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苑珠林》

「事彙部·外教部·目錄部」經文2122卷53頁碼:P0269
唐 道世撰

  《法苑珠林》十二

  卷第十法苑珠林卷第十一 /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千佛篇第五之四成道部第十二(此別十部) 述意部 乞食部 學定部 苦行部 食糜部 草座部 降魔部 成道部 天贊部 神變部

  述意部第一

  蓋聞。大聖應期有感昭著。蔭覆十方。化周叁界。是四生之導首。六趣之舟航。至如兜率上生。閻浮現滅。冠日處胎殒星晦迹。林微尼園。啓四八之瑞。畢利叉樹。放十種之光。鑒彼四門捐茲五欲。舍嚴城而獨往。依道樹而超登。合四缽于連河。度五鄰于鹿苑。蕩愛著于綿區。湔塵冥于曩劫。慧日既開光清八獄。玄功闡化慈照四生。敷演一音各隨類解。像教攸興其來久矣

  乞食部第二

  如四分律雲。爾時菩薩漸漸遊行。從摩竭國界往至婆羅閱城。于彼止宿。明旦入城乞食。顔貌端正屈伸俯仰。行步庠序視前直進。不左右顧眄。著衣持缽入羅閱城乞食。時摩竭王在高樓上。諸臣前後圍繞。遙見菩薩入城乞食行步庠序。即向諸臣以偈贊之。王即遣信問。比丘欲何所詣。菩薩答之。山名斑荼婆。當于彼止宿。使人速還返白王如是事。王聞彼使言。即嚴好象乘。衆人共尋從即往禮菩薩。時王語太子言。今可于此住。我舉國一切所有及脫此寶冠。相與可居王位治化。我當爲臣。時菩薩報言。我舍轉輪王出家學道。豈可于此邊國王位而處俗耶。王今當知。猶如有人曾見大海水後見牛迹水。豈可生染著心。此亦如是。豈可舍轉輪王位習粟散小王位。此事不然。時王前白言。若成無上道者。先詣羅閱城。與我相見。菩薩報言。可爾。爾時王即禮菩薩足。繞叁匝而去

  又佛本行經雲。菩薩爲摩伽陀國王。說雲大王。我等今實不畏彼毒蛇。亦複不畏天雷霹雳。亦複不畏于猛火焰彼大風吹燒野澤者。但畏五欲境界所逼。何以故。諸欲無常猶如劫賊盜諸功德。爾時菩薩即說偈言

  五欲無常害功德  六塵空幻損衆生

  世間果報本诳人  智者誰能暫停住

  愚癡天上不滿意  況複人間得稱心

  欲穢染著不覺知  猶如猛火然幹草

  往昔頂生聖王主  降伏四域飛金輪

  複得帝釋半座居  忽起貪心便墮落

  假令盡王此大地  心猶更欲攝他方

  世人嗜欲不知厭  如巨海納諸流水 

  大王當知。彼須彌山下有阿修羅。然其兄弟各爲貪欲愛一玉女。二人相爭而自鬥戰。傷害俱死。便說偈言

  往昔修羅兩兄弟  爲一玉女自相殘

  骨肉憐愛染著憎  智人觀知不貪欲 

  菩薩又言。或爲五欲故。生天生人。既得生已著五欲故投身透水。或複赴火。爲五欲故自求怨仇。又說偈言

  癡人愛欲故貧窮  系縛傷殺受諸苦

  意望此欲成衆事  不覺力盡後世殃 

  又佛本行經。菩薩說偈言

  假使恩愛久共處  時至命盡會別離

  見此無常須臾間  是故我今求解脫 

  學定部第叁

  如四分律雲。時菩薩即向阿藍迦藍所。學不用處定。精進不久得證此法。時菩薩舍之而去。後往郁頭藍子處。學有想無想定。精進不久得證此法。菩薩思惟。此兩處定非涅槃非永寂休處。不樂此法。便舍二人而去更求勝法。時菩薩更求勝法者。即無上休息法也。時有五人追逐菩薩。念言。若菩薩成道。當與我等說法

