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

「諸宗部」經文2016卷48頁碼:P0415
宋 延壽集

  《宗鏡錄》序

  

卷第九十九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禅師延壽集

  夫製論釋經。傍申佛意。或法身大士。垂迹闡助化之門。或得旨高人。依教弘法施之道。乃至義疏章鈔。銘訣贊序等。與宗鏡相應者。皆當引證。是以衆生言論。悉法界之所流。外道經書。盡諸佛之所說

  大智度論雲。論法入佛心中。唯一寂滅。一叁昧門。攝無量叁昧。如牽衣一角。舉衣皆得。亦如得蜜蜂王。余蜂盡攝。又頌雲。佛法相雖空。亦複不斷滅。雖生亦非常。諸行業不失。諸法如芭蕉。一切從心生。若知法無實。是心亦複空

  毗婆沙論雲。善覺長者。爲那伽。說四韋陀典曰。若人心生而不起。若人心起而不滅。心起而起。心滅而滅。又雲。若離初發心。則不成無上道。所以雲。一切功德。皆在初心

  大乘攝論雲。問。何以故。此識取此識爲境。答。無有法能取余法。雖不能取。此識。變生。顯現如塵。譬如依面見面。謂我見影。此影顯現。相似異面

  顯揚論雲。由所依所緣力而得建立。由所依力者。謂立眼識。乃至意識。由所緣力者。謂立色識。乃至法識。青識黃識。乃至苦識樂識

  發菩提心論雲。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不住。雖如是觀心心數法生滅散壞。而常不舍聚集善根助菩提法。是名菩薩觀叁世方便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雲。如契經等法。如理作意。發叁摩地。依止定心。思惟定中所知影像。觀此影像。不異定心。依此影像。舍外境想。唯定觀察。自想影像。爾時菩薩。了知諸法唯自心故。內住其心。知一切種。所取境界。皆無所有。所取無故。一切能取亦非真實。故次了知。能取非有。次複于內。舍離所得二種自性。證無所得。依此道理。佛薄伽梵。妙善宣說偈雲。菩薩依靜定。觀心所現影。舍離外塵想。唯定觀自想。如是內安心。知所取非有。次觀能取空。後觸二無得。依者。謂轉依。舍離一切粗重。得清淨轉依。故十二門論偈雲。衆緣所生法。是即無自性。若無自性者。雲何有是法。釋曰。故知萬法。從心所生。皆無自性。所依之心尚空。能依之法何有

  入大乘論雲。若離衆生。則無有得菩提道者。從衆生界。出生一切諸佛菩提。如尊者龍樹所說偈雲。不從虛空有。亦非地種生。但從煩惱中。而證成菩提。故知從心證道。不假他緣。能成無師自然之智

  俱舍論雲。眼所現見。名爲所見。從他傳聞。名爲所聞。自運己心。諸所思構名爲所覺。自內所受。及自所證。名爲所知

  佛地論雲。現見虛空。雖與種種色相相應。而無諸色種種相故。如煙霧等共相應故。有時見空有種種相。由虛妄分別力故。但見煙等有種種相。非見虛空。以虛空性。不可見故。乃至心淨法界。離名言故。一切名言。皆用分別所起爲境。然諸法教。亦不唐捐。是證法界展轉因故。如見字書。解所說義。由此法教。是諸如來大悲所流。能展轉說。離言說義。如以衆彩。彩畫虛空。甚爲希有。若以言說。說離言義。複過于彼

  般若論雲。須菩提言。如來無所說。此義雲何。無有一法。唯獨如來說。余佛不說。謂佛所說。但是傳述古佛之教。非自製作。釋曰。故知此法。過去佛已說。今佛現說。未來佛當說。所以一佛說時。十方佛同證。乃至智慧刹土。真俗等法。凡聖等性。皆同無二。以唯共一心故。終無異旨。如華嚴經佛不思議品。一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無二行自在法。何等爲十。所謂一切諸佛。悉能善說授記言辭。決定無二。一切諸佛。悉能隨順衆生心念。令其意滿。決定無二。一切諸佛。悉能現覺一切諸法。演說其義。決定無二。一切諸佛。悉能具足去來今世。諸佛智慧。決定無二。一切諸佛。悉知叁世一切刹那。即一刹那。決定無二。一切諸佛。悉知叁世一切佛刹。入一佛刹。決定無二。一切諸佛。悉知叁世一切佛語。即一佛語。決定無二。一切諸佛。悉知叁世一切諸佛。與其所化一切衆生。體性平等。決定無二。一切諸佛。悉知世法。及諸佛法。性無差別。決定無二。一切諸佛。悉知叁世一切諸佛。所有善根。同一善根。決定無二。是爲十。又信心銘雲。要急相應。唯言不二。可成堅信。永斷纖疑。則宗鏡之文。傳光不朽矣

  廣百論雲。覺慧等諸心心法。非隨實有諸法轉變。但隨串習成熟種子。及心所現衆緣勢力。變生種種境界差別。外道等。隨其自心。變生種種諸法性相。若法性相是實有者。豈可如是隨心轉變。諸有智者。不應許彼所執現在實法有生。以必不從去來二世。更無第叁可從生故。滅必隨生。生既非有。滅亦定無。乃至叁世行。皆相待立。如長短等。何有實性。又頌雲。眼中無色識。識中無色眼。色內二俱無。何能令見色。依他起性。即是心心法。從緣起時。變似種種相名等塵。應知有心心法。但無心外所執諸塵。雲何定知。諸法唯識故。佛告善現。無毛端量實物可依

