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行有何利益呢?不如听受一句,就精勤修习更为得益。读诵千言,不能正确领会句义,不如听一句得其心要,灭除烦恼。读诵千言,不明法义有何利益呢?不如明白一句,听后修行,得到度脱。读诵千言,心不诚敬有何利益呢?不如对一法行欣乐奉行。读诵千言,我执不灭,不如听受一句,舍离骄慢、放逸。读诵千言,对名声的执著却更强烈,不如听受一句,就放下贪执。读诵千言,对外色内情的执著反更坚固,不如领得一句,忘却心、境。读诵千言,不求出离,不如一悟,永超三界。读诵千言,不存慈悲、智慧,不如听受一句,自他兼利。)
这段经文强调如说修行。实行前,以明理为要;明理后,以实行为要。能如说实行,行一分,得一分利益。依法修行,离过证德,是上等供养。《文殊章》云:“如说修行,如行而说,若不能尔,是亦不能利乐众生,自疾不能救等。”意思是,应当如教而修,依行而说法,若不这样,也不能利益众生。自己尚不能得救,焉能救众生?《文殊章》又云:“善男子,如来从修行中来,若能修行,是则成就供养如来。”
以上“如说修行供养”是总说,下面“利益众生供养”等是展开宣说。
二、利益众生供养
如《十地品》云:“所修善根皆为救护一切众生。”又云:“诸佛出世,本为利乐一切众生。”诸佛出世的本怀是利乐一切众生,我们利益众生合乎佛心,因此是真供养。
佛说:“一个人在一大阿僧祗劫中以身体供养十方诸佛和菩萨、声闻众,不如有人对畜生供养一口之食,后者福德胜过前者百千万倍,无量无边。”(《像法决疑经》)可见以悲心利益众生胜过长劫以外财供养十方诸佛。
《丈夫论》云:“悲心施一人,功德如大地。为己施一切,得报如芥子。救一厄难人,胜余一切施,众星虽有光,不如一月明。”所以,最可贵的是有一颗利他的慈悲心,慈悲心才是博大、光明的,为一己之利行一切布施,也是渺小、暗淡的。
三、摄受众生供养
摄受就是以慈悲心随顺摄取。经云:“诸佛出世,为以慈悲摄众生故。”诸佛出兴世间作种种示现,都是为了慈悲摄持众生,只有随顺众生的根机、意乐等,才能摄受他。比如幼儿园老师随顺儿童的心理特点,唱歌、跳舞、做游戏,就是以慈悲心摄受孩子。佛视一切众生等如独子,以慈悲心平等地摄受,我们随学佛摄受众生,就与佛心相契,是对佛的真供养。
比如维摩诘大士住在毗耶梨城时,拥有无量财富,摄受贫苦民众;并且,以清净持戒摄持毁戒者;以安忍行摄持嗔恚者;以大精进摄持懈怠者;以禅定摄持散乱者;以智慧摄持愚痴者……。这告诉我们,自心住于佛法,就能摄受众生;自己做出榜样,就能带动他人。
四、代众生苦供养
佛的心愿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我们能代受众生苦,相合于佛心,是对佛的真供养。
五、勤修善根供养
勤修善根和利他的关系是:为了达到利益一切众生的目的,就要勤修善根,有足够的资本才可供一切众生享用,成为众生的依怙。比如想救济一个灾区的灾民,就要有相应的财力,要给予众生利益,就要勤修善根。
实际上,勤修善根的人是真富翁,有广大的圣财,这些都是供养诸佛的殊胜供品。只有外财没有修集善根的人,却是法上真正的贫穷。
佛陀说:我过去也做过恶人和小虫,但因为我修积了广大善根,所以现在得以成佛。在佛的十八不共法中有一法叫做“有欲无减”,就是说,佛了知善法对自己的恩德,所以常欲积善的欲心从无减弱。佛在经中还说:功德果报甚深,没有如我般了知这种恩德之量的。虽然我能穷尽它的边底,但我本是由欲心无厌足而成佛的,所以今天仍不止息,虽然再无功德可证,但我的欲心仍无止息。(《大智度论》)
