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P49

  ..续本文上一页法如同清凉无比甘露大海,有缘见到这个功德大海的众生,当以无比的欢喜,刻不容缓地趣入其中,安享清凉妙乐。这个过程如同热带的大象,为中午的酷日曝晒而酷热难当,那时如果见到了水池,大象一定会欣喜地跳进去,一点也不会分心管其它的事情。现在由寂天菩萨的教导、上师如意宝的恩赐,我们也遇到了无比安乐的清凉甘露宝池,在烦恼毒火炎炎的轮回中,自己已饱受煎烧痛苦,身心伤痕累累,这种时候,还有什么理由不生起欢喜,心无旁鹜地勇猛直入佛法宝池服取甘露呢?这是千百万劫才得一遇的福缘,而且是藉之可以永享无比安乐的机缘,这样重要的关键时刻,千万不要再拖延耽误了,每一个人都应以无比的欣喜之心去奋力精进,把握今生而彻底扭转命运。

  子四、(说舍助缘):

  身心俱疲时,暂舍为久继。

  事成应尽舍,续行余善故。

  当身心都疲乏时,为了持之以恒,应该暂时把事情搁置下来休息。如果事情完成了,就该毫不眷恋地放下,以便再继续修习其余的善法。

  在修持善法时,如念诵、观修本尊、造佛塔、佛像等等,不管修何种善法,正在行持时,必须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地去完成这件事。在这个过程中,有时由于自己的心力、体力有限,无法将善法一气呵成地全部完成,而在中间感到疲乏、烦躁、忧愁等,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强撑着继续下去,事情的成功率可能会很低,也可能无法圆满。因此应暂时把事情放下来,自己作一番调整,使疲乏消除,力量恢复。对于修持较大的善法来说,这种放舍是必须的助缘。

  有些人可能会有疑问:前面不是说,修持善法一旦开始了,就不能中途放弃,而现在又说中间可以作调节休息,这样岂不是与前面的要求相违吗?其实,这个过失是不会有的。此处所说的暂时放舍,是指在修法中身心疲乏、力量不济时,自己主动作的调整,是为了保证完成善法而作暂时调节,其发心不是舍弃善法,而是为保质保量完成善法。我们当中一部分人可能经常有这方面的体验,特别是一些人刚来学院时,第一次听闻到殊胜的佛法,因而修行特别精进,白天、晚上都安排得很紧张,结果弄得身心疲倦不堪,有的甚至一下子就病倒了,产生了很多障碍。这种情况下如果暂时放松,作养精蓄锐的调整,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调节后,再去全力投入闻思修习,则效果明显地提高。这种中间的暂时放舍,会使事情完成得更圆满,因此,我们应合理地运用这种方法,在修行中做到张弛有度,使力量如海潮一般,一波接一波地恒久持续,不要在事情的中途就竭尽全部潜力,而使事情半途即告失败。

  在某件善法大功告成,完全圆满后,同样也要运用放舍的方法,将事情搁置下来,以便轻装上阵,去继续修习其余的善行。比如说我们修大幻化网坛城上的佛堂,已经在一年时间中进行了努力,现在已经排除万难,全部工程都竣工了,这时候,便需要将它放舍。要不然成天挂念着它,其它什么事都进行不了,也就对我们的进一步修行造成了障碍。大家要注意,此处是说在某件事情圆满成办后才进行放舍,而不是在自己认为进行得差不多了,不想再干某件事就可放舍,比如说我们修上师瑜伽,按常规诵修莲师心咒一千万遍,数量圆满后,是否便算大功告成,可以将观修仪轨放舍了呢?此处大家应仔细分析,切不可随意行事,一千万遍心咒只是一个通常的规定,而对具体的某位修行人来说,应从修法验相、证量上而定,不能轻率地放舍。

  此处所阐述的两种放舍,需要全面理解。第一种放舍是在某件善法的行持中间,为恢复力量圆满完成善法而作的暂时放舍调节;第二种放舍是在某件善法圆满成功后,为了继续行持其它善法,而将已成功的善法次第放置一旁,不再让它分散牵制自己的力量。它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去修持,有些人不要只看到前面“事成应尽舍”那一句,以此为借口而躺在某些小功德的台阶上偷懒,不去向更高更多的善法行进。放舍力是巧妙合理增上自己精进修行的力量,而非愚者偷懒的工具。

  癸二、(出二力)分二:子一、实行力;子二、控制力。

  增上精进的四个助缘已阐述完毕,现在是讲述增上精进的两种力。增上精进的修行中必须善巧地运用这两种力——实行力、控制力。实行力指实际修行中应持的正念力,是一种谨慎不放逸而增上精进的力量;控制力指自主的控制身心,使自己能遵循正道,身心振奋轻安而行的力量。

  子一、(实行力):

  沙场老兵将,遇敌避锋向;

