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于衆生的自身一切,必須完全爲衆生利益而服務,不能再謀求己利而傷害有情。總結而言,也就是我們必須全心全力地修習自他相換菩提心,舍自身一切而利樂衆生。作者在此教誡說:應當尊有情利益爲至上,而傾自身所有來利濟衆生,這是大乘行人修習自他相換的原則,也是每個修行人應自始至終遵循的正道。
有情是尊貴的福田,在助成佛道作用上,有情與佛相等,從這方面而言,修行人焉可不尊重有情呢?爲了斷除自他一切苦難,圓滿成就菩提誓言,我們應時刻牢記教言:尊重衆生,時時處處以自身一切施予衆生。密勒日巴尊者也曾說過:“應當將自己口中的食物都掏出來布施給有情。”意思是自己最後活命之物也必須拿出來,供施給衆生,完全以衆生利益爲重,而徹底抛棄我執。自己所有物品,不僅僅是那些有漏財産身體等物,還包括自己所有善根功德等,這一切也應全部回向給所有衆生離苦得樂。《學集論》中說:“吾身及受用,叁世諸善根,施與諸衆生。”阿底峽尊者所作的一個念誦儀軌中亦說過:“我之善心及功德,回向衆生願成佛。”修行人能如是以利他菩提心盡施自身一切,就會如《寶雲經》中所言:能圓滿施舍一切,即能證得菩提。
子二、(分說對治區別)分二:醜一、略說;醜二、廣說。
醜一、(略說):
易位卑等高,移自換爲他,
以無疑慮心,修妒競勝慢。
將自己與卑下、相等及高于己者叁種對象交換易位,然後毫無疑慮地以易位後的身份,對易位前的自己生起嫉妒、競爭、我慢,藉此而對治煩惱,修習悲護之心。
我們平時看待其他衆生,往往有叁種類型:低下、相等與高于自己者。而且因無始習氣,凡夫衆生總會對卑下者生傲慢,對與自己相等者生競爭之心,對高于自己者生嫉妒煩惱,以此而無法平等生起悲護關懷之心。針對這叁種情況,自他相換修法也分叁種方式,即是對卑下者換修嫉妒,對平等者換修比賽爭勝之心,對高者換修傲慢。再詳細一點說,即是觀想自己分別與這叁種對象交換位置,比如對那些比自己卑下者,自己與他交換易位,觀想自己處在他那種卑下地位,然後對易位前的自己,面對那個高高在上者,仔細觀察由此而引生的嫉妒煩惱。以此換位觀察,我們可以深刻地理解低于自己者的痛苦,對他生起悲愍愛護之心,藉此有力地對治自己的傲慢煩惱。當然,以此相換而引生出來的嫉妒煩惱,也可一並看破其顛倒可笑本質,而徹底斷除。對那些與自己相等者或高勝者的修法,也可以此類推,以下將有廣說。
這叁種修法,當然不是在同時觀修,因爲凡夫相續中,嫉、爭、慢這叁種惡分別念不會同時生起,而是針對不同對境,會生起不同惡心。當自己面對某種對境而生起某種惡心時,就應切實地針對它修習相換,把自己易于對方位置,而細細地體驗觀察。對這種修法,我們不應有絲毫的疑慮,因爲這是以毒攻毒,對治我執而助長慈悲心的有效方便法,並非是助長煩惱的方法。再者在前面也講過自他平等的道理,大家對此應該有過一些體會,只要自己能一心地觀想,便可將他人執爲自身,真實地取受苦受。因此自己應全心全意地串習這種法門,對我們來說,這種修法是真正的如意寶,若能全力投入修持,傲慢嫉妒和爭強好勝煩惱,一定可以有力地調伏。
醜二、(廣說)分叁:寅一、于卑者換修嫉妒;寅二、與平等者換修對比心;寅叁、與高者換修傲慢。
寅一、(于卑者換修嫉妒):
蒙敬彼非我,吾財不如彼,
受贊他非我,彼樂吾受苦。
他受人尊敬,而我卻沒有;我的財産遠遠不如他豐裕;他受人稱贊,而我備受辱罵;他稱心如意而我卻飽受痛苦。
此下逐次詳說叁種修法。首先是對那些比自己卑下者修相換,觀想自己換在卑下者位置,以感受他們內心的嫉妒痛苦,與需求關懷憐憫的心理,藉此引生自己對卑下者的悲心與愛護,同時也挖掘出自己的嫉妒等煩惱進行對治。這種修法關鍵在于打破自他分別妄執,以專注有力的易位觀想,使自己進入對方角色或說處境、心理狀態,才能真實地現起感受。
在世間,有許多人與我們相比,在受人尊敬、財富、贊譽、安樂等方面,都要相對得差一些。他們處在這種地位,作爲凡夫難免會有許多苦受,因此我們必須對他們修相換,觀想自己處在其位置,而對易位前的自己修習嫉妒,真實地體驗那種卑下者的痛苦。頌詞中“彼、他”都是指易位前的我,而“我、吾”是指觀想成他人後的我,有些講義中分別稱爲舊我、新我,賈操傑大師釋“彼、他”是他人換爲修習者原來的角色,而“我、吾”爲修習者易位爲他人的角色,各種解釋意義都沒有很大差別。修習者與卑下者換位後,以卑下者身份開始觀修:“啊,他受人尊敬,而我受人鄙視;他的財富豐裕,而我赤貧如洗;他時時受人稱揚,而我處處受人诃責;他樣樣稱心如意,而我倍受痛苦;這多令我氣憤難平,他憑什麼享受安樂……。”以對易位前的自己生起嫉妒,感受卑下者渴求幫助關懷的心理,使自己承受那些痛苦。然後再回過頭看自己在沒有做這種交換修習前,自己對那些卑下者不但不生憐憫愛護善心,有時甚至生傲慢輕視惡心,那樣是多麼不如法與冷酷。自己從今後應以大精進修習菩提心,利樂他們,同時,回顧自己的嫉妒煩惱,也是多麼可笑,除爲自己帶來痛苦之外,完全沒有意義,應徹底根除。
