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釋氏稽古略》

「史傳部」經文2037卷49頁碼:P0737
元 覺岸編

  《釋氏稽古略》五 ▪第2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叁年 遼統和四年

  秋八月二十五日。秀水高僧晤恩端坐面西而逝。初天臺宗。元自唐德宗建中叁年荊溪尊者滅後五傳而至清竦。竦有二弟子。曰羲寂。曰志因。寂以教觀正脈傳義通。通傳知禮(四明尊者)遵式(下竺忏主)。源源授受。志因傳晤恩。恩名著僧史。恩傳洪敏源清。清傳智圓(孤山法師)慶昭。昭傳繼齊鹹潤。境觀解行各師其說。四明知禮辭而辟之。衡嶽家世斥之爲山外宗(天臺教部)

  丁亥雍熙四年 遼統和五年

  十月。天臺教荊溪尊者下六世螺溪傳教定慧院淨光法師羲寂入寂。義通嗣之(本傳)

  四川西路益州(成都路也)香林院禅師名澄遠。二月入滅。師生西川漢州綿竹上官氏。嗣雲門偃禅師(傳燈)

  戊子端拱元年 遼統和六年

  義通法師 傳天臺教。是年十月十八日入寂于明州寶雲院。通本高麗王種。初出家傳華嚴起信有聲。石晉天福中渡海來谒螺溪羲寂。頓悟開顯十法界圓融之旨。嗣法流通。逾二紀得知禮遵式高弟。益大其傳(塔記)

  己醜端拱帝建開二年寶寺成 遼統和七年庚寅淳化元年 遼統和八年

  诏參知政事蘇易簡。撰叁教聖賢事迹。易簡奏。天壽寺通慧大師贊甯。大乙官道士韓德純分領其事。通慧贊甯著鹫嶺聖賢錄一百卷

  辛卯淳化二年 遼統和九年

  壬辰淳化叁年 遼統和十年

  癸巳淳化四年 遼統和十一年

  首山 汝州首山禅師。名省念。萊州狄氏子。受業本郡南禅寺。才具戒遍遊叢席。常密誦法華經。衆目之曰念法華。受風穴沼禅師記莂。開法首山爲第一世。次住汝州葉縣廣教及寶應。于昨淳化叁年十二月四日午時上堂說偈曰。今年六十七老。病隨緣且遣日。今年卻記來年事。來年記著今朝日。至今年十二月四日辭衆上堂。仍說偈曰。白銀世界金色身。情與非情共一真。明暗盡時俱不照。日輪午後示全身。言訖泊然而逝。荼毗收舍利建塔。師嗣風穴延沼。沼嗣南院慧颙。颙嗣興化存獎。獎嗣臨濟義玄禅師。其嗣師之法道者。汾陽善昭葉縣歸省神鼎洪諲谷隱蘊聰廣慧元琏丞相王隨公等凡一十二人。省傳浮山法遠。遠傳淨因道臻等。法道昌盛于後(僧傳)

  甲午淳化五年 遼統和十二年

  乙未至道元年 遼統和十叁年

  禦製 秘藏诠二十卷。緣識五卷。逍遙詠十卷。命兩街僧箋注。入釋氏大藏頒行(大藏目錄)

  丙申至道二年 遼統和十四年

  丁酉至道叁年叁月帝崩 遼統和十五年

  真宗

  太宗第叁子。諱恒。二十九歲即位。務從簡易。作文武七條以賜臣僚。轉運知州並帶勸農事。東封泰山。西祀汾陰。以文理太平治二十五年。壽五十四歲。以十二月二日爲承天節 鹹平(六)景德(四)大中祥符(九)天禧(五)乾興(一)

  戊戌鹹平元年 遼統和十六年

  己亥鹹平二年 遼統和十七年

  庚子鹹平叁年 遼統和十八年

  夏大旱。浙東天臺講宗知禮(四明尊者)遵式(下竺忏主)同修護國金光明叁昧忏叁日乃雨。明州太守蘇爲以碑頌其德(忏主行業記。四明教行錄)。浙西自春涉夏亦不雨。給事中知杭州張去華率僚屬具旛蓋鼓吹。迎天竺圓通大士禱于梵天寺。繼時雨霔四境沛足。此觀世音菩薩出應民望慈悲靈感之始也(上竺紀實靈感傳)

