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四十九
卷第四十七法苑珠林卷第四十八 /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誡勖篇第四十八(此有六部) 述意部 誡馬部 誡學部 誡盜部 誡罪部 雜誡部
述意部第一
夫以立像表真化俗彜訓。寄指筌月出道常規。但以妄想倒情沿流固習。無思悛革隨業飄淪。是以涅槃經雲。爲善清升譬同爪土。爲惡沈滯喻等地塵。良由六賊俱至十使交纏。或比行廁畫瓶。或擬危城坯器。故將崩朽宅叁火常然。逃隱空聚五刀常逐。井河引喻。逼形器于刹那。屠肆牛羊。切性命于漏刻。亦如鼠入脂角。至窮何趣。況複五濁交橫四山常逼。而能安忍不生憂悔。所以大聖垂訓。法喻所歸止在誡約。身心無沿逸欲。鑒舉力勵專怔省過。但見臨死眼光失落。眷屬叢聚對顔難救。嗚呼洟泗慨彼沈淪。既屬斯苦何不自誡。過由我生改不藉他。猶有微善宅報在人。又逢遺法親見叁寶。脫生惡道對目莫知。由此悲痛無由怠墮矣
誡馬部第二
如中阿含經雲。時有調馬師。名曰只屍。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觀世間甚爲輕淺。猶如群羊。世間唯我堪能調馬狂逸惡馬。我作方便須臾令彼態病悉現。隨其態病方便調伏。佛告調馬師。聚落主。汝以幾種方便調伏于馬。馬師白佛言。有叁種法調伏惡馬。何等爲叁。一者柔軟。二者粗澀。叁者柔軟粗澀。佛告聚落主。汝以叁種方便調馬。猶不調者當如之何。馬師白佛。有不調者便當殺之。所以者何。莫令辱我。調馬師白佛言。世尊是無上調禦丈夫。爲以幾種方便調禦丈夫。佛告聚落主。我亦以叁種方便調禦丈夫。何等爲叁。一者一向柔軟。二者一向粗澀。叁者柔軟粗澀。佛告聚落主。所謂一向柔軟者。如汝所說。此是身善行。此是身善行報。此是口意善行。此是口意善行報。是名天。是名人。是名善趣化生。是名涅槃。是爲柔軟。第二一向粗澀者。如汝所說。是身惡行。是身惡行報是。口意善惡行。是口意惡行報。是名地獄。是名畜生。是名餓鬼。是名惡趣。是名墮惡趣。是名如來粗澀教也。第叁彼柔軟粗澀俱者。謂如來有時說身善行。有時說身善行報。有時說口意善行。有時說口意善行報。有時說身惡行。有時說身惡行報。有時說口意惡行。有時說口意惡行報。如是名天如是名人。如是名善趣。如是名涅槃。如是名地獄。如是名畜生餓鬼。如是名惡趣。如是名墮惡趣。是名如來柔軟粗澀教。調馬師白佛言。世尊。若以叁種方便調伏衆生。有不調者當如之何。佛告聚落主。亦當殺之。所以者何。莫令辱我。調馬師白佛言。若殺生者。于世尊法爲不清淨。世尊法中亦不殺生。而今言殺其義雲何。佛告聚落主。如來法中亦不殺生。然如來法中以叁種教授。不調伏者。不複與語。不教不誡。豈非死耶。調馬師白佛。實爾世尊。不複與語。永不教誡。真爲死也。以是之故。我從今日離諸惡不善業也。聞佛所說歡喜而去
又法句喻經雲。佛問象師。調象之法有幾。答曰。有叁。何謂爲叁。一者剛鈎鈎口著其羁靽。二者減食常令饑瘦。叁者捶杖加其楚痛。由鐵鈎鈎口故以製強口。由不與食飲故以製身犷。由加捶杖故以伏其心。佛告居士。吾亦有叁用調一切。亦以自調得至無爲。一者以至誠故製禦口患。二者以慈貞故伏身剛強。叁者以智慧故滅意癡蓋。持是叁事度脫一切離叁惡道
