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示現自利利他。
【△示現自利利他者。】
這裏“示現”是顯示或展現的意思。所顯示的是阿彌陀佛自他二利已經究竟圓滿的境界。
略說彼阿彌陀佛國土十七種莊嚴功德成就。示現如來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故。
以上簡略地講了阿彌陀佛的國土具足十七種莊嚴功德成就,這顯示了如來自身利益的大功德力成就,理由是阿彌陀如來利他的功德已經圓滿成就。
這裏想一下,假使如來自利功德沒有到達最極圓滿,可不可能出現這樣無量不可思議的功德莊嚴呢?想一想,阿彌陀佛成就的國土是這樣變現自在,一切受用都稱心如意,又是這樣以色、聲、香、味、觸五塵普作佛事,以佛住持國土的無上妙力使得國土中的一切都是清淨的,使得眷屬恒時都受用法樂,永無間斷,而且國土的境界不可思議,一多相即、廣狹自在、延促平等、重重無盡,這些處處顯示佛自身已經成就一切無不自在的大功德力。
【言略者,彰彼淨土功德無量,非唯十七種也。】
論中“略”字顯明了極樂淨土的功德無量無邊,不只是以上這十七種。
可以說,這只是根據人類所能接受的程度,簡略地開成十七種來演說。極樂世界到底有多少種功德莊嚴?這是塵說、刹說、熾燃說、無間說也說不盡的,這是以須彌爲筆、以大海爲墨寫不完的,這是十方無數菩薩合集起來測不盡的。總之,極樂淨土是一大不可思議無量無邊的功德之海。
【夫須彌之入芥子,毛孔之納大海。豈山海之神乎,毛芥之力乎。能神者神之耳。是故十七種雖曰利他,自利之義,炳然可知。】
“崇高的須彌山能納入在微小的芥子中,一毛孔內能包容浩瀚無邊的大海”,這哪裏是崇山大海的神奇、毛孔芥子的神力,而是能神通變化者使它神奇的!
因此,這十七種國土莊嚴雖然是描述利他的神奇境界,但這樣的利他唯一是由究竟成就自利功德而達到神奇的,因此阿彌陀佛圓滿自利的這一涵義也就能從這裏明明白白地知道了。
總之,極樂國土具足功德莊嚴,是極其不可思議的利他境界,這正反映出阿彌陀佛具足無比圓滿的智、悲、力功德,阿彌陀佛自身利益的成就已經達到登峰造極。
第叁、一切攝入第一義谛中。
【△入第一義谛者。】
彼無量壽佛國土莊嚴,第一義谛妙境界相,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說,應知。
以下首先解釋“無量壽佛國土莊嚴,第一義谛妙境界相十六句”,再解釋“一句次第說”。
【第一義谛者,佛因緣法也。此谛是境義。是故莊嚴等十六句,稱爲妙境界相。】
以上十六種國土莊嚴統攝而入于第一義谛中。第一義谛就是最殊勝、無有更上的義,指的是佛地因緣法。這裏,谛是境的意思。所以莊嚴等的十六句稱爲妙境界相。
大乘二谛有兩種安立:第一是二轉*輪或自空中觀所說的現空二谛,一切如夢如幻的染淨現相屬于世俗谛,這些如夢如幻的現相本來是遠離四邊戲論的大空性,這叫勝義谛;第二是叁轉*輪或他空中觀所說的現相實相二谛:現相和實相不同的境與有境是世俗谛,指的是迷亂境界;現相和實相相同的境與有境是勝義谛,指的是無迷亂境界。這裏應當按後者來解釋。最上第一的真實境界,是指二取無余消盡、現相和實相相同的真實智慧無爲法身,這就是佛地的因緣法,由于這是最上真實境界,因此稱爲妙境界相。
下面用比喻來幫助大家理解。比如有翳障的眼睛看到白海螺呈現爲黃色時,所現的黃色不同于真相的白色,這時候,境黃色和有境取黃色的心都屬于迷亂,這比喻世俗谛是迷亂境界。經過治療使眼翳消除後,就開始現前海螺的真相——白色,境白色和有境取白色的心就是無迷亂,現出的相就是實相,這叫現相和實相相同,比喻勝義谛是無迷亂境界。
總之,從佛份上說,極樂國土流現的無量無數功德莊嚴,總攝起來,就入在第一義谛無迷亂的實相中,或者就入在真實智慧無爲法身中,所以是佛因緣法。以這個原因,以上莊嚴等十六句總的稱爲妙境界相。“妙”是指清淨境界,無迷亂境界,從佛法身智慧流現的不可思議境界。
【此義至入一法句文,當更解釋。】
十六句所說的極樂國土莊嚴都是第一義谛妙境界相的涵義,到講“入一法句”的正文時再作解釋。
下面解釋“一句次第說”,所謂“一句”是指“次第”這兩個字。
【及一句次第者。謂觀器淨等總別十七句觀行次第也。】
“及一句次第”,就是指觀察器世界清淨這一總相和十六種差別相總共十七句的觀行次第。
【雲何起次。建章言,歸命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
觀察時如何次第生起呢?首先,論主建立這部論的宗旨說:“歸命阿彌陀佛,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此中有疑。疑言,生爲有本,衆累之元。棄生願生,生何可盡。】
這裏有懷疑說:生是叁有的根本,是衆多系縛的根源。也就是有了生,就成爲現前叁有因果的所依;有了生,就有病老死等種種苦的系累。現在不契會無生,反而舍棄娑婆的生,願求極樂的生,這是舍一種生,換另一種生,這樣生而又生,幾時才能寂滅生而證得不生呢?
