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释氏稽古略》

「史传部」经文2037卷49页码:P0737
元 觉岸编

  《释氏稽古略》五 ▪第3页

  

  ..续本经文上一页四月十四日为乾元节行崇天历。在位四十一年。寿五十五岁天圣(九)明道(二)景祐(四)宝元(二)康定(一)庆历(八)皇祐(五)至和(二)嘉祐(八)

  癸亥天圣元年。行崇天历 大契丹太平二年

  甲子天圣二年 大契丹太平三年

  临济下五世汾阳太子院禅师。名善昭。太原俞氏子。剃发受具。杖策游方。所至少留随机叩发。历参知识七十一员。后见首山念禅师。契悟玄旨。游衡湘及襄氵间。每为郡守以名刹致师。凡历八请。师皆不赴。洎首山没。西河道俗遣僧契聪迎请住持。师闭关高卧。聪排闼而入。让之曰。佛法大事靖退小节。先师弃世今何时而欲安眠哉。师曰。非公不闻此语乃赴其请。至是天圣二年。龙德府尹李侯致师住承天。价三返不起。价再至辟函。师曰。老病业已不出山。借往当先后之。价曰。唯师所择。师令具馔且趣装曰。吾先行矣。停筯而化。阇维收舍利建塔。师嗣首山念禅师。有曰十智同真者。师之语也(本传)

  乙丑天圣三年 大契丹太平四年

  丙寅天圣四年 大契丹太平五年

  诏天台教部入大藏流行。初天竺寺僧思悟求教藏流行。自乙丑春祷于大悲观音。至是行愿克遂。乃焚身于日观庵前。用报佛恩(天竺别集)

  丁卯天圣五年 大契丹太平六年

  九月光禄大夫太子少傅文元公晁迥撰法藏碎金十卷。皆理性自得之学也

  戊辰天圣六年 大契丹太平七年

  春正月五日明州法智尊者知礼趺坐集众而言曰。吾建延庆道场。誓在流通法华三昧。尔等莫作最后断佛种人。生必有死犹旦暮然。精修无间世世生生相逢有在。语毕骤称阿弥陀佛而寂。露龛二七日。爪发俱长。仪容如生。阇维(火北也)舌根不坏。舍利五色莫知数。资政殿大学士兼太子少保清献公赵抃着法师行业碑(教行录)

  己巳天圣七年 大契丹太平八年

  禅宗广灯录 附马都尉李遵勖撰三十卷。帝制序赐之。都尉薨附见慈明圆禅师章下

  庚午天圣八年 大契丹太平九年

  楞严经疏 嘉兴(秀州也)长水法师。名子璇。秀州人。初依本州洪敏法师学楞严经。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有省。闻滁州琅琊山觉禅师道望。趋往参见。及门值其升座。遂问曰。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觉厉声曰。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璇当下豁然大悟。拟禀嗣之。觉禅师谓之曰。汝宗不振久矣。宜励志扶持以报佛恩。璇如教。后住长水。众几一千。以贤首宗教疏楞严经十卷。御史中丞王随序之行于世(长水疏记)。琅琊山广照禅师。名慧觉。嗣汾阳昭禅师

  辛未天圣九年 大契丹太平十年 六月三日帝崩。谥曰天辅皇帝。庙号圣宗。在位四十九年

  夏四月。诏迎韶州曹溪南华禅寺六祖大鉴禅师衣钵。入禁中清净堂供养。八月十五日。遣使送还赐南华长老普遂号智度大师(续灯录)。大契丹兴宗即帝位。讳宗真。番名木不孤。顺圣元妃所生。圣宗第八子也。在位二十五年崩

  壬申明道元年 天契丹兴宗景福元年

  章献明肃太后刘。氏修京师景德寺成(通鉴长编)。西夏赵元昊封西平王

  冬十月八日。杭州天竺灵山寺慈云灵应尊者遵式入寂。遗命卧全身于还遐榻。葬寺东月桂峰下。嗣法明智大师祖韶。韶有二弟子。曰慧辩即海月禅师也。曰元净。即辩才法师也。海月华亭人。受业普照寺元净。字无象。生杭州於潜徐氏。赐紫衣。号辩才。元丰六年入寂(本传碑记)

