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氏稽古略》四 ▪第18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同光故事
八月。吳主下诏禅位于齊王。徐知诘即皇帝位于建康。大赦國號曰唐(南唐也)。年曰升元。尊吳主曰讓皇。宮室乘輿服禦皆如故。宗廟正朔徽章服色悉從吳製。明年讓皇殂。唐主廢朝二十七日。追谥曰睿皇帝。唐升元叁年。知诰複姓李。更名昪(始見唐明宗天成二年丁亥歲)
汝州風穴禅師。諱延沼。錢塘余杭人。姓劉氏幼不茹葷。習儒應進士。一舉不第乃出家。依本州開元寺智恭披剃。受具習天臺止觀。年二十五谒鏡清。參南院颙禅師悟旨。依止六年辭去。後唐明宗長興二年至汝水。草屋數椽依山如逃亡家。問之父老。田父曰。古風穴寺世以律居僧物故衆棄去。師曰。我居之可乎。父曰可師乃留止。日乞村落。夜然松脂單丁者七年。至是天福二年州牧李使君聞師之道盡禮致之。上元日開堂說法。禀嗣南院颙。漢隱帝乾祐二年李君移守郢州。師避寇往依之館于郡齋。汝州有宋太師者施第爲寶坊號新寺。延師住持。法席雄冠。周太祖廣順元年。賜其寺額曰廣慧。師住二十二年。當余百衆。僧問如何是佛。師曰。杖林山下竹筋鞭。宋太祖開寶六年八月旦日。登座說偈曰。道在乘時須濟物。遠方來慕自騰騰。他年有叟情相似。日日香煙夜夜燈。至十四日手書別諸檀越。十五日跏趺而逝。壽七十八。夏五十九。師嗣南院颙。颙嗣興化獎。獎嗣臨濟玄禅師
戊戌天福叁年 大遼會同二年
趙鳳翔吳越 文穆王元瓘楚荊南唐 升元二年閩 通文叁年蜀 廣政元年漢 大有十一年
八月。晉帝上尊號于大遼主及太後。以平章憑道劉煦爲冊禮使。備鹵簿儀仗車辂詣遼主行禮。帝事遼甚謹。奉表稱臣。曰父皇帝
十月。帝以大梁舟車所會便于漕運。乃建東京于汴州。複以汴州爲開封府。以東都(洛陽)爲西京。以西都(長安)爲晉昌軍節度
敕聽公私自鑄銅錢。文曰天福元寶
己亥天福四年 大遼會同叁年
趙鳳翔吳越楚荊南唐李升 升元叁年閩 永隆元年蜀 廣政二年漢 大有十二年
春正月。南唐群臣累表請唐主徐知诰複姓李。立唐宗廟。唐主許之。更名昪(皮變反)。群臣又請上尊號。不受。唐主不以外戚輔政。宦者不得預事。他國所不及也
秋閏七月閩主爲拱宸控鶴軍使連重遇所弑。其叔父延義自稱威武節度使閩國王。更名曦。谥閩主。曰唐宗
觀世音菩薩 杭州上天竺僧道翊。一夕見山間光明。往視之得奇香木。命良工刻成觀世音菩薩像。白光煥發繼以晝夜。漢高祖乾祐二年。有僧從勳者。以古佛舍利置菩薩毫相中。舍利時現冠頂 又慶元路(浙東道明州也)海中補怛洛伽山。乃菩薩示現之地。唐宣宗大中年間。西域天竺僧至洞中燔指祈禱。親睹觀世音菩薩妙相。與說法要。名迹始著。其後日本國僧慧锷者。自燕北五臺山得菩薩畫像。舍于山側土人張氏。張奉之捐所居爲觀音院。昌國志雲。梁貞明二年始建寺也。宋神宗元豐叁年。遣使王舜封往叁韓。舟抵洞。黑風驟起龜負舟。舜封禱之。菩薩現相舟穩還朝。以聞朝廷。頒金帛移寺。建于梅岑山之陽。賜額寶陀。今之寺也
庚子天福五年。大遼會同四年。閩王曦度民爲僧萬一千人(閩紀載)
趙鳳翔吳越楚荊南唐 升元四年閩曦 永隆二年蜀 廣政叁年漢 大有十四年
