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四百论讲记(十一)▪P2

  ..续本文上一页

  比如说“常倒”这个词,很多人没有把“倒”理解到位,导致口里说着“常倒”,心里却还习惯性地把“常”当作是正确的,这样对获得法义的加持就产生了严重的障碍。其实看到这个“倒”,就要理解到像是一个在人头朝下、脚朝上在看东西一样,他所看到的所有东西都完全颠倒了,如果对此没有体会,大家可以去靠着墙,倒过来试一试,这样对“倒”这个词的理解才能到位。这样将词和它的原意一一对应了之后,就知道了这个词的深度,也会发现自己常执的错误程度。这样当认为自己还不会死,自己的青春、健康、财富等等还会继续保持的时候,就能知道自己是在以颠倒黑白的方式看问题了。

  再比如说,还有人认为“生”和“存活”是和死完全相反的阶段,因此有些人生日到了的时候,还想着要高高兴兴地去庆祝生日。其实这说明对“为死故而生,随他行本性”理解得不够透彻,“生”和“存活”的吉祥含义,是第六意识作意出来的倒世俗,是完全错误的。凡夫总觉得“生”和“存活”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能够将死的哀伤和绝望隔离得远远的,但是它们不但没有隔离开,恰恰是它们带来了死。因为凡夫所谓的活,就是被老、病、衰等苦控制,并一步步带到死这个不吉祥的目的地的过程,所以它就是死的前奏,是死的准备阶段,没有别的价值。因此到了生日,就应该提醒自己,正是常倒等的执著,才使自己不断在轮回中投生,因此生日那天要串习无常修法,才是有意义的事。

  第二、学修要结合自相续。

  大家知道,一切经论法宝的圣言,都是让众生进行修行的教授。既然是关于修行的教授,学习时就必须要结合自相续,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这些教授,运用这些教授。这就需要善于反思,善于发现自己的问题。

  经论中要么是从反面来指出、断除凡夫的缺点,要么是从正面来传授正见,因此,反思也同样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

  (一)反思自己的缺点。当经论中指出凡夫缺点的时候,就要反思这类缺点在自己身上是否也存在?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的?并且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比如这一品的品名是“破常执品”,那就首先要反思自己心中有哪些常执?自己把它们执著为常有的理由是什么?本论的偈颂,是圣天菩萨根据众生的未知、邪知和疑惑来展开的,这从偈颂之前的设问可以明显看出来。根据设问,就应该反问自己的内心,是否也存在着这些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这样就为学习偈颂做了准备。在学习偈颂时,也要结合自相续进行反思。

  比如在学习“只顾未来利,不顾生命尽,谁说自卖身,称汝为智者”时,就要反思自己对今世未来的计划是什么?为什么有那样的计划?自己有没有认识到生命正在耗尽?为什么没有考虑到?自己是否正在自卖自己的人身?自己是否承认这是愚痴的事情?为什么自己会做这样愚痴的事情?又比如在学习“何故自为质,造作诸恶业,汝定如智者,对我已离染”的时候,反思自己有没有在造恶业?是否认识到了这是在将自己作为后世异熟痛苦的抵押品?这样是否是一种鲁莽的做法?自己原先为什么没有考虑到后世的安危,而放纵了自己的身口意三门?

  (二)检验自己的见解。当经论在作正面传授的时候,要先来检验自己的心中,对相关的内容持有什么样的见解?以及为什么有那样的见解?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接受教导。比如学修“为死故而生,随他行本性,现见是为死,非是为存活”这个偈颂,就要结合讲记,来反思自己认为生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成家立业、为了享受生活的美好等等的存活,还是为了最终难以逃避的死?自己那样想的理由是什么?另外,存活的世俗本性是什么?是及时行乐、创造美好的未来等等吉祥的过程呢?还是在老苦、病苦的驱赶下,奔向死的不吉祥过程?还有,现见到的各种现象,是在增上众生的健康、长寿等现世的安乐,还是在为死做准备工作?

