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

「諸宗部」經文2016卷48頁碼:P0415
宋 延壽集

  《宗鏡錄》九十六

  

卷第九十四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禅師延壽集

  引證章第叁

  夫所目宗鏡。大旨煥然。前雖問答決疑。猶慮難信。上根才覽。頓入總持之門。中下雖觀。猶墮狐疑之地。今重爲信力未深。纖疑不斷者。更引大乘經一百二十本。諸祖語一百二十本。賢聖集六十本。都叁百本之微言。總一佛乘之真訓。可謂舉一字而攝無邊教海。立一理而收無盡真诠。一一標宗。同龍宮之遍覽。重重引證。若鹫嶺之親聞。普令眠雲立雪之人。坐參知識。遂使究理探玄之者。盡入圓宗。尋古佛之叢林。如臨皎日。履祖師之阃域。猶瞰淨天。大覺昭然。即肉眼而圓通佛眼。疑情豁爾。當凡心而顯現真心。可謂現知。指法界于掌內。便同親證。探妙旨于懷中

  大般若經雲。一切如來。同在一處。自性清淨無漏界攝。又雲。叁世諸佛住十方界。爲諸有情宣說正法。無不皆用本性空爲佛眼。離本性空。無別方便。釋曰。本性空者。即是自性清淨心。本性即自性。空。即清淨義。此心則凡聖本有。今古常然。衆生不知。諸佛因茲指授。含靈現具。祖師爲此相傳。故雲離此別無方便

  大方廣佛華嚴經頌雲。言詞所說法。小智妄分別。是故生障礙。不了于自心。不能了自心。雲何知正道。彼由顛倒想。增長一切惡

  大涅槃經雲。信于二谛一乘之道。更無異趣。爲是衆生速得解脫。又雲。道者。雖無色像可見。稱量可知。而實有用。善男子。如衆生心。雖非是色。非長非短。非粗非細。非縛非解。非是見法。而亦是有

  寶積經雲。一切法虛妄如夢。以唯念故。又雲。自爲洲渚。自爲歸處。法爲洲渚。法爲歸處。無別洲渚。無別歸處。釋曰。起信論雲。所言法者。即衆生心。故知所向皆心。豈有歸處。住自境界。無別方所。法華經偈雲。又複不行。上中下法。有爲無爲。實不實法。亦不分別。是男是女。不得諸法。不知不見。是則名爲菩薩行處。一切諸法。空無所有。無有常住。亦無起滅。是名智者。所親近處。顛倒分別。諸法有無。是實非實。是生非生。在于閑處。修攝其心。安住不動。如須彌山。觀一切法。皆無所有。猶如虛空。無有堅固。不生不出。不動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處。釋曰。若入一心一相之門。尚無常住之法。豈有起滅之緣。自然不動如山。心安如海。可謂菩薩行處。諸佛所居矣。故華嚴經頌雲。法性如虛空。諸佛于中住

  大集經雲。雲何菩薩修心念處。觀是心性。不見內入心。不見外入心。不見內外入心。不見陰中心。不見界中心。既不見已。作是思惟。如是心緣。爲異不異。若心異緣。則一時中。應有二心。若心即緣。不應複能觀于自心。猶如指端。不能自觸。心亦如是。作是觀已。見心無住。無常變異。所緣處滅。又雲。不見一法。一法相貌。一法光明。若如是見。是名佛法之正見

  圓覺經雲。一時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叁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衆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于不二境。現諸淨土。又雲。善男子。一切衆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衆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幻說覺。亦名爲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複如是。是故幻滅。名爲不動。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複遠離。遠離爲幻。亦複遠離。離遠離幻。亦複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複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釋曰。知幻即離不作方便者。以幻無定相。自性常離。離即空也。即一切凡聖垢淨萬法。皆同幻如空故。何用更作方便而求離。離幻即覺亦無漸次者。當離之時。全成大覺。即離即覺。平等一照。既無前後。豈有漸次耶

  密嚴經偈雲。一切諸世間。譬如熱時炎。以諸不實相。無而妄分別。覺因所覺生。所覺依能覺。離一則無二。譬如光共影。無心亦無境。量及所量事。但依于一心。如是而分別。能知所知法。唯依心妄計。若了所知無。能知則非有。心爲法自性。及人之所渴。入于八地中。而彼得清淨。九地行禅定。十地大開覺。法水灌其頂。而成世所尊。法身無有盡。是佛之境界。究竟如虛空。心識亦如是。又雲。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諸大衆。仁者。阿賴耶識。從無始來。爲戲論熏習。諸業所系。輪回不已。如海因風。起諸識浪。恒生恒滅。不斷不常。而諸衆生。不自覺知。隨于自識。現衆境界。若自了知。如火焚薪。即皆息滅。入無漏位。名爲聖人

