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釋氏稽古略》

「史傳部」經文2037卷49頁碼:P0737
元 覺岸編

  《釋氏稽古略》四 ▪第16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天祐十年閩王蜀 永平叁年南平

  金光明道場 杭州瑞應幼璋禅師。請吳越王每年于天臺山建金光明道場。諸郡黑白大會。逾月而散。光明大會始于師也

  甲戌乾化四年正月。晉主既克燕。以練[糸*斥](習著反)劉仁恭並守光。凱歌入晉陽。獻于太廟斬守光。械仁恭至代州。祭先王墓斬之

  趙燕 晉滅之晉 天祐十一年岐王 天祐十一年吳越王楚荊南淮南吳天祐十一年閩蜀 永平四年南平

  舒州投子山禅師。名大同。本州懷甯劉氏子。幼歲依洛下保唐寺滿禅師出家。初習安般觀。次閱華嚴發明性海。谒翠微學禅師頓悟宗旨。由是故意周遊。後從故裏隱投子山。結茅而居。至是乾化四年四月六日入寂。敕谥慈濟大師。師嗣翠微學禅師

  乙亥貞明元年

  趙晉王 天祐十二年岐王 天祐十二年吳越王楚荊南淮南吳天祐十二年閩蜀 永平五年南平

  丙子貞明二年 契丹太祖阿保機神冊元年

  趙晉王 天祐十叁年岐王 天祐十叁年吳越王楚荊南淮南吳天祐十叁年閩王蜀 通正元年南平

  契丹

  鮮卑山之遺種在商。高宗之伐鬼方者是也。自梁末帝貞明二年太祖阿保機稱帝建國立年。傳嗣凡九主在位首末二百一十五年。實曆二百單九年(遼志)。太祖皇帝諱億番。名阿保機。乃斡裏小子也。父斡裏爲夷離巾。猶中國刺史也。先是契丹部落分而爲八。各有大人相與推約一人爲王。建旗鼓以號令諸部。每叁年則以次相代。及阿保機爲王尤雄。勇恃其強不肯受代。五姓奚及七姓室韋鹹服屬之。擊黃頭室韋還七部劫之于境上求如約。阿保機曰。我爲王九年。得漢人多請師種落居古漢城。與漢人守之自爲一部。七部許之古漢城者拓跋魏之滑鹽縣也。地宜五谷。有鹽池之利。其後阿保機擊滅七部並爲一國。又北伐室韋女真。西取突厥故地。擊奚滅之。複立奚王使契丹監其兵。東北諸夷皆畏服之。初唐懿宗鹹通末年有習爾者爲王。土宇始大。其後欽德爲王。乘中原多故時人侵邊。燕帝劉守光末年衰困。遣參軍韓延徽求援于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留之久乃禮而用之。延徽始教契丹。建牙開府。築城廓立市裏。以處漢人。使各有配耦墾蓻荒田。契丹由此威盛強大。至是貞明二年。阿保機始自稱皇帝。國號大契丹。年曰神冊。國人謂之天皇王。姓耶律氏。以妻述律氏爲皇後。置百官。治國十一年。卒于夫余城。谥曰太祖

  布袋和尚。名契此。示迹明州奉化縣。常以杖荷一布袋攜破席。凡供身之具盡貯袋中。入市見物則乞。或醯醢魚菹。才接入口分少許投囊中。時號長汀子。至是貞明二年叁月叁日坐于嶽林寺廊下說偈曰。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偈已安然而化。其後他州複見其負囊而行。競圖其像而奉祀之

  丁醜貞明叁年 契丹神冊二年。南平劉岩即皇帝位于番隅。國號大越。改元乾亨。次年冬十一月郊天。改國號曰漢(司馬通鑒)

