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氏稽古略》四 ▪第17页
..续本经文上一页王延翰自称大闽国王。立宫殿置百官。威仪文物皆效天子之制。追尊其父王审知曰昭武王。是岁审知养子延禀弑延翰。众推其弟延钧为留后
丁亥天成二年 契丹太祖阿保机殂 德光天显元年
赵凤翔吴越 宝正二年楚建国荆南吴即帝位乾贞元年闽 天宝二年蜀汉 白龙三年
契丹太祖崩于天赞六年秋七月。在位十一年。太宗立。讳德光。太祖第二子。母曰述律氏。治二十二年。立晋灭唐。改契丹曰大辽。尝于所居大部落建天雄寺以奉佛。有契丹太祖阿保机像
秋八月。楚王马殷始建国。立宫殿置百官皆如天子。或微又改。其翰林学士曰文苑学士。知制诰曰知辞制。枢密院曰左右机要司。陛下称之曰殿下。令曰教
十一月淮南吴王杨氏即皇帝位。吴丞相徐温卒。吴主以其子知诰都督中外诸军事。知诰本姓李。唐昭宗乾宁二年。杨行密攻濠州。军士掠徐州得之。生八岁。行密养以为子。行密长子渥憎之。行密谓其将徐温曰。此儿质状伟识颇异于人。吾度渥必不能容。今赐汝为子。温名之曰知诰。知诰事温勤孝过于诸子。温是以爱之使掌家事。及长喜书善射。识度英性。行密谓温曰。知诰俊杰诸将子皆不及也。至晋高祖天福二年受吴禅
戊子天成三年 契丹天显二年
赵凤翔吴越 宝正三年楚荆南 高季兴卒吴 乾贞三年闽延钧蜀孟氏汉 大有元年
闽主延钧度民二万为僧。由是闽中多僧(见五代旧史闽世家) 是年十二月。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卒。命其子从诲权知军府事。从诲上表求内附。诏以从诲为荆南节度使
漳州罗汉院禅师。名桂琛。生常山李氏。隶本府万岁寺无相大师披剃。登戒得法于玄沙备禅师。师秘重大法痛自韬晦。漳州牧王公请住城西石山地藏十余年。迁止罗汉院。破垣败箦。师处之恬如也。援法眼益。至是天成三年入寂。寿六十二。荼毗舍利建塔于院之西隅。敕谥真应禅师(传灯录)
己丑天成四年 契丹天显三年
赵凤翔吴越 宝正四年楚荆南吴 太和元年闽蜀汉 大有二年
九月帝与平章事冯道从容语及年谷屡登四方无事。道曰。臣常记。昔在先皇幕府。奉使中山历并陉(山名)之险。臣忧马蹶(居月反僵也)执辔甚谨。幸而无失逮至泽潞。放辔自逸俄至颠陨。凡为天下者亦犹是也。帝深以为然。帝又问。今岁虽丰百姓赡足否。道曰。农家岁凶则死于流殍。岁丰则伤于谷贱。丰凶皆病死惟农家为然。臣记进士聂夷中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籴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语虽鄙俚曲尽田家之情状。农于四人之中最为勤苦。人主不可不知也。帝悦命左右录其诗。常讽诵之。幽州宛平窦禹钧。仕至左谏议太夫致仕。生五子。皆宦显。侍中冯道赠以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仙桂五枝芳。周世宗显德二年。大师中书令瀛文懿王冯道薨
庚寅长兴元年 契丹天显四年
赵凤翔吴越 宝正五年楚殷卒荆南吴 太和二年闽蜀汉 大有三年
十一月楚王马殷卒。子希声袭位。称遗命。去建国之制。复藩镇之旧。诏以希声为武安静江节度使
