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行有何利益呢?不如聽受一句,就精勤修習更爲得益。讀誦千言,不能正確領會句義,不如聽一句得其心要,滅除煩惱。讀誦千言,不明法義有何利益呢?不如明白一句,聽後修行,得到度脫。讀誦千言,心不誠敬有何利益呢?不如對一法行欣樂奉行。讀誦千言,我執不滅,不如聽受一句,舍離驕慢、放逸。讀誦千言,對名聲的執著卻更強烈,不如聽受一句,就放下貪執。讀誦千言,對外色內情的執著反更堅固,不如領得一句,忘卻心、境。讀誦千言,不求出離,不如一悟,永超叁界。讀誦千言,不存慈悲、智慧,不如聽受一句,自他兼利。)
這段經文強調如說修行。實行前,以明理爲要;明理後,以實行爲要。能如說實行,行一分,得一分利益。依法修行,離過證德,是上等供養。《文殊章》雲:“如說修行,如行而說,若不能爾,是亦不能利樂衆生,自疾不能救等。”意思是,應當如教而修,依行而說法,若不這樣,也不能利益衆生。自己尚不能得救,焉能救衆生?《文殊章》又雲:“善男子,如來從修行中來,若能修行,是則成就供養如來。”
以上“如說修行供養”是總說,下面“利益衆生供養”等是展開宣說。
二、利益衆生供養
如《十地品》雲:“所修善根皆爲救護一切衆生。”又雲:“諸佛出世,本爲利樂一切衆生。”諸佛出世的本懷是利樂一切衆生,我們利益衆生合乎佛心,因此是真供養。
佛說:“一個人在一大阿僧祗劫中以身體供養十方諸佛和菩薩、聲聞衆,不如有人對畜生供養一口之食,後者福德勝過前者百千萬倍,無量無邊。”(《像法決疑經》)可見以悲心利益衆生勝過長劫以外財供養十方諸佛。
《丈夫論》雲:“悲心施一人,功德如大地。爲己施一切,得報如芥子。救一厄難人,勝余一切施,衆星雖有光,不如一月明。”所以,最可貴的是有一顆利他的慈悲心,慈悲心才是博大、光明的,爲一己之利行一切布施,也是渺小、暗淡的。
叁、攝受衆生供養
攝受就是以慈悲心隨順攝取。經雲:“諸佛出世,爲以慈悲攝衆生故。”諸佛出興世間作種種示現,都是爲了慈悲攝持衆生,只有隨順衆生的根機、意樂等,才能攝受他。比如幼兒園老師隨順兒童的心理特點,唱歌、跳舞、做遊戲,就是以慈悲心攝受孩子。佛視一切衆生等如獨子,以慈悲心平等地攝受,我們隨學佛攝受衆生,就與佛心相契,是對佛的真供養。
比如維摩诘大士住在毗耶梨城時,擁有無量財富,攝受貧苦民衆;並且,以清淨持戒攝持毀戒者;以安忍行攝持嗔恚者;以大精進攝持懈怠者;以禅定攝持散亂者;以智慧攝持愚癡者……。這告訴我們,自心住于佛法,就能攝受衆生;自己做出榜樣,就能帶動他人。
四、代衆生苦供養
佛的心願是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我們能代受衆生苦,相合于佛心,是對佛的真供養。
五、勤修善根供養
勤修善根和利他的關系是:爲了達到利益一切衆生的目的,就要勤修善根,有足夠的資本才可供一切衆生享用,成爲衆生的依怙。比如想救濟一個災區的災民,就要有相應的財力,要給予衆生利益,就要勤修善根。
實際上,勤修善根的人是真富翁,有廣大的聖財,這些都是供養諸佛的殊勝供品。只有外財沒有修集善根的人,卻是法上真正的貧窮。
佛陀說:我過去也做過惡人和小蟲,但因爲我修積了廣大善根,所以現在得以成佛。在佛的十八不共法中有一法叫做“有欲無減”,就是說,佛了知善法對自己的恩德,所以常欲積善的欲心從無減弱。佛在經中還說:功德果報甚深,沒有如我般了知這種恩德之量的。雖然我能窮盡它的邊底,但我本是由欲心無厭足而成佛的,所以今天仍不止息,雖然再無功德可證,但我的欲心仍無止息。(《大智度論》)
