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二十四
東晉天竺叁藏佛馱跋陀羅譯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二
一切菩薩衆 聞說上地義
其心皆清淨 歡喜無有量
各于所坐處 踴住虛空中
以諸上妙華 散于金剛藏
鹹皆稱贊言 善哉金剛藏
大智無所畏 善說菩薩地
解脫月大士 知衆心清淨
欲聞第二地 行ˇ之諸說
即請金剛藏 大智願解說
第二地行ˇ 一切皆欲聞
金剛藏菩薩語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诃薩。已具足初地。欲得第二地者。當生十種直心。何等爲十。一柔軟心。二調和心。叁堪受心。四不放逸心。五寂滅心。六真心。七不雜心。八無貪吝心。九勝心。十大心。菩薩以是十心。得入第二地。菩薩住離垢地。自然遠離一切殺生。舍棄刀仗。無嗔恨心。有慚有愧。于一切衆生。起慈悲心。常求樂事。尚不惡心惱于衆生。何況加害。離諸劫盜。資生之物常知止足。若物屬他。他所受用。于是物中。不與不取。離于邪淫。自足妻色。于他女人。不生一念。離于妄語。常真實語。谛語隨語。乃至夢中尚不妄語。何況故作。離于兩舌。無破壞心。于鬥诤離散人中。常好和合。離于惡口。所有言語粗犷苦惡。自壞其身。亦壞于他。如是等語。皆悉舍離。離無義語。常自守護所可言說。應作不作。常知時語。利益語。順法語。籌量語。乃至戲笑尚無所犯。何況故作。不貪他物。若物屬他。他所攝用。不作是念。我當取之。離嗔害心。常于衆生。求愛潤心。慈悲心。離于占ˇ。習行正見。決定深信罪福因緣。離于谄曲。誠信叁寶。生決定心。菩薩如是常護善道。作是思惟。一切衆生墮惡道者。皆由十不善道。我當自住善法。亦當爲人說諸善法。示正行處。何以故。若人自不行善。爲他說法。令住善者。無有是處。又深思惟行十不善道。則墮地獄。畜生。餓鬼。行十善道。則生人處。乃至有頂。又是十善道。與智慧和合修行。若心劣弱。樂少功德。厭畏叁界。大悲心薄。從他聞法。至聲聞乘。若行是十善道。不從他聞。自然得知。不能具足大悲方便。而能深入衆因緣法。至辟支佛乘。若行是十善道。清淨具足。其心廣大無量無邊。于衆生中。起大慈悲。有方便力。志願堅固。不舍一切衆生。求佛大智慧。淨菩薩諸地。淨諸波羅蜜。入深廣大行。則能得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大慈大悲。乃至具足一切種智。集諸佛法。是故我應行十善道。求一切智。是菩薩複作是思惟。此十不善道。上者地獄因緣。中者畜生因緣。下者餓鬼因緣。于中殺生之罪。能令衆生。墮于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劫盜之罪。亦令衆生。墮叁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貧窮。二者共財不得自在。邪淫之罪。亦令衆生。墮叁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婦不貞潔。二者得不隨意眷屬。妄語之罪。亦令衆生。墮叁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被誹謗。二者爲人所诳。兩舌之罪。亦令衆生。墮叁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得弊惡眷屬。二者得不和眷屬。惡口之罪。亦令衆生。