  楞伽經雲。第一義谛者。但唯是心。種種外相。悉皆無有。彼愚夫執著惡見。欺诳自他。不能明見一切諸法。如實住處。大慧。一切諸法如實者。謂能了達唯心所現

  首楞嚴經雲。佛告文殊。及諸大衆。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于其自住叁摩地中。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雲何于中。有是非是。文殊。吾今問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爲無文殊。如是世尊。我真文殊。無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則二文殊。然我今日。非無文殊。于中實無是非二相。佛言。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複如是。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妄爲色空。及與聞見。如第二月。誰爲是月。又誰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觀見與塵。種種發明。名爲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精真妙覺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四十二章經雲。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原。達佛本理。悟無爲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曆諸位。而自崇最。名之曰道。又佛言。睹天地。念非常。睹世界。念非常。睹靈覺。即菩提。如是心識。得道疾矣

  金剛叁昧經雲。佛言。如是衆生之心。實無別境。何以故。心本淨故。理無穢故。以染塵故。名爲叁界。叁界之心。名爲別境。是境虛妄。從心化生。心若無妄。即無別境。大力菩薩言。心若在淨。諸境不生。此心淨時。應無叁界。佛言。如是。菩薩心不生境。境不生心。何以故。所見諸境。唯所見心。心不幻化。則無所見

  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雲。皆悉了達諸法實相。自性平等。猶如虛空。又雲。于一法中。了一切法。無分別智。常現在前。釋曰。一法者。即是自心。此心爲諸法平等之性。于自心性中了一切法。有何分別

  不增不減經雲。甚深義者。即第一義谛。第一義谛者。即衆生界。衆生界者。即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法身。釋曰。夫心者。爲諸法總持之門。作萬有真實之性。故稱第一義谛。雜雜心念。故號衆生。是心之界。即衆生界。從真如性起。名曰如來。無所缺減。乃目爲藏。能積聚恒沙功德。故名法身。是以仁王經雲。最初一念。具足八萬四千波羅蜜

  集福德叁昧經雲。如琉璃寶器。隨所在處。不失其性。如是若有菩薩住是叁昧。雖在家。當說是人。名爲出家。能不失是法界體性。釋曰。是以悟心方能得道。見性是名出家。若見性。則在家出家。若不見性。則出家在家。故阿難未見性前。自忏悔言。我身雖出家。心不入道

  佛地經雲。當知清淨法界者。譬如虛空。雖遍諸色種種相中。而不可說有種種相。體唯一味。如是如來清淨法界。雖複遍至種種相類。所知境界。而不可說有種種相。體唯一味。釋曰。清淨法界者。即一心無雜之法界。以法爲界。豈有邊畔。則一切色中。皆有虛空性。況一切法中。皆有安樂性。以隱覆此性故。隨所知境。應其情量。現種種境界。若以空明。即有空現。若以色明。即有色現。但隨處發明。即隨處現。所現種種。皆妄心生。相不可得。唯一味真心。湛然不動

  不空罥索經雲。持真言者。以心置心。觀自心心。作于一切諸佛如來。廣大出生殊勝尊妙

  菩薩地經雲。迷聖道者。不知理道。從自心生。唯常苦身。以求解脫。如犬逐塊。不知尋本。所以大莊嚴論釋雲。譬如師子打射時。而彼師子尋逐人來。譬如癡犬。被人打擲。便逐瓦石。不知尋本。言師子者。喻智慧人。解求其本。而滅煩惱。然癡犬者。即是外道。五熱炙身。不識心本

  法集經雲。能知一切唯是一心。名爲心自在。于其掌中出諸珍寶。亦以虛空而爲庫藏。名爲物自在。一切身口意業。以智爲本。名智自在。又雲。觀世音白佛言。菩薩。若受持一法。一切諸佛法。自然如在掌中。何者是一法。所謂大悲。釋曰。此是同體大悲。此悲性遍一切衆生界故。能一雨普潤。蘭艾齊榮。一念鹹收。邪正俱濟

  大灌頂經雲。禅思比丘。無他想念。唯守一法。然後見真。釋曰。一法爲宗。諸塵無寄。他緣自絕。妙性顯然。志當歸一。而何智不明。尋流得源。而何疑不釋。撮要之旨斯莫大焉

  寶雲經雲。一切諸法。心爲上首。若知于心。則能得知一切諸法

  般舟叁昧經偈雲。諸佛從心得解脫。心者無垢名清淨。五道鮮潔不受染。有解此者成大道。釋曰。五道由心。心體常淨。雖遍五道。不受彼色。則淪五趣而不墜。居一相而非升。展法界而不周。入微塵而非縮。以真如一心。本性清淨無增減故。以此一法。能收一切。似濫觞一滴之水。與四海水潤性無差。如芥子孔中之空。等十方空包容匪別。故雲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萬物得一以生。今得一而道成。又雲。聖人抱一爲天下式。即此宗鏡。作禅門之法式也

  大方等陀羅尼經雲。舍利弗問文殊言。受記當于何求。文殊師利言。當于如如性中求。釋曰。如如性。即是一切衆生真心之性

  思益經雲。衆生如。即是漏盡解脫如。以一切法。悉入于如。無有體性。即是諸佛解脫。于衆生心行中求

  因果經偈雲。一切造善惡。皆從心想生。是故真出家。皆以心爲本

  大法炬陀羅尼經雲。佛告毗舍佉。如是色相。不可眼見。當知彼是心識境界。唯意所知。是…

《宗鏡錄九十六》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