可见,勤修善根,无有厌足,正与佛心相印,因此是佛欢喜的上等供养。
六、不舍菩萨业供养
即不舍一切菩萨事业。如果舍离菩萨所修事业,也不能利乐众生。所以,行持菩萨事业恒时不舍离,即能利益众生,是真法供养。
七、不离菩提心供养
即常不舍离大菩提心。《离世间品》中有十种退失善根法,所谓舍菩提心,行诸善法,魔所摄持。《文殊章》说:即使片刻舍离菩提心,也不能利乐众生。因为菩萨为求利乐众生而勤求无上菩提,若无众生,一切菩萨不成正觉。善男子!应这样认识法供养则做到了供养如来,并非以世间财宝饮食名为供养。(经文密意是呵斥下劣,让与法不相应的众生能相应法,并非不需做财供养。)
《文殊章》说:菩萨有十种法,具足圆满……修真供养一切如来。哪十种法呢?一者以法供养;二者修行诸行,乃至如说能行,如行能说;……九者长时遍修,心无疲厌;十者常不舍离大菩提心。如果菩萨具此十法,则能成就供养如来,并非以供养财宝、饮食、衣服等称为真供养。为什么?因为如来恭敬尊重法故。犹如孝子尊重父母,承顺父母颜色,心无片刻舍离,如果有人尊敬其父母,孝子倍加尊重此人。诸佛也是如此,如果众生供养正法,是真正做到了供养如来,以如来尊重正法故。
总之,因为法供养顺乎佛心,因此成为最殊胜的供养。在很多人眼里,供养诸佛和利他毫不相干。他不了知利他正合乎佛的心愿,是上等的供养。有些人一边损害众生,一边又供养诸佛,这样不合乎佛心,并不能令诸佛欢喜。
《楞严经》上,阿难在世尊前说:“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愿我成就佛果宝王,还来度脱无边众生。我将这誓求成佛度生的深心,供养微尘数刹土的诸佛,是则名为报佛恩。伏请世尊作证,我愿先入恶世教化刚强众生,如一众生未成佛果,我终不取证涅槃。)”
校量功德: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善男子,前面财供养的无量功德与法供养一念功德相比,不及它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乃至百千俱胝那由他分之一、迦罗分之一、算分之一、数分之一、喻分之一、优波尼沙陀分一分。
以此显出法供养的殊胜。俱胝、那由他都是大数字。迦罗分是把人身的一根毫毛析为一百分。优波尼沙陀分,意为近少分,是把大块碎为微尘的数量。
法供养殊胜的原因:
【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为什么法供养更超胜呢?因为如来尊重法的缘故,由如说修行出生诸佛的缘故。如果菩萨行法供养,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这种修行是真供养的缘故。
问:讲广修供养时提到的供养物都是香、花、灯烛等,这是财供养还是法供养呢?若是财供养,则远不及法供养,怎能说是大愿王呢?
下面用公案来解答。
一次,佛吩咐善德长者去维摩诘家问病。
善德为难地说:“我不堪去问病。”并自言自语道:
“以前我在父亲家中做大布施,供养当时一切沙门、婆罗门、外道、贫困户、下贱者,及孤独者、乞丐等等。
经过七天,布施圆满。维摩诘大士过来对我说:“布施大会不应是你这种做法,你应做法施大会,何必操办财施大会?”
我问:“居士!什么是法施大会?”
