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記(十八)▪P2

  ..續本文上一頁觀莊嚴形相。】

  已經說到這清淨國土是由出世間的善根所生,又要了解由這善根所生的國土是怎樣的形相?因此緊接著觀察國土的莊嚴形相。也就是觀察整個國土遍滿了清淨光明。

  【既知形相,宜知形相何等體。是故次觀種種事。】

  已經知道國土遍滿清淨光明,又要知道這樣的形相是怎樣的體性?因此緊接著觀察國土中的種種事物。也就是觀察這個光明充滿的形相是以珍寶爲體性,在七寶莊嚴的萬物上具足無量無邊的莊嚴。

  這裏講到了珍寶體性,要知道本來這是無法言說的,但爲了表示一下,就權且用世間珍寶來表達它的稀有、貴重、妙好、具足功德等等。實際上,這是從如來妙心中自然顯現的妙相,沒辦法言說、思維。

  【既知種種事,宜知種種事妙色。是故次觀妙色。】

  已經知道國土中的種種事,又要了解這種種事呈現的妙色如何?因此接著觀察萬物呈現的妙色。也就是觀察國土中萬物呈現的是無垢、熾盛的光焰。

  【既知妙色,此色有何觸。是故次觀觸。】

  已經知道極樂萬物的妙色,又要了解這種妙色和身根和合時所生的觸如何?因此緊接著觀察妙色和身根和合而生的觸。也就是要觀察在極樂世界中,當身根和柔軟寶物接觸時,唯一生起殊勝法喜樂,超過接觸迦旃鄰陀所生的樂受。

  【既知身觸,應知眼觸。是故次觀水地虛空莊嚴叁事。】

  已經知道身根觸到萬物時得到妙樂,又要了解眼根所觸如何?因此緊接著觀察眼根所觸的水、地、虛空這樣叁種莊嚴事。

  也就是住在極樂世界,眼根所對,不論是水、是地或者虛空,都具足無量莊嚴。比如,水中如何布滿蓮花,蓮花怎麼隨風旋轉,光色又怎麼散布在水面;大地上有怎樣的宮殿樓閣,裏面怎麼像明鏡一樣,呈現十方無數淨穢國土;虛空當中又怎麼布滿羅網,羅網又怎麼懸挂寶鈴,風吹寶鈴如何作響,如何傳出微妙法音等等。這樣眼根所觸的境,整個是功德莊嚴!

  【既知眼觸,應知鼻觸。是故次觀衣華香熏。】

  已經知道眼根所觸是如此莊嚴,又要了解鼻根所觸的情況如何?因此接著觀察從虛空中降下衣服雨、花雨等,而且一切處妙香普熏,當鼻根嗅到妙香時,心就獲得安樂,如同比丘得滅盡定的樂。

  【既知眼鼻等觸,須知離染。是故次觀佛慧明照。】

  已經知道眼耳鼻舌身五根接觸清淨的五塵,都獲得妙樂,又爲了區別一般所說的得妙樂時就生起染著,須要了解在極樂國土身心獲得妙樂的當下,遠離一切染著,因此緊接著觀察佛慧明照。也就是,從佛法身智慧現起的這種光明,在明朗照耀時,能遣除衆生內心的愚暗!由于這個原因,眼耳等五根雖然恒時受用殊勝的妙樂,但在受用時遠離一切染著。

  【既知慧光淨力,宜知聲名遠近。是故次觀梵聲遠聞。】

  已經知道從佛智慧中現起的光明具有清淨的加持力,又要了解這個國土的名聲傳播有多廣遠,因此接著觀察“梵聲遠聞”。就是觀察極樂國土的名聲遠遠地傳遍了十方世界。

  【既知聲名,宜知誰爲增上。是故次觀主。】

  已經知道國土的名聲遠遠地傳遍十方,又要知道這名聞十方的國土以誰爲增上緣,因此緊接著觀察極樂國土的主尊。也就是觀察整個國土得到正覺阿彌陀大威神力的住持而具足莊嚴。

  這裏要想到:極樂國土既然被十方諸佛共同贊歎,名聲傳遍了無數國土,由此就能推斷這個國土一定具足不可思議的功德莊嚴,那麼這樣不可思議的功德莊嚴,是以哪位主尊爲增上緣而成就的呢?那就是住持極樂國土的無上導師——阿彌陀佛。

