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P49

  ..續本文上一頁法如同清涼無比甘露大海,有緣見到這個功德大海的衆生,當以無比的歡喜,刻不容緩地趣入其中,安享清涼妙樂。這個過程如同熱帶的大象,爲中午的酷日曝曬而酷熱難當,那時如果見到了水池,大象一定會欣喜地跳進去,一點也不會分心管其它的事情。現在由寂天菩薩的教導、上師如意寶的恩賜,我們也遇到了無比安樂的清涼甘露寶池,在煩惱毒火炎炎的輪回中,自己已飽受煎燒痛苦,身心傷痕累累,這種時候,還有什麼理由不生起歡喜,心無旁鹜地勇猛直入佛法寶池服取甘露呢?這是千百萬劫才得一遇的福緣,而且是藉之可以永享無比安樂的機緣,這樣重要的關鍵時刻,千萬不要再拖延耽誤了,每一個人都應以無比的欣喜之心去奮力精進,把握今生而徹底扭轉命運。

  子四、(說舍助緣):

  身心俱疲時,暫舍爲久繼。

  事成應盡舍,續行余善故。

  當身心都疲乏時,爲了持之以恒,應該暫時把事情擱置下來休息。如果事情完成了,就該毫不眷戀地放下,以便再繼續修習其余的善法。

  在修持善法時,如念誦、觀修本尊、造佛塔、佛像等等,不管修何種善法,正在行持時,必須一心一意,專心致志地去完成這件事。在這個過程中,有時由于自己的心力、體力有限,無法將善法一氣呵成地全部完成,而在中間感到疲乏、煩躁、憂愁等,在這種情形下,如果強撐著繼續下去,事情的成功率可能會很低,也可能無法圓滿。因此應暫時把事情放下來,自己作一番調整,使疲乏消除,力量恢複。對于修持較大的善法來說,這種放舍是必須的助緣。

  有些人可能會有疑問:前面不是說,修持善法一旦開始了,就不能中途放棄,而現在又說中間可以作調節休息,這樣豈不是與前面的要求相違嗎?其實,這個過失是不會有的。此處所說的暫時放舍,是指在修法中身心疲乏、力量不濟時,自己主動作的調整,是爲了保證完成善法而作暫時調節,其發心不是舍棄善法,而是爲保質保量完成善法。我們當中一部分人可能經常有這方面的體驗,特別是一些人剛來學院時,第一次聽聞到殊勝的佛法,因而修行特別精進,白天、晚上都安排得很緊張,結果弄得身心疲倦不堪,有的甚至一下子就病倒了,産生了很多障礙。這種情況下如果暫時放松,作養精蓄銳的調整,自己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節後,再去全力投入聞思修習,則效果明顯地提高。這種中間的暫時放舍,會使事情完成得更圓滿,因此,我們應合理地運用這種方法,在修行中做到張弛有度,使力量如海潮一般,一波接一波地恒久持續,不要在事情的中途就竭盡全部潛力,而使事情半途即告失敗。

  在某件善法大功告成,完全圓滿後,同樣也要運用放舍的方法,將事情擱置下來,以便輕裝上陣,去繼續修習其余的善行。比如說我們修大幻化網壇城上的佛堂,已經在一年時間中進行了努力,現在已經排除萬難,全部工程都竣工了,這時候,便需要將它放舍。要不然成天挂念著它,其它什麼事都進行不了,也就對我們的進一步修行造成了障礙。大家要注意,此處是說在某件事情圓滿成辦後才進行放舍,而不是在自己認爲進行得差不多了,不想再幹某件事就可放舍,比如說我們修上師瑜伽,按常規誦修蓮師心咒一千萬遍,數量圓滿後,是否便算大功告成,可以將觀修儀軌放舍了呢?此處大家應仔細分析,切不可隨意行事,一千萬遍心咒只是一個通常的規定,而對具體的某位修行人來說,應從修法驗相、證量上而定,不能輕率地放舍。

