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釋氏稽古略》

「史傳部」經文2037卷49頁碼:P0737
元 覺岸編

  《釋氏稽古略》四 ▪第17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王延翰自稱大閩國王。立宮殿置百官。威儀文物皆效天子之製。追尊其父王審知曰昭武王。是歲審知養子延禀弑延翰。衆推其弟延鈞爲留後

  丁亥天成二年 契丹太祖阿保機殂 德光天顯元年

  趙鳳翔吳越 寶正二年楚建國荊南吳即帝位乾貞元年閩 天寶二年蜀漢 白龍叁年

  契丹太祖崩于天贊六年秋七月。在位十一年。太宗立。諱德光。太祖第二子。母曰述律氏。治二十二年。立晉滅唐。改契丹曰大遼。嘗于所居大部落建天雄寺以奉佛。有契丹太祖阿保機像

  秋八月。楚王馬殷始建國。立宮殿置百官皆如天子。或微又改。其翰林學士曰文苑學士。知製诰曰知辭製。樞密院曰左右機要司。陛下稱之曰殿下。令曰教

  十一月淮南吳王楊氏即皇帝位。吳丞相徐溫卒。吳主以其子知诰都督中外諸軍事。知诰本姓李。唐昭宗乾甯二年。楊行密攻濠州。軍士掠徐州得之。生八歲。行密養以爲子。行密長子渥憎之。行密謂其將徐溫曰。此兒質狀偉識頗異于人。吾度渥必不能容。今賜汝爲子。溫名之曰知诰。知诰事溫勤孝過于諸子。溫是以愛之使掌家事。及長喜書善射。識度英性。行密謂溫曰。知诰俊傑諸將子皆不及也。至晉高祖天福二年受吳禅

  戊子天成叁年 契丹天顯二年

  趙鳳翔吳越 寶正叁年楚荊南 高季興卒吳 乾貞叁年閩延鈞蜀孟氏漢 大有元年

  閩主延鈞度民二萬爲僧。由是閩中多僧(見五代舊史閩世家) 是年十二月。荊南節度使高季興卒。命其子從誨權知軍府事。從誨上表求內附。诏以從誨爲荊南節度使

  漳州羅漢院禅師。名桂琛。生常山李氏。隸本府萬歲寺無相大師披剃。登戒得法于玄沙備禅師。師秘重大法痛自韬晦。漳州牧王公請住城西石山地藏十余年。遷止羅漢院。破垣敗箦。師處之恬如也。援法眼益。至是天成叁年入寂。壽六十二。荼毗舍利建塔于院之西隅。敕谥真應禅師(傳燈錄)

  己醜天成四年 契丹天顯叁年

  趙鳳翔吳越 寶正四年楚荊南吳 太和元年閩蜀漢 大有二年

  九月帝與平章事馮道從容語及年谷屢登四方無事。道曰。臣常記。昔在先皇幕府。奉使中山曆並陉(山名)之險。臣憂馬蹶(居月反僵也)執辔甚謹。幸而無失逮至澤潞。放辔自逸俄至顛隕。凡爲天下者亦猶是也。帝深以爲然。帝又問。今歲雖豐百姓贍足否。道曰。農家歲凶則死于流殍。歲豐則傷于谷賤。豐凶皆病死惟農家爲然。臣記進士聶夷中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籴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語雖鄙俚曲盡田家之情狀。農于四人之中最爲勤苦。人主不可不知也。帝悅命左右錄其詩。常諷誦之。幽州宛平窦禹鈞。仕至左谏議太夫致仕。生五子。皆宦顯。侍中馮道贈以詩。燕山窦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仙桂五枝芳。周世宗顯德二年。大師中書令瀛文懿王馮道薨