  【既知有主,誰爲主眷屬。是故次觀眷屬。】

  已經知道整個國土是由主尊阿彌陀佛的智悲力所住持,又要了解主尊座下的眷屬如何?因此緊接著觀察國土中的眷屬,都是從如來清淨正覺蓮花中化生。

  【既知眷屬,宜知此眷屬若爲受用。是故次觀受用。】

  已經了知極樂國土的一切眷屬都同等是蓮花化生,又要了解這些眷屬的受用狀況如何。因此緊接著觀察國土中眷屬的受用。也就是觀察所謂的受用不是像人類以五谷爲食,而是“愛樂佛法味、禅叁昧爲食”,是以佛法妙味、以禅定叁昧作爲受用。

  【既知受用,宜知此受用有難無難。是故次觀無諸難。】

  已經知道眷屬都是受用法喜、以禅叁昧爲食,又要了解這樣的受用是否有障難,因此緊接著觀察國土中無有障難。也就是觀察在國土中恒時遠離身心惱亂,受用安樂,一刹那不會被違品間斷。

  這是有這樣的疑惑:在極樂世界裏受用法樂,會不會一段時間之後又出現煩惱或者外魔惱亂而被間斷呢?決定不會!只要往生在極樂國土中,就在成佛之間,永遠不間斷地受用無漏安樂,不會被任何障難間斷,因此國土具足無有障難的莊嚴。

  【既知無諸難,以何義故無諸難。是故次觀大義門。】

  已經了知在國土中受用妙樂無有障難,又要知道這是以什麼原因而沒有障難的。因此接著觀察國土已經成就了大義門。

  所謂“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整個極樂國土純一是大乘善根界,無因緣産生煩惱或遭來外魔擾亂,因此受用法樂永無間斷。

  【既知大義門,宜知大義門滿不滿。是故次觀所求滿足。】

  已經知道國土成就了大義門,又要了解這樣的大義門圓不圓滿?或者,入到極樂國土後,是只能部分地成就大義,還是能圓滿地成就大義?因此接著觀察國土一切所求都能實現。就是心中的任何願望都能實現。所以成就的國土大義門功德,是指一入到國土中,就能使一切所求大義都得以實現。

  【複次此十七句,非但釋疑。觀此十七種莊嚴成就,能生真實淨信,必定得生彼安樂佛土。】

  其次,由這十七句,不但能解開上面說的這些疑惑,而且由觀察這十七種莊嚴成就,能引生真實清淨的信心,必定往生安樂國土。

  也就是,以上這十七種莊嚴都是如實宣說的。因此按照經教文字而觀察,就是如實地觀察。換句話說,不是把本不莊嚴的國土觀成莊嚴,而是國土本具莊嚴,也如實觀察莊嚴,因此能引生真實清淨的信心。所謂清淨,就是遠離無知、邪解和疑惑的垢染。像這樣,真實信解了極樂國土具足不可思議的功德莊嚴,就能引生渴望生到這一國土的願望!再以真實的信心和願心,勤修淨業,就一定能往生到安樂國土中。

  【問曰,上言知生無生,當是上品生者。若下下品人,乘十念往生,豈非取實生耶。但取實生,即墮二執。一恐不得往生,二恐更生生惑。】

  有人問:上面說的了知“生即無生”,應當是上品往生的人,如果下下品人乘著十念而往生,不是取實有的生嗎?只要取實有的生,就墮在生和無生相對的二邊執著中(也就是,如果了達生和無生原本不二,就既不偏在生這一邊,也不偏在無生這一邊。但如果執著有實有的生,那就有和它相對的無生,生和無生成了像牛的左右兩角那樣對立,這就是墮在了二邊執著中。)。這樣,一來恐怕以著相的修行不能往生,二來恐怕往生後還會生起認爲實有“生”的迷惑。

  下面用叁個比喻進行答複:

  【答,譬如淨摩尼珠,置之濁水,水即清淨。若人雖有無量生死之罪濁。聞彼阿彌陀如來至極無生清淨寶珠名號,投之濁心。念念之中,罪滅心淨,即得往生。】

  第一、比如把清淨的如意珠放在濁水裏,以如意珠的妙力,就能使原本渾濁的水轉成清淨。所謂“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以如意寶珠的加持使水無自在地轉成清淨。