  趙晉王 天祐十四年岐王 天祐十四年吳越王楚荊南淮南吳天祐十四年閩蜀帝 天漢元年漢即帝位 乾亨元年

  戊寅貞明國年 契丹阿保機神冊叁年

  趙晉王 天祐十五年岐王 天祐十五年吳趙王楚荊南淮南吳天祐十五年閩蜀帝 光太元年漢 乾亨元年

  蜀帝太子衍立。叁月吳越王镠初立元帥府置官屬。淮南吳以徐知诰爲淮南節度行軍副使。知诰事吳主盡恭。知诰以宋齊丘爲謀主

  龍湖 邵武龍湖禅師。名普聞。唐僖宗第二子也。幼不茹葷。長無經世意。僖宗鍾愛之。僖宗中和元年黃巢亂。帝幸蜀。親王宗室皆逃亡。師斷發逸遊。谒石霜諸禅師問。如何是教外別傳。諸曰待案山點頭。即向汝道。師因省悟。依止數年乃請遊山。諸曰。逢幹即止。遇陳便住。遂辭行過邵武抵大幹。遙望山顛郁然深秀問父老。彼有居者否。老曰有一陳嗣者。久隱其中。師至嗣遂分坐同住。師廬茅谷口。陳乃去之。庵址存焉。其寶乘禅院者師茅廬基也。僖宗文德元年叁月。師乃擲錫杖于山。杖止處建立道場。缁素向心遂成巨刹。一日有老人來前曰。我龍也。家于此山。行雨不職將有天罰。願師救護。師曰。汝可易形來。俄一小蛇在座。師引之入淨瓶。良久風雷挾座山巒搖震。達且開霁。蛇自瓶出。老人來謝曰。非師法力則腥穢此地矣。觀師道場阙水。當以報德。遂斸地成穴。湧泉衍溢乃爲一湖。在今半山是曰龍湖。至是貞明四年一日。師集衆僧曰。吾將他適。以院事付聰教二禅人。乃說偈曰。我逃世難來出家。宗師指示個歇處。住山領衆叁十年。對人不欲輕分付。今日分明說似君。我斂目時齊聽取。既而跨虎淩晨抵信州開元寺。龍湖僧追之。師曰。山中已有聰禅師。吾不複歸矣。故龍湖無開山祖師塔。惟有跨虎庵基。爲古今之證。敕谥圓覺禅師。五燈會元謂師示寂于龍湖殆非也。師嗣潭州石霜禅師慶諸。諸嗣道吾宗智。智嗣藥山俨禅師。諸吉州人。姓陳氏

  己卯貞明五年 契丹神冊四年

  趙晉王 天祐十六年岐王 天保十六年吳越王楚荊南淮南吳 武義元年閩蜀衍 乾德元年漢 乾亨元年

  夏四月。淮南楊氏即吳國王位。改元武義。建宗廟社稷。置百官宮殿。文物皆用天子禮樂

  庚辰貞明六年 契丹神冊五年

  趙晉王 天祐十七年岐王 天祐十七年吳越王楚荊南吳弟溥立閩蜀 乾德二年漢 乾亨四年

  辛巳龍德元年 契丹天贊元年

  趙晉王 天祐十八年岐王吳越王楚荊南吳 順義元年閩蜀 乾德叁漢 乾亨十五年

  壬年龍德二年 契丹天贊二年

  趙晉王岐王吳越王楚荊南吳 順義二年閩蜀 乾德四年漢 幹享六年

  越州鏡清順德怤禅師。得法于雪峰。吳越錢王尊其道德。請居天龍寺。又創龍冊寺以居師。學侶奔湊。由是吳越盛于玄學。晉高祖天福二年八月入寂。壽七十四

  癸未龍德叁年。同光元年 契丹天贊叁年

  趙唐即帝位同光元年岐王吳越王楚荊南吳 順義叁年閩蜀 乾德五年漢 乾亨七年

  春二月。梁帝遣使冊命吳越王錢镠爲吳越國王。夏四月己巳。晉王李存勖即皇帝位于魏州牙城之南。國號大唐。改元同光。唐所有凡十叁節度五十州。帥兵取梁。梁帝謂皇甫麟曰。李氏吾世仇理難降。首不可俟彼刀鋸。吾不能自裁。卿可斷吾首。麟泣遂弑梁帝。麟因自殺。十月唐帝入大梁

  右梁二主合一十六年而歸于唐

  唐

  李姓。以土德王。都邺。今彰德路古相州也。後遷都于洛陽

  莊宗 明宗 闵帝 潞王

  莊宗

  諱存勖。本沙陀人。唐懿宗鹹通九年賜其祖。姓李。名國昌。帝父名克用。破黃巢複京師功第一。拜河東節度使。累封晉王。薨存勖嗣王位。滅梁建國曰唐。追尊父王克用曰武皇帝。帝在位叁年。壽叁十五歲 同光(叁)