誡學部第叁
如增一阿含經雲。一偈之中便出生叁十七品及諸法義。迦葉問言。何等是。時尊者阿難便說此偈
諸惡莫作 諸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所以然者。諸惡莫作。戒具之禁清白之行。諸善奉行。心意清淨。自淨其意。除邪顛倒。是諸佛教。去愚惑想。雲何迦葉。戒清淨者。意豈不淨乎。清淨者。則不顛倒。以無顛倒愚惑想滅。諸叁十七道品果便得成就。以成道果。豈非諸法乎
誡盜部第四
如雜阿含經雲。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止一林中。時彼比丘有眼患。受師教雲。應嗅缽昙摩華。時彼比丘受師教已。往至缽昙摩池側。于池岸邊逆風而坐。隨風嗅香。時有天神主此池者。語比丘言。何以盜華。汝今便是盜香賊也
爾時比丘說偈答言
不壞亦不奪 遠住隨嗅香
汝今何故言 我是盜香賊
爾時天神複說偈言
不求而不舍 世間名爲賊
汝今人不與 而自一向取
是則名世間 真實盜香賊
時有一士夫。取彼藕根重負而去。爾時比丘爲彼天神而說偈言
如今彼士夫 斷截分陀利
拔根重負去 便是奸狡人
汝何故不遮 而言我盜香
如彼天神說偈答言
狂亂奸狡人 猶如乳母衣
何足加其言 且堪與汝語
袈裟汙不現 黑衣黑不汙
奸狡凶惡人 世間不與語
蠅腳汙素帛 明者小過現
如墨點珂貝 雖小悉皆現
時彼比丘複說偈言
善哉善哉說 以義安慰我
汝可常爲我 數數說斯偈
時彼天神複說偈言
我非汝買奴 亦非人與汝
何爲常隨汝 數數相告語
汝今當自知 彼彼饒益事
誡罪部第五
如閻羅王五使經雲。佛告諸比丘。人生世間。不孝父母。不敬沙門。不行仁義。不學經戒。不畏後世者。其人身死當墮地獄。主者持行白閻羅王言其過惡。此人不孝等種種諸過。無有福德。不恐畏死。唯王處罰。閻羅王常先安徐以忠正語。爲現五使者而問言。第一汝不見。世人始爲嬰兒。僵臥屎尿不能自護。口不知言不知好惡。汝見以不。人答已見。王言。汝自謂不如是。然人神從行終即有生。雖尚未見常當爲善自端叁業。柰何放心快志造過。人答。愚暗不知。王言。汝自愚癡縱意作惡。非是父母師長君天沙門道人等過也。罪自由汝。豈得不樂。今當受之。是爲閻王現第一天使也
第二閻王複問。子爲人時。天使次到。汝能覺不。人答不覺。王曰。汝不見世人年老發白齒墮羸瘦偻步低行起居任杖不。人答有是。王曰。汝謂獨免可得不老。凡人已生法皆老耄。常當爲善端身口心奉行經戒。柰何自恣。人答。愚癡故爾。王曰汝自以愚癡作惡。非是父母君天沙門道人過也。罪自由汝。豈得不樂。今當受之。是爲閻王現第二天使也
第叁閻王複問。子爲人時。豈不見世間男女身有疾病身體苦痛坐起不安命近憂促衆醫不療不。人答言有。王曰。汝可得不病耶。人生既老法皆當病。聞身強健當勉爲善奉行經戒端身口意。奈何自恣。人答。愚暗故爾。王曰。汝自以爲愚作惡。非關父母君天沙門道人過也。罪自由汝。豈得不樂。今當受之。是爲閻王現第叁天使也
第四閻王複問。子爲人時。豈不見世間諸死亡者。或藏其屍。或棄捐之。至于七日肌肉壞敗。狐狸百鳥皆就食之。凡人已死身惡腐爛。汝豈不見。人答言有。王曰。汝謂獨勉可得不死耶。凡人已生法皆當死。聞在世間常爲善事。敕身口意奉行經戒。奈何自恣。人答。愚暗故爾。王曰。汝自作惡。非是父母君天沙門道人過也。罪自由汝。豈得不樂。今當受之。是爲閻王現第四天使也