  又佛本行經雲。阿羅邏仙人報菩薩雲。諸凡夫人愛于貪欲。受系縛等苦。一切皆由境界。而說偈言

  山羊被殺因聲死  飛蛾投燈由火色

  水魚懸釣爲吞餌  世人趣死以境牽 

  又新婆沙論雲。佛爲菩薩時。厭老病死。出劫比羅伐窣堵城求無上智。時淨飯王遣釋種五人隨逐給侍。二是母親。叁是父親。母親二人執受樂行得淨。父親叁人執苦行得淨。當于菩薩修苦行時。母親二人心不忍可。即便舍去。菩薩後知苦行非道。舍而受食羹飯蘇乳。以油塗身習處中行。父親叁人鹹謂。菩薩狂亂失志。亦複舍去。後世尊成佛即作是念。彼皆是我父母親族。先來恭敬供養于我。今欲酬報爲何所在。天即白言。今在婆羅痆斯國仙人鹿苑(廣事如前)

  問何故名婆羅痆斯。答此是河名。去其不遠造立王城。是故此城亦名婆羅痆斯

  問何故名仙人論處。答若作是說。諸佛定于此處轉法輪者。彼說。佛是最勝仙人。皆于此處初轉法輪。故名仙人論處。若作是說。諸佛非定于此轉法輪者。彼說。應言仙人住處。謂佛出世時。有佛大仙及聖弟子仙衆所住。佛不出世時。有獨覺仙所住。若無獨覺時有世俗五通仙住。以此處常有諸仙已住今住當住故。名仙人住處。有說。應言仙人墮處。昔有五百仙人。飛行空中。至此遇退因緣一時墮落。問何故名施鹿林。答常有諸鹿遊止此林。故名鹿林。昔有國王。名梵達多。以此林施與群鹿。故名施鹿林。如羯蘭铎迦長者。于王舍城竹林園中。穿一池以施羯蘭铎迦鳥。令其遊戲。因名施羯蘭铎迦池。此亦如是。故名施鹿林(舊翻名迦蘭陀鳥善見論其形如鵲)

  苦行部第四

  爾時菩薩于此鹿林。在五拘鄰比丘所。學于苦行。經于六年。極生辛苦。過其本師。以自餓故而不得道。徒勞疲形。故涅槃經雲。菩薩當以苦行自誡其心。日食一胡麻經一七日。粳米菉豆麻子粟糜。及以白豆亦複如是。各一七日。如是修苦行時。一切皮肉消瘦皺減。如斷生瓠置之日中。其目坎陷如井底星。肉盡肋出如朽草屋。脊骨連現如重線塼。所坐之處如馬蹄迹。欲坐則伏。欲起則偃。雖受如是無利益苦。然不退于菩提之心