  同光元年即癸未歲也。十月滅梁改元。十一月遷都洛陽

  甲申同光二年 契丹天贊四年

  趙秦王 茂貞薨吳越王楚荊南淮南吳 順義四年閩漢 乾德六年蜀 乾亨八年

  正月。岐王李茂貞遣子繼曮上表入貢稱臣。帝尊禮之改封秦王。四月秦忠敬王茂貞薨。子繼曮權知鳳翔軍府事

  魏府今大名路也。興化禅師。名存獎。本府人。帝诏入內。執弟子禮以事師。一日問曰。朕收複中原得一明珠。未有人酬價。師曰。請陛下珠看。帝以手舒襆頭腳。師曰。君王之寶誰敢酬價。帝悅賜紫衣師號。師皆不受。乃賜馬使乘之。墜地損一足。帝複賜醫。師喚院主與我做個木[柺-力+(萬-一)]子。師接得繞院行。問僧曰。汝等還識老僧麼。衆曰爭得不識和尚。師曰。跛腳法師說得行不得。至法堂令維那聲鍾衆集。師曰。還識老僧麼。衆無對。師擲下[柺-力+(萬-一)]子端坐而逝。敕谥廣濟禅師。師嗣臨濟玄禅師(傳燈錄)

  汝州寶應南院禅師名慧颙河北人嗣興化獎

  乙酉同光叁年 契丹天贊五年。淮南吳溥于石頭城建清涼寺。禮請悟宗住持

  趙秦吳越王楚荊南淮南吳 順義五年閩 延翰嗣位蜀王衍降唐以授孟知祥漢 白龍元年

  九月。帝以子魏王繼岌樞密使郭崇韬伐蜀。蜀主王衍輿榇衘璧出降。孟知祥者字保盛。邢州龍岡人。樞密使郭崇韬于知祥有引薦舊恩。將行言于帝曰。孟知祥信厚有謀。此行得四川而求帥。無踰此人者。帝可之。大軍乃西行入散關倍道而進攻蜀降。崇韬乃以知祥爲西川節度使鎮成都。明宗長興四年封蜀王。潞王清泰元年即皇帝位而殂。子昶嗣立。建元明德。國號蜀。至宋太祖乾德叁年降于宋。合四十一年國除

  漢有白龍現于漢宮。漢主改元白龍。更名龔(司馬通鑒)

  明宗

  諱亶。本名嗣源。北狄人。莊宗養以爲子。從莊宗征伐。屢立大功。丙戌年正月。趙在禮反于邺。莊宗命李嗣源討之。叁月嗣源至邺都。從馬直軍士張破敗作亂。兵逼中軍。嗣源叱問之。對曰。主上棄恩任威雲克城之後盡坑魏搏之軍。我輩畏死耳。今衆議請主上帝河南。令公帝河北。嗣源泣谕之。衆軍不從。嗣源婿石敬塘曰。夫事成于果決而敗于猶豫。嗣源乃令安重誨移檄會兵。軍勢大盛。李紹榮請莊宗幸關東招撫之。駕至萬勝鎮。聞嗣源已據大梁。諸軍離叛。即命旋師歸入洛陽。四月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不知睦王存義已死。欲奉之作亂。帥所部兵攻興教門。緣城而入。近臣宿將釋甲潛遁。獨李彥卿何福進王全斌等十余人力戰。莊宗中流矢。鷹坊人善友扶莊宗自門樓下至绛霄殿庑下抽矢渴懑須臾殂。李彥卿等恸哭而去。左右皆散。善友焚帝屍。己醜嗣源入洛陽止于私第。拾莊宗骨于灰燼中而殡之。百官叁上箋請嗣源監國許之。有司議即位禮。李紹真孔循以唐運盡宜自建國號。監國不從。吏部尚書李琪曰。若改國號則先帝遂爲路人。梓官安所托乎。前代以旁支入繼多矣。宜用嗣子柩前即位之禮衆從之。監國乃于柩前即皇帝位。年已六十歲。改元天成。每夕于宮中焚香告天。願早生聖人爲生民主。天成二年春正月更名亶。在位八年。壽終六十七天成(四)長興(四)

  丙戌天成元年 契丹天贊六年。蜀禅月大師貫休是年卒

  趙鳳翔 繼曮吳越國 寶正元年楚荊南吳 順義六年閩國延鈞天寶元年蜀節度 孟知祥漢 白龍二年

  昭武節度…

《釋氏稽古略四》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