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苑珠林》

「事彙部·外教部·目錄部」經文2122卷53頁碼:P0269
唐 道世撰

  《法苑珠林》二十七

  卷第二十五法苑珠林卷第二十六 /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宿命篇第十八(此有四部) 述意部 引證部 習氣部 五通部

  述意部第一

  夫業行參差。宿緣之途非一。壽命修短。明昧之理無常。良由業因善惡。致使報有冥爽。或有憶識多劫。或有緣念累代。或有但記一生。或有唯知現在。所以凡聖殊隔宿命延促。雖複托神感聖。習氣尚存。除惑見理。戲心猶在。自非位登十地行滿叁祇。奚能永斷習因感茲勝報也

  引證部第二

  第一天趣中。依婆沙論雲。亦有生處得智知他心等。然微細故不別說之。如上天報中已具說之。亦同下傍生鬼趣中述。故婆沙論雲。所以者何。非田器故。有勝睹相聞語智等。所覆損故有他心通及願智等。所映蔽故。評曰。應作是說。于四趣中生處得智。各知五趣。于理無違

  第二問人趣亦有本性念生智類。應能知他心等。何故不說。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余。複次少故不說。謂人趣中得此智者。極少有故。而不說之。如婆沙論說。此皆從不惱害業能生此智。若有衆生能護身口不惱他者。在母胎時。其必寬容。不爲冷熱二觸母腹不淨惡血所困。至出胎時。又複不爲産門逼迫令心錯亂。以是因緣覺了惺寤念知前事。今不知者良由違前法故。忘失錯亂故。不能知也。問曰。各知幾趣耶。答曰。還如婆沙論說。天知五趣。人知四趣(除天)鬼知叁趣。畜生知二趣。地獄唯知地獄之事。由勝故上得知下。下由劣故不知上。問曰。若由劣故不知上者。何故經說善住龍王伊缽羅龍王等能知帝釋勝人心之所念耶。答曰。如婆沙論說。此等皆是比知。非是正知。如彼帝釋欲與修羅戰時。善住龍王背上諸骨自然出聲。彼即念言。我今背骨出大音聲。定知諸天必欲與彼修羅共鬥。定當須我。作是念已即使向彼帝釋邊去。又如帝釋欲遊戲時。伊缽羅龍王背上自然有其香手現。彼則念言我今背上香手現。定知帝釋欲戲園林。必當須我。作是念已即自化身作象叁十二頭。通其舊首合有叁十叁頭。于彼一一頭上各出六牙。一一牙上各出七大寶池。一一池中各出七莖蓮華。一一蓮華各出七葉。一一葉上出七寶臺。一一臺中起七寶帳。一一帳內有七天女。一一天女有七侍者。一一侍者有七妓女。一一妓女皆作天樂。作是化已屈申臂頃往詣帝釋殿前而住。帝釋見已即與眷屬升其常頭之上。自余叁十二天輔臣各將眷屬升余叁十二頭之上。升已即便舉身陵空迅疾往詣遊戲之處。以此驗知。亦是比知。非是正知也。以此引事證知上得知下下不知上也。然此理未盡。如下狼知女心殺兒而去。此即下亦知上。何言下不知上耶。且據從多而說。上得知下下不得知上。若細尋求上下通知。不可具引

  又新婆沙論雲。如王舍城內有一屠兒。名曰伽吒。是未生怨王少小知友。曾白太子。汝登王位與我何願。太子語言。當恣汝請。後未生怨害父自立。伽吒于是從王乞願王便告曰。隨汝意求。伽吒白言。願王許我王舍城中。獨行屠殺。王遂告曰。汝今雲何求此惡願。豈不怖畏當來苦耶。屠兒白王。諸善惡業皆無有果。何所怖畏。王遂告曰。汝雲何知。伽吒白王。我憶過去六生。于此王舍城中常行屠殺。最後生在叁十叁天中。多受快樂。從彼天殁來生此間。少小與王得爲知友。故知善惡其果定無。王聞生疑。便往白佛。佛告王曰。此事不虛。然彼屠兒曾以一食施與獨覺。發邪願言。使我常于王舍城內獨行屠殺後得生天。由勝業因果遂其願。彼先勝業與果今盡。卻後七日定當命終生號叫地獄。次第受先屠業苦果。是故此智極知七生。複有說者。此極能憶五百生事。謂有苾刍自憶過去五百生中墮餓鬼趣。念彼所受饑渴苦時。遍身流汙深心怖惱。息諸事業精進熾然。後經多時得預流果。複有苾刍自憶過去。五百生中墮地獄趣。念彼所受地獄苦時。諸毛孔中遍皆血流。身及衣服非常臭穢。每日詣水澡浴浣衣。衆人謂之計水爲淨

