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下冊)▪P21

  ..續本文上一頁慧,如果不用來精勤修習正道,則這一切都會浪費唐捐了。我們在輪回迷夢中一直如是執愛著自身,以凡愚妄執惡習支配著自身,現在既有緣聞思佛法,當醒悟了,願大家都能以佛法智慧爲指導,正確地利用人身!

  若人喜我身,則彼爲吾友。

  衆皆愛己身,何不愛衆生?

  如果說:身雖無知,但是執愛保護好它,能使他人喜歡我,成爲我的好朋友。那麼所有人都喜愛自身,那麼我爲何不同樣去愛他們呢?

  凡夫執愛自身的習慣可謂與生俱來,如果追問其理由,有些人可能會回答說:“如果我的身體保養得很好,令他人見而生喜,這樣能使他們成爲朋友,能與他們和睦相處,關系親密,這不是符合了佛弟子要護持衆生的心、讓衆人生歡喜的宗旨嘛!因此,愛護保養身體,吃好一點、穿華麗一點,多加保護打扮,實際上也是爲了利益他人,使他人成爲喜歡我的朋友……。”表面上看,這種理由冠冕堂皇,似乎有些道理。是啊,一般凡夫都習慣于以貌取人,如果一個出家人長得肥胖結實,妝扮得很氣派整齊,那肯定有許多人會想:“啊,這個人外相這麼氣派,肯定很了不起……。”馬上過去恭維,然後又給他加上“大德”、“成就者”、“活佛”幾頂大帽子等等。以這些似是而非的理由爲借口,有些人千方百計養護自身、執愛自身。針對這類幌子,寂天菩薩說:恐怕不是這樣喲,你既然會爲了他人喜歡,而執愛打扮自身,與他們成爲朋友,成爲關系密切、相互關懷照顧的親人,那麼所有人都喜歡自身,你爲何不因此而關懷他們,也去照顧愛護他們的身體呢?因爲你認爲應爲了讓他們喜歡,就應該愛身體;那你去努力關照他人的身體,這樣無疑會使他們更加生歡喜心,對自己更爲友好。而實際上,你卻只是關照自身,對他人的身體一點也不愛護,所以你這種“則彼爲吾友”的理由,不能成立。

  堪布根霍仁波切說:“我的心識與他人的心識,都是虛幻無明妄相而已,實際上無有自他之別,依理類推,自身與他身,實質上完全平等,所以不應有自他區別對待的妄執。”這個道理大家應明白。前面論文中已詳述了身體無情無貪嗔分別,既然身體與外界樹木等無情物一樣,那麼自他衆生所執身體實際上平等無別。因此,一個人如果覺得自身應該愛護,那對同等的他人身體,也應生起同等執愛之心,沒有任何理由只貪愛自身,而舍棄他人不顧。

  故應離貪執,爲衆舍己身,

  此身雖多患,善用如寶筏。

  因此,應該遠離貪執自身的惡習,爲了謀求衆生利益而施舍自身。自身雖然會引生許多過患,但將它看成渡越苦海的寶舟而善加運用,仍有必要。

  如上所述,身體確實在輪回中給我們添了不少麻煩,帶來了無法統計的痛苦災難。現在聽聞了智者教言,明白了這個道理,那我們理應遠離這種禍患之源,不但不再貪愛自身,還應將它無條件地施舍給衆生,爲衆生謀求利樂。往昔爲了滿足欲望,自身曾做過無數惡業傷害衆生,因而現在將它奉獻給衆生,以將功補過,實際上是理所當然,不能有任何舍不得或委屈的態度,這也是每一個大乘修行人必然會受持的行爲。

  身體在往昔爲我們帶來了如許苦患,有些人可能會想:“既然如此,那我何不頓然抛棄自身,以免再受它牽累呢?”這也是不合理的想法。《四百論》中說:“雖視身如怨,然應保護身,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貪愛自身會引來莫大過患,因而應視身如仇,徹斷貪執。但一方面雖是如此,另一方面我們還應合理地保護、利用它,如果利用人身持守淨戒,勤修正法,那麼它生存時間越久,積集福德也就會越大。《學集論》中也說:“如諸世人爲載重故而取車乘,應持取也。”人身實際上也是如此,雖然在輪回大海中,它屢屢使我們喪生海底,但能善加駕馭,它也會成爲自他渡越輪回苦海的寶舟,成爲我們解脫苦海的工具,也是最佳的條件之一。在藏文中,“寶筏”一詞,不太明顯,如直譯過來應是“器皿”或“資具”。在日常中,某些資具經常給人們帶來麻煩,例如汽車,雖然它屢屢發生事故,使人們一再感受痛苦,但是理智者並不因此而完全抛棄它,而是對它加強認識,妥善地利用它爲自他謀求福樂。我們對屢引苦患的身體,也應持同樣態度,清楚地認識其本質,而將它善加運用,徹底投入利益衆生的事業之中,這是自他安樂之根本,有著極大意義。

  辛叁、(教言成等持方便):

  愚行足堪厭,今當隨聖賢,

  憶教不放逸,奮退昏與眠。

  往昔那些愚昧散亂行爲,足以使人厭倦了,今後,我要追隨聖賢智者的足迹,恒時牢記聖教而不放逸,努力擊退昏沈和睡眠。

  “愚行”即愚昧無知者的行爲,指不明佛法的凡夫衆生執著自我,與解脫大道相乖離的身口意叁門行爲。具體說,我們執著自我,追求名聞利養等世間八法的所作所爲,全部都是愚行。自無始輪回以來,衆生時刻不離地執持著這些愚行,爲自己、爲他人帶來了無邊無際痛苦,毫無意義地爲這些愚行付出了難以盡說的代價。想想自己曾在漫長生死中,一直如此,難道對這些愚行還能不生起厭煩心嗎?崗波巴大師說:“不以殷誠之心致力于利他之事,卻沈湎于自利和世間八法中,這就像一個瞎子在北部大草原的迷途上徘徊一樣,實在是自討苦吃。”無垢光尊者在《勸修解脫道》中也說:“愚者今世中的一切瑣事,無有任何實義,並且全部都是痛苦根源,世間迷亂顯現已經徹底迷惑了凡愚者之心。所以我應當從當下始趨入解脫道,精進修持解脫道。”