  所以这个偈颂,为我们开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大智慧,非常有力量,非常有加持,足可以让我们走向解脱道精进闻思修。现在大家学的法,说多确实不多,相比于精通经律论三藏的三藏法师,学得当然很少,佛陀宣说的初转*轮、二转*轮、三转*轮的教典很多都没有学过。但是说少也已经不少,一年到头每个星期都不间断地在学一些、看一些、念一些咒等等。如果没有将佛法和自相续结合,心里就会不踏实,而如果和自相续结合了,效果就会非常好。而且这样在内心中还会真正认识到,无量无边的佛菩萨度化众生唯一的方法,就是广转*轮,让众生闻思修佛法,并且会感觉到上师和佛菩萨真正是导师,加持非常大,恩德也非常大。

  第三、学修时要如理观察

  佛法的智慧,都是对万法进行如理观察的必然结果。而凡夫的愚痴,都是未对万法进行如理观察的结果。因此学习时,要抓住如理观察这个核心。

  如理观察,要抓住三个要点:观察的内容、观察的视野、观察的方法。

  (一)观察的内容

  观察的内容必须要确定,并且在思维和研讨中不轻易变换,否则就会像猴子掰玉米那样,忙碌半天,而仍然一事无成。

  (二)观察的视野

  如果观察的视野越开阔,那么看到的现象就越接近事实,得出的结论就越正确。比如,如果能用宿命通,或者借助比量推理,观察到前世,那么就可以消除常见和断见。又比如,如果能观察到横遍十方的无数众生,在轮回中互相之间结成过亲友和怨敌,那么对众生的平等舍心就自然能够生起。

  在世俗谛中,世间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因此对世间事物的观察,也应该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才符合世俗真相。凡夫的视野狭小,通常只看到眼前的这段非常短暂的时间,并且想当然地认为,眼前的状态,是会一直延伸,不会改变的,虽然他一直见到的,都是无常迁变,也隐隐地知道,自己不可能万寿无疆,但是这种无常的智慧,几乎没有在他心里产生过作用。这就是一般凡夫常执的表现。

  如果将轮回比喻成一条长河,众生比喻成河水,那么河水是不会停留的,是注定不断流下去的,后面的河道,是不可能和当前是一样的。但是有常执的众生,会产生一种错觉,会觉得眼前的会延续到永远,这相当于把某一段流经的河道,当作了全部的河道一样,这种错误,是非常明显的。比如,现在自己还“活着”,就想当然地认为自己会一直活下去,虽然他也知道人总归是要死的,也看到周围的人在不断地死去,但是这种理智很少发挥作用,很少能让他把自己和死联系在一起。即使已经是风烛残年的老年人、已经是奄奄一息的垂危病人,也还是想当然地认为,眼前这种日子虽然不理想,但还是会继续下去的。这就是非常主观、愚蠢地将眼前的感受执为常有的颠倒常执。

  因为凡夫想当然地认为现在的状态会延续,所以就没有后顾之忧,觉得自己很安全,因此就会去追求各种欲乐,浪费难得的人身。这样当死真的来临,眼前的状态无法再持续下去的时候,他就会充满惊恐,并且手忙脚乱,但这时已经来不及了,只好随业风漂泊去了。

  我们再来看这两句:“为死故而生,随他行本性”。很多人只看当前,认为死主只在今世的最后时刻出现,现在还没有出现,所以死主就被忽视了。但是如果眼光放远,预见到此生的死,那么偈颂的意思就比较明显地呈现在心里了。如果眼光再放远,以整个轮回为背景来看,那么更加可以见到在人道中,众生“存活”的时间非常短暂,才刚出生为人,很快就被老、苦、衰等驱向死亡,结束了一期生命;与此相反的是,在地狱之中,众生的寿命就非常长,地狱众生的出生,就是为了漫长时间的受苦,而不仅仅是为了死。

  如果从无量众生的角度,看到所有众生在人道中都是“为死故而生”,那么这种规律就可以更加明显地见到了。所以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为死故而生,随他行本性”的现象。

  再来看“若有三世主,自死无教者,彼犹安然睡,有谁暴于彼”。如果也从纵向的时间和横向的无量众生上看,那么死主作为三世主的地位,和无教者的特点,就更显得一清二楚。这样安然而睡的愚蠢也就更加明显。

  (三)观察的方法

  观察的方法,总的来说,就是观察缘起。缘起是一切有为法最根本的规律,抓住这个规律,就能找到有为法的真相。

  具体来说,在学习的时候,法义中提到的每个要点、每个名相,都要对它们的前因后果去深入地作一番思维,这样就能对它们有全面、正确的认识,也能对它们所表达的完整法义,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我们还是拿“为死故而生,随他行本性,现见是为死,非是为存活”这一颂来举例说明。在这一颂里,就要对生、死、随他行这三点的前因后果理解出来。先来看“为死故而生”。生是死的前提条件,有生才有死,而死是生的最终结果,无论经过怎样的“存活”过程,最终无一例外都是死。从观察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发现“生”的使命,就是最终赴死。再来看“随他行本性”,老、病、衰等苦会产生什么作用呢?它们的作用,就是使人的生命力减弱,这样死亡就更加接近了,所以说“存活”本性,就是随他行。

  

《中观四百论讲记(十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