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氏稽古略》四 ▪第19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兵南來。遂欲北歸。恐中國無主。時有唐明宗子李從益。與母王淑妃在洛陽。翰迎而立之。以爲帝。帥諸酉長拜之。百官谒見。淑妃泣曰。吾母子卑弱如此。而諸公所立是禍吾家也。翰留燕兵千人守諸門爲從益宿衛。翰乃辭行。漢帝至洛陽。命鄭州防禦使郭從義。先入大梁清官殺李從益及王淑妃。漢帝至大梁。複以汴州爲陳京。國號漢
右晉二主合一十一年歸于漢
漢
劉姓以水德王都汴 高祖 隱帝
高祖
諱知遠。改名暠。沙陀部人。世居太原。與晉高祖俱事唐明宗。晉高祖即位。以知遠爲保義軍節度使。遷河東節度使。開運二年封北平王。晉帝北遷。帝即位于晉陽。在位二年。壽五十四 稱天福年(二)乾祐(一)
戊申乾祐元年 大遼世宗天祿元年
趙鳳翔吳越 弘俶楚荊南 保融立唐 保大六年蜀 廣政十一年漢 乾和六年
正月。帝更名暠(古老子)甲子不豫。丁醜殂于萬歲殿。秘不發喪。二月立皇太子丞祐爲周王。即帝位時年十八歲
冬十月。荊南節度使南平文獻王高從誨卒。其子保融知留後。治十年。壽四十一歲
隱帝
諱氶祐。高祖第二子。在位叁年。壽二十歲 稱乾祐年
己酉乾祐二年 大遼天祿二年
趙鳳翔吳越楚 希廣被弑荊南唐 保大七年蜀 廣政十二年漢 乾和七年
韶國師 名德韶。處州龍泉陳氏子。年十五出家。十七歲依本州龍歸寺受業。十八納戒于信州開元寺。後唐莊宗同光年中。遊方首谒投子山同禅師。次谒龍牙疏山。如是參曆五十四員善知識。最後至江西撫州。谒法眼益禅師。倦于參問但隨衆而已。一日僧問法眼。如何是曹源一滴水。眼曰。是曹源一滴水。師于座側聞之。豁然開悟。白于法眼。眼曰。汝向後當爲國王所師致祖道光大。尋回本道。遊天臺山。睹智者顗禅師遺蹤。有若宿契。初止白沙。時吳越忠懿王弘俶爲王子刺臺州。向師之名延請問道。至是乾祐二年。王已嗣吳越位。遣使迎師伸弟子之禮。尊爲國師。有傳天臺智者之教沙門義寂者。即螺溪法師也。屢言于師曰。智者之教年祀寢遠。卒多散落惟。新羅國其本甚備。請和尚慈力爲致之。師乃聞于越王。王爲遣使赍師之書往彼國。繕寫備足而還。迄今臺宗教文獲全者。師有力焉。師有偈曰。通玄峰頂不是人間。心外無法滿目青山。法眼聞雲。即此一偈可起吾宗。宋太祖開寶五年六月二十八日集衆言別。跏趺而逝于蓮華峰。壽八十二歲。臘六十五。師嗣法眼益禅師
庚戌乾祐叁年 大遼天祿叁年
趙鳳翔吳越楚荊南唐 保大八年蜀 廣政十叁年漢 乾和八年
武平節度使馬希萼希廣之兄也。捕楚王希廣殺之。希萼自稱武安靜江甯遠等軍節度使降于唐。唐封之爲楚王。終爲唐滅。遷馬氏于金陵。夏四月。漢製以郭威爲邺都留守天雄節度使。樞密如故。以右監門衛將軍郭榮爲天雄衙內都指揮使。榮本姓柴父守禮郭威妻兄也。威未有子。養榮以爲子。五月威受命辭行言于帝曰。太後從先帝久多曆天下事。陛下富于春秋。有事宜禀其教而行之。親迓忠信。放遠邪佞。善惡之間所宜明審。樞密使右仆射同平章事楊邠總機政。樞密使兼侍中郭威主征伐。歸德節度使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兼中書令史弘肇典宿衛。