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示现自利利他。
【△示现自利利他者。】
这里“示现”是显示或展现的意思。所显示的是阿弥陀佛自他二利已经究竟圆满的境界。
略说彼阿弥陀佛国土十七种庄严功德成就。示现如来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故。
以上简略地讲了阿弥陀佛的国土具足十七种庄严功德成就,这显示了如来自身利益的大功德力成就,理由是阿弥陀如来利他的功德已经圆满成就。
这里想一下,假使如来自利功德没有到达最极圆满,可不可能出现这样无量不可思议的功德庄严呢?想一想,阿弥陀佛成就的国土是这样变现自在,一切受用都称心如意,又是这样以色、声、香、味、触五尘普作佛事,以佛住持国土的无上妙力使得国土中的一切都是清净的,使得眷属恒时都受用法乐,永无间断,而且国土的境界不可思议,一多相即、广狭自在、延促平等、重重无尽,这些处处显示佛自身已经成就一切无不自在的大功德力。
【言略者,彰彼净土功德无量,非唯十七种也。】
论中“略”字显明了极乐净土的功德无量无边,不只是以上这十七种。
可以说,这只是根据人类所能接受的程度,简略地开成十七种来演说。极乐世界到底有多少种功德庄严?这是尘说、刹说、炽燃说、无间说也说不尽的,这是以须弥为笔、以大海为墨写不完的,这是十方无数菩萨合集起来测不尽的。总之,极乐净土是一大不可思议无量无边的功德之海。
【夫须弥之入芥子,毛孔之纳大海。岂山海之神乎,毛芥之力乎。能神者神之耳。是故十七种虽曰利他,自利之义,炳然可知。】
“崇高的须弥山能纳入在微小的芥子中,一毛孔内能包容浩瀚无边的大海”,这哪里是崇山大海的神奇、毛孔芥子的神力,而是能神通变化者使它神奇的!
因此,这十七种国土庄严虽然是描述利他的神奇境界,但这样的利他唯一是由究竟成就自利功德而达到神奇的,因此阿弥陀佛圆满自利的这一涵义也就能从这里明明白白地知道了。
总之,极乐国土具足功德庄严,是极其不可思议的利他境界,这正反映出阿弥陀佛具足无比圆满的智、悲、力功德,阿弥陀佛自身利益的成就已经达到登峰造极。
第三、一切摄入第一义谛中。
【△入第一义谛者。】
彼无量寿佛国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相,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说,应知。
以下首先解释“无量寿佛国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相十六句”,再解释“一句次第说”。
【第一义谛者,佛因缘法也。此谛是境义。是故庄严等十六句,称为妙境界相。】
以上十六种国土庄严统摄而入于第一义谛中。第一义谛就是最殊胜、无有更上的义,指的是佛地因缘法。这里,谛是境的意思。所以庄严等的十六句称为妙境界相。
大乘二谛有两种安立:第一是二转*轮或自空中观所说的现空二谛,一切如梦如幻的染净现相属于世俗谛,这些如梦如幻的现相本来是远离四边戏论的大空性,这叫胜义谛;第二是三转*轮或他空中观所说的现相实相二谛:现相和实相不同的境与有境是世俗谛,指的是迷乱境界;现相和实相相同的境与有境是胜义谛,指的是无迷乱境界。这里应当按后者来解释。最上第一的真实境界,是指二取无余消尽、现相和实相相同的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就是佛地的因缘法,由于这是最上真实境界,因此称为妙境界相。
下面用比喻来帮助大家理解。比如有翳障的眼睛看到白海螺呈现为黄色时,所现的黄色不同于真相的白色,这时候,境黄色和有境取黄色的心都属于迷乱,这比喻世俗谛是迷乱境界。经过治疗使眼翳消除后,就开始现前海螺的真相——白色,境白色和有境取白色的心就是无迷乱,现出的相就是实相,这叫现相和实相相同,比喻胜义谛是无迷乱境界。
总之,从佛份上说,极乐国土流现的无量无数功德庄严,总摄起来,就入在第一义谛无迷乱的实相中,或者就入在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中,所以是佛因缘法。以这个原因,以上庄严等十六句总的称为妙境界相。“妙”是指清净境界,无迷乱境界,从佛法身智慧流现的不可思议境界。
【此义至入一法句文,当更解释。】
十六句所说的极乐国土庄严都是第一义谛妙境界相的涵义,到讲“入一法句”的正文时再作解释。
下面解释“一句次第说”,所谓“一句”是指“次第”这两个字。
【及一句次第者。谓观器净等总别十七句观行次第也。】
“及一句次第”,就是指观察器世界清净这一总相和十六种差别相总共十七句的观行次第。
【云何起次。建章言,归命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观察时如何次第生起呢?首先,论主建立这部论的宗旨说:“归命阿弥陀佛,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此中有疑。疑言,生为有本,众累之元。弃生愿生,生何可尽。】
这里有怀疑说:生是三有的根本,是众多系缚的根源。也就是有了生,就成为现前三有因果的所依;有了生,就有病老死等种种苦的系累。现在不契会无生,反而舍弃娑婆的生,愿求极乐的生,这是舍一种生,换另一种生,这样生而又生,几时才能寂灭生而证得不生呢?