辛醜天福六年 大遼會同五年
趙鳳翔吳越 子弘佐立楚荊南唐 升元五年閩 永隆叁年蜀 廣政四年漢 大有十叁年
八月。吳越國文穆王錢氏元瓘薨。其子弘佐即王位。弘佐溫恭明斷。好書禮士躬勤政務。治七年。壽二十
十一月唐分遣使者按行民。舊以肥瘠定其稅。民鹹稱其平允。漢十二月戊戌。漢主寢疾。有梵僧謂曰名龔不利。漢主自造龑字名之。義取飛龍在天。讀若俨通。閩主于城南西阜建石塔七層。功未半發如蓋者叁夕既成。光耀際天又叁夕。王慰幸遂額之曰淨光。而于其下又建寺宇焉(長樂集)
壬寅天福七年六月帝殂 大遼會同六年
趙鳳翔吳越忠獻王弘佐楚荊南唐 升元六年閩 永隆四年蜀 廣政五年漢玢立 光天元年
南漢即南平廣州也。高祖劉龑四月殂。秦王弘度即皇帝位。更名玢(悲巾反)
齊王
史曰出帝。諱重貴。高祖兄敬儒之子也。封齊王。高祖五子皆早卒。重睿尚幼。天福七年六月高祖殂。七月守司徒兼侍中憑道與天平節度使侍衛馬步都虞候景延廣議。國家多難宜立長君。乃奉廣晉尹齊王重貴爲嗣。即皇帝位。大臣議奉表稱臣告哀于遼。景延廣請致書稱孫不稱臣。李崧谏之不從。憑道依違其間。帝卒從延廣議。遼主大怒遣使來責讓。延廣答以不遜。丙午歲開運叁年也。十一月遼大舉滅晉。遼主命張彥澤遷齊王于開封府。頃刻不得留。帝在位四年。遠遷遼地。壽年不載 稱天福八年開運(叁)
癸卯天福八年 大遼會同七年
趙鳳翔吳越國楚荊南唐璟 保大元年閩 天德元年蜀 廣政六年漢弘熙立 乾和元年
唐主餌方士藥浸成躁急。群臣奏事往往暴怒。問道士王棲霞。何道可致太平。對曰。王者治心治身乃治家國。今陛下尚未能去。饑虞飽喜何論太平。宋後稱歎以爲至言。唐主凡所賜予。棲霞皆不受。二月唐主疽發背。召齊王璟入侍疾。謂璟曰。吾餌金石欲益壽。乃更傷生。汝宜戒之。是夕殂。元宗璟即位
閩族王氏延政稱帝于建州國號大殷。初天福四年曦既立。驕淫苛虐猜忌宗族。其弟建州刺史王延政以書谏之。曦怒。由是兄弟積相猜恨戰鬥。至是延政稱帝
漢殇帝。驕奢不親政事。晉王弘熙欲圖之。乃盛飾聲伎娛悅其意以成其惡。頃之乘其醉而弑之。弘熙即皇帝位。中宗也。改年曰乾和
法眼宗 建康清涼寺禅師。名文益。生余杭魯氏。七歲依新定智通院同偉禅師落發。弱齡禀具於越州開元寺。究毗尼探儒典。振錫南參抵福州。見長慶棱禅師不大發明。乃欲出嶺過漳州。阻雪于城西石山。地藏院禅師桂琛問曰。上座學解說叁界唯心萬法唯識。乃指階前石曰。此石在心內在心外。師曰在心內。琛曰。行腳人著甚來由。安片石在心頭走。師窘無以對。即放包依席下。求決擇一月余。呈見解說道理。琛語之曰。佛法不恁麼。師曰。某甲詞窮理絕也。琛曰。若論佛法一切見成。師于言下大悟。遂依止久之。時唐潞王清泰二年也。辭行至江西撫州。州牧重師之道。請住崇壽院。南唐有國。唐主迎師住金陵報恩禅院。署號淨慧禅師。遷任清涼寺。大闡法化。唐主邀師觀牡丹花。請師賦詩。師應聲曰。擁毳對芳叢。由來趣不同。發從今日白。花是去年紅。豔冶隨朝露。馨香逐晚風。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唐主頓悟玄旨。至周顯德五年。唐之交泰元年也。七月十七日師示疾。唐主親加禮問。閏月五日辭衆跏趺而逝。壽七十四。臘五十四。公卿李建勳以下素服奉全身。塔于江甯縣之丹陽。敕谥大法眼禅師。塔曰無相。再谥曰大智藏大導師。師入室弟子四十叁人。各導一方。隨根悟入者不可勝紀。師嗣地藏琛。琛嗣玄沙備。備嗣雪峰存禅師。宗門尊仰其道曰法眼宗
