宗不能理解中觀派的無自性正理,總在分別戲論中打轉,因而這種疑問也很難免,對中觀教義真正有所了解的人,在這類問題前並不會感到爲難。因爲以中觀正理觀察諸法時,比如說用金剛屑因、破有無生因、破四句生因等方法抉擇,不要說勝義谛,于名言中也得不到任何實有自性之法。月稱論師在《入中論》裏也說過:“如石女兒自性生,真實世間俱非有;如是諸法自性生,真實世間皆悉無。”既然在勝義、世俗中皆不存在有自性的谛實法,那麼證悟到這個層次後,所破的谛實執著不再存在,那依之而立的能破無實有法,也就不可能存在。因已見谛實法如同石女兒一樣,根本無有,既無有觀察抉擇對象,無實法也就失去了所依基礎,因而再也不可能住于心前。將一切法抉擇爲空性後,能抉擇之無實也就自然無住,因其所依已斷,不可能單獨顯現于心前,這就像石女兒根本沒有生過,也就不會有他的年齡、性格、死亡等。總而言之,無實觀待有事而安立,若有事不存,無實法也不可能成自性無待而存在。

  若實無實法,悉不住心前,

  彼時無余相,無緣最寂滅。

  如果一切有實與無實之法,皆不住于心前,那時也不會有其他成實之相,心無有任何成實之所緣,即是離戲之最寂滅境界。

  本論中這個偈頌至爲重要。在前面我們也講過,寂天菩薩在宣講本論至此頌時,身體騰空而起融入虛空。菩薩爲什麼在此處顯現神變融入虛空,這當然有其甚深密意,因爲該頌宣講的是中觀了義實相,遠離一切邊戲的無緣大空性,菩薩爲了讓聽者生起信心,也就顯示了這種無緣寂滅的境界。以前上師如意寶講過:關于此頌所诠的,全知麥彭仁波切說是無學道聖者之境,而華智仁波切許爲見道位菩薩的證境。藏傳佛教的高僧大德們,在講解離戲雙運法界實相時,一般都會引用這個偈頌,由此可見它的重要意義。

  以下我們對其略作淺釋。該頌同樣,也是因有事宗不能正確理解修持空性的意趣,故問:按你們中觀宗的修持方法,先以無實破除有事,如是也就成無實,然後再破無實法,那樣豈不是又變成有事,有無二者輪番破立,這樣又有什麼用呢?因爲非有即無,非無即有,你們反反複複破有破無,永遠也不可能超離有無戲論網。

  不能超離實有分別執著的宗派,必定會有這種如大象沐浴之念,反反複複無法超離實執戲論網。全知麥彭仁波切說過:“在那些無緣低劣之衆前,不可思議的法性即其所懼之處,無法通達。”如果給他講空性,他就會執著如石女兒一樣的斷空;給他講顯現,則執著爲成實;給他開示現空雙運,則執著爲如搓黑白線之義;若示不可思議,則執爲一切無有,如同和尚宗之見,陷入庸俗無執中。現空無二大雙運的法界本性,是聖者入根本慧定的境界,非分別心所能了達。修行者獲得空性正見,精進修持,破除諸邊執,這個過程並非破某法而立余法,而是只破不立,最後進入根本慧定,那時實與無實所括的一切邊執戲論法,都不會住在心前,因法性真實義遠離一切破立。此處的心,即行者的根本慧,證悟了甚深法性者的清淨心,觀待這種清淨心,一切有無戲論邊執法,皆已寂滅不現。大家應知道,若有實無實法皆已寂滅,還會不會存在另外邊執法呢?這是誰也不會承認有的,在實際上也絕不會…

《入菩薩行廣釋(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