  此處所闡述的兩種放舍,需要全面理解。第一種放舍是在某件善法的行持中間,爲恢複力量圓滿完成善法而作的暫時放舍調節;第二種放舍是在某件善法圓滿成功後,爲了繼續行持其它善法,而將已成功的善法次第放置一旁,不再讓它分散牽製自己的力量。它的目的是爲了進一步去修持,有些人不要只看到前面“事成應盡舍”那一句,以此爲借口而躺在某些小功德的臺階上偷懶,不去向更高更多的善法行進。放舍力是巧妙合理增上自己精進修行的力量,而非愚者偷懶的工具。

  癸二、(出二力)分二:子一、實行力;子二、控製力。

  增上精進的四個助緣已闡述完畢,現在是講述增上精進的兩種力。增上精進的修行中必須善巧地運用這兩種力——實行力、控製力。實行力指實際修行中應持的正念力,是一種謹慎不放逸而增上精進的力量;控製力指自主的控製身心,使自己能遵循正道,身心振奮輕安而行的力量。

  子一、(實行力):

  沙場老兵將,遇敵避鋒向;

  如是回惑刃,巧縛煩惱敵。

  好比沙場上身經百戰的老戰士,遇到敵人攻擊時,能巧避鋒芒而戰勝對方;和煩惱作戰時也應如此,先避開煩惱鋒刃不爲所傷,而後巧妙地對治、消滅煩惱。

  在古代戰場上,那些戰鬥經驗豐富、精于格鬥武技的老戰士,在與敵方兵將短兵相接時,他們會娴熟地運用經驗技術,靈巧地避開敵人揮砍過來的兵刃,保護好自己而同時又能施展武藝,將對方徹底摧毀、降伏。對這些身經百戰的勇士來說,雖然面對氣勢洶洶的敵軍,面對刀山劍林,他們卻能從容不迫地拼殺,毫不慌亂,一邊閃避,一邊進攻,遊刃于刀光劍影之中,揮灑自如地將敵人擊敗。以前爐霍有兩位修行人,名叫各土和達熱,他們在年輕時曾一起結伴步行去石渠求學。當時各土有一尊很珍貴的本師釋迦牟尼佛銅像,一路上只要有機會,就要拿出來瞻仰一番;而達熱在家時當過兵,世事閱曆頗爲豐富,便勸道友注意安全,但各土毫不在乎。一路上餐風露宿,有一天兩人在一處樹林中放下行李休息,生火做飯時,各土又拿出了佛像供在他們的營地。這時突然闖過來兩個“綠林好漢”,其中一個手中還提有火槍,兩個“綠林人物”一看到那尊珍貴的佛像,二話沒說拿起就走。兩位修行人可不甘心,立刻去將兩位強人扭住,達熱格鬥技術非常高,他追上了那位手持火槍的強盜,當強盜揮槍砸過來的時候,他順勢閃避倒地,他的道友見到這幕情形,以爲他被擊倒了,急得在一旁高聲喊起來:“啊,救命呀!……。”而此時倒地避過了鋒芒的達熱卻從地上一躍而起,將強盜的槍幹淨利落地搶了過來,並嚇唬那兩位強盜說:“我在家時很會玩槍,但現在不知怎麼樣了,你們看那塊牛糞!”他瞄准遠處的一小塊牛糞團放了一槍,很准確地擊碎了牛糞。兩個強盜嚇得直求饒,並老老實實地將兩位修行人的行李背上,兩位行者持著火槍走在他們的後面,一直到色西寺寺院門口,才把槍還給了他們,講了一些開示,兩位強盜以此而心服口服誠心悔過。大家看,善于避敵鋒芒的人,即使赤手空拳也能降伏強敵。