【爲釋此疑,是故觀彼淨土莊嚴功德成就。明彼淨土,是阿彌陀如來清淨本願無生之生,非如叁有虛妄生也。】
爲了解釋這一疑惑,因此觀察極樂淨土的莊嚴功德成就。這樣觀察是爲了了達極樂淨土是以阿彌陀如來清淨本願爲緣,在無生法性中現前的生,不同于叁有由虛妄分別而現的迷亂的生。
“虛妄”,就是不如實。實際沒有反而顯現爲有,實際有的誤認爲沒有,就是“虛妄”。叁界中的一切,都是衆生不明無我而執我,這樣由不如實的分別而起煩惱造業,就出生虛妄的果報。所以,整個叁界從因到果都是虛妄的。就像人在昏暗中誤以爲花繩是毒蛇,然後生起執蛇的心、生起恐懼、生起種種妄想,統統是分別、執著,虛妄不實。
【何以言之。夫法性清淨,畢竟無生。言生者,是得生者之情耳。生苟無生,生何所盡。盡夫生者,上失無爲能爲之身,下䤄
miǎn
叁空不空之痼。根敗永亡,號振叁千。無反無複,于斯招恥。】
爲什麼這麼說呢?法性清淨,畢竟無有生相可得,所謂的“生”只是得生者的虛妄分別而已。也就是,原本沒有生,但得生者誤認爲有個生。實際上,生當體就是無生,要滅盡什麼生而得無生呢?生原本就是無生,不是滅盡生去找無生!如果滅盡了生,那在上就失壞了無爲能爲之身,在下就沈醉在叁空不空的病中。
意思是,本來生和無生是不二的,生就是無生,無生就是生,所以空本來和妙有不二。如果像二乘那樣以灰身泯智來得涅槃,那在上就失去了無所造作而能普作的法身與色身不二的身!因爲成佛就是現前法身和色身不二的妙果,如果一定要滅盡生才證得涅槃,那就成了墮在偏空當中;往下就沈醉在叁空不空的病中。“叁空”,指空、無相、無願叁解脫門,“叁空不空”,指小乘人修叁解脫時執著成了單空,不是和妙有不二的真空,這樣就落在空病當中。
“根敗永亡,號振叁千”。就是那些證小乘果的決定種性失壞了成佛的善根,盡管他的聲名振動叁千世界,但“無反無複,于斯招恥”,就是決定種性的聲聞不能回歸到真如實相中,因此被呵斥爲焦芽敗種。
【體夫生理,謂之淨土。淨土之宅,所謂十七句是也。】
體悟這生的妙理,就稱它爲淨土!而這個淨土棲心之處,就是上面所說的這十七句。
這就指出了大乘妙谛不是偏空,而是真空妙有不二。也就是說,這是“空而有”,因此是妙有,而不是實有;這是“有而空”,因此是真空,而不是偏空。總之,空有原本不是兩個,這是從無生法性中現起無量的莊嚴、無邊的妙用,哪裏是偏在空一邊呢?由見到國土普現無量莊嚴、無邊妙用,而體會生的妙理,這就叫做“淨土”。
常見有人把《金剛經》談空和《阿彌陀經》說有看成水火不容。其實,《金剛經》和《阿彌陀經》本是一部經,只不過宣說時側重點不同而已。《金剛經》宣說離一切相,是在開示空性的妙體;《阿彌陀經》宣說萬德莊嚴,是明示從妙體所起的妙用。但這兩者本來不二,正是從離一切相的空性中現起無量莊嚴,所現的無量莊嚴相並沒有自體,而是以空性爲體。
總之,上面十七句表示極樂淨土妙境界相,道出了求生淨土的原因。通過認識極樂淨土的妙境界相,就能引發信心和願心。
【十七句中,總別爲二。初句是總相。所謂是清淨佛土過叁界道。彼過叁界有何相。下十六種莊嚴功德成就相是也。】
十七句當中,分總相、別相兩種。第一句是說國土總相,所謂“這清淨佛土超過叁界道”。那麼,極樂國土超過叁界有哪些具體的相狀呢?接下來十六種莊嚴功德成就相,就是國土具體超出叁界的相狀。
這裏要知道,本論在闡明極樂國土的功德莊嚴時,首先標出國土莊嚴的總相,再分門別類顯示種種差別相。總相用兩個字表達,就是“清淨”,而清淨就是超過叁界的雜染因果。其次要知道,總相就是這一切差別相共同的特征,別相就是從這共同特征上分出的種種差別。所以之後的十六種莊嚴,就是從十六個方面顯示國土超過叁界的清淨相。按這樣,不論是總相還是差別相,都一一地按照經教文字來觀察,就會認識到自己求生的極樂世界是無數倍超勝叁界的淨土,就會有真實的信心和願力。
【一者量。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故。】
首先,極樂國土的量畢竟如虛空,開闊廣大,無有邊際,因此超過叁界中的國土有邊際的量。
【既知量,此量以何爲本。是故觀性。性是本義。彼淨土,從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已經知道國土的量無邊廣大,又要知道這無邊廣大的量以什麼爲根本?或者源于什麼而出生?因此觀察國土的本性。“性”是根本或本源的意思。就是觀察這清淨國土是從阿彌陀佛平等正道、無緣大悲出世間的善根所生。
【既言出世善根,此善根生何等相。是故次…
《往生論注講記(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