  寶藏論雲。夫天地之內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秘在形山。識物靈照。內外空然。寂寞難見。其謂玄玄。巧出紫微之表。用在虛無之間。端化不動。獨而無雙。聲出妙響。色吐華容。窮觀無所。寄號空空。唯留其聲。不見其形。唯留其功。不見其容。幽顯朗照。物理玄通。森羅寶印。萬像真宗。乃至其寶也。煥煥煌煌。朗照十方。隱寂無物。圓應堂堂。應聲應色。應陰應陽。奇物無根。妙用常存。眴目不見。側耳不聞。其本也冥。其化也形。其爲也聖。其用也靈。可謂大道之真精。其精甚靈。萬有之因。凝然常住。與道同倫。故經雲。隨其心淨。即佛土淨。任用森羅。其名曰聖

  釋摩诃衍論雲。一切諸法一心量。無心外法。以無心外法故。豈一心法與一心法作障礙事。亦一心法與一心法作解脫事。無有障礙。無有解脫。一心之法。一即是心。心即是一。無一別心。無心別一。一切諸法。平等一味。一相無相。作一種光明心地之海

  寶生論偈雲。微笑降伏大魔軍。明智覺了除衆欲。于此大乘能善住。深識愛原唯自心

  寶性論偈雲。如空遍一切。而空無分別。自性無垢心。亦遍無分別

  金剛叁昧論雲。一切心相。本來無本。本無本處。空寂無生。若心無生。即入空寂。空寂心地。即得心空。善男子。無相之心。無心無我。一切法相。亦複如是者。一切心相。種子爲本。求此本種。永無所得。若是現在。則與果俱。無本末異。如牛兩角。若已過去。則無作因。無體性故。猶如兔角。如是道理。本來法爾。故言本來無本。又生滅心生。必依本處。本處既無。則不得生。當知心相本來無生。故言空寂無生。所入空寂。即是一心。一切所依。名之爲地。故言即入空寂之心地

  分別功德論雲。有論沙門。行諸禅觀。或在冢間。或在樹下。時在冢間。觀于死屍。夜見餓鬼打一死屍。沙門問曰。何以打此死屍耶。答曰。此死屍困我如是。是以打之。道人曰。何以不打汝心。打此死屍。當複何益也。于須臾頃。複有一天。以天曼陀羅華。散一臭屍。沙門問曰。何爲散華此臭屍耶。答曰。由我此屍。得生天上。此屍即是我之善友。故來散華。報往昔恩。道人答曰。何以不散華汝心中。乃散臭屍。夫爲善惡之本。皆心所爲。乃舍本求末耶

  思益論雲。不見一切諸法。是菩提相。不證一法。而證諸法。是故說爲應正遍知

  金剛論雲。教中譬如星宿。爲日所映。有而不現。能見心法。亦複如是。釋曰。此有二解。一若迷心爲境。如日爍眼光。入室不見自物。如被外境所換。不見自心。亦複如是。二若以悟境是心。則萬法如星宿。一心如日光。心光遍爍時。無法可披露

  法性論雲。蓋聞之先覺曰。體空入寂。莫先于見法。尋法窮原。莫妙于得性。得性則照本。照本則達自然。達自然見緣起。見緣起斯見法也。將窮其原。必存其要。要而在用者。其唯心法乎。心法者。神明之營魄。精識之丹譽。其運轉也。彌綸于萬行。其感物也。會通于群數。統極而言。則無不在矣

  顯性論雲。一念見性者。見性是凡聖之本體。普遍一切。而不爲一切之所傾動。在染不染。而能辯染。在淨不淨。而能辯淨。其性不在一切法。而能遍一切法。若觀一法。即不見性。若不觀一法。亦不見性。其性不在觀。不在不觀。于一衆生身中見心性時。一切衆生悉皆見。于一微塵中。見心性時。一切微塵悉皆見。以性遍凡聖善惡故。凡處徹聖處。聖處徹凡處。善惡相徹。本性自爾。以一切法。並不得取。並不可舍。性相自爾。自性淨故。終日說不得一說。終日聞不得一聞。終日見不得一見。終日知不得一知。並非凡聖之所安立。是故經雲。若我出世及不出世。此法常然

  顯宗論雲。我此禅門一乘妙旨。以無念爲宗。無住爲本。真空爲體。妙有爲用。夫真如無念。非念想能知。實相無生。豈色心能見。真如無念。念者即念真如。實相無生。生者即生實相。無住而住。常住涅槃。無行而行。能超彼岸。如如不動。動用無窮。念念無求常求無念。用而常空。空而常用。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無。便成妙有。妙有即摩诃般若。真空即清淨涅槃。般若無見。能見涅槃。涅槃無生。能生般若。西天諸祖。共傳無住之心。同說如來知見

  顯正論雲。問。欲顯何義。名爲顯正。答。欲顯明一切衆生本原清淨無生心體。即是諸佛之正性也。所以者何。一切萬法。心爲其本。然其心性。都無所依。體自圓融。不礙萬法。雖應現萬法。而性自常真。無住無依。不可取舍

  勝天王經雲。清淨心性。爲諸法本。自性無本。虛妄煩惱。皆從邪念顛倒而生。當知此心。即是最勝清淨第一義谛。一切諸佛證知所歸。問曰。定以何法爲心體。答曰。不應求心之定體。何以故。心非所緣。無無相故。亦雲非能所。絕相待故。體不可染。性常淨故。非合非散。自性離故。不礙緣起。性虛融故。不可說示。名字空故。諸法虛淨。緣相離故。靈照不竭。用無盡故。果報不同。作業異故。因果宛然。不斷絕故。亦非真實。業性如幻故。又不斷絕。現施爲故。亦不可取。畢竟空故。諸法平等。一相如故。境智無差。離分別故。萬法即空。性無生故。是以一切分別。不離自心。一切諸…

《宗鏡錄序》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