  癸酉明道二年 大契丹重熙元年

  甲戌景祐元年 大契丹重熙二年

  敕试经通者度为僧。宋宣献公绶夏英公。竦在政府。同试童行。有行者诵法华经不通。问其习学几年。曰十年。二公笑且悯之。各取法华经七轴诵之。宋公十日。夏公七日。不遗一字。人性相远也如此(欧阳修归田录)

  乙亥景祐二年 大契丹重熙三年

  丙子景祐三年 大契丹重熙四年

  丁丑景祐四年 大契丹重熙五年

  戊寅 宝元元年大契丹 重熙六年西夏僭帝号 大庆元年

  西夏

  初唐太宗贞观三年冬闰十二月乙丑。党项酋长细封步赖并别部拓拔氏等来降。僖宗中和元年夏四月。拓跋思恭以兵赴国难。战黄巢有功。帝命思恭权知夏绥节度使。八月升思恭为夏绥节度使。赐姓李氏。昭宗乾宁二年八月癸巳。思恭弟保大节度使李思孝攻王行瑜梨园寨有功。癸卯以保大节度使李思孝为北面招讨使。定难节度使李思谏为东面招讨使。至是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壬午岁十月。李继捧来朝。献州四夏银绥宥县八。其西夏自天福(石晋年号)以来未尝入觐。继捧来。太宗嘉之。继捧且自陈语兄弟多相怨怼。愿留京师。诏授彰德军节度。留京师奉朝请。赐姓赵氏名保忠。锡夏绥银宥密五州使。淳化元年(庚寅岁)夏四月。李继迁寇边。命将出师败继迁于夏州。淳化二年秋七月继迁降。赐姓赵氏名保吉。授银州观察使。保忠阴与保吉为唇齿。虽外示归顺。而潜结羌戎侵寇不止。先是赵保忠奏继迁诱蕃戎入寇乞师。帝命翟守义帅师屯夏州。继迁恐乃奉表归顺。淳化五年(甲午岁)春正月。李继捧与李继迁叛。帝遣李继隆率兵讨之。进攻夏州。李继捧狼狈出降就擒。继捧以归。帝诘责数四。诏释之留京师。继迁终反覆不臣卒为国衅。至道元年(己未岁)九月。李继迁犯边寇灵州。至道二年(丙申岁)九月。帝复命李继隆。分五路讨李继迁。丁酉年二月。继迁遁去。十二月继迁遣使修贡。求备边任。时真宗初登位。方在谅阴。姑从其请。加继迁定难节度。封以夏绥银宥静五州。咸平四年(辛丑岁)九月。继迁陷清远军。诏讨之。壬寅年三月。李继迁陷灵州。咸平六年十二月。李继迁陷西凉府。潘罗支邀击之。继迁中流矢死。子德明袭位。天禧元年(丁巳)赵德明以民饥上表乞粮数百万。诏许之。丁卯仁宗天圣五年也。五月赵德明寇边。明道元年封赵元昊(德明子也)西平王。至是宝元元年十二月。赵元昊僭号。先是元昊欲南侵。恐唃厮罗制其后。复举兵攻兰州诸羌至马衘山。遂筑瓦川会城。元昊既悉有夏银绥静宥灵盐会胜甘凉瓜沙肃之地。仍居兴州。阻河依贺兰山为固。始大补伪官。创十六司以统众务。又置十八监军司委酋豪。分统其众为镇守。总十五万人。又选豪族善弓马三千。迭直号六班直。元昊制番书。改元大庆。卒用其党杨守素之谋。筑坛受册。号始文英武兴法建礼仁孝皇帝。国称大夏。改大庆二年曰天授。遣使来告僭号。纳旌节敕告上表。略曰。臣父德明嗣奉世封。勉从朝命三十年。边情善守五千里。职贡常输。臣偶因端闲辄生狂裴。制小番之文字。改大汉之衣冠。不期历运在兹军民同请。伏望皇帝陛下许以西郊之礼。册为南面之君。敢竭愚庸常敦欢好。朝廷议讨之。元昊从此猖獗寇陷军州或顺或逆。至理宗宝庆三年国灭