叁司使同平章事王章掌財賦。邠等公忠帝信寵內客省使閻晉卿樞密承旨聶文進飛龍使後匡贊翰林茶酒使郭允明讒谮執政。帝年益壯。厭爲大臣所製。遂與樞密聶文進[匚@于]贊允明。于十一月丙子旦。殺邠弘肇章于廣政殿東庑下。帝遣供奉官孟業。赍密诏詣澶州及邺都殺王殷。又令邺都行營馬軍都指揮使郭崇威步軍都指揮使曹威殺郭威及監軍宣徽使王峻。郭威乃名郭崇威曹威及諸將。告以邠等冤死。且曰。吾與諸公披荊棘。從先帝取天下。受托孤之任。竭力以衛國家。今諸公已死。吾何心獨生。君輩當奉行诏書取吾首以報天子。庶不相累。郭崇威等泣曰。天子幼沖。此必左右群小所爲。願從公入朝自訴蕩滌鼠輩以清朝廷。不可爲單使所殺。郭威乃留其養子榮鎮邺都。命郭崇威將騎兵前驅。自將大軍繼之至封丘。十一月帝遣慕容彥超等將兵拒之。彥超等戰敗奔還。是日帝出勞軍。兵敗獨與從宮數十人宿于七裏寨。余皆逃潰。乙酉旦帝策馬將還宮至玄化門。劉铢在門上問帝。左右兵馬何在。因射左右。帝回辔西北至趙村。追兵已至。下馬入民家。爲亂兵所弑。郭威自迎春門入。丁亥郭威帥百官詣明德門。起居太後具奏稱軍國事請立嗣君。太後诰策河東節度使劉崇之子武甯節度使赟即皇帝位。威奏遣太師憑道。詣徐州奉迎。庚寅威帥群臣上言。皇帝到阙動涉浃旬。請太後臨朝聽政。壬辰太後始臨朝。郭威渡河館于澶州。癸醜將士大噪立威擁威南行。威乃上太後箋。請奉漢宗廟事。太後爲母。武甯節度使赟已至宋州。郭威遺赟書雲爲諸將所逼。召憑道先歸赟曰今何以爲計。道默然。十二月己未。太後诰廢赟爲湘陰公。以侍中郭威監國 辛亥年春正月丁卯。漢太後下诏授監國符寶即皇帝位。監國威自臯門入宮。即位于崇元殿。製曰。朕周室之裔[(采-木+ㄎ)*(後-口+(一/巾))]叔之後。國號宜曰周。是月戊寅殺湘陰公于宋州
右漢二主合四年歸于周
周
郭姓木德王都大梁 太祖 世宗 恭帝
太祖
諱威。字仲文。刑州堯山人。父簡事晉爲順州刺史。威少孤依潞州人常氏。潞州留後李繼韬募敢死士爲軍卒。威年十八以勇力應募。晉天福二年範延光以魏州反。威爲軍士。嘗從楊光遠北征。威舊隸劉知遠。自知遠乞留。人問其故。威曰。楊公有奸詐之才。無英雄之氣。得我何用。能用我者其劉公乎。後事知遠爲侍衛都虞侯。知遠即帝位。威贊佐有功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漢隱帝之世屢立戰功。爲邺都留守。漢乾祐叁年十一月隱帝遇弑。帝即位。在位叁年。壽五十二歲 廣順(叁)
辛亥廣順元年 大遼天祿四年九月穆宗立。
應曆元年 釋迦文佛入滅一千九百年
趙北漢建國稱乾祐四年鳳翔吳越荊南唐 保大九年蜀 廣政十四年漢 乾和九年
北漢
初河東節度使兼中書令劉崇。漢高祖母弟也。高祖即位。以崇爲太原尹北京留守。漢隱帝遇害欲起兵南向。聞迎其子赟爲帝乃止。曰吾兒爲帝。吾又何求。及周太祖代漢殺赟于宋州。崇大怒。是日即皇帝位于晉陽。國號漢。稱乾祐四年。二月遼主聞北漢立遣招討使潘聿撚。遺其子劉承鈞書。漢主使承鈞複書言。本朝淪亡。欲循晉室故事求援請兵。遼主大喜。夏四月漢主使鄭珙致遼書稱侄請行冊禮。遼帝命燕王述軋。冊命漢爲大漢神武皇帝。更名旻
遼帝九月親行援漢。至新州之火神澱。燕王述軌及偉王之子大甯王漚僧等率兵作亂弑帝。而述軋自立。太宗之子齊王述律逃于南山。諸大臣奉之以攻述軋漚僧殺之。並其族黨立述律爲帝。改元應曆。葬帝醫巫闾山。廟號世宗。在位凡五年
