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释氏稽古略》

「史传部」经文2037卷49页码:P0737
元 觉岸编

  《释氏稽古略》四 ▪第16页

  

  ..续本经文上一页天祐十年闽王蜀 永平三年南平

  金光明道场 杭州瑞应幼璋禅师。请吴越王每年于天台山建金光明道场。诸郡黑白大会。逾月而散。光明大会始于师也

  甲戌乾化四年正月。晋主既克燕。以练[糸*斥](习着反)刘仁恭并守光。凯歌入晋阳。献于太庙斩守光。械仁恭至代州。祭先王墓斩之

  赵燕 晋灭之晋 天祐十一年岐王 天祐十一年吴越王楚荆南淮南吴天祐十一年闽蜀 永平四年南平

  舒州投子山禅师。名大同。本州怀宁刘氏子。幼岁依洛下保唐寺满禅师出家。初习安般观。次阅华严发明性海。谒翠微学禅师顿悟宗旨。由是故意周游。后从故里隐投子山。结茅而居。至是乾化四年四月六日入寂。敕谥慈济大师。师嗣翠微学禅师

  乙亥贞明元年

  赵晋王 天祐十二年岐王 天祐十二年吴越王楚荆南淮南吴天祐十二年闽蜀 永平五年南平

  丙子贞明二年 契丹太祖阿保机神册元年

  赵晋王 天祐十三年岐王 天祐十三年吴越王楚荆南淮南吴天祐十三年闽王蜀 通正元年南平

  契丹

  鲜卑山之遗种在商。高宗之伐鬼方者是也。自梁末帝贞明二年太祖阿保机称帝建国立年。传嗣凡九主在位首末二百一十五年。实历二百单九年(辽志)。太祖皇帝讳亿番。名阿保机。乃斡里小子也。父斡里为夷离巾。犹中国刺史也。先是契丹部落分而为八。各有大人相与推约一人为王。建旗鼓以号令诸部。每三年则以次相代。及阿保机为王尤雄。勇恃其强不肯受代。五姓奚及七姓室韦咸服属之。击黄头室韦还七部劫之于境上求如约。阿保机曰。我为王九年。得汉人多请师种落居古汉城。与汉人守之自为一部。七部许之古汉城者拓跋魏之滑盐县也。地宜五谷。有盐池之利。其后阿保机击灭七部并为一国。又北伐室韦女真。西取突厥故地。击奚灭之。复立奚王使契丹监其兵。东北诸夷皆畏服之。初唐懿宗咸通末年有习尔者为王。土宇始大。其后钦德为王。乘中原多故时人侵边。燕帝刘守光末年衰困。遣参军韩延徽求援于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留之久乃礼而用之。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廓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耦垦蓻荒田。契丹由此威盛强大。至是贞明二年。阿保机始自称皇帝。国号大契丹。年曰神册。国人谓之天皇王。姓耶律氏。以妻述律氏为皇后。置百官。治国十一年。卒于夫余城。谥曰太祖

  布袋和尚。名契此。示迹明州奉化县。常以杖荷一布袋携破席。凡供身之具尽贮袋中。入市见物则乞。或醯醢鱼菹。才接入口分少许投囊中。时号长汀子。至是贞明二年三月三日坐于岳林寺廊下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已安然而化。其后他州复见其负囊而行。竞图其像而奉祀之

  丁丑贞明三年 契丹神册二年。南平刘岩即皇帝位于番隅。国号大越。改元乾亨。次年冬十一月郊天。改国号曰汉(司马通鉴)