第五閻王複問。子爲人時。不見世間弊人惡子爲吏所捕取案罪所刑法加之。或斷手足。或劓耳鼻。或燒其形懸頭日炙。或屠割支解種種毒痛不。人答言有。王曰。汝謂爲惡獨可解耶。眼見世間罪福分明。何不守善敕身口意奉行經戒。雲何自快。人答。愚暗故爾。王曰。汝自用心作不忠正。非是父母君天沙門道人過也。今是殃罪。要當自受。是爲閻王現第五天使也
佛說經已。諸弟子等皆受教誡。各前作禮。歡喜奉行
雜誡部第六
大法句經偈雲(總十一誡)
誡信
士有信行 爲聖所譽 樂無爲者
一切縛解 比方世利 惠信爲明
是財上寶 家産非常 欲見諸真
樂聽講法 能舍悭妒 此之謂信
無信不習 好駁正言 如拙取水
掘泉揚泥 賢夫習智 樂仰清淨
如善取水 要冷不擾 信不染他
莫如斯載 如大象調 自調最勝
信財戒財 慚愧亦財 聞財施財
慧爲七財 生有此財 不問男女
終以不貪 賢者識真
誡死
所以非常 謂興衰法 夫生辄死
此滅爲樂 如河駛流 往而不返
人命如是 逝者不還 生者日夜
命自刀削 壽之消盡 如荥阱水
常者皆盡 高者亦墮 合會有離
生者有死 衆生相刻 以喪其命
隨行所墮 自受殃禍 雖壽百歲
亦死過去 爲老所厭 病倏至際
是日已過 命則隨減 如少水魚
斯有何樂 老則色衰 所病自壞
形敗腐朽 命終其然 是身何用
常漏臭處 爲病所困 有老死患
非有子恃 亦非父兄 爲死所迫
無親可怙 晝夜慢惰 老不止淫
有財不施 不受佛言 有此四蔽
爲自侵欺
誡殺
爲仁不殺 常能攝身 是處不死
所適無患 不殺爲仁 慎言守心
是處不死 所適無患 彼亂已整
守以慈仁 見怒能忍 是爲梵行
至誠安徐 口無粗言 不嗔彼所
是謂梵行 垂拱無爲 不害衆生
無所娆惱 是謂梵行 常以慈哀
淨如佛教 知足知止 是度生死
普愛賢美 哀加衆生 常行慈心
所適者安 晝夜念慈 心無克伐
不害衆生 是行無仇 臥安寤安
不見惡夢 天護人愛 不毒不兵
水火不喪 在所得利 死升梵天
受樂自然 仁無亂志 慈最可行
愍傷衆生 此福無量
誡意
惡言罵詈 憍倰篾人 興起是行
疾怨茲生 遜言順辭 尊敬于人
棄結忍惡 疾怨自滅 夫士之生
斧在口中 所以斬身 由其惡言
爭爲少利 如掩失財 從彼致诤
令意向惡 心爲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惡 罪苦自追 心爲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 福樂自隨
隨亂意行 拘愚入冥 自大無法
何解善言 隨正意行 開解清明
不爲嫉妒 敏達善言 愠于怨者
未常無怨 不愠自除 是道可宗
不好責彼 務自省身 如有知此
永滅無患
誡邪
以真爲僞 以僞爲真 是爲邪見
不得真利 知真爲真 見僞知僞
是爲正見 必得真利 壁屋不密
天雨則漏 意不思正 邪法爲穿
壁屋善密 雨則不漏 攝意惟正
邪匿不生 鄙夫染人 如近臭物
漸悉習非 不…
《法苑珠林四十九》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