云门宗 广东道韶州云门山光奉院禅师。名文偃。生浙西秀水。今嘉兴路也。姓张氏。幼依空王寺志澄律师出家。及冠落发。禀具于毗陵坛。侍澄数年探穷律部。以已事未明。往参睦州陈尊宿。拶门而入。州擒住云道道。师拟议。州推之出曰。秦时[车*度]轹钻遂掩门损师一足。师从悟入。州乃指之见雪峰存禅师。既得以密契心宗。遂出岭遍谒诸方。后抵广中灵树敏禅师。初不请首座。有劝之请第一座者。灵树曰。我首座生也出家也。久之曰。我首座行脚也悟道也。久之又曰。我首座至矣。一日令击钟接首座。师适至。敏笑曰。奉迟甚久何来暮邪。即命之。师不辞而就职当此庚寅长兴元年也。俄而广主刘王将兴兵。就灵树决可否。敏知之。手封奁子语侍者曰。王来出以俟之。适有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敏乃就座而逝。王至闻敏已化。王大惊叹。侍僧以奁呈。发之书曰。人天眼目堂中上座。王乃请师继主灵树。迎之至府开法。久之迁住韶阳云门山。戊申年。广主屡请入内问法。待以师礼。赐号匡真禅师。七月迎之王府供养。九月辞王还山。明年四月十日。师表辞广主。垂诫学徒端坐而逝。塔全身于方丈后。丙寅岁。赵太祖乾德四年。广主天宝九年也。师示梦阮绍庄曰。与吾寄语秀华官使特进李托。托遂奏请开塔。奉敕迎请灵躯内庭供养。逾月方还。因改寺额为大觉。加谥大慈云匡真弘明禅师。师嗣雪峰存禅师。存嗣德山鉴。鉴嗣龙潭信禅师。师之法道世宗仰之。目之曰云门宗
辛卯长兴二年 契丹天显五年
赵凤翔吴越 宝正六年楚荆南吴 太和三年闽蜀孟氏汉 大有四年
壬辰长兴二年 契丹天显六年
赵凤翔吴越 元瓘立楚荆南吴 太和四年闽蜀汉 大有五年
春二月。初令国子监校定九经雕印。至周广顺三年版成印行
三月。吴越武肃王钱镠薨。年八十一岁。中子传瓘立。更名元瓘。以遗命去国仪用藩镇法
秋七月。武安静江节度使马希声卒。六军似袁[言*余]潘约等迎希声之弟希范于朗州而立之。治十五年。寿四十九岁
癸巳长兴四年帝殂 契丹天显七年
赵凤翔吴越元瓘文穆王也楚荆南吴 太和五年闽璘 龙启元年蜀孟氏 封王汉 大有六年
春正月。闽主王延钧即皇帝位。国号大闽。年曰龙启。更名璘 二月唐命孟知祥。为东西川节度使蜀王
十一月。帝不豫。诏立第三子宋王从厚。帝寻殂。十二月宋王从厚即皇帝位闵帝也。甲午年正月改元应顺。时凤翔节度使兼侍中潞王从珂与朝廷[彳*青]阻。三月潞王建大将旗鼓整众而东。闵帝闻潞王至陕。忧骇不知所为。以五十骑出玄武门至卫州。依刺史王弘贽。潞王至蒋桥。冯道等皆上笺劝进。潞主入谒太后太妃诣西宫。伏梓宫恸哭。太后下令废少帝为鄂王。令潞王即皇帝位于柩前。王弘贽迁闵帝于州廨。潞王遣弘贽之子殿直峦往鸩之。闵帝知其有毒不肯饮。峦缢杀之
潞王
讳从珂。明宗养子也。姓王氏。镇州人。今真定路也。明宗略地日。并其母获之。养为己子。时年十岁封潞王为凤翔节度使。闵帝即位。以洋王从琸往伐之。由是举兵。闵帝出奔。潞王以太后命即位。在位三年。寿三十岁
甲午四月改清泰元年 契丹天显八年
赵凤翔吴越楚荆南吴 太和六年闽 龙启二年蜀昶 明德元年汉 大有七年
闰正月。蜀王孟知祥即皇帝位于成都。改元。秋七月殂。太子仁赞即皇帝位。更名昶。明德元年