  如是回惑刃,巧缚烦恼敌。

  好比沙场上身经百战的老战士,遇到敌人攻击时,能巧避锋芒而战胜对方;和烦恼作战时也应如此,先避开烦恼锋刃不为所伤,而后巧妙地对治、消灭烦恼。

  在古代战场上,那些战斗经验丰富、精于格斗武技的老战士,在与敌方兵将短兵相接时,他们会娴熟地运用经验技术,灵巧地避开敌人挥砍过来的兵刃,保护好自己而同时又能施展武艺,将对方彻底摧毁、降伏。对这些身经百战的勇士来说,虽然面对气势汹汹的敌军,面对刀山剑林,他们却能从容不迫地拼杀,毫不慌乱,一边闪避,一边进攻,游刃于刀光剑影之中,挥洒自如地将敌人击败。以前炉霍有两位修行人,名叫各土和达热,他们在年轻时曾一起结伴步行去石渠求学。当时各土有一尊很珍贵的本师释迦牟尼佛铜像,一路上只要有机会,就要拿出来瞻仰一番;而达热在家时当过兵,世事阅历颇为丰富,便劝道友注意安全,但各土毫不在乎。一路上餐风露宿,有一天两人在一处树林中放下行李休息,生火做饭时,各土又拿出了佛像供在他们的营地。这时突然闯过来两个“绿林好汉”,其中一个手中还提有火枪,两个“绿林人物”一看到那尊珍贵的佛像,二话没说拿起就走。两位修行人可不甘心,立刻去将两位强人扭住,达热格斗技术非常高,他追上了那位手持火枪的强盗,当强盗挥枪砸过来的时候,他顺势闪避倒地,他的道友见到这幕情形,以为他被击倒了,急得在一旁高声喊起来:“啊,救命呀!……。”而此时倒地避过了锋芒的达热却从地上一跃而起,将强盗的枪干净利落地抢了过来,并吓唬那两位强盗说:“我在家时很会玩枪,但现在不知怎么样了,你们看那块牛粪!”他瞄准远处的一小块牛粪团放了一枪,很准确地击碎了牛粪。两个强盗吓得直求饶,并老老实实地将两位修行人的行李背上,两位行者持着火枪走在他们的后面,一直到色西寺寺院门口,才把枪还给了他们,讲了一些开示,两位强盗以此而心服口服诚心悔过。大家看,善于避敌锋芒的人,即使赤手空拳也能降伏强敌。

  同样,我们在与烦恼作战时,也应努力学习掌握技巧,如同老战士一样,善巧而灵活地保护自己,击败烦恼敌人。烦恼在进攻之前,一定会有它的踪迹可寻,只要有足够的警醒,有正知正念,就可以及时发现烦恼的偷袭,自己可预先设防,避开烦恼的锋芒。比如说嗔恨烦恼,它要摧毁我们,必定会借助某种生嗔境的武器来进攻,此时要认清诱发自己生嗔恼的对境是嗔恨敌人的武器,首先避开这种对境,然后再运用本论安忍品中所介绍的各种智慧利刃,斩断嗔恨敌人的头颅,消灭烦恼怨敌。佛教史上众多的高僧大德,他们与烦恼魔军多次奋战过,都是勇猛善战的勇士,后学者如果参阅他们的经验,虽然有多种,但总结起来,也就是这两条:巧避锋芒,智摧烦恼。

  战阵失利剑,惧杀疾拾取;

  如是若失念,畏狱速提起。

  在战场上失落了手中利剑的战士,都会害怕被杀而立刻拾起剑来;同样,如果忘失了对抗烦恼、精进修行的正念之剑,应该想到地狱的恐怖而迅速提起正念。

  在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大约公元七世纪——八世纪),古印度及全世界各地都差不多,在战场上使用的大都是刀剑之类冷兵器。那时人们使用刀剑相互冲杀拼搏,如果在拼斗得难分难解时,有人手中的宝剑忽然握持不住而落地,那么可以想象,没有了兵器的人在刀光闪闪的战场上会有什么下场。俗话说:“勇士的拳头也抵不住一般人的刀剑。”一个最有勇力的战士,如果手无寸铁,很难战胜手持刀枪的敌军,因此手中失落了武器的战士,他会尽自己最敏捷的手段去拾取武器。否则手中失去了兵器,敌人冲杀过来,自己只有死路一条了。这一点我们去设身处地观想一下,就可以领会到面对强敌而自己失去了武器的危险;同样,修行人要时时刻刻与烦恼怨敌作战,杀出三界重围,在平时,贪嗔烦恼怨敌时刻都在身边伺机进攻,想夺走我们解脱善根之性命。在这种四面凶敌的包围之中,如果失去了对抗烦恼敌人最根本的武器——正知正念,那自己也就免不了烦恼怨敌的残害,不但要失去即生的修行解脱安乐,来世也要堕入地狱恶趣受痛苦。大家可以看到周围的一些人,以前他们也在修学佛法,志求出离烦恼怨敌的重围,然而因一时不慎,失落了正知正念的宝剑,他们的解脱生命便在刹那之间让烦恼敌人夺走了。各自省察自己,看看自己是否随时都紧握着正念之剑呢?这一点,很多人都要认清自己做得很不够。我们没有完全认识失去正知正念的可怕后果,因而经常放逸,将正知正念之剑搁置一旁,这时如果烦恼怨敌乘机猛攻,自己的下场也就不堪想象了。失去了正知正念的修行人,就如同前面所说的死蛇一样,毫无抵抗能力,小小的违缘敌害也会将他摧毁。

  作为一个修行人,应随时随地紧握着正知正念武器,如果不慎失落了,内心要及时想到为烦恼敌掷入地狱受苦的恐怖下场,以此而尽快提起正念,始终处于警醒的状态,不让烦恼怨敌有可乘之机。

  循血急流动,箭毒速遍身;

  如是惑得便,罪恶尽覆心。

  就像为毒箭所伤者,箭毒随着血液循环很快就会漫及全身;同样如果烦恼逮到了机会,罪恶染污就会立刻遍覆自心。

  在古代的战争中,人们往往在箭头涂上毒药,敌方中箭后,不管他有多么健壮勇悍,箭毒会立刻顺着血液循环遍及全身,让他丧失…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