  我們有幸聽聞到善知識教言,知道了自己在漫長輪回中曾如是地抱持著愚行,而飽受痛苦,這一切應足夠引生厭離心了。從現在始,我們應當追隨諸佛菩薩,一反往昔執著自我的愚行,將自我執見徹底舍棄,完全投入到利益衆生的菩提大道中。往昔我們的作爲只有給自他帶來苦難,現在覺悟到這點,應發願從當下開始,努力修習利他善法,爲他人盡力作一些有意義的事。在有生之年,應時刻牢記聖者教誨,克服散亂放逸惡習,恒持正知正念、修習靜慮波羅蜜多。在此中,首先得奮力克服昏沈、睡眠等障礙。大家知道,修習禅定時,必須製服:昏沈、掉舉、貪欲、疑惑、嗔悔五種障礙。如果能克服這五種無明煩惱,自心即可遠離散亂,恒時安住于禅定中,這些內容在《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等大乘論著中,有詳細的介紹。佛經中說:“分別大無明,墮入惡趣因,若住無念定,無垢如虛空。”若能遠離昏沈等分別無明,安住于無有任何妄念分別執著之禅定中,如同無垢虛空的大智慧境界一定可以現前,這便是寂止與勝觀二者具足的靜慮波羅蜜多,也是每一個修行人應努力希求的目標。

  如佛大悲子,安忍所當行;

  若不恒勤修,何日得出苦?

  我要像大慈大悲佛子一樣,忍苦耐勞地勤修正法,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地精勤修行,何時才能使自他脫離痛苦輪回大海呢?

  據《妙瓶》中說:在各梵文本與諸印度論師的注疏中,都沒有此頌,有可能爲後人所加。但藏土許多論師在注疏中,都有此頌的解釋,因此我們也依傳承,對此作字面解釋,而不刪除。

  在前面講了許多修靜慮的功德,作爲大乘佛子,必須遵循往昔大乘佛子的足迹,像他們一樣安忍痛苦,爲利益廣大衆生而精進修持正法。自己應當發堅定誓言,披上精進铠甲,爲了利益衆生不畏怯一切痛苦。《菩薩地論》中說:爲救度一個衆生,甯肯在地獄中受無量劫的痛苦,時間最長,苦最深,也心甘情願忍耐,此名披甲精進。修行人能發起如是精進,利益衆生的正法功德一定能得到迅速增長。大乘修行人的“所當行”包括在靜慮等六度之中,這些修法都需要持之以恒地修習,方有可能成功。如果一個人以一曝十寒的方式修習,那麼解脫成就便會遙遙無期,更談不上利益父母衆生了。一個自己尚在輪回苦海中沈浮掙紮的人,不可能有能力解救他人,對此大家都應明白。雖然我們都發了無上菩提心,進入了大乘法門,但自己如果因此而自滿,不肯以大精進力修持靜慮等正法,自他解脫事業的成功之日仍遙遙無期。《經觀莊嚴論》中說:“依靠精進力,解脫諸恐怖,依靠禅定力,速證大菩提。”精進是脫苦得樂的根本助緣,是每一個希求大安樂者必須具足的行素。《慧海請問經》中也說過:“若能精進,獲得無上菩提也不爲難。”反之,如全知麥彭仁波切所說:不說佛法,就連世間小事也難以成功。大家看世上那些懶散懈怠者,連衣食住行也難解決,如果修行人不改變這種惡習,怎麼會證得無上菩提呢?因此,在修行道路上不管有多少艱難困苦,我們也應持之以恒地修習,如是精勤不懈,一定可以製伏我執大魔,順利地增上菩提心功德,獲得圓滿二利果位。

  爲除諸障故,回心避邪途;

  並于正所緣,恒常修叁昧。

  總之,爲了消除取證無上菩提道上的諸種障礙,我要徹底扭轉我執惡習,遠離一切邪道,並依止正所緣境,經常修習叁昧。

  菩提道上的障礙,總分煩惱障與所知障兩種,而六度中每一種修法,也有其特別障礙。就修持靜慮來說,身體、外境的散亂,內心的貪欲、掉舉、嗔恚、昏沈、猶疑等,這些障蓋不除,禅定無法得到成就。因此,應當徹底改變自己那些凡夫惡習,使自心從這些由我執根本煩惱所引生的邪執中,漸漸解脫出來。按大小乘經論共許的觀點,要斷除道障,必須生起無我勝觀智慧;而勝觀智慧要在寂止基礎上,才能真正生起;爲了證得寂止,應當依止“信、欲、勤、輕安、正念、正知、思、舍心”八種對治行,斷除“懈怠、忘失教言、沈掉、不行對治、強行對治”這五種障礙,以六力、四作意而次第修九住心。這些修止方法在無著菩薩造的《聲聞地論》中有詳述,而本論中所宣述的,卻是不共方法。

  大家回顧本品前面的內容,修行人在身心避開種種散亂等障蓋後,依自他平等與自他相換爲所緣境,內心恒時執持,藉此如理作意斷除散亂、趨入叁昧,引生無我空慧。此頌中“正所緣”即…

《入菩薩行廣釋(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