【为释此疑,是故观彼净土庄严功德成就。明彼净土,是阿弥陀如来清净本愿无生之生,非如三有虚妄生也。】
为了解释这一疑惑,因此观察极乐净土的庄严功德成就。这样观察是为了了达极乐净土是以阿弥陀如来清净本愿为缘,在无生法性中现前的生,不同于三有由虚妄分别而现的迷乱的生。
“虚妄”,就是不如实。实际没有反而显现为有,实际有的误认为没有,就是“虚妄”。三界中的一切,都是众生不明无我而执我,这样由不如实的分别而起烦恼造业,就出生虚妄的果报。所以,整个三界从因到果都是虚妄的。就像人在昏暗中误以为花绳是毒蛇,然后生起执蛇的心、生起恐惧、生起种种妄想,统统是分别、执著,虚妄不实。
【何以言之。夫法性清净,毕竟无生。言生者,是得生者之情耳。生苟无生,生何所尽。尽夫生者,上失无为能为之身,下䤄
miǎn
三空不空之痼。根败永亡,号振三千。无反无复,于斯招耻。】
为什么这么说呢?法性清净,毕竟无有生相可得,所谓的“生”只是得生者的虚妄分别而已。也就是,原本没有生,但得生者误认为有个生。实际上,生当体就是无生,要灭尽什么生而得无生呢?生原本就是无生,不是灭尽生去找无生!如果灭尽了生,那在上就失坏了无为能为之身,在下就沉醉在三空不空的病中。
意思是,本来生和无生是不二的,生就是无生,无生就是生,所以空本来和妙有不二。如果像二乘那样以灰身泯智来得涅槃,那在上就失去了无所造作而能普作的法身与色身不二的身!因为成佛就是现前法身和色身不二的妙果,如果一定要灭尽生才证得涅槃,那就成了堕在偏空当中;往下就沉醉在三空不空的病中。“三空”,指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三空不空”,指小乘人修三解脱时执著成了单空,不是和妙有不二的真空,这样就落在空病当中。
“根败永亡,号振三千”。就是那些证小乘果的决定种性失坏了成佛的善根,尽管他的声名振动三千世界,但“无反无复,于斯招耻”,就是决定种性的声闻不能回归到真如实相中,因此被呵斥为焦芽败种。
【体夫生理,谓之净土。净土之宅,所谓十七句是也。】
体悟这生的妙理,就称它为净土!而这个净土栖心之处,就是上面所说的这十七句。
这就指出了大乘妙谛不是偏空,而是真空妙有不二。也就是说,这是“空而有”,因此是妙有,而不是实有;这是“有而空”,因此是真空,而不是偏空。总之,空有原本不是两个,这是从无生法性中现起无量的庄严、无边的妙用,哪里是偏在空一边呢?由见到国土普现无量庄严、无边妙用,而体会生的妙理,这就叫做“净土”。
常见有人把《金刚经》谈空和《阿弥陀经》说有看成水火不容。其实,《金刚经》和《阿弥陀经》本是一部经,只不过宣说时侧重点不同而已。《金刚经》宣说离一切相,是在开示空性的妙体;《阿弥陀经》宣说万德庄严,是明示从妙体所起的妙用。但这两者本来不二,正是从离一切相的空性中现起无量庄严,所现的无量庄严相并没有自体,而是以空性为体。
总之,上面十七句表示极乐净土妙境界相,道出了求生净土的原因。通过认识极乐净土的妙境界相,就能引发信心和愿心。
【十七句中,总别为二。初句是总相。所谓是清净佛土过三界道。彼过三界有何相。下十六种庄严功德成就相是也。】
十七句当中,分总相、别相两种。第一句是说国土总相,所谓“这清净佛土超过三界道”。那么,极乐国土超过三界有哪些具体的相状呢?接下来十六种庄严功德成就相,就是国土具体超出三界的相状。
这里要知道,本论在阐明极乐国土的功德庄严时,首先标出国土庄严的总相,再分门别类显示种种差别相。总相用两个字表达,就是“清净”,而清净就是超过三界的杂染因果。其次要知道,总相就是这一切差别相共同的特征,别相就是从这共同特征上分出的种种差别。所以之后的十六种庄严,就是从十六个方面显示国土超过三界的清净相。按这样,不论是总相还是差别相,都一一地按照经教文字来观察,就会认识到自己求生的极乐世界是无数倍超胜三界的净土,就会有真实的信心和愿力。
【一者量。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故。】
首先,极乐国土的量毕竟如虚空,开阔广大,无有边际,因此超过三界中的国土有边际的量。
【既知量,此量以何为本。是故观性。性是本义。彼净土,从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已经知道国土的量无边广大,又要知道这无边广大的量以什么为根本?或者源于什么而出生?因此观察国土的本性。“性”是根本或本源的意思。就是观察这清净国土是从阿弥陀佛平等正道、无缘大悲出世间的善根所生。
【既言出世善根,此善根生何等相。是故次…
《往生论注讲记(十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