  庚寅長興元年 契丹天顯四年

  趙鳳翔吳越 寶正五年楚殷卒荊南吳 太和二年閩蜀漢 大有叁年

  十一月楚王馬殷卒。子希聲襲位。稱遺命。去建國之製。複藩鎮之舊。诏以希聲爲武安靜江節度使

  雲門宗 廣東道韶州雲門山光奉院禅師。名文偃。生浙西秀水。今嘉興路也。姓張氏。幼依空王寺志澄律師出家。及冠落發。禀具于毗陵壇。侍澄數年探窮律部。以已事未明。往參睦州陳尊宿。拶門而入。州擒住雲道道。師擬議。州推之出曰。秦時[車*度]轹鑽遂掩門損師一足。師從悟入。州乃指之見雪峰存禅師。既得以密契心宗。遂出嶺遍谒諸方。後抵廣中靈樹敏禅師。初不請首座。有勸之請第一座者。靈樹曰。我首座生也出家也。久之曰。我首座行腳也悟道也。久之又曰。我首座至矣。一日令擊鍾接首座。師適至。敏笑曰。奉遲甚久何來暮邪。即命之。師不辭而就職當此庚寅長興元年也。俄而廣主劉王將興兵。就靈樹決可否。敏知之。手封奁子語侍者曰。王來出以俟之。適有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敏乃就座而逝。王至聞敏已化。王大驚歎。侍僧以奁呈。發之書曰。人天眼目堂中上座。王乃請師繼主靈樹。迎之至府開法。久之遷住韶陽雲門山。戊申年。廣主屢請入內問法。待以師禮。賜號匡真禅師。七月迎之王府供養。九月辭王還山。明年四月十日。師表辭廣主。垂誡學徒端坐而逝。塔全身于方丈後。丙寅歲。趙太祖乾德四年。廣主天寶九年也。師示夢阮紹莊曰。與吾寄語秀華官使特進李托。托遂奏請開塔。奉敕迎請靈軀內庭供養。逾月方還。因改寺額爲大覺。加谥大慈雲匡真弘明禅師。師嗣雪峰存禅師。存嗣德山鑒。鑒嗣龍潭信禅師。師之法道世宗仰之。目之曰雲門宗

  辛卯長興二年 契丹天顯五年

  趙鳳翔吳越 寶正六年楚荊南吳 太和叁年閩蜀孟氏漢 大有四年

  壬辰長興二年 契丹天顯六年

  趙鳳翔吳越 元瓘立楚荊南吳 太和四年閩蜀漢 大有五年

  春二月。初令國子監校定九經雕印。至周廣順叁年版成印行

  叁月。吳越武肅王錢镠薨。年八十一歲。中子傳瓘立。更名元瓘。以遺命去國儀用藩鎮法

  秋七月。武安靜江節度使馬希聲卒。六軍似袁[言*余]潘約等迎希聲之弟希範于朗州而立之。治十五年。壽四十九歲

  癸巳長興四年帝殂 契丹天顯七年

  趙鳳翔吳越元瓘文穆王也楚荊南吳 太和五年閩璘 龍啓元年蜀孟氏 封王漢 大有六年

  春正月。閩主王延鈞即皇帝位。國號大閩。年曰龍啓。更名璘 二月唐命孟知祥。爲東西川節度使蜀王

  十一月。帝不豫。诏立第叁子宋王從厚。帝尋殂。十二月宋王從厚即皇帝位闵帝也。甲午年正月改元應順。時鳳翔節度使兼侍中潞王從珂與朝廷[彳*青]阻。叁月潞王建大將旗鼓整衆而東。闵帝聞潞王至陝。憂駭不知所爲。以五十騎出玄武門至衛州。依刺史王弘贽。潞王至蔣橋。馮道等皆上箋勸進。潞主入谒太後太妃詣西宮。伏梓宮恸哭。太後下令廢少帝爲鄂王。令潞王即皇帝位于柩前。王弘贽遷闵帝于州廨。潞王遣弘贽之子殿直巒往鸩之。闵帝知其有毒不肯飲。巒缢殺之

  潞王

  諱從珂。明宗養子也。姓王氏。鎮州人。今真定路也。明宗略地日。並其母獲之。養爲己子。時年十歲封潞王爲鳳翔節度使。闵帝即位。以洋王從琸往伐之。由是舉兵。闵帝出奔。潞王以太後命即位。在位叁年。壽叁十歲

  甲午四月改清泰元年 契丹天顯八年

  趙鳳翔吳越楚荊南吳 太和六年閩 龍啓二年蜀昶 明德元年漢 大有七年

  閏正月。蜀王孟知祥即皇帝位于成都。改元。秋七月殂。太子仁贊即皇帝位。更名昶。明德元年

  天臺國清寺靜上座。初得悟于玄沙備禅師言下。居天臺山叁十余年。有問者曰。心念紛飛未明攝伏。靜曰。卻將紛飛之心以究紛飛之處。究之無處則紛飛之念何存。返究究心則能究之心安在。靜因睹教中幻義述偈曰。若道法皆如幻有。造諸過惡應無咎。雲何所作業不忘。而藉佛慈興接誘。有小靜上座者答之曰。幻人興幻幻輪圍。幻業能招幻所治。不了幻生諸幻苦。覺知如幻幻無爲。二靜上座遺蹤。國清存焉(寺記碑刻)