  同樣,我們在與煩惱作戰時,也應努力學習掌握技巧,如同老戰士一樣,善巧而靈活地保護自己,擊敗煩惱敵人。煩惱在進攻之前,一定會有它的蹤迹可尋,只要有足夠的警醒,有正知正念,就可以及時發現煩惱的偷襲,自己可預先設防,避開煩惱的鋒芒。比如說嗔恨煩惱,它要摧毀我們,必定會借助某種生嗔境的武器來進攻,此時要認清誘發自己生嗔惱的對境是嗔恨敵人的武器,首先避開這種對境,然後再運用本論安忍品中所介紹的各種智慧利刃,斬斷嗔恨敵人的頭顱,消滅煩惱怨敵。佛教史上衆多的高僧大德,他們與煩惱魔軍多次奮戰過,都是勇猛善戰的勇士,後學者如果參閱他們的經驗,雖然有多種,但總結起來,也就是這兩條:巧避鋒芒,智摧煩惱。

  戰陣失利劍,懼殺疾拾取;

  如是若失念,畏獄速提起。

  在戰場上失落了手中利劍的戰士,都會害怕被殺而立刻拾起劍來;同樣,如果忘失了對抗煩惱、精進修行的正念之劍,應該想到地獄的恐怖而迅速提起正念。

  在作者生活的那個時代(大約公元七世紀——八世紀),古印度及全世界各地都差不多,在戰場上使用的大都是刀劍之類冷兵器。那時人們使用刀劍相互沖殺拼搏,如果在拼鬥得難分難解時,有人手中的寶劍忽然握持不住而落地,那麼可以想象,沒有了兵器的人在刀光閃閃的戰場上會有什麼下場。俗話說:“勇士的拳頭也抵不住一般人的刀劍。”一個最有勇力的戰士,如果手無寸鐵,很難戰勝手持刀槍的敵軍,因此手中失落了武器的戰士,他會盡自己最敏捷的手段去拾取武器。否則手中失去了兵器,敵人沖殺過來,自己只有死路一條了。這一點我們去設身處地觀想一下,就可以領會到面對強敵而自己失去了武器的危險;同樣,修行人要時時刻刻與煩惱怨敵作戰,殺出叁界重圍,在平時,貪嗔煩惱怨敵時刻都在身邊伺機進攻,想奪走我們解脫善根之性命。在這種四面凶敵的包圍之中,如果失去了對抗煩惱敵人最根本的武器——正知正念,那自己也就免不了煩惱怨敵的殘害,不但要失去即生的修行解脫安樂,來世也要墮入地獄惡趣受痛苦。大家可以看到周圍的一些人,以前他們也在修學佛法,志求出離煩惱怨敵的重圍,然而因一時不慎,失落了正知正念的寶劍,他們的解脫生命便在刹那之間讓煩惱敵人奪走了。各自省察自己,看看自己是否隨時都緊握著正念之劍呢?這一點,很多人都要認清自己做得很不夠。我們沒有完全認識失去正知正念的可怕後果,因而經常放逸,將正知正念之劍擱置一旁,這時如果煩惱怨敵乘機猛攻,自己的下場也就不堪想象了。失去了正知正念的修行人,就如同前面所說的死蛇一樣,毫無抵抗能力,小小的違緣敵害也會將他摧毀。

  作爲一個修行人,應隨時隨地緊握著正知正念武器,如果不慎失落了,內心要及時想到爲煩惱敵擲入地獄受苦的恐怖下場,以此而盡快提起正念,始終處于警醒的狀態,不讓煩惱怨敵有可乘之機。

  循血急流動,箭毒速遍身;

  如是惑得便,罪惡盡覆心。

  就像爲毒箭所傷者,箭毒隨著血液循環很快就會漫及全身;同樣如果煩惱逮到了機會,罪惡染汙就會立刻遍覆自心。

  在古代的戰爭中,人們往往在箭頭塗上毒藥,敵方中箭後,不管他有多麼健壯勇悍,箭毒會立刻順著血液循環遍及全身,讓他喪失…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