  衆生的心就如同水,心中具有的無量生死罪業就如同水裏的汙垢,雖然心裏有汙染,但已經聞到或者信受了阿彌陀如來至極無生清淨寶珠名號,當稱念時,寶珠名號就投在了汙濁的心中,念念之中除滅罪垢,而得以往生。

  這裏說到“至極無生清淨寶珠名號”,“至極無生清淨”是指相對于凡夫、聲緣和一到十地菩薩,如來是至極無生清淨,也就是現證無生、遠離二障垢染、到達最極清淨的地位,沒有任何二取迷亂垢染,就像烏雲散盡、青天徹露一樣!在這樣至極無生清淨當中成就的名號,就像如意珠,投在衆生濁亂的心水中,能起淨化的作用,念念之中罪滅心淨。所謂“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以名號的加持使心無自在地轉成清淨,而得以往生。

  【又是摩尼珠,以玄黃幣裹,投之于水,水即玄黃,一如物色。彼清淨佛土,有阿彌陀如來無上寶珠,以無量莊嚴功德成就帛裹,投之于所往生者心水,豈不能轉生見爲無生智乎(“生見”就是見到實有“生”的虛妄情見。“無生智”就是見法性無生法的智慧。)。】

  第二、比如摩尼珠用黃布包裹之後,投在水中,水就變得玄黃,一如黃布的顔色。水本身是白色,沒有玄黃的色,但用黃布裹著寶珠投在水中,水就變成跟黃布同類的黃色。同樣的道理,清淨佛土有阿彌陀如來無上寶珠用無量功德成就的黃布包裹著,投在往生者心水中,怎麼不能轉生的虛妄見爲無生智呢!這是說,以國土無量功德莊嚴能加持往生者生起無生的智慧。比如花開見佛悟無生,水中聞法悟無生,見菩提樹悟無生等等。

  道綽大師的《安樂集》裏,在“阿彌陀如來無上寶珠”之後,加了“名號”二字。這樣相應名號來作解釋也可以。大家知道,阿彌陀佛因地發願要成就名號來普度衆生,發願之後,經過長劫修行,把無量功德用在莊嚴一句名號上,這就是名號用無量功德包裹的意思。像這樣,以法性、緣起、發願、叁摩地、善根等不可思議的力量所成就的名號,就像用黃布包裹的如意珠,因此名號中含攝有無量無數的功德。現在把這個無量功德包裹著的名號寶珠投在往生者心裏,就在他心中呈現跟名號內攝功德相應的相。也就是,名號具有什麼功能,就在持名者的心中相應顯現。這樣持佛名號達到相應時,現前、究竟的利益都會出現,智慧、福德、叁摩地、陀羅尼等的種種功德都能現前。

  阿彌陀佛在發四十八願時承諾:在我成佛時,我所成就的名號,能使菩薩由聞名而獲得無生法忍,由聞名而得不退轉,由聞名而得叁種忍,由聞名而證得種種叁昧等,像這樣,這些功德都能在持名者的心中出現,這就像黃布投在水裏,水就呈現爲黃色一樣,怎麼不能轉生見爲無生智呢?

  【又加冰上燃火,火猛則冰解,冰解則火滅。彼下品人,雖不知法性無生。但以稱佛名力,作往生意,願生彼土。彼土是無生界。見生之火,自然而滅。】

  第叁,就像冬天結了很厚的冰,在冰上燒起火來。當火燒得很猛時,冰就開始融解,冰融化了,火也當即熄滅。

  下品往生的人不知道法性無生,執著萬法實有的心像冰層一樣堅固。在這樣的實執心上持念佛名號,就像在冰上燒起了火。也就是從他心裏發出了念佛的心,發起了我要往生極樂世界的心,這就像在冰上出了火。“火越燒越猛”,就是念佛號、作往生想的這種修行越來越勇猛。“由于火猛,就使得冰層融化”,這是說以實執的心精進地念佛,當念力達到一定程度時,叁界的堅冰就被化解,而入在淨土無生界中。“冰一化成水,火就熄滅”,就是一現前淨土的無生界,見到有生的心也就寂滅了。

  總之,這是用比喻表達以取相的修行也能往生淨土,而且由往生就會證得無生。

  以上觀察門中觀察國土莊嚴這部分內容講解完畢。

  

《往生論注講記(十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