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釋氏稽古略》

「史傳部」經文2037卷49頁碼:P0737
元 覺岸編

  《釋氏稽古略》五 ▪第3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四月十四日爲乾元節行崇天曆。在位四十一年。壽五十五歲天聖(九)明道(二)景祐(四)寶元(二)康定(一)慶曆(八)皇祐(五)至和(二)嘉祐(八)

  癸亥天聖元年。行崇天曆 大契丹太平二年

  甲子天聖二年 大契丹太平叁年

  臨濟下五世汾陽太子院禅師。名善昭。太原俞氏子。剃發受具。杖策遊方。所至少留隨機叩發。曆參知識七十一員。後見首山念禅師。契悟玄旨。遊衡湘及襄氵間。每爲郡守以名刹致師。凡曆八請。師皆不赴。洎首山沒。西河道俗遣僧契聰迎請住持。師閉關高臥。聰排闼而入。讓之曰。佛法大事靖退小節。先師棄世今何時而欲安眠哉。師曰。非公不聞此語乃赴其請。至是天聖二年。龍德府尹李侯致師住承天。價叁返不起。價再至辟函。師曰。老病業已不出山。借往當先後之。價曰。唯師所擇。師令具馔且趣裝曰。吾先行矣。停筯而化。阇維收舍利建塔。師嗣首山念禅師。有曰十智同真者。師之語也(本傳)

  乙醜天聖叁年 大契丹太平四年

  丙寅天聖四年 大契丹太平五年

  诏天臺教部入大藏流行。初天竺寺僧思悟求教藏流行。自乙醜春禱于大悲觀音。至是行願克遂。乃焚身于日觀庵前。用報佛恩(天竺別集)

  丁卯天聖五年 大契丹太平六年

  九月光祿大夫太子少傅文元公晁迥撰法藏碎金十卷。皆理性自得之學也

  戊辰天聖六年 大契丹太平七年

  春正月五日明州法智尊者知禮趺坐集衆而言曰。吾建延慶道場。誓在流通法華叁昧。爾等莫作最後斷佛種人。生必有死猶旦暮然。精修無間世世生生相逢有在。語畢驟稱阿彌陀佛而寂。露龛二七日。爪發俱長。儀容如生。阇維(火北也)舌根不壞。舍利五色莫知數。資政殿大學士兼太子少保清獻公趙抃著法師行業碑(教行錄)

  己巳天聖七年 大契丹太平八年

  禅宗廣燈錄 附馬都尉李遵勖撰叁十卷。帝製序賜之。都尉薨附見慈明圓禅師章下

  庚午天聖八年 大契丹太平九年

  楞嚴經疏 嘉興(秀州也)長水法師。名子璇。秀州人。初依本州洪敏法師學楞嚴經。至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有省。聞滁州琅琊山覺禅師道望。趨往參見。及門值其升座。遂問曰。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覺厲聲曰。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璇當下豁然大悟。擬禀嗣之。覺禅師謂之曰。汝宗不振久矣。宜勵志扶持以報佛恩。璇如教。後住長水。衆幾一千。以賢首宗教疏楞嚴經十卷。禦史中丞王隨序之行于世(長水疏記)。琅琊山廣照禅師。名慧覺。嗣汾陽昭禅師

  辛未天聖九年 大契丹太平十年 六月叁日帝崩。谥曰天輔皇帝。廟號聖宗。在位四十九年

  夏四月。诏迎韶州曹溪南華禅寺六祖大鑒禅師衣缽。入禁中清淨堂供養。八月十五日。遣使送還賜南華長老普遂號智度大師(續燈錄)。大契丹興宗即帝位。諱宗真。番名木不孤。順聖元妃所生。聖宗第八子也。在位二十五年崩

  壬申明道元年 天契丹興宗景福元年

  章獻明肅太後劉。氏修京師景德寺成(通鑒長編)。西夏趙元昊封西平王

  冬十月八日。杭州天竺靈山寺慈雲靈應尊者遵式入寂。遺命臥全身于還遐榻。葬寺東月桂峰下。嗣法明智大師祖韶。韶有二弟子。曰慧辯即海月禅師也。曰元淨。即辯才法師也。海月華亭人。受業普照寺元淨。字無象。生杭州於潛徐氏。賜紫衣。號辯才。元豐六年入寂(本傳碑記)