  乙未清泰二年 契丹天顯九年

  趙鳳翔吳越楚荊南吳 天祥元年閩 龍啓叁年蜀 明德二年漢 大有八年

  荊南節度使高從晦。性明達親。禮賢士委任梁震。震披鶴氅自稱荊臺隱士。每詣府跨黃牛至廳事

  吳加徐知诰尚父太師大丞相大元帥。進封齊王備殊禮。以升(建康)潤(鎮江)宣池歙(失涉反徽)常江饒信海十州爲齊國

  清泰叁年六月。河東節度使北面總管石敬瑭。既還鎮晉陽。陰有自全之計。初帝欲使敬瑭移鎮郓州。今東平路也(兖域)。給事中李崧呂琦等皆力谏以爲不可。帝從樞密直學士薛文遇之言。以敬瑭爲天平節度使製出。兩班相顧失色。敬瑭曰。我不興亂。朝廷發之。安能束手死于道路乎。都押衙劉知遠曰。明公據形勝之地。士馬精強。若稱兵傳檄帝業可成。掌書記桑維翰曰。公能推心契丹何患無成。敬瑭意遂決。表帝養子不應承祀請傳位許王。帝怒手裂其表抵地。製削奪敬瑭官爵。以張敬達兼大原四面排陳使。率諸將討之。敬瑭表契丹稱臣。以父禮事之。許以割地請授。九月契丹主太宗德光也。將五萬騎號叁十萬至晉陽戰。唐兵大敗。十一月契丹主作冊書。命敬瑭爲大晉皇帝。築壇于柳林即位。大赦製改長興七年(明宗年號)。爲天福元年。潞王知石敬瑭即皇帝位。遂與曹太後劉皇後雍王重美及宋審虔等。攜傳國寶登玄武樓。自焚而死。皇後積薪欲燒官室。重美谏曰。新天子至必不露居。他日重勞民力。死而遺怨將安用之。乃止。後與重美(潞王子也)俱死。是日晚晉高祖入洛陽止于舊第。唐兵解甲待罪。晉帝慰而釋之。乃命劉知遠部署京城。知遠分漢軍使還營。館契丹主于天宮寺。城中肅然無敢犯令。十二月晉帝追廢潞王爲庶人。以馮道同平章事

  右唐四主合一十四年而歸于晉

  晉

  石姓。以金德王。遷都汴州 高祖 齊王

  高祖

  諱敬瑭。石姓。本西夷人。勇力善戰。唐明宗愛之。妻以女永甯公主。累遷至河東節度使。清泰元年鎮太原。徙天平節度使不受命。遂乃稱兵求援于契丹。即帝位入洛陽。割幽薊瀛莫涿檀順新沩儒武雲應寰朔蔚十六州以與契丹。在位七年。壽五十一 天福(七)丙申十一月改天福元年 契丹天顯十年

  趙鳳翔吳越楚荊南吳 天祥二年閩 通文元年蜀 明德叁年漢 大有九年

  高麗當唐之末其王姓高。唐莊宗同光二年。高麗遣使來中國。史失不記其王之姓名。至明宗長興叁年。權知國事王建遣使者來。明宗封王建高麗國王。至是丙申年。高麗舉兵擊破新羅百濟。于是東夷諸國皆附之。有二京六府九節度百二十部焉

  丁酉天福二年 大遼會同元年

  趙鳳翔吳越複建國楚荊南唐受禅 升元元年閩 通文二年蜀 明德四年漢 大有十年

  大遼太宗德光既立晉室。受其所獻之十六州。春正月乃以幽州爲南京。改契丹國號大遼。年曰會同。公卿庶官皆仿中國。參用中國人

  二月。北歸以趙延壽爲極密使兼中書令

  叁月。晉議遷都大梁。四月至汴州。吳越王元瓘複建國。如…

《釋氏稽古略四》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