甲辰開運元年 大遼會同八年
趙鳳翔吳越國楚荊南唐 保大二年閩 朱文進蜀 廣政七年漢 乾和二年
劉煦授司空平章事撰舊唐史。佛祖異迹皆載之。宋歐陽修撰唐書。始皆刪去
春正月。閩拱宸都指揮使朱文進。閣門使連重遇弑閩王曦。召百官告之曰。太祖光啓閩國。今子孫淫虐其墜厥緒。天厭王氏。宜更擇有德者立之。衆莫敢言。重遇乃推朱文進。升殿被兖冕帥群臣北面再拜稱臣。文進自稱閩王。谥閩主曦曰景宗。是年文進爲其下所殺。函首送于建州殷王延政。明年南唐兵取建州。延政降閩合五十年而國除
鍾聲息苦 南唐江南上元縣一民暴死叁日複蘇雲。至一殿庭。忽見先王缧械甚嚴。近問之曰。主何至此。曰吾爲宋齊丘所誤。殺和州降者千余人。冤訴囚此。汝得還可語嗣君。凡寺觀鳴鍾須延其聲。受苦聞鍾得暫休息。或能爲造一鍾尤善。吾在位嘗交聘于阗國。彼王遺吾一玉天王像。吾常置于髻中。後藏于瓦棺寺佛左膝無知者。汝以此像爲驗。民既還具奏之。唐主親詣瓦棺寺。果得玉像于佛膝。感泣造一鍾于建康清涼寺。其文曰。薦烈祖孝高皇帝。脫幽出厄以玉像。建塔葬于蔣山(法苑珠林)
乙巳開運二年 大遼會同九年
趙鳳翔吳越國楚荊南唐 保大叁年閩滅蜀 廣政八年漢 乾和叁年
丙午開運叁年 大遼會同十年
趙鳳翔吳越楚荊南唐 保大四年蜀 廣政九年漢 乾和四年
丁未開運四年 大遼會同十一年
趙鳳翔吳越國 弘佐薨楚 希廣立荊南唐 保大五年蜀 廣政十年漢 乾和五年
四月遼太宗殂。在位二十二年。五月世宗立。諱阮番。名兀欲。東丹王突欲之子。太祖孫也。戊申年改元天祿。天祿四年辛亥秋九月。爲燕王述軋等弑于新州之火神澱。在位五年
五月。楚文昭王希範卒。將佐奉其弟希廣立之
六月吳越忠獻王弘佐薨。遺令以丞相弘倧爲鎮海鎮東節度使。是歲爲內牙統軍使胡進思所廢。更立其弟弘俶。忠懿王也。王留心釋教。嗣位之初。凡兩浙諸郡名山聖迹之處。皆賜金帛創建伽藍。福州支提山乃天冠菩薩道場。王施七寶。鑄天冠像一千身。仍創寺宇。宏麗甲于七閩焉
丁未年春正月。遼兵至大梁。晉帝與太後已下上表乞降。迎于封丘門外。遼主辭不見。封晉帝爲負義侯。置于黃龍府。即慕容燕之和龍城也。遼主改服中國衣冠。百官起居皆如舊製。遷晉帝李太後憑後北行。後宮左右從者百余人。契丹叁百騎援送之。二月遼主還國。以蕭翰爲大梁節度使。翰述律太後兄之子。其妹複爲遼主後。翰始以蕭爲姓。自是契丹後族皆稱蕭氏。述律太祖阿保機之後也。夏四月遼主回至臨城得疾。及栾城病甚。丙子至殺胡林而卒。國人爲剖其腹實鹽數鬥載之北去。晉人謂之帝羓。初河東節度使劉知遠。聞遼主入汴。分兵守四境以防侵轶。于是將佐勸知遠正尊號號令四方。知遠不許。軍士皆曰。今契丹執天子天下無主。番漢孔目官郭威都押牙楊邠勸進。知遠從之。二月辛未即皇帝位。乃更稱天福十二年。改國號曰漢。契丹蕭翰聞漢帝擁…
《釋氏稽古略四》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