  赵晋王 天祐十四年岐王 天祐十四年吴越王楚荆南淮南吴天祐十四年闽蜀帝 天汉元年汉即帝位 乾亨元年

  戊寅贞明国年 契丹阿保机神册三年

  赵晋王 天祐十五年岐王 天祐十五年吴赵王楚荆南淮南吴天祐十五年闽蜀帝 光太元年汉 乾亨元年

  蜀帝太子衍立。三月吴越王镠初立元帅府置官属。淮南吴以徐知诰为淮南节度行军副使。知诰事吴主尽恭。知诰以宋齐丘为谋主

  龙湖 邵武龙湖禅师。名普闻。唐僖宗第二子也。幼不茹荤。长无经世意。僖宗钟爱之。僖宗中和元年黄巢乱。帝幸蜀。亲王宗室皆逃亡。师断发逸游。谒石霜诸禅师问。如何是教外别传。诸曰待案山点头。即向汝道。师因省悟。依止数年乃请游山。诸曰。逢干即止。遇陈便住。遂辞行过邵武抵大干。遥望山颠郁然深秀问父老。彼有居者否。老曰有一陈嗣者。久隐其中。师至嗣遂分坐同住。师庐茅谷口。陈乃去之。庵址存焉。其宝乘禅院者师茅庐基也。僖宗文德元年三月。师乃掷锡杖于山。杖止处建立道场。缁素向心遂成巨刹。一日有老人来前曰。我龙也。家于此山。行雨不职将有天罚。愿师救护。师曰。汝可易形来。俄一小蛇在座。师引之入净瓶。良久风雷挟座山峦摇震。达且开霁。蛇自瓶出。老人来谢曰。非师法力则腥秽此地矣。观师道场阙水。当以报德。遂斸地成穴。涌泉衍溢乃为一湖。在今半山是曰龙湖。至是贞明四年一日。师集众僧曰。吾将他适。以院事付聪教二禅人。乃说偈曰。我逃世难来出家。宗师指示个歇处。住山领众三十年。对人不欲轻分付。今日分明说似君。我敛目时齐听取。既而跨虎凌晨抵信州开元寺。龙湖僧追之。师曰。山中已有聪禅师。吾不复归矣。故龙湖无开山祖师塔。惟有跨虎庵基。为古今之证。敕谥圆觉禅师。五灯会元谓师示寂于龙湖殆非也。师嗣潭州石霜禅师庆诸。诸嗣道吾宗智。智嗣药山俨禅师。诸吉州人。姓陈氏

  己卯贞明五年 契丹神册四年

  赵晋王 天祐十六年岐王 天保十六年吴越王楚荆南淮南吴 武义元年闽蜀衍 乾德元年汉 乾亨元年

  夏四月。淮南杨氏即吴国王位。改元武义。建宗庙社稷。置百官宫殿。文物皆用天子礼乐

  庚辰贞明六年 契丹神册五年

  赵晋王 天祐十七年岐王 天祐十七年吴越王楚荆南吴弟溥立闽蜀 乾德二年汉 乾亨四年

  辛巳龙德元年 契丹天赞元年

  赵晋王 天祐十八年岐王吴越王楚荆南吴 顺义元年闽蜀 乾德三汉 乾亨十五年

  壬年龙德二年 契丹天赞二年

  赵晋王岐王吴越王楚荆南吴 顺义二年闽蜀 乾德四年汉 干享六年

  越州镜清顺德怤禅师。得法于雪峰。吴越钱王尊其道德。请居天龙寺。又创龙册寺以居师。学侣奔凑。由是吴越盛于玄学。晋高祖天福二年八月入寂。寿七十四

  癸未龙德三年。同光元年 契丹天赞三年

  赵唐即帝位同光元年岐王吴越王楚荆南吴 顺义三年闽蜀 乾德五年汉 乾亨七年

  春二月。梁帝遣使册命吴越王钱镠为吴越国王。夏四月己巳。晋王李存勖即皇帝位于魏州牙城之南。国号大唐。改元同光。唐所有凡十三节度五十州。帅兵取梁。梁帝谓皇甫麟曰。李氏吾世仇理难降。首不可俟彼刀锯。吾不能自裁。卿可断吾首。麟泣遂弑梁帝。麟因自杀。十月唐帝入大梁

  右梁二主合一十六年而归于唐

  唐

  李姓。以土德王。都邺。今彰德路古相州也。后迁都于洛阳

  庄宗 明宗 闵帝 潞王

  庄宗

  讳存勖。本沙陀人。唐懿宗咸通九年赐其祖。姓李。名国昌。帝父名克用。破黄巢复京师功第一。拜河东节度使。累封晋王。薨存勖嗣王位。灭梁建国曰唐。追尊父王克用曰武皇帝。帝在位三年。寿三十五岁 同光(三)