  癸酉明道二年 大契丹重熙元年

  甲戌景祐元年 大契丹重熙二年

  敕試經通者度爲僧。宋宣獻公绶夏英公。竦在政府。同試童行。有行者誦法華經不通。問其習學幾年。曰十年。二公笑且憫之。各取法華經七軸誦之。宋公十日。夏公七日。不遺一字。人性相遠也如此(歐陽修歸田錄)

  乙亥景祐二年 大契丹重熙叁年

  丙子景祐叁年 大契丹重熙四年

  丁醜景祐四年 大契丹重熙五年

  戊寅 寶元元年大契丹 重熙六年西夏僭帝號 大慶元年

  西夏

  初唐太宗貞觀叁年冬閏十二月乙醜。黨項酋長細封步賴並別部拓拔氏等來降。僖宗中和元年夏四月。拓跋思恭以兵赴國難。戰黃巢有功。帝命思恭權知夏綏節度使。八月升思恭爲夏綏節度使。賜姓李氏。昭宗乾甯二年八月癸巳。思恭弟保大節度使李思孝攻王行瑜梨園寨有功。癸卯以保大節度使李思孝爲北面招討使。定難節度使李思谏爲東面招討使。至是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壬午歲十月。李繼捧來朝。獻州四夏銀綏宥縣八。其西夏自天福(石晉年號)以來未嘗入觐。繼捧來。太宗嘉之。繼捧且自陳語兄弟多相怨怼。願留京師。诏授彰德軍節度。留京師奉朝請。賜姓趙氏名保忠。錫夏綏銀宥密五州使。淳化元年(庚寅歲)夏四月。李繼遷寇邊。命將出師敗繼遷于夏州。淳化二年秋七月繼遷降。賜姓趙氏名保吉。授銀州觀察使。保忠陰與保吉爲唇齒。雖外示歸順。而潛結羌戎侵寇不止。先是趙保忠奏繼遷誘蕃戎入寇乞師。帝命翟守義帥師屯夏州。繼遷恐乃奉表歸順。淳化五年(甲午歲)春正月。李繼捧與李繼遷叛。帝遣李繼隆率兵討之。進攻夏州。李繼捧狼狽出降就擒。繼捧以歸。帝诘責數四。诏釋之留京師。繼遷終反覆不臣卒爲國釁。至道元年(己未歲)九月。李繼遷犯邊寇靈州。至道二年(丙申歲)九月。帝複命李繼隆。分五路討李繼遷。丁酉年二月。繼遷遁去。十二月繼遷遣使修貢。求備邊任。時真宗初登位。方在諒陰。姑從其請。加繼遷定難節度。封以夏綏銀宥靜五州。鹹平四年(辛醜歲)九月。繼遷陷清遠軍。诏討之。壬寅年叁月。李繼遷陷靈州。鹹平六年十二月。李繼遷陷西涼府。潘羅支邀擊之。繼遷中流矢死。子德明襲位。天禧元年(丁巳)趙德明以民饑上表乞糧數百萬。诏許之。丁卯仁宗天聖五年也。五月趙德明寇邊。明道元年封趙元昊(德明子也)西平王。至是寶元元年十二月。趙元昊僭號。先是元昊欲南侵。恐唃厮羅製其後。複舉兵攻蘭州諸羌至馬衘山。遂築瓦川會城。元昊既悉有夏銀綏靜宥靈鹽會勝甘涼瓜沙肅之地。仍居興州。阻河依賀蘭山爲固。始大補僞官。創十六司以統衆務。又置十八監軍司委酋豪。分統其衆爲鎮守。總十五萬人。又選豪族善弓馬叁千。疊直號六班直。元昊製番書。改元大慶。卒用其黨楊守素之謀。築壇受冊。號始文英武興法建禮仁孝皇帝。國稱大夏。改大慶二年曰天授。遣使來告僭號。納旌節敕告上表。略曰。臣父德明嗣奉世封。勉從朝命叁十年。邊情善守五千裏。職貢常輸。臣偶因端閑辄生狂裴。製小番之文字。改大漢之衣冠。不期曆運在茲軍民同請。伏望皇帝陛下許以西郊之禮。冊爲南面之君。敢竭愚庸常敦歡好。朝廷議討之。元昊從此猖獗寇陷軍州或順或逆。至理宗寶慶叁年國滅