遼穆宗天順皇帝。諱璟。番名述律。後更名明。太宗之長子也。初太宗攻石晉。留帝侍述律太後。太宗崩。諸將立世宗。世宗遇弑。諸將迎帝即位。自火神澱入幽州。帝年少好遊戲不親國事。每夜酣飲。達旦乃寐。日中方起。國人謂之睡王。在位十八年
永明 杭州永明寺禅師。名道潛。河中府人。姓武氏。初谒法眼益禅師。眼問曰。子于參請外看甚麼經。師曰華嚴經。眼曰。總別同異成壞六相是何門攝屬。師曰文在十地品中。據理則世出世間一切法皆具六相也。眼曰。空還具六相也無。師懵然無對。眼曰。汝問我。師乃問。空還具六相也無。眼曰空。師于是開悟。異日因士女到院。眼問師曰。律中道隔壁間钗钏聲即名破戒。見睹金銀合雜朱紫骈阗是破戒不是破戒。師曰。好個入路。眼曰。子向後有五百毳徒。爲王侯所重在。師尋禮辭駐錫衢州古寺。閱大藏經。至是廣順元年吳越忠懿王弘俶延師入府受菩薩戒。署號慈化定慧禅師。建大伽藍于南山。曰慧日永明。請師居之。師請塔下羅漢過新寺。符王之先夢也。于是又加應真二字于師號。師于周顯德五年入寂師嗣法眼益禅師
杭州慧日永明智覺禅師。名延壽。余杭王氏。總角之歲歸心佛乘不茹葷。日唯一食。持法華經七行俱下。才六旬悉能誦之。感群羊跪聽。年二十八爲華亭鎮將。志慕真乘。吳越文穆王元瓘知師在道。乃從其志禮龍冊寺翠岩參禅師剃染。執勞供衆都忘身宰。衣不缯纩食無重味。野蔬布襦以遣朝夕。尋往天臺山天柱峰。九旬習定。斥鷃巢衣襵中。暨谒韶國師。一見而深器之。悟于玄旨。乃謂師曰。汝與元帥有緣。他日大興佛事。師初住雪窦。嘗有偈曰。孤猿叫落中岩月。野客吟殘半夜燈。此境此時誰會意。白雲深處坐禅僧。吳越忠懿王弘俶。請師開山靈隱新寺。明年遷永明大道場。衆盈二千。僧問。如何是永明妙旨。師曰。更添香著。僧曰謝師指示。師曰。且喜沒交涉。僧禮拜。師曰。欲識永明旨。門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風來波浪起。師居永明十五年。度弟子一千七百人。常與七衆授菩薩戒。夜施鬼神食。放諸生類不可稱算。六時散花行道。余力念法華經計萬叁千部。著宗鏡錄一百卷。吳越王爲製前後兩序。頒入大藏流行。今淨慈方丈曰宗鏡堂。師之詩偈賦詠凡千萬言播于海外。高麗國王覽師言教。遣使赍書敘弟子之禮。奉金線織成僧伽黎衣紫水晶念珠金澡罐。彼國之僧叁十六人承印可記莂。前後歸高麗各化一方。宋太祖開寶七年。師入天臺山度戒約萬余人。明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辰時焚香辭衆跏趺而逝。世壽七十二。僧臘四十二。次年建塔于大慈山。宋太宗賜額曰壽甯禅院。師嗣天臺韶國師。韶嗣清涼法眼益禅師。六祖青原派也。嗣壽之法者。杭州乾明津禅師。富陽子蒙和尚(徑山舊相圖行業碑)
壬子廣順二年 大遼穆宗應曆二年
趙北漢 稱乾祐五年鳳翔吳越楚唐滅之合五十六年荊南唐蜀 廣政十五年漢 乾和十年
六月朔。周帝如曲阜。谒孔氏祠命葺之。禁孔林樵采。訪孔子顔淵之後。爲曲阜令及主簿
癸醜廣順叁年 大遼應曆叁年 旃檀佛像
自此下一百七十七年在汴京
趙北漢劉…
《釋氏稽古略四》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