墮叁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聞惡音。二者所可言說恒有诤訟。無義語罪。亦令衆生。墮叁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所有言語人不信受。二者有所言說不能明了。貪欲之罪。亦令衆生。墮叁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欲。二者無有厭足嗔惱之罪。亦令衆生。墮叁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爲一切。求其長短。二者常爲衆人之所惱害。邪見之罪。亦令衆生。墮叁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生邪見家。二者其心谄曲。諸佛子。如是十不善道。皆是衆苦大聚因緣。菩薩複作是念。我何故不離是十不善道。行十善道。亦令他人。行此善道。如是念已。即離十不善道。安住十善道。亦令他人。住于善道。是菩薩爾時于一切衆生。生安隱心。樂心。慈心。悲心。哀愍心。利益心。守護心。師心。大師心。自己心。作是念。是諸衆生。墮于邪見隨逐邪心。行邪ˇ道。甚可哀愍。我應令彼住正見道如實法中。是諸衆生常共鬥诤分別彼我。我應令彼住于大慈是諸衆生。常貪財物。無有厭足。恒以邪命而自生活。我應令彼住于清淨身口意業。是諸衆生。隨逐貪欲。嗔恚。愚癡。常爲種種煩惱大火之所燒然。不能志求出要方便。我應令彼滅煩惱火。置清涼處。是諸衆生常爲無明所覆。入大黑ˇ。離慧光明。入于生死大ˇ道中。隨逐種種無量邪見。我應令彼得無障礙清淨慧眼。以是眼故。知一切法如實ˇ。得不隨他一切如實無障礙智。是諸衆生。墮生死道。將墜地獄。畜生餓鬼。入邪見網。爲種種愚癡叢林所覆。隨逐虛妄邪道徑路。常爲愚癡之所盲冥。遠離導師。非出要道謂爲出要。隨順魔心。遠離佛意。我應令彼度于生死ˇ道艱難。安處令住一切智人。無畏大城。無諸衰惱。是諸衆生。爲諸煩惱暴水所沒。欲。有。見。無明。四流所漂。隨生死流。入大愛河。爲諸煩惱勢力所食。不能得求出要之道。常爲欲覺。恚覺。惱覺。惡蟲所害。又爲水中身。見羅刹所執。入于五欲深流洄複。喜愛淤泥之所沒溺。我慢陸地之所揞^荨N匏槿ぁS谑ˇˇ朐乖ˇ勐洹2荒艿貿ˇ2揮ˇ際δ苷ˇ日摺N矣τ诒松蟠缺ˇR隕聘Α6ˇ渭彌ˇ5冒慘ˇΑˇ胫羁植饋W∮谝磺兄腔郾χ蕖J侵钪谏I钚奶白擰6嘤杏潛ˇˇ嗄棧寄選Tˇˇ俊S鄧怠H胗谌ˇ缥廾ˇ砹幀N矣α畋嗽獨胍磺腥ˇ缢ˇA钭±胂辔薨ˇпB是諸衆生。深著我我所。于五陰ˇ幗摺2荒茏猿ˇ3K嫠牡埂R懶肟站邸Nˇ拇蠖舊咧ˇ趾ΑNˇ罘襯罩谠ˇ薄J艽艘磺形蘖靠嗄鍘N矣α畋恕ˇ胫钐白擰W∮诩啪病K蕉弦磺姓習0慘ˇˇпB是諸衆生。其心狹劣。樂于小法。遠離無上一切智慧。貪著小乘。不能志求大乘出法。我應令彼住廣大心無量無邊諸佛道法。所謂無上大乘。諸佛子。是菩薩如是隨順持戒力。善能廣生大慈悲心
是菩薩住離垢地。得見數百千萬億那由他諸佛世尊。以衣被飲食。臥具醫藥。資生之物。而供養之。于諸佛所。生恭敬心。複受十善道。乃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終不中失。是菩薩若幹百千萬億劫。遠離悭貪破戒垢故。淨修布施持戒功德。譬如真金煉之以火。一切垢盡。轉複明淨。菩薩亦如是。住離垢地。若幹百千。乃至無量百千萬劫。遠離悭貪破戒垢故。淨修布施持戒功德。菩薩爾時于四攝法。愛語偏多。十波羅蜜。戒波羅蜜偏勝。余波羅蜜。