  又薩婆多論。問曰。願智宿命智有何差別。答宿命智知過去。願智知叁世。宿命智知有漏。願智二俱兼知。宿命智知自身過去。願智自他兼知。宿命智知一身二身次第得知。願智一念超知百劫。古時畜生所以能語。今時畜生所以不能語。謂劫初時先有人天未有叁惡。盡從人天中來。以宿習近故。是以能語。今時畜生多從叁惡道中來。是以不語。又婆沙論說。謂于生處自性能知過去宿命及知他心。于其生處不假修因自性而知。此智遍通五趣。然有強弱。叁塗及天此四趣中作用則強。若在人趣用則微弱。何故如是。爲人趣中有瞻相言智及有修禅發智乃至他心法等智。爲此等智之所覆隱。是故雖有作用微隱不現

  如新婆沙論雲。若論有情。見崄隘處修令寬博。使往來者無有艱難。由彼業力在母腹中。

  無迫窄苦。故得此智。或有余說。若諸有情施他種種大妙飲食。由彼業力能引此智。若諸有情不造惱害他業。常作饒益他事。由斯業故在母腹中。不爲風熱痰陰病等之所逼切。後出胎時無迫窄苦。是故能憶諸宿住事。故有是說。若諸有情住在母腹及出胎時。不受衆病迫窄苦者。皆應能憶過去生事。但由母病及迫窄苦悉皆忘之

  第叁鬼趣中。亦有生處得智知他心等。雲何知然。昔有女人。爲鬼所魅羸瘦將死。咒師問鬼。汝今何爲惱此女人。鬼便報言。此女過去五百生中常害我命。我亦過去五百生中常害彼命。怨怨相報于今未息。彼若能舍我亦舍之。咒師因報彼女人曰。汝若惜命當舍怨心。女人報言。我已舍矣。鬼觀女意都不舍怨。恐命不全妄言已舍。遂斷其命舍之而去

  第四畜生趣中。雲何知有宿命智。答如婆沙論中。昔有一女。置兒在地。緣行他處。時有一狼將其兒去。其母見已趁而語言。汝狼何以將我兒去。狼即報言。汝是我怨。曾于五百生中常食我兒。我今還欲于五百生殺害汝子。此乃怨仇相報。理當法爾。何以生嗔。作是報已複更語言。若汝能舍怨害者。我則放汝之子。兒母報曰。我舍怨心。時狼即便起坐思惟。觀彼女人之心乃知不舍。還複語言。汝雖口言心猶不舍。作是語已即便斷其兒命而去。此乃自識宿命。亦知于彼女人之心。此爲良驗。自余鬼及天趣。並識宿命及知他心。前後諸篇經論具說。不煩重述。然此二智非是種智。論他心宿命二種智。唯據靜慮禅定發得。此乃報得行在散心。故知非也