  己卯 宝元二年大契丹 重熙七年西夏 大庆二年改曰天授庚辰 康定元年大契丹 重熙八年西夏 寇宋

  慈明 潭州石霜山慈明禅师。名楚圆。全州李氏子。少为书生。年二十依湘山隐静寺出家。其母有贤行使之游方。谒汾阳昭禅师。昭默器之。经十年未许入室。每见必诟骂。或毁诋诸方。及有所训皆流俗鄙事。一夕訢之曰。至法席再夏不蒙指示。但增世俗尘劳。岁月飘流已事不明失出家之利。语未竟。昭骂曰。是恶知识敢[示*卑]贩我。怒举杖逐之。师拟伸救。昭遽掩其口。师乃大悟曰。是知临济道出常情。遂服役七年辞去。依唐明嵩禅师。嵩谓师曰。杨大年内翰知见高入道稳实。子不可不见。师乃往见大年。大年问曰。对面不相识。千里却同风。师曰。近奉山门请。大年曰。真个脱空。师曰。前月离唐明。大年曰。适来悔相问。师曰。作家。大年便喝。师曰。恰是。大年复喝。师以手划一划。大年吐舌曰。真是龙象。师曰。是何言欤。大年顾令别点茶曰。元来是家里人。师曰。也不消得。良久又曰。如何是圆上座为人句。师曰切。大年曰。作家作家。师曰放内翰二十柱杖。大年抚膝曰。这里是甚么处所。师拍手曰。不得放过。大年大笑。又问记得唐明悟得因缘否。师曰。唐明闻僧问首山佛法大意。首山曰。楚王城畔水东流。大年曰。只如此语意如何。师曰。水上挂灯毬。大年曰。与么则辜负古人去。师曰。内翰疑则别参。大年曰。三脚虾蟆跳上天。师曰。一任[跳-兆+孛]跳。大年乃又笑馆干斋中。日夕质疑智证。因闻前言往行恨见之晚。大年(讳亿)入朝。见附马都尉李公(遵勖)曰。近得一道人。真西河狮子。李公曰。我以拘文不能就谒奈何。大年默然归语师曰。李公佛法中人。闻道风远至有愿见之心。政以法不得与侍从过从。师黎明谒李公。李公阅刺使童子问之曰。道得即与上座相见。师曰。今日特来相着。又令童子曰。碑文刊白字。当道种青松师曰。不因今日节。余日定难逢。童子又出曰。都尉言与么则与上座相见去也。师曰。脚头脚底。李公乃出。坐定问曰。我闻西河有金毛狮子是否。师曰。甚么处得此消息。李公便喝。师曰野犴鸣。李公又喝。师曰恰是。李公大笑。既辞去问临行一句。师曰。好将息。李公曰。何异诸方。师曰。都尉又作么生。曰放上座二十柱杖。师曰。专为流通。李公又喝。师曰瞎。李公曰好去。师曰诺诺。自是往来杨李之门。以法为友。久之辞还河东。大年曰。有一语寄唐明。师明月照见夜行人。大年曰。却不相当。师曰。更深犹自可。午后更愁人。大年曰。开宝寺前金刚。近日因什么汗出。师曰知。大年曰。上座临行岂无为人句。师曰。重叠关山路。大年曰。与么则随上座去也。师作嘘声。大年曰。真狮子儿。师还唐明(唐明即太原路承天院三交智嵩禅师也。嗣首山念)。李公遣两僧讯师。师于书尾画双足写求僧名以寄之。李公作偈曰。黑尾千里余。全椁示双趺。人天浑莫测。珍重赤须胡。师时以母老南归至瑞州(今江西也)。首众于洞山聪禅师会中。依止三年。先是汾阳曰。我遍参雪门儿孙。特以未见聪为恨。师故依止焉游仰山。袁州太守黄宗且请住南源山广利寺。迁潭州道吾。移住石霜山崇胜寺。迁南岳庄严寺移潭州兴化寺。宝元元年附马…

《释氏稽古略五》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