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西归直指•疑问指南(第一节课)

  (特别说明:本讲记尚未定稿,提供出来仅仅为了方便道友们学习,请勿印刷流通)

  西归直指·疑问指南讲记

  周安士居士 汇辑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学习资料 尚未定稿 请勿翻印)

  汇辑者周安士是清朝康熙年间的居士,江苏昆山人,博通经藏,深信净土法门,自号“怀西居士”。他看到众生造罪无量,其中邪淫、杀生这两种业占了大半,就写了戒杀的《万善先资》和戒淫的《欲海回狂》,又写了《阴骘文广义》三卷,《西归直指》四卷,合称为《安士全书》(本篇就是《西归直指》当中的第二卷)。

  乾隆四年正月,他和家人诀别,说自己要往生西方。家人要给他用香汤沐浴,安士先生推却说:“我香汤沐浴久矣!”之后,在谈笑中往生,屋子里充满了浓郁的香气。

  印光大师说:“如果能阅读《西归直指》,谛信不疑,生信发愿,求生西方,不论根机利钝、罪业轻重、工夫深浅,只要能做到信愿真切,持佛名号,无不在临命终时,蒙佛慈力,接引往生。往生之后,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悟明心性,证得佛果。”大师还赞叹说:“《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和寻常的善书不能同日而语,安士先生若不是菩萨乘愿再来,现居士身,说法度生,我是不会相信的。”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故八万四千法门,无不从信而入。人若无信,便如焦芽败种,无药可施。何况念佛往生,尤为难信之法乎?】

  这一段是强调信心的重要性。

  《华严经》中说:信心是佛道的根源,是一切功德的母亲,信心能长养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的善根。所以佛教的八万四千法门无一不以信心趣入。人如果没有信心,就像焦芽败种一样,没有什么药能救活它(意思是说,没有信心就不会生长种种白法,犹如烧焦了的苗芽或种子,不能开花结果。),何况念佛往生是尤其难信的法门,更需要设法建立起坚固的信心,以作为净土修行从始至终的基石。

  【往昔禅宗长老,暨博学鸿儒,皆有阐扬净业,设为问答之词,如天台智者大师之《十疑论》,天如老人之《净土或问》,王侍郎之《决疑集》,袁中郎之《西方合论》。其外复有为集为文,目不胜赏,无非欲人坚固信根,同归安养耳。】

  过去的禅宗长老和博学大儒,都有阐扬净土法门设立问答的文章,比如,天台智者大师所造的《净土十疑论》,天如老人撰述的《净土或问》,王侍郎撰写的《决疑集》,袁中郎撰述的《西方合论》。此外还有很多大德作种种净土集、净土文,妙义连篇,目不暇接,目的无非是想让人坚固信根,一同往生极乐世界。

  【兹特统汇群编,撮其领要,间亦窃附管窥,补所未逮,总名之曰《疑问指南》。敢曰制锦以成章哉,聊云酿花而作蜜尔。】

  (安士先生说:)现在我统汇各类著作,摄集其中的要领,其间也附上我个人的意见,弥补原文没有说到的方面,总的取名为《疑问指南》。我怎么敢说这是“织锦成章”呢?只能说是酿花作蜜罢了(“织锦成章”就是由自己著述一部大作。“酿花作蜜”就是采集百花的精华酿成淳蜜,表示自己只是采集古德著作中的精要,汇集成这篇文章,不算是自己的创作。)。

  第一疑

  【问: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只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途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专为自利,舍离众生,毋乃阙大慈悲,障菩提道耶?】

  问:诸佛菩萨以大悲拔济苦海众生作为自己的事业。菩萨如果想救度众生,只应当发愿生在三界,在五浊恶世、三恶道中救拔苦海众生,为什么现在要求生净土,专门成办自利而舍弃无量众生呢?这不是丢失了大慈悲、障碍菩提道吗?

  意思是说,菩提道以利他为主,菩萨应当专门投入到救拔众生的事业中去。现在为了自己一人的安乐和解脱求生净土,舍弃无量苦难众生,这是小乘的下劣发心,是菩提心的违品,严重障碍了成佛之道。

  【答:菩萨有二种:一、久修行菩萨,已曾亲近诸佛,证得无生法忍者;二、初发心菩萨,未尝亲近诸佛,未得无生法忍者。久修行菩萨有大神通,有大威力,故能为天为仙,为帝为王,为鬼为畜,出入生死,广度众生。若初修行人,力量浅薄,虽发菩提之心,犹住凡夫之地,自疾不能救,焉能救他人?】

  答:菩萨有两种:一是已经亲近过诸佛、证得无生法忍的久修行菩萨;二是没有亲近过诸佛、没有证得无生法忍的初发心菩萨。久修行菩萨有大神通、大威力,所以能在三界中做天人、做神仙、做皇帝、做国王、做鬼类、做旁生,在生死中自在地出入,现种种身,广度众生。初步修行的人无论智慧或方便,力量都很薄弱,虽然发了成佛度众生的菩提心,但自己还住在凡夫地流转生死,连自身的烦恼病、生死病都救不了,怎么能救他人?