工作吾勤苦,度日彼安逸;
世間盛贊彼,吾之身名裂。
我必須勤苦工作,而他卻安逸度日;他廣受世人贊譽,而我卻身敗名裂。
有些低賤者終生勞作,像割草伐木、挖地建築等等,白天晚上都很辛苦,還有一些人身名不佳,對他們也必須以大悲心修習相換。觀想自己處在其地位,然後再與原來的我對比:“我要如此辛辛苦苦勞作,而他終日悠閑安逸,不知辛苦爲何物,生活過得一帆風順;不稼不穑者,坐享收成,而耕種者,飽受勞累饑寒,這多麼不公平;……他廣受世間贊譽,美名揚遍四方,而我一直默默無聞,甚至身敗名裂,臭名昭彰,他憑什麼得到這些,而我卻如此卑微……。”由于沒有福德智慧,許多人都陷入這種自怨自艾的苦惱境地,同時又會對高于自己者生起嫉妒煩惱,我們通過修習,可以感受這些苦惱。而且,在卑下者角色想來:雖然自己無有功德名聲,但並不能因此而受人歧視,因爲自己再卑微,也會有一些超勝之處。
無才何所爲?才學衆悉有,
彼較某人劣,吾亦勝某人。
如果我毫無才學,那該怎麼辦呢?其實人人都多多少少有一些本事,他雖然比我強,但勝他一籌的大有人在,而我雖卑劣,但還會有某些人比我更低劣,因此他又有什麼了不起呢?
此處是與那些才學比自己低劣者交換,自己處在其位置,然後觀想:“別人雖然輕蔑我,說我一點才華學問功德都沒有,但是仔細想來,他並不能因此而小瞧我。因爲才學功德,人人都會有一些,他(指交換前的自己)雖然比我要高明,但那只是他今生靠努力精進而得到,而且比他更高的人,仍然會有很多,那他有什麼了不起,有什麼值得傲慢的呢?我縱然再差,也有如來藏,而且也具備了一些才學功德,比許多衆生要強一些,也就是說比上不足,比下還是有余,因此,他憑什麼小瞧我,說我沒有才學呢?……”通過這種修法,我們可以現量感受才學低劣者內心的苦受,也會明了自己在平時不應鄙視輕蔑他們,而應努力地修習相換,以大悲之心幫助他們。
有些論師在此解釋說:卑劣的凡夫人,相續中還是有一些才學功德,所以不用灰心絕望……。講到這裏,我想大家應該先在這些道理上弄清楚,使思路打通,以智慧解開相續中那些凡夫俗子的死疙瘩,然後一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爲什麼說這些呢?因爲我們中有些人總以爲自己智慧低劣、福德淺薄、沒有學問、煩惱死結多等等,自己給自己找麻煩、找違緣,以此而裹足不前,甚至自暴自棄,將上師教言、佛法竅訣都棄之不顧,這樣實在是自找苦吃、毫無道理。作爲修行人,要堅強一點,遇到困難障礙時,不要馬上就灰心喪氣,讓煩惱障蔽智慧,而應靜下來,好好地想辦法,憶念上師教言、正法,拿起正法之劍去勇猛拼搏,那就會沒有排除不了的障礙。自己再卑微低劣,如果能遵循佛法修持,最終也一定會得到改變,證得無上智慧功德。佛經中說即使是蛆蟲之類小含生,能發起精進則定能證得無上正覺果位,那何況人呢?所以有些人不要太自卑了,你雖然認爲自己什麼都不行,低劣至極,但是你其實已經入了佛門,遇到了殊勝善知識與教法,那已經離解脫不遠了,而真正低劣的是那些無緣解脫者,那些天天在造惡業沈溺邪見之中者……。有些人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認爲自己才學功德廣大,很了不起,其實仔細想想,自己沒有什麼了不起。在世俗功德學問方面,比你高的人在這個世界中處處都有,還有那無量天神,與他們的福報智慧相比之下,你只不過是一條可憐蟲而已;再從出世功德而言,十方叁世有無量佛菩薩與有殊勝功德學問的大修行人、大班智達,在他們面前,你又算得上什麼呢?大家能以這些殊勝法要之劍,去對治脆弱、傲慢之魔,就一定會連戰連勝,迅速克服障礙。而且以此推己及人,對周圍那些與自己有同樣苦惱者,自然會生起悲愍、幫助的善心。
戒見衰退等,因惑而非我;
故應悲濟我,困則自取受。
我戒律廢馳、見解退失等是情有可原的,因爲那是由于煩惱所催而非我的意願,所以他作爲有悲心的修行人,應該盡力救助我,如果在中間遇到了困難,他也應該安忍(或釋爲:我自己也會安忍)。
對那些守持戒律不太清淨、正見也退失了的修行人,我們也應修習自他相換。如果易位至其位置,便可充分地理解其苦惱與發自內心的呼救,以此而引發大悲救護之心。自己觀想與他們相換,然後可以想到:“啊,雖然我戒律廢弛、見解衰退,甚至毀壞了,但這並非我心甘情願如此,而是煩惱惡緣在搗亂…
《入菩薩行廣釋(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