  己卯 寶元二年大契丹 重熙七年西夏 大慶二年改曰天授庚辰 康定元年大契丹 重熙八年西夏 寇宋

  慈明 潭州石霜山慈明禅師。名楚圓。全州李氏子。少爲書生。年二十依湘山隱靜寺出家。其母有賢行使之遊方。谒汾陽昭禅師。昭默器之。經十年未許入室。每見必诟罵。或毀诋諸方。及有所訓皆流俗鄙事。一夕訢之曰。至法席再夏不蒙指示。但增世俗塵勞。歲月飄流已事不明失出家之利。語未竟。昭罵曰。是惡知識敢[示*卑]販我。怒舉杖逐之。師擬伸救。昭遽掩其口。師乃大悟曰。是知臨濟道出常情。遂服役七年辭去。依唐明嵩禅師。嵩謂師曰。楊大年內翰知見高入道穩實。子不可不見。師乃往見大年。大年問曰。對面不相識。千裏卻同風。師曰。近奉山門請。大年曰。真個脫空。師曰。前月離唐明。大年曰。適來悔相問。師曰。作家。大年便喝。師曰。恰是。大年複喝。師以手劃一劃。大年吐舌曰。真是龍象。師曰。是何言欤。大年顧令別點茶曰。元來是家裏人。師曰。也不消得。良久又曰。如何是圓上座爲人句。師曰切。大年曰。作家作家。師曰放內翰二十柱杖。大年撫膝曰。這裏是甚麼處所。師拍手曰。不得放過。大年大笑。又問記得唐明悟得因緣否。師曰。唐明聞僧問首山佛法大意。首山曰。楚王城畔水東流。大年曰。只如此語意如何。師曰。水上挂燈毬。大年曰。與麼則辜負古人去。師曰。內翰疑則別參。大年曰。叁腳蝦蟆跳上天。師曰。一任[跳-兆+孛]跳。大年乃又笑館幹齋中。日夕質疑智證。因聞前言往行恨見之晚。大年(諱億)入朝。見附馬都尉李公(遵勖)曰。近得一道人。真西河獅子。李公曰。我以拘文不能就谒奈何。大年默然歸語師曰。李公佛法中人。聞道風遠至有願見之心。政以法不得與侍從過從。師黎明谒李公。李公閱刺使童子問之曰。道得即與上座相見。師曰。今日特來相著。又令童子曰。碑文刊白字。當道種青松師曰。不因今日節。余日定難逢。童子又出曰。都尉言與麼則與上座相見去也。師曰。腳頭腳底。李公乃出。坐定問曰。我聞西河有金毛獅子是否。師曰。甚麼處得此消息。李公便喝。師曰野犴鳴。李公又喝。師曰恰是。李公大笑。既辭去問臨行一句。師曰。好將息。李公曰。何異諸方。師曰。都尉又作麼生。曰放上座二十柱杖。師曰。專爲流通。李公又喝。師曰瞎。李公曰好去。師曰諾諾。自是往來楊李之門。以法爲友。久之辭還河東。大年曰。有一語寄唐明。師明月照見夜行人。大年曰。卻不相當。師曰。更深猶自可。午後更愁人。大年曰。開寶寺前金剛。近日因什麼汗出。師曰知。大年曰。上座臨行豈無爲人句。師曰。重疊關山路。大年曰。與麼則隨上座去也。師作噓聲。大年曰。真獅子兒。師還唐明(唐明即太原路承天院叁交智嵩禅師也。嗣首山念)。李公遣兩僧訊師。師于書尾畫雙足寫求僧名以寄之。李公作偈曰。黑尾千裏余。全椁示雙趺。人天渾莫測。珍重赤須胡。師時以母老南歸至瑞州(今江西也)。首衆于洞山聰禅師會中。依止叁年。先是汾陽曰。我遍參雪門兒孫。特以未見聰爲恨。師故依止焉遊仰山。袁州太守黃宗且請住南源山廣利寺。遷潭州道吾。移住石霜山崇勝寺。遷南嶽莊嚴寺移潭州興化寺。寶元元年附馬…

《釋氏稽古略五》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