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代叁寶紀》九 ▪第2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襆。因悟器是總名。遂改爲器世間)
寶積經論四卷(已上二論菩提流支並譯。且二德爭名不相詢訪其間隱沒互有不同。致綴文言亦有異處。後人始合。見寶唱錄載)
究竟一乘寶性論四卷(亦雲寶性分別七乘增上論。或叁卷。于趙欣宅出。見寶唱錄)
法華經論一卷(侍中崔光筆受)
右六部合二十四卷。梁武帝世。中天竺國叁藏法師勒那摩提。或雲婆提。魏言寶意。正始五年來在洛陽殿內譯。初菩提流支助傳。後以相爭因各別譯。沙門僧朗覺意侍中崔光等筆受
金剛叁味陀羅尼經一卷
如來師子吼經一卷(上二經正光六年出) 轉有經一卷
十法經一卷 銀色女經一卷
正法恭敬經一卷(或無法字。亦雲威德陀羅尼中說經)
無畏德女經一卷(與阿術達菩薩經同本異出。昙琳筆受)
無字寶箧經一卷(右六經。元象二年出)
阿難多目佉尼诃離陀羅尼經一卷(與支謙無量微跋密跋持陀羅尼無量門持功德直無量門破魔陀羅尼舍利弗陀羅尼等五經同本別出異名)
攝大乘論二卷(普太元年出)
右一十部合十一卷。梁武帝世北天竺國叁藏法師。佛陀扇多。魏言覺定。從正光六年。至元象二年。于洛陽白馬寺及邺都金華寺譯(元魏邺都)正法念處經七十卷(興和元年。于邺城大丞相高澄第譯。昙林僧昉等筆受)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叁卷(興和叁年。于邺城金華寺出。與竺法護如幻叁昧經同本異出別名昙林筆受)
八佛經一卷 金色王經一卷(上二經並興和四年于金華寺出。昙琳筆受)
無垢女經一卷(興和叁年出)
無垢優婆夷經一卷(興和四年出)
寶意貓兒經一卷(于金華寺爲高仲密出)
菩薩四法經一卷(金華寺出。昙琳李義希等筆受)
解脫戒本一卷(興和二年出。僧昉筆受。出迦葉毗律)
犢子道人問論一卷(于金華寺爲高仲蜜出。李義希筆受)
回诤論一卷(元象元年出。昙琳筆受)
業成就論一卷(興和叁年。于金華寺出。昙林筆受)
唯識無境界論一卷(亦雲唯識論)
伊迦輸盧迦論一卷(上二論。並在金華寺出)
右一十四部合八十五卷。梁武帝世。東魏南天竺國波羅奈城婆羅門瞿昙般若流支。魏言智希。從元象初至興和末。在邺都譯。時菩提流支。雖複前後亦同出經。而衆錄目相傳抄寫。去上菩提及般若字唯雲流支譯。不知是何流支。迄今群錄交涉相參。謬涉相入難得詳定。後賢博采幸願討之
僧伽吒經四卷(元象元年。于司徒公孫勝第出)
大迦葉經叁卷
頻婆娑羅王問佛供養經一卷(上二經。並興和叁年出)
右叁部合八卷。梁武帝世。東魏中天竺優禅尼國王子月婆首那。魏言高空。于邺城譯。僧昉筆受
洛陽地伽藍記五卷(或爲一大卷)
右一部五卷。期城郡太守楊炫之撰。其序述雲。叁墳五典之記。九流百氏之言。並理在人區而義無天外。至于一乘二谛之源六通叁達之旨。西域備詳東土靡記。自頃日感夢滿月流光。陽門飾毫眉之像。夜高圖绀發之形。爾來奔競其風遂廣。至于晉室永嘉唯有寺四十二所。皇魏受圖光宅嵩洛。笃信彌繁法教踰盛。王侯貴臣。棄象馬如脫屣。庶士豪家。舍資財若遺迹。于是招提栉比寶塔骈羅。爭寫天上之姿。競摹山中之影。金刹與雲臺比高。講殿共阿房等壯。豈直木衣绨繡土被朱紫而已哉。暨永熙多難皇輿遷邺。諸寺僧尼亦與時徙。至武定元年中。余因行役重覽洛陽。牆宇傾毀荊棘成林。野獸穴于荒階。山鳥聚于庭樹。遊兒牧豎。踯躅于九逵。農夫耕老。藝黍于雙阙。始知麥秀之感非獨殷墟。黍離之哀信哉周室。京城內外凡有一千余寺。今日寥廓鍾聲罕聞。恐後世無傳。故撰斯記。然寺數衆多不可遍寫。今之所錄止大伽藍。其中小者取其祥異世谛俗事因而出之。先以城內爲始。次及城外。表列門名以記遠近。凡爲五篇。余才非注述多有遺漏。後之君子詳其阙焉
衆經錄目一卷
右一錄一卷。武帝世。雒陽信士李廓。魏永平年奉敕撰。廓內外學注述經錄甚有條貫
大世論叁十論一卷(見唐內典錄)(高齊)菩薩見實叁昧經十四卷(天統四年。天平寺出)
月藏經一十二卷(天統二年。于天平寺出)
月燈叁昧經十一卷(天保八年。于天平寺出)