  辛醜鹹平四年 遼統和十九年

  天竺叁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法賢進新譯經帝製序(大藏經驅字函)

  壬寅鹹平五年 遼統和二十年

  西天譯經叁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施護譯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請帝製繼聖教序(天竺教藏薦字函)

  癸卯鹹平六年 遼統和二十一年

  帝敕右街僧錄。備儀仗音樂華旛。迎大相國寺佛牙舍利。供養于開寶寺塔。下帝製贊曰。西方有聖釋迦文。接物垂慈世所尊。常願進修增勝果。庶期饒益富黎元(叁朝禦贊舍利序)

  甲辰景德元年 遼統和二十二年

  傳燈錄 吳僧道原集釋迦世尊初祖迦葉以至東土禅宗傳嗣諸祖機緣。爲景德傳燈錄叁十卷進呈。帝覽之嘉賞。敕翰林學士楊億等刊正。撰序頒入大藏。天下流行(經目)

  日本國僧寂照。赍本國禅師源信所陳經論義目二十七條。問疑于四明法師知禮。受教歸國(教行錄)

  四明大法師知禮著十不二門指要二卷。開明南嶽天臺所證一心叁觀之妙(教行錄)

  乙巳景德二年 遼統和二十叁年

  丙午景德叁年 遼統和二十四年

  丁未景德四年 遼統和二十五年

  戊申大中祥符元年 遼統和二十六年

  冬十月帝東封泰山祀上帝。十一月朔幸曲阜祭孔子。加谥曰玄聖文宣王。追谥齊太公曰昭烈武成王。周文王曰文憲王。各立廟。尋以聖祖諱改玄聖爲至聖。己酉年二月诏許曲阜先聖廟立學(帝紀)

  己酉大中祥符二年 遼統和二十七年

  禅師名遇賢。姑蘇長洲林氏子。七歲出家依嘉興永安可依大德。年叁十剃落圓具。往參龍華球禅師。發明心印。回居明覺院。唯事飲酒。醉則成歌警世道俗。號之酒仙。歌曰。揚子江頭浪最深。行人到此盡沈。吟。他時若到無波處。還似有波時用心。曰。金斚又聞泛。王山還報頹。莫教更漏捉。趁取月明回。曰。一六二六其事已定。一九二九我要吃酒。長伸兩腳眠一寤(音忽)。起來天地還依舊。曰。門前綠樹無啼鳥。庭下蒼苔有落花。聊與東風論個事。十分春色屬誰家。曰。秋至山寒水冷。春來柳綠花紅。一點動隨萬變。江村煙雨蒙蒙。有不有空不空。箍籬撈取西北風。曰。生在閻浮世界。人情幾多愛惡。秖要吃些酒子。所以倒街臥路。死後卻産娑婆。不願超生淨土。何以故。西方淨土且無酒酤。至是祥符二年上元日。師淩晨索浴罷就室。握拳以右舉左張其口而化(平江域東禅院)。師嗣龍華彥球。球嗣長慶棱。棱嗣雪峰存禅師。存嗣德山鑒禅師(五燈錄)。诏諸州路置天慶觀(帝紀)

  申國長公主。太宗第七女。生不茹葷。至是懇求爲僧。進封吳國。賜名清[示*谷]。號報慈正覺大師。都城西爲建崇真資聖禅院。嫔禦叁十人。诏兩禁送之入寺。賜齋申國。俗壽叁十八。尼夏十六而入滅(皇朝事苑)

  庚戌大中祥符叁年 遼統和二十八年

  冬十月。有旨改明州保恩院爲延慶院。敕改華亭陸機別業大明寺額曰普照。敕改義興函亭鄉禅林院。額曰聖感禅寺。傳十方住持。奉祠山祀典神祇(寺記碑文)

  辛亥大中祥符四年 遼統和二十九年

  诏譯經潤文使參知政事趙安仁翰林學士楊億撰大藏目錄(皇朝類苑)

  壬子大中祥符五年 遼統和叁十年

  天竺酤蘭古國刹帝利種沙門覺稱至京師館于譯院。年始四十許通四十余本。經論潤文使丁晉公(名謂)嘉其敏慧。遣譯者導之見。楊翰林億(名也)設茗果與之語。覺稱曰。願至五臺山拜文殊即還本土。入此國見屠殺豬羊市肆懸肉。痛不忍觀。西竺舉國不食肉。他日晉公問。數萬裏遠來更何所爲。曰並欲禮宣律師塔耳(皇朝類苑若楊文公談苑)