天台国清寺静上座。初得悟于玄沙备禅师言下。居天台山三十余年。有问者曰。心念纷飞未明摄伏。静曰。却将纷飞之心以究纷飞之处。究之无处则纷飞之念何存。返究究心则能究之心安在。静因睹教中幻义述偈曰。若道法皆如幻有。造诸过恶应无咎。云何所作业不忘。而藉佛慈兴接诱。有小静上座者答之曰。幻人兴幻幻轮围。幻业能招幻所治。不了幻生诸幻苦。觉知如幻幻无为。二静上座遗踪。国清存焉(寺记碑刻)
乙未清泰二年 契丹天显九年
赵凤翔吴越楚荆南吴 天祥元年闽 龙启三年蜀 明德二年汉 大有八年
荆南节度使高从晦。性明达亲。礼贤士委任梁震。震披鹤氅自称荆台隐士。每诣府跨黄牛至厅事
吴加徐知诰尚父太师大丞相大元帅。进封齐王备殊礼。以升(建康)润(镇江)宣池歙(失涉反徽)常江饶信海十州为齐国
清泰三年六月。河东节度使北面总管石敬瑭。既还镇晋阳。阴有自全之计。初帝欲使敬瑭移镇郓州。今东平路也(兖域)。给事中李崧吕琦等皆力谏以为不可。帝从枢密直学士薛文遇之言。以敬瑭为天平节度使制出。两班相顾失色。敬瑭曰。我不兴乱。朝廷发之。安能束手死于道路乎。都押衙刘知远曰。明公据形胜之地。士马精强。若称兵传檄帝业可成。掌书记桑维翰曰。公能推心契丹何患无成。敬瑭意遂决。表帝养子不应承祀请传位许王。帝怒手裂其表抵地。制削夺敬瑭官爵。以张敬达兼大原四面排陈使。率诸将讨之。敬瑭表契丹称臣。以父礼事之。许以割地请授。九月契丹主太宗德光也。将五万骑号三十万至晋阳战。唐兵大败。十一月契丹主作册书。命敬瑭为大晋皇帝。筑坛于柳林即位。大赦制改长兴七年(明宗年号)。为天福元年。潞王知石敬瑭即皇帝位。遂与曹太后刘皇后雍王重美及宋审虔等。携传国宝登玄武楼。自焚而死。皇后积薪欲烧官室。重美谏曰。新天子至必不露居。他日重劳民力。死而遗怨将安用之。乃止。后与重美(潞王子也)俱死。是日晚晋高祖入洛阳止于旧第。唐兵解甲待罪。晋帝慰而释之。乃命刘知远部署京城。知远分汉军使还营。馆契丹主于天宫寺。城中肃然无敢犯令。十二月晋帝追废潞王为庶人。以冯道同平章事
右唐四主合一十四年而归于晋
晋
石姓。以金德王。迁都汴州 高祖 齐王
高祖
讳敬瑭。石姓。本西夷人。勇力善战。唐明宗爱之。妻以女永宁公主。累迁至河东节度使。清泰元年镇太原。徙天平节度使不受命。遂乃称兵求援于契丹。即帝位入洛阳。割幽蓟瀛莫涿檀顺新沩儒武云应寰朔蔚十六州以与契丹。在位七年。寿五十一 天福(七)丙申十一月改天福元年 契丹天显十年
赵凤翔吴越楚荆南吴 天祥二年闽 通文元年蜀 明德三年汉 大有九年
高丽当唐之末其王姓高。唐庄宗同光二年。高丽遣使来中国。史失不记其王之姓名。至明宗长兴三年。权知国事王建遣使者来。明宗封王建高丽国王。至是丙申年。高丽举兵击破新罗百济。于是东夷诸国皆附之。有二京六府九节度百二十部焉
丁酉天福二年 大辽会同元年
赵凤翔吴越复建国楚荆南唐受禅 升元元年闽 通文二年蜀 明德四年汉 大有十年
大辽太宗德光既立晋室。受其所献之十六州。春正月乃以幽州为南京。改契丹国号大辽。年曰会同。公卿庶官皆仿中国。参用中国人
二月。北归以赵延寿为极密使兼中书令
三月。晋议迁都大梁。四月至汴州。吴越王元瓘复建国。如…
《释氏稽古略四》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