大悲經五卷(天保九年。于天平寺出)
須彌藏經二卷
然燈經一卷(亦名施燈功德經。上二經並天保九年。于天平寺出)
法勝阿毗昙論七卷(河清二年。于天平寺出)
右七部合五十二卷周明帝世。高齊沙門統北天竺烏場國叁藏法師那連提耶舍。齊言尊稱。于邺城譯。昭玄沙門都瞿昙般若流支長子達摩阇那。齊言法智。傳語
尊勝菩薩所問經一卷(一名入無量門陀羅尼經)
右一經一卷。周武帝世。高齊居士萬俟懿于邺城譯。懿元是鮮卑姓萬俟氏。少而出家師事婆羅門甚聰哲。善梵書語工咒術醫方。故預翻譯焉
(陣氏)佛阿毗昙經九卷
無上依經二卷(永定二年。于南康淨土寺出)
解節經一卷(此經本有一十八品。今此一卷。止是第四一品。真谛略出以證義耳)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第叁譯。與秦世羅什魏世菩提流支出者。同本文有廣略耳)
廣義法門經一卷 僧澀多律一卷(陳言總攝)
修禅定法一卷 俱舍釋論二十一卷
俱舍論本一十六卷
立世阿毗昙十卷(永定叁年出)
攝大乘論一十五卷(天嘉四年。于廣州製旨寺出慧恺筆受或十二卷)
佛性論四卷 四谛論四卷
僧伽論叁卷
攝大乘論本叁卷(第二譯。與元魏世佛陀扇多出者小異)
大空論叁卷(于豫章棲隱寺出。唐內典錄雲十八空)
中邊分別論叁卷(于臨川郡出) 金七十論二卷
俱舍論偈一卷 金剛般若論一卷
律二十二明了論一卷(亦直雲明了論)
大般涅槃經論一卷 遺教論一卷
叁無性論一卷 反質論一卷
墮負論一卷 求那摩底隨相論一卷
寶行王正論一卷 成就叁乘論一卷
正論道理論一卷 意業論一卷
執部異論一卷
唯識論文義合一卷(第二出。與元魏般若流支譯者小異。在臨川郡翻)
正論釋義五卷(于晉安佛力寺出)
佛性義叁卷 禅定義一卷
俱舍論疏十六卷
金剛般若疏合十一卷
十八部論疏十卷 解節經疏四卷
無上依經疏四卷 如實論疏叁卷
四谛論疏叁卷 破我論疏一卷
隨相論中十六谛疏一卷(于始興郡出)
婆蓃槃豆傳一卷 衆經通序二卷
翻外國語七卷(一名雜事。一名俱舍論因緣事)
右四十八部合二百叁十二卷。周武帝世。西天竺優禅尼國叁藏法師拘那羅陀。陳言親依。又別雲真谛。起陳氏永定元年丙子。至太建初己醜。凡十四年。既懷道遊方隨在所便譯。並見曹毗叁藏曆傳雲。阇梨太建元年正月十一日午時遷化。年七十一。遺文並付神足弟子沙門智休。領受叁藏寺沙門法海。未集阇梨文本已成部軸雲。阇梨外國經論並是多羅樹葉書。凡有二百四十縛。若依陳紙墨翻寫應得二萬余卷。今之所譯止是數縛多羅葉書。已得二百余卷。通及梁代減叁百卷。是知佛法大海不可思議。其梵本華嚴涅槃金光明將來。建康已外多在嶺南廣州製旨王園二寺。冀不思議弘法大士。將來共尋。庶令法燈傳照不隱輝于海隅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七卷
右一部合七卷。周武帝世。月婆首那。生知俊朗。自魏達齊之梁逮陳。世學佛經尤精義理。洞曉音韻兼善方言。那先在邺齊受魏禅。諸有蕃客去留任情。那請還鄉。路經江左。因爾遂被梁武帝留。敕總監知外國使命。太清二年忽遇于填婆羅門僧求那跋陀。陳言德賢。有勝天王般若梵本。那因祈請乞願弘宣。求那跋陀嘉其雅操豁然授與。那得保持以爲希遇。屬侯景亂未暇及翻。攜負西東諷持供養。到陳天嘉乙酉之歲。始于江州興業伽藍方果譯出。沙門智昕筆受陳文。凡六十日。江州刺史儀同黃法[((木-(企-止)+昍)/大)*毛]爲檀越。越州僧正沙門釋慧恭叁十德僧監掌始末。具經後序不廣煩述。那雖一身而備經涉曆魏齊梁陳。相繼宣譯
大乘寶雲經八卷(第二出與梁世曼陀羅所出者七卷寶雲同本異出)
右一部合八卷。周武帝世扶南國沙門須菩提。陳言善吉。于楊都城內至敬寺。爲陳主譯。見一乘寺藏衆經目錄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曆代叁寶紀》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6】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