可見,勤修善根,無有厭足,正與佛心相印,因此是佛歡喜的上等供養。
六、不舍菩薩業供養
即不舍一切菩薩事業。如果舍離菩薩所修事業,也不能利樂衆生。所以,行持菩薩事業恒時不舍離,即能利益衆生,是真法供養。
七、不離菩提心供養
即常不舍離大菩提心。《離世間品》中有十種退失善根法,所謂舍菩提心,行諸善法,魔所攝持。《文殊章》說:即使片刻舍離菩提心,也不能利樂衆生。因爲菩薩爲求利樂衆生而勤求無上菩提,若無衆生,一切菩薩不成正覺。善男子!應這樣認識法供養則做到了供養如來,並非以世間財寶飲食名爲供養。(經文密意是呵斥下劣,讓與法不相應的衆生能相應法,並非不需做財供養。)
《文殊章》說:菩薩有十種法,具足圓滿……修真供養一切如來。哪十種法呢?一者以法供養;二者修行諸行,乃至如說能行,如行能說;……九者長時遍修,心無疲厭;十者常不舍離大菩提心。如果菩薩具此十法,則能成就供養如來,並非以供養財寶、飲食、衣服等稱爲真供養。爲什麼?因爲如來恭敬尊重法故。猶如孝子尊重父母,承順父母顔色,心無片刻舍離,如果有人尊敬其父母,孝子倍加尊重此人。諸佛也是如此,如果衆生供養正法,是真正做到了供養如來,以如來尊重正法故。
總之,因爲法供養順乎佛心,因此成爲最殊勝的供養。在很多人眼裏,供養諸佛和利他毫不相幹。他不了知利他正合乎佛的心願,是上等的供養。有些人一邊損害衆生,一邊又供養諸佛,這樣不合乎佛心,並不能令諸佛歡喜。
《楞嚴經》上,阿難在世尊前說:“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衆,將此深心奉塵刹,是則名爲報佛恩。伏請世尊爲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衆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願我成就佛果寶王,還來度脫無邊衆生。我將這誓求成佛度生的深心,供養微塵數刹土的諸佛,是則名爲報佛恩。伏請世尊作證,我願先入惡世教化剛強衆生,如一衆生未成佛果,我終不取證涅槃。)”
校量功德:
【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善男子,前面財供養的無量功德與法供養一念功德相比,不及它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乃至百千俱胝那由他分之一、迦羅分之一、算分之一、數分之一、喻分之一、優波尼沙陀分一分。
以此顯出法供養的殊勝。俱胝、那由他都是大數字。迦羅分是把人身的一根毫毛析爲一百分。優波尼沙陀分,意爲近少分,是把大塊碎爲微塵的數量。
法供養殊勝的原因:
【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
爲什麼法供養更超勝呢?因爲如來尊重法的緣故,由如說修行出生諸佛的緣故。如果菩薩行法供養,則能成就供養如來,這種修行是真供養的緣故。
問:講廣修供養時提到的供養物都是香、花、燈燭等,這是財供養還是法供養呢?若是財供養,則遠不及法供養,怎能說是大願王呢?
下面用公案來解答。
一次,佛吩咐善德長者去維摩诘家問病。
善德爲難地說:“我不堪去問病。”並自言自語道:
“以前我在父親家中做大布施,供養當時一切沙門、婆羅門、外道、貧困戶、下賤者,及孤獨者、乞丐等等。
經過七天,布施圓滿。維摩诘大士過來對我說:“布施大會不應是你這種做法,你應做法施大會,何必操辦財施大會?”
我問:“居士!什麼是法施大會?”