亦皆修集。隨地增長。佛子。是名菩薩摩诃薩第二離垢地。菩薩住是地。多作轉輪聖王。爲大法王。廣得法力。七寶成就。有力自在。能除一切衆生悭貪破戒之垢。以善方便。令衆生住十善道。爲大布施。而不窮盡。所作善業。布施愛語。利益同事。是諸福德。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智。常生是心。我當于一切衆生中。爲首爲勝。乃至于一切衆生中。爲依止者。佛子。是菩薩若欲舍家勤行精進。于佛法中。便能舍家妻子五欲。得出家已。勤行精進。須ˇ之間。得千叁昧。得見千佛。知千佛神力。能動千佛世界。能飛過千佛世界。能照千佛世界。能教化千世界衆生。能住壽千劫。能知過去未來世各千劫事。能善入千法門。能變身爲千。于一一身。能示千菩薩。以爲眷屬。若以願力自在示ˇ。過于此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可計知。時金剛藏菩薩。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菩薩入二地 柔軟調和心
堪受不放逸 寂滅真不雜
亦無有貪吝 勝大悉具足
得是十心已 入于第二地
菩薩住是地 成就諸功德
常離于殺生 不惱害一切
常離于劫盜 亦無有邪淫
不兩舌妄語 惡口無義言
他所有財物 不生于貪著
不惱于衆生 直心行正見
無有臨慢心 亦無谄曲意
柔軟不放逸 護持諸佛教
所有劇苦惱 地獄與畜生
餓鬼熾然身 皆從惡心有
我今已永離 如是諸惡事
行于真實道 寂滅之善法
從人至有頂 所有受樂處
禅定叁乘樂 皆從十善生
如是思惟已 心常不放逸
身自持淨戒 亦教人令持
遍觀諸衆生 種種受苦惱
如是愍念已 轉生深悲心
凡夫甚可愍 墮在諸邪見
心多懷嗔恨 常好起诤訟
常樂于五欲 貪求無有厭
起叁毒因緣 我應度此等
深覆愚癡ˇ 墜生死ˇ道
入大邪見網 墮于世籠檻
常爲諸魔賊 煩惱之所壞
此等甚可愍 我應度脫之
沒深煩惱水 四流所漂轉
具受于叁界 無量諸苦毒
住五陰深ˇ葆@∩椅宜ˇ
我爲度此苦 當勤修行道
舍無上佛慧 生于下劣心
令住佛大智 發無量精進
菩薩住此地 集無量功德
得值遇諸佛 承事而供養
以是因緣故 善根轉明淨
猶如好真金 煉之以火力
佛子住此地 多作轉輪王
令諸衆生等 住于十善道
從初始發心 修集諸福德
願以救世間 令得佛十力
若欲舍王位 出家行學道
勤心行精進 得入千叁昧
得見于千佛 供養聽受法
菩薩住此地 能示如是事
若以其願力 示諸神通事
度脫于衆生 過此數無量
常爲諸世間 勤求好事者
具足解說此 第二地已竟
第叁地
諸菩薩聞是 不可思議行
心皆大歡喜 恭敬無有量
即時虛空中 雨衆名華ˇ
如雲而散下 供養金剛藏
鹹贊言善哉 善哉金剛藏
善說諸大人 護持淨戒行
于一切衆生 深有哀愍心
敷演解說是 二地之行ˇ
菩薩微妙行 真實無有異
是諸菩薩等 清淨之行足
爲一切衆生 常求好事者
已爲具演說 第二離垢地
天人恭敬者 願說第叁地
善示智所作 菩薩之所行
願說諸大人 所行布施德
持戒及忍辱 精進行禅定
智慧巧方便 並及慈悲心
雲何行是法 淨于諸佛行
解脫月菩薩 請金剛藏言
菩薩入叁地 當以何等心
金剛藏菩薩語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諸菩薩摩诃薩淨第二地已。欲得第叁地。當以十種深心。何等爲十。一淨心。二猛利心。叁厭…
《大方廣佛華嚴經二十四》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