  又菩薩處胎經雲。佛告苦行菩薩。昔我所更苦行無數。于尼連河邊六年苦行。日食一麻一米。斯由曩昔向一緣覺犯口四過斷絕一施。重受輕報

  又大集經雲。爾時光味菩薩。爲諸大衆。而說偈言

  過去無量僧祇劫  種種布施習檀那

  清淨屍羅及羼提  精進坐禅學般若

  安樂一切衆生故  備忍種種諸苦辛

  宮中六萬後妃嫔  棄舍出家如脫屣

  獨處六年修苦行  日食一麻一米麥

  精進晝夜不睡眠  身形唯有皮骨在

  菩提樹下思惟坐  八十萬衆天魔來

  四方上下地及空  八十由旬悉充滿

  如是魔軍及眷屬  皆能破壞使歸降

  成就無上勝菩提  得證第一義谛果 

  食糜部第五

  又佛本行經雲。爾時六年既萬。至春二月十六日。時內心自作如是思惟。我今不應將如是食食已而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我今更從阿誰邊求美好之食。誰能與我彼美食。令我食已即便證取阿耨菩提。時菩薩心如是思惟之時。有一天子。知菩薩心如是思惟。速往詣于善生村主二女邊。至彼處已。即告之言。汝善生女。汝若知時。菩薩今欲求好美食。菩薩今須最上美食。食美食已。然後欲證阿耨菩提。汝等今可爲彼備辦足十六分妙好乳糜。是時善生村主二女。聞于彼天如是告已。歡喜踴躍。遍滿其體不能自勝。速疾聚集一千牸牛。而[穀-禾+牛]取乳。轉更將飲五百牸牛。更別日[穀-禾+牛]此五百牛。轉持乳將飲于二百五十牸牛。後日[穀-禾+牛]此二百五十牸牛之乳。還更飲百二十五牛。後日[穀-禾+牛]此一百二十五牛之乳飲六十牛。後日[穀-禾+牛]此六十牛乳飲叁十牛。後日[穀-禾+牛]此叁十牛乳飲十五牛。後日[穀-禾+牛]此十五牛乳。著于一分淨好糠米。爲于菩薩煮上乳糜。其彼二女煮乳糜時。現種種相。或複出于滿華瓶相。或現功德河水淵相。或時現于萬字之相。或現功德千輻輪相。或複現于解領牛相。或現象王龍王之相。或現魚相。或時複現大丈夫相。或複現于帝釋形相。或時有現梵王形相。或複現出乳糜。向上湧沸。上至半多羅樹須臾還下。或現乳糜。向上高至一多羅樹訖還下。或現出高一丈狀。還入彼器。無有一滴離于彼器而落余處。煮乳糜時。別有一善解海算數算占相師。來至彼之處。其見乳糜出現如是諸種相貌。善占觀已作如是語。希有希有。是誰得此乳糜而食。彼人食已。不久而證甘露妙藥。爾時菩薩至于二月二十叁日。于晨朝時。至彼村主家大門之外。默然而立欲求食。女見即便取一金缽。盛貯安置。和蜜乳糜。滿其缽中。自手執持。向菩薩前。到已即住。向菩薩言。唯願尊者。受我此缽和蜜乳糜。憐愍我故。時菩薩受彼乳糜。持至尼連禅河。有一龍女。名尼連荼耶。從地踴出。手執莊嚴天妙筌提奉獻菩薩。菩薩受已即坐其上。坐其上已。取彼善生村主之女所獻乳糜。如意飽食悉皆淨盡。菩薩既食彼乳糜已。緣過去世行檀福報業力薰故。身體相好平複如舊。端正可喜。圓滿具足無有缺減。爾時菩薩食彼糜訖。以金缽器棄擲河中。時海龍王生大希有奇特之心。複爲菩薩歎現世故。執彼金器擬欲供養將向自宮。是時天主釋提桓因。即化其身作金翅鳥。金剛寶[此/束]。從海龍邊。奪取金缽。向忉利宮叁十叁天。常自供養。于今彼處。叁十叁天立節。名爲供養金缽器節。從彼已來至今不斷。爾時菩薩食糜已訖。從坐而起。安庠漸漸向菩提樹。彼之筌提。其龍女還自收攝。將歸自宮爲供養故。而有偈說

  菩薩如法食乳糜  是彼善生女所獻

  食訖歡喜向道樹  決定欲證取菩提 

  依宣律師住持感應記雲。具論因緣。並在第十卷中灌帶部內述之。時有四天王子告律師雲。世尊初成道第十一年。于王舍城中須摩長者園內。告諸大菩薩及大弟子曰。我初踰城時。至彼洴沙國。路逢牧牛女。我語雲。我有少饑渴。從汝乞飲食。彼女答雲。汝何所往。答言。求趣菩提。又問。名字何等。答言悉達。彼女又白我言。我讀韋陀之典雲。不久有大智人。當成正覺。我觀仁者相貌音聲。是諸佛相。我作此山神。經十六大劫。過去諸佛我皆親觐。汝可隨我往至住處。當與汝飲食。過去迦葉涅槃時。付我一澡罐。其項上有雙龍繞。下有師子蹲。拘留佛所製。遞相付我訖至樓至佛。此龍瓶內。具足有八功德水。汝若饑渴當飲此水。能消煩惱增長菩提。勿輕此小瓶。假使四大海水內此瓶中。猶不能滿中。有四龍王。此賢劫初叁佛出世所有遺法。多在瓶內與娑竭龍宮。一無有二。又迦葉佛。付我香爐及一黃金函。將付仁者。其香爐前有十六頭。半是師子。半是白象。于二獸頭上。別起蓮華臺。以臺爲爐相。于爐四緣別起六銀樓。樓出天童。可長二寸。如是諸天童合有九十六。每燒香時。是…

《法苑珠林十二》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