  第五地獄趣中。雲何得有自性宿命智生。答如涅槃經中。五百婆羅門爲彼仙育國王殺已至于地獄。發叁善念憶本所作。即其驗也。又如論說。地獄衆生亦能念知獄卒等心。亦是其驗也

  宿習部第叁

  如佛說師子月佛本生經雲。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比丘百菩薩俱。爾時衆中有一菩薩比丘。名婆須蜜多。遊行竹園間緣樹上下。聲如猕猴。或施叁鈴作那羅戲。時諸長者及行路人。競集看之。衆人集時身到空中。跳上樹端作猕猴聲。耆阇崛山八萬四千金色猕猴集菩薩所。菩薩複作種種變現令其歡喜。時諸大衆各作是言。沙門釋子。猶如戲兒幻惑衆人。所行惡事無人信用。乃與鳥獸作于非法。如是惡聲遍王舍城。有一梵志上啓大王。頻婆娑羅王聞此語嫌諸釋子。即敕長者迦蘭陀曰。此諸釋子多聚猕猴在卿園中。爲作何等。如來知不。長者啓王。婆須蜜多作變化事。令諸猕猴一時歡喜。諸天雨華持用供養。爲作何等臣所不知。爾時大王前後導從。往詣佛所。遙見世尊。身放光明如紫金山。普令大衆同于金色。尊者蜜多及八萬四千猕猴亦作金色。時諸猕猴見大王來作種種變。中有采華奉大王者。大王見已與諸大衆俱至佛所。爲佛作禮右繞叁匝。卻坐一面白佛言。此諸猕猴。宿有何福身作金色。複有何罪生畜生中。尊者蜜多複宿殖何福生長者家出家學道。複有何罪雖生人中諸根具足不持戒行。與諸猕猴共爲伴侶。歌語之聲悉如猕猴。使外道笑。唯願天尊。爲我分別令我開解。佛告大王。谛聽善思念之。吾當爲汝分別解說。乃往過去無量億劫之前。有佛出世。名曰然燈。彼佛滅後有諸比丘。于山澤中修行佛法。堅持禁戒如人護眼。因是即得阿羅漢。時空澤中有一猕猴至羅漢所。見于羅漢坐禅入定。即取羅漢座具被作袈裟。如沙門法。偏袒右肩。手擎香爐繞比丘行。時彼比丘從定覺已。見此猕猴有好善心。即爲彈指告猕猴言。法子。汝今應發無上道心。猕猴聞說歡喜踴躍。五體投地敬禮比丘。起複采華散比丘上。爾時比丘即爲猕猴說叁歸依。爾時猕猴即起合掌白言。大德。我今欲歸依佛法僧。比丘爲受叁歸已。次當忏悔具說罪業。我得羅漢能除衆生無量重罪。如是殷勤叁爲忏已告猕猴言。法子。汝今清淨。是名菩薩。汝今盡形受五戒已求阿耨菩提。爾時猕猴依教受已發願已竟。踴躍歡喜。走上高山緣樹墜死。由受五戒破畜生業。即生兜率天上值一生補處菩薩。爲說無上道心。即持天華下空澤中供養羅漢。羅漢見已即便微笑。告言。天王。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終不相舍。而說偈言

  業能莊嚴身  處處隨取趣

  不失法如券  業如負財人

  汝今生天上  由于五戒業

  前身落猕猴  從于犯戒生

  持戒生天梯  破戒爲镬湯

  我見持戒人  光明莊嚴身

  七寶妙臺閣  諸天爲給使

  衆寶爲床帳  摩尼華璎珞

  值遇未來佛  娛樂說勝法

  我見破戒人  墮在泥犁中

  鐵犁耕其舌  臥在鐵床上

  融銅四面流  燒煮壞其身

  或處于刀山  劍林及沸屎

  灰河寒冰獄  鐵丸飲镕銅

  如是等苦事  常爲身璎珞

  若欲脫衆難  不墮叁惡道

  遊處天上路  超越得涅槃

  當勤持淨戒  布施修淨命 

  時阿羅漢說此偈已默然無聲。猕猴天子白言。大德。我前身時作何罪業生猕猴中。複有何福值遇大德。得免畜生生于天上。羅漢答言。乃往過去此閻浮提有佛出世。名曰寶慧如來。至涅槃後。于像法中。有一比丘。名蓮華藏。多與國王長者居士而爲親友。邪命谄曲不持戒行。身壞命終落阿鼻獄。如蓮華敷。滿十八隔具受諸苦。壽命一劫。劫盡更生。如是經曆諸大地獄滿八萬四千劫。從地獄出墮餓鬼中。吞飲镕銅經八萬四千歲。從餓鬼出複墮牛豬狗猴中。各五百身。緣前供養持戒比丘結誓要重…

《法苑珠林二十七》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