他说:“法施大会,就是无前无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也就是,以菩提起于慈心,以救众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于喜心,以摄智慧行于舍心,以摄悭贪起布施度,以化犯戒起持戒度,以无我法起安忍度,以离身心相起精进度,以菩提相起禅定度,以一切智起般若度。”
他又下结论说:“善男子,这叫法施大会。若菩萨住于此法施大会,他就是大施主,是一切世间福田。”
我听了心得清净,叹为稀有。
我顶礼后,解下贵重的璎珞供养大士。大士不受。
我再次祈求大士收下。大士接受了,分作两份,一份供养大会中下贱的乞丐,一份供养最尊贵的难胜如来。
大众共同见到光明国土的难胜如来,璎珞现于如来手中,变为四柱宝台,四面装饰妙严,不相障蔽。
大士示现神变后说:“施主若以平等心布施下贱乞丐,等同供养如来福田,没有优劣之别,大悲平等,不求果报,这叫做具足法施。””(《维摩诘经》)
由此可知“不离财施而行法施”的内涵。公案里,维摩诘是布施者,乞丐和难胜如来是受施者。维摩诘供养璎珞时,心地宽广、平等,没有高下人我的分别,智慧相应实相,大悲不碍随缘,悲智双运,施而无施,度而无度。大士教导善德,能如是而行,财施即是法施。
大家关键要认识不平等心是哪种状态。不平等是指最初心中起了优劣等的分别,受分别心的驱使,面对各种高低等的对境时,心就表现为不平等,对上等境毕恭毕敬;对下等境轻慢鄙视,心态上有重有轻,早已不平了。在这样的心态中做财布施,心不相应于法,故不是法布施。相反,内心不生高下分别,对任何人都是一颗平等心,布施众生和供养佛的态度一样,这就是安住平等心中行布施,心与法相应,所以是法布施。
由以上举例,类推就知道,普贤供深妙观修,既是财供,也是殊胜法供,因为能供之因是普贤行愿力与甚深信解的缘故。圭峰大师说:若按前文所说观行如说而行,则是如说修行。修观行时,有利益众生、摄受众生等的善心,即是法供养。
问:善德以何过失遭到维摩诘的呵责?
答:善德布施有局限,只在父亲舍宅,处所有限;只布施七人,对象有限;只布施七天,时间有限。财施有限,法施无穷,财施得世间报,法施得出世报,因此,遭到大士呵责。意思是,只做有限量的仅得世间果报的财布施,太没出息了。法布施,与法相应,才是超越数量、能超世间的大布施。应当行这样的布施。
(三)总结无尽
【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广大最胜的供养,直到虚空界穷尽了、众生界穷尽了、众生业穷尽了、众生烦恼穷尽了,我此供养才有穷尽,以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穷尽故,我此供养永无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为什么要发无尽的供养愿呢?假如供养是一种恶行、会带来痛苦,那不必说无穷尽地去行持,连一刹那也不应该去做。但供养是善行能带来安乐,因此不应有满足心,应当广大无尽地去行持。如果心性不具供养的能力,即使有心供养也无法实现,但心性本具这种能力,为什么不周遍地发挥呢?如果心会断灭,即使发心尽未来际做供养,也只不过是无法实现的美好愿望而已,但心性是永不灭尽的,为什么不发起无尽的愿呢?
实际上,心性大而无外、无始无终,整个虚空世界都是一念心现起的,为什么不以芬敷万行荣耀众德庄严自己的心地?每个生命都应该觉醒,自性是如此广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又如此能照万法、能现万德,为什么自甘埋没,令生命黯淡、萎缩呢?为什么甘愿具恒沙性德的法身堕于生死迷乱不已呢?因此,有觉悟的人应发大心求证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而要证入,就不可不发起佛子最广大的普贤行愿。只有依仗称合本性的普贤行愿才能还归法界,这是生命最酣畅、最开展的行愿。没有佛语的加持,我们梦想不到,一个身高不过二米的人竟能发出遍周尘刹、尽未来际行持菩提行海的大愿王。我们只有从内心里发起普贤大愿,生命才会拓展到无限宽广,也才会知道生命境界是如此不可思议。
[1] 鬘云:种种妙华穿成的花鬘。
[2] 涂香:涂身的香。
[3] 末香:香末。
《普贤行愿品讲记(四)》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