  【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浊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

  “具缚”就是自己的心还在烦恼和业的系缚中解脱不了。

  由上面的道理,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被烦恼和业系缚的凡夫,说他自己有大悲心,发愿生在浊世救苦众生,这是没有道理的。

  【何以故?】

  为什么凡夫不能生在五浊恶世救度众生呢?道理如下:

  【五浊世中,声色货利,刻刻纠缠;烦恼怨家,重重密布。略一失足,便成堕落。纵使得生人中,难逢有佛之世;纵使有佛出世,难生信向之心。幸而信向佛乘,修行出家,转生若遇大富大贵,未免耽著尘缘,广造众恶。从此一失人身,何时更当解脱?】

  在五浊炽盛的浊恶之世,时时处在声、色、财、利的缠绕中,内心有无数的烦恼怨家重重密布,随时等候现行,稍微不谨慎,生起了非理作意,就造下堕恶趣的业因而随之堕落。纵然不堕落而能生在人中,也难以遇到有佛出世的时代;纵然有佛出世,也难以对佛生起信心和趣向的心;即使万幸能信向佛道,修行出家,转世之后如果遇到大富大贵,免不了又耽著世间五欲的尘缘,造大量的恶业。从此一失人身,不知道何时再能解脱?

  所以这叫做难行道。初发心的菩萨力量薄弱,身处在五浊恶世中,染缘强盛,内心遍满烦恼种子,因缘会和,不由自主就随业堕落。一旦堕进了恶趣深渊,不知道哪一天再能出头。所以先圣说:“未得不退转位,不可混俗度生。”

  【所以有智慧人,将欲度生,先求见佛,果能一心不乱,念佛往生,业已为金刚不坏之身,然后可行随类度生之愿。】

  所以,有智慧的人为了度众生,首先求见阿弥陀佛,果然能做到一心不乱,念佛往生,就成就了金刚不坏之身,就永超生死,无病无恼,有无限的力量。这之后进入三界,就所向无碍,不会被业缘所牵,不会被外物所惑,就能真正履行随类度生的悲愿。(“随类度生”,就是随顺众生的根机、意乐等,善巧地救度。)

  【譬如救溺,须自乘舟筏,方能引人出水,若徒从井救人,未有不与之俱溺者。非阙慈悲也,正善用其慈悲也。】

  (从上下文看,这一句的“从井”恐怕是刻板的错误。《净土十疑论》中说:“一个人心里着急,直接入水救人,没有方便力的缘故,彼此都沉溺水中。”所以,“从井”估计是“入水”二字的误刻。)

  比如,营救落水的人,必须自己乘着船筏,才能把人从水里拉出。如果没有船筏,直接就跳进水里救人,没有不一起沉溺的。这不是缺少慈悲,反而是善用慈悲。(意思是说,他不直接跳入水中,而首先去找船,这不是缺少慈悲。慈悲也要由智慧抉择,正确地使用。智慧就像眼目,他能起到的作用是抉择清楚该怎么做。慈悲这个拔苦与乐的心,到底怎么使用,就要由智慧来决定、来指挥。)

  又比如,消防队员去救人。他首先要穿好防火衣,戴上防毒面具,全副装备才能进去。如果什么装备都没有,就冒然冲进去,不但救不出人,自己还会被火烧死,或被毒烟熏死。“全副武装”表示菩萨自身得到无生忍力,这时入到乌烟弥漫、烈火熊熊的三界火宅中,才不会中烦恼毒、被业所烧,才能安然无恙地在火海里营救众生。

  又比如一个人发愿以行医来解除世人的病苦,他不能立即就开始给人开方抓药,这样莽撞行医,会自误误他,非常危险。正确的做法是分成两步,首先拜访名师,多年当中潜心学习。学成之后,再悬壶济世,广利世人。这时他再不管病人就不对。他应当不计个人得失,不辞辛苦,一心一意地救治每一个患者。之前他的潜心学医,不轻易为人治病,并不是没有慈悲,反而是一种智慧的抉择。

  小结:

  我们心上,慈悲是与乐拔苦的心,智慧是拣择事、理的心,两种心要并运。没有智慧的抉择而使用慈悲,往往是错用慈悲、滥用慈悲,遭来自他俱损。有智慧的抉择,使用慈悲,就是善用慈悲,能真正做到与乐拔苦。所以,慈悲是动力,智慧是导航者。

  修行者首先求生净土,成就无生法忍,正是以智慧抉择之后的选择。也就是要抉择:我有度众生的悲愿。这分慈悲怎么使用?是现在就入苦海救众生呢?还是首先往生净土成就了无生忍力之后再来?先入苦海,连自己都救不了,怎么救他人?往生净土成就了无生忍力,再回入娑婆,就具有极广大的智慧、辩才、神通、方便、陀罗尼、三摩地,能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所以选择首先求生净土,正是善用慈悲。

  第二疑

  【问:诸法体空,本来无生,平等寂灭,何乃舍此求彼,欲生西方?经云:“心净,则佛土净。欲求净土,当先净心。”何乃不求净心,而求净土?】

  问:诸法本体空,本来无生,平等寂灭(像幻化一样没有可得、可求的),为什么舍此求彼,要求生西方呢?经上说:自心清净,佛土就清净。要求得净土,首先应清净自心。为什么不求净心而求净土呢?

  【答:欲生西方者,谓是舍此而求彼,则不欲生西方者,独非舍彼而求此耶?若云彼此两无所求,是执断见矣,若云彼此两无所舍,是执常见矣。】

  答:如果认为“想生西方是舍这里求那里”,那不想生西方…

《西归直指•疑问指南(第一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