  同光元年即癸未岁也。十月灭梁改元。十一月迁都洛阳

  甲申同光二年 契丹天赞四年

  赵秦王 茂贞薨吴越王楚荆南淮南吴 顺义四年闽汉 乾德六年蜀 乾亨八年

  正月。岐王李茂贞遣子继曮上表入贡称臣。帝尊礼之改封秦王。四月秦忠敬王茂贞薨。子继曮权知凤翔军府事

  魏府今大名路也。兴化禅师。名存奖。本府人。帝诏入内。执弟子礼以事师。一日问曰。朕收复中原得一明珠。未有人酬价。师曰。请陛下珠看。帝以手舒襆头脚。师曰。君王之宝谁敢酬价。帝悦赐紫衣师号。师皆不受。乃赐马使乘之。坠地损一足。帝复赐医。师唤院主与我做个木[柺-力+(万-一)]子。师接得绕院行。问僧曰。汝等还识老僧么。众曰争得不识和尚。师曰。跛脚法师说得行不得。至法堂令维那声钟众集。师曰。还识老僧么。众无对。师掷下[柺-力+(万-一)]子端坐而逝。敕谥广济禅师。师嗣临济玄禅师(传灯录)

  汝州宝应南院禅师名慧颙河北人嗣兴化奖

  乙酉同光三年 契丹天赞五年。淮南吴溥于石头城建清凉寺。礼请悟宗住持

  赵秦吴越王楚荆南淮南吴 顺义五年闽 延翰嗣位蜀王衍降唐以授孟知祥汉 白龙元年

  九月。帝以子魏王继岌枢密使郭崇韬伐蜀。蜀主王衍舆榇衘璧出降。孟知祥者字保盛。邢州龙冈人。枢密使郭崇韬于知祥有引荐旧恩。将行言于帝曰。孟知祥信厚有谋。此行得四川而求帅。无踰此人者。帝可之。大军乃西行入散关倍道而进攻蜀降。崇韬乃以知祥为西川节度使镇成都。明宗长兴四年封蜀王。潞王清泰元年即皇帝位而殂。子昶嗣立。建元明德。国号蜀。至宋太祖乾德三年降于宋。合四十一年国除

  汉有白龙现于汉宫。汉主改元白龙。更名龚(司马通鉴)

  明宗

  讳亶。本名嗣源。北狄人。庄宗养以为子。从庄宗征伐。屡立大功。丙戌年正月。赵在礼反于邺。庄宗命李嗣源讨之。三月嗣源至邺都。从马直军士张破败作乱。兵逼中军。嗣源叱问之。对曰。主上弃恩任威云克城之后尽坑魏搏之军。我辈畏死耳。今众议请主上帝河南。令公帝河北。嗣源泣谕之。众军不从。嗣源婿石敬塘曰。夫事成于果决而败于犹豫。嗣源乃令安重诲移檄会兵。军势大盛。李绍荣请庄宗幸关东招抚之。驾至万胜镇。闻嗣源已据大梁。诸军离叛。即命旋师归入洛阳。四月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不知睦王存义已死。欲奉之作乱。帅所部兵攻兴教门。缘城而入。近臣宿将释甲潜遁。独李彦卿何福进王全斌等十余人力战。庄宗中流矢。鹰坊人善友扶庄宗自门楼下至绛霄殿庑下抽矢渴懑须臾殂。李彦卿等恸哭而去。左右皆散。善友焚帝尸。己丑嗣源入洛阳止于私第。拾庄宗骨于灰烬中而殡之。百官三上笺请嗣源监国许之。有司议即位礼。李绍真孔循以唐运尽宜自建国号。监国不从。吏部尚书李琪曰。若改国号则先帝遂为路人。梓官安所托乎。前代以旁支入继多矣。宜用嗣子柩前即位之礼众从之。监国乃于柩前即皇帝位。年已六十岁。改元天成。每夕于宫中焚香告天。愿早生圣人为生民主。天成二年春正月更名亶。在位八年。寿终六十七天成(四)长兴(四)

  丙戌天成元年 契丹天赞六年。蜀禅月大师贯休是年卒

  赵凤翔 继曮吴越国 宝正元年楚荆南吴 顺义六年闽国延钧天宝元年蜀节度 孟知祥汉 白龙二年

  昭武节度…

《释氏稽古略四》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