  癸醜大中祥符六年 大契丹開泰元年

  春叁月帝賜禦製法音集。付傳法院箋注(藏經目錄)

  帝賜譯經院修心偈曰。初祖安心在少林。不傳經教但傳心。從人若悟真如性。密印由來妙理深(明教正宗記第十二卷)

  大遼複號大契丹。以幽州爲析津府。改元曰開泰。至丙午鹹雍二年。複稱大遼

  甲寅大中祥符七年 大契丹開泰二年

  天竺叁藏朝散大夫試鴻胪卿傳教大師法天譯金剛大教寶王經。冬十一月。京師建王清昭應宮成。起自大中祥符二年四月。至是年十一月畢工。總二千六百一十區。丁晉公(名謂)爲修宮使。土木金石丹漆之用搜材選勝于天下。沈存中筆談曰。溫州雁宕山諾矩羅尊者所居。前世人所不見。因昭應采木。此境始露(洪邁容齋叁筆)

  乙卯大中祥符八年 大契丹開泰叁年

  大法師遵式。講于天臺東掖山十有二年矣。至是始西渡居杭州古靈山寺(今下天竺)。初西晉天竺慧理法師居焉。隋高僧真觀講法華之地。唐道標繼成之。至僖宗時爲寇所毀。西岩有桧枯株。存于焚敗之余。法師以水灑而祝之。枝葉重榮。力行四種叁昧。建金光明忏堂。一椽一甃。必誦大悲咒七遍。殿宇全備。奏蒙朝廷賜天竺靈山寺額傳天臺教觀(忏主衍業記)

  丙辰大中祥符九年 大契丹開泰四年

  丁巳天禧元年 大契丹開泰五年

  诏天下立放生池。明州大法師知禮。自丙辰春偕十僧。誓修法華叁昧。叁年滿。如藥王故事燒身供養妙法蓮華經以生淨土。翰林學士楊億聞知。郵置長書堅請住世。仍委郡守李夷庚保護。天禧四年宰相寇。准翰林楊億以知禮行業及遺身事奏聞。帝曰。但傳朕意請留住世。特賜師號法智大師(教行錄)

  秋七月太尉文正公王且薨。公在政府十八年。病革。囑翰林學士楊億曰。吾深厭煩惱。願未來世爲苾刍林間宴坐。觀心爲樂。至易箦時。君爲我剃須發。著壞色叁衣。用火葬禮。營骨塔于先茔之側。億曰。公叁公也。斂贈公[褒-保+公]豈可加于僧體乎。與諸孤議。但以叁衣置柩中。不藏寶玉而已(文瑩湘山錄)

  戊午天禧二年 大契丹開泰六年

  己未天禧叁年 大契丹開泰七年

  庚申天禧四年 大契丹開泰八年

  辛酉天禧五年 大契丹開泰九年

  诏殿頭俞源清。往明州延慶院爲國修忏叁晝夜。法智大師知禮著修忏要旨一卷(教行錄)。壬戌乾興元年。二月帝崩 大契丹太平元年

  帝特賜杭州天竺寺法師遵式號慈雲大師。章獻明肅皇後劉氏遺使至天竺爲國修忏。法師著護國金光明叁昧儀一卷上進(忏記)

  春二月。杭州西湖孤山法慧法師智圓號中庸子。十七日自作祭文挽詩。十九日入滅。圓撰通經十疏。處士林逋和靖爲鄰。天竺法師遵式爲友。壽四十七歲。臘叁十九。葬以陶器(缶也)。仁宗景祐叁年。因積雨山頹啓其封。全體如生爪發俱長。唇紅微開齒如珂雪。爲襲新衣散衆名香瘗之。高宗紹興中。孤山建四聖觀。遷師塔于北山瑪瑙坡(孤山閑居編忏主行業記)

  仁宗

  祯。真宗第六子。年十叁即帝位。帝務仁厚。裁抑僥幸。委任賢良。專置谏官六員。納谏不倦。置學校創廣惠院以處窮民。自奉甚薄利澤施民。號爲極治。以…

《釋氏稽古略五》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