他說:“法施大會,就是無前無後,一時供養一切衆生。也就是,以菩提起于慈心,以救衆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于喜心,以攝智慧行于舍心,以攝悭貪起布施度,以化犯戒起持戒度,以無我法起安忍度,以離身心相起精進度,以菩提相起禅定度,以一切智起般若度。”
他又下結論說:“善男子,這叫法施大會。若菩薩住于此法施大會,他就是大施主,是一切世間福田。”
我聽了心得清淨,歎爲稀有。
我頂禮後,解下貴重的璎珞供養大士。大士不受。
我再次祈求大士收下。大士接受了,分作兩份,一份供養大會中下賤的乞丐,一份供養最尊貴的難勝如來。
大衆共同見到光明國土的難勝如來,璎珞現于如來手中,變爲四柱寶臺,四面裝飾妙嚴,不相障蔽。
大士示現神變後說:“施主若以平等心布施下賤乞丐,等同供養如來福田,沒有優劣之別,大悲平等,不求果報,這叫做具足法施。””(《維摩诘經》)
由此可知“不離財施而行法施”的內涵。公案裏,維摩诘是布施者,乞丐和難勝如來是受施者。維摩诘供養璎珞時,心地寬廣、平等,沒有高下人我的分別,智慧相應實相,大悲不礙隨緣,悲智雙運,施而無施,度而無度。大士教導善德,能如是而行,財施即是法施。
大家關鍵要認識不平等心是哪種狀態。不平等是指最初心中起了優劣等的分別,受分別心的驅使,面對各種高低等的對境時,心就表現爲不平等,對上等境畢恭畢敬;對下等境輕慢鄙視,心態上有重有輕,早已不平了。在這樣的心態中做財布施,心不相應于法,故不是法布施。相反,內心不生高下分別,對任何人都是一顆平等心,布施衆生和供養佛的態度一樣,這就是安住平等心中行布施,心與法相應,所以是法布施。
由以上舉例,類推就知道,普賢供深妙觀修,既是財供,也是殊勝法供,因爲能供之因是普賢行願力與甚深信解的緣故。圭峰大師說:若按前文所說觀行如說而行,則是如說修行。修觀行時,有利益衆生、攝受衆生等的善心,即是法供養。
問:善德以何過失遭到維摩诘的呵責?
答:善德布施有局限,只在父親舍宅,處所有限;只布施七人,對象有限;只布施七天,時間有限。財施有限,法施無窮,財施得世間報,法施得出世報,因此,遭到大士呵責。意思是,只做有限量的僅得世間果報的財布施,太沒出息了。法布施,與法相應,才是超越數量、能超世間的大布施。應當行這樣的布施。
(叁)總結無盡
【此廣大最勝供養,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這廣大最勝的供養,直到虛空界窮盡了、衆生界窮盡了、衆生業窮盡了、衆生煩惱窮盡了,我此供養才有窮盡,以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窮盡故,我此供養永無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爲什麼要發無盡的供養願呢?假如供養是一種惡行、會帶來痛苦,那不必說無窮盡地去行持,連一刹那也不應該去做。但供養是善行能帶來安樂,因此不應有滿足心,應當廣大無盡地去行持。如果心性不具供養的能力,即使有心供養也無法實現,但心性本具這種能力,爲什麼不周遍地發揮呢?如果心會斷滅,即使發心盡未來際做供養,也只不過是無法實現的美好願望而已,但心性是永不滅盡的,爲什麼不發起無盡的願呢?
實際上,心性大而無外、無始無終,整個虛空世界都是一念心現起的,爲什麼不以芬敷萬行榮耀衆德莊嚴自己的心地?每個生命都應該覺醒,自性是如此廣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又如此能照萬法、能現萬德,爲什麼自甘埋沒,令生命黯淡、萎縮呢?爲什麼甘願具恒沙性德的法身墮于生死迷亂不已呢?因此,有覺悟的人應發大心求證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而要證入,就不可不發起佛子最廣大的普賢行願。只有依仗稱合本性的普賢行願才能還歸法界,這是生命最酣暢、最開展的行願。沒有佛語的加持,我們夢想不到,一個身高不過二米的人竟能發出遍周塵刹、盡未來際行持菩提行海的大願王。我們只有從內心裏發起普賢大願,生命才會拓展到無限寬廣,也才會知道生命境界是如此不可思議。
[1] 鬘雲:種種妙華穿成的花鬘。
[2] 塗香:塗身的香。
[3] 末香:香末。
《普賢行願品講記(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