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七十 ▪第3页
卷第六十八法苑珠林卷第六十九 /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名曰甘美。一種在舌根。名曰柔軟。一種在上龂。名曰往來。一種在胭。名爲嗽喉。兩種在瞳子。一名生。二名不熟。兩種在肩。一名垂。二名複垂。一種在臂。名爲住立。一種在手。名爲周旋。兩種在胸。一名額坑。二名曠普。一種在心。名爲班駁。一種在乳。名曰[孚*重]現。一種在臍。名爲匝繞。兩種在脅。一名爲月。二名月面。兩種在脊。一名月行。二名月貌。一種在背骨間。名爲安豐。一種在皮裏。名爲虎爪。兩種在肉。一名消膚。二名燒拊。四種在骨。一名爲甚毒。二名習毒。叁名細骨。四名雜毒。五種在髓一名殺害。二名無殺。叁名破壞。四名雜骸。五名白骨。兩種在腸。一名蜣螂。二蜣螂嘴。兩種在細腸。一名兒子。二名複子。一種在肝。名爲銀喍。一種在生藏。名曰忮收。一種在熟藏。名爲太息。一種在谷道。名爲重身。叁種在糞中。一名筋。二名目結。叁名目編發。兩種在尻。一名流下。二名重流。五種在脬。一名宗姓。二名惡族。叁名臥寤。四名而寤。五名護汁。一種在髀。名爲撾枝。一種在膝。名爲現傷。一種在[跳-兆+尃]。名爲鐵嘴。一種在足指。名爲燒然。一種在足心。名爲食皮。是爲八十種蟲。處在一身晝夜食體
其人身中。因風起病。有百一種。寒熱共合各有百一。凡合計之四百四病。在人身中。如木生火還自燒然。病亦如是。如木因體興反來危人。如身中蟲擾動不安。叁十六物。假名爲人。以爲蓋之诳惑凡愚。妄起愛念共相親附。智者視虛安可近之。譬如陶器終有破壞。此身虛僞會有夭壽。貴賤同迷至死不知。譬如大城四門失火從次燒之。乃到東門皆令灰燼。生老病死亦複如是
又瑜伽論雲。又于胎中經叁十八七日。此之胎藏一切支分皆悉具足。從此以後複經四日方乃出生。此說極滿足者。或經九月。或複過此。若唯經八月。此名圓滿。若經七月六月。不名圓滿。或複缺減。故法華經偈雲
受胎之微形 世世常增長
薄德少福人 衆苦所逼迫
故叁昧經雲。說身內火界漸增水界漸微。是故迦羅邏稠漸堅。乃至肉團。衆生由此薄福。從小至大。皆受其苦
又禅秘要經雲。人身叁分。臍爲中原。頭爲殿堂。額爲天門
又處胎經雲。人受胎時。初七日有四大。二七日展轉風吹向脅。乃至叁十八七日風名華。令向産門
又譬喻經雲。風[亭*支]水。水[亭*支]地。地[亭*支]火。強者爲男。弱者爲女。風水相[亭*支]爲男。地水相[亭*支]爲女
又解脫道論雲。人身地界。碎之爲塵。一斛二鬥
又增一經雲。一人身中骨有叁百二十。毛孔有九萬九千。筋脈各有五百。身蟲有八十戶
又五道受生經雲。兒生叁歲凡飲一百八十斛乳。除其胎中食血分。東弗于逮人飲一千八百斛乳。西拘耶尼人飲一萬八百斛乳。北郁單越人七日成身。初生之日置百路首。行人授指與[口*束]。所有不飲乳也(此之斛鬥是古小鬥。叁鬥當今一鬥。舊人身形姝大。不同今小。恐人怪多。故別疏記)
後報部第七
如婆沙論雲。有一屠兒。七生已來常屠不落叁塗。然生人天往來。此由七生已前曾施辟支一食福力故。令七生不墮惡道。然此人七生已來所作屠罪之業。過七生已次第受之。無有得脫。善惡俱爾(此是後報具如六道篇說)
又智度論雲。舍利弗雖複聰明。然非一切智。于佛智中譬如嬰兒。如阿婆檀那經中。佛在只桓住。晡時經行。舍利弗從佛經行。是時有鷹逐鴿。鴿飛來佛邊住。佛經行過之影覆鴿上。鴿身安隱。怖畏即除。不複作聲。後舍利弗影到。鴿便作聲顫怖如初。舍利弗白佛言。佛及我身俱無叁毒。以何因緣。佛影覆鴿。鴿便無聲不複恐怖。我影覆上鴿便作聲顫栗如故。佛言。汝叁毒習氣未盡。以是故汝影覆時恐怖不除
佛語舍利弗。汝觀此鴿。宿世因緣。幾世作鴿。舍利弗即時入宿命智叁昧。觀見此鴿。從鴿中來。乃至八萬大劫常作鴿身。過是已往不能複見。舍利弗從叁昧起。白佛言。是鴿八萬大劫中常作鴿身。過是已前不能複知。佛言。汝若不能盡知過去世。試觀未來世。此鴿何時當脫。舍利弗即入叁昧觀見。乃至八萬大劫亦未免鴿身。過是已往不複能知。不審此鴿何時當脫。佛告舍利弗。此鴿除諸聲聞辟支佛所知齊限。複于殑伽河沙等大劫中常作鴿身。罪訖得出。輪轉五道。中後得爲人。經五百世中乃得利根。是時有佛度無量阿僧祇衆生。然後入無余涅槃。遺法在世。是人作五戒優婆塞。從比丘聞贊佛功德。于是初發心願欲作佛。後于叁阿僧祇劫行六波羅蜜。十地具足得作佛。度無量衆生已而入涅槃。是時舍利弗向佛忏悔。白佛言。我于一鳥尚不能知其本末。何況諸結。我知佛智慧如是者。爲佛智慧故。甯入阿鼻地獄受無量劫苦。不以爲難
定報部第八
如佛說義足經雲。佛告梵志言。世有五事。不可得避。亦無脫者。何等爲五。一當耗減法。二當亡棄法。叁當病瘦法。四當老朽法。五當死去法。此之五法欲使不耗減。是不可得
又佛說四不可得經雲。佛與比丘及諸菩薩。明旦持缽。入舍衛城分衛。四輩皆從。諸天龍神各赍華香伎樂。追從于上。時佛道眼睹見。兄弟同産四人。遠家棄業。山處閑居。得五神通皆號仙人。宿對來至自知壽盡。悉欲避終。各各思議。吾等神足飛騰自恣。在所至到無所挂礙。今反當爲非常所得便危失身命。當造方便免斯患難。不可就也。于是一人則踴在空中。而自藏。形無常之對安知吾處。一人則入市中人鬧之處。廣大無量在中避命。無常之對趣得一人。何必求吾。一人則退入于大海。叁百叁十六萬裏。下不至底。上不至表。處于其中。無常之對何所求耶。一人則計。竊至大山無人之處。擘山兩解。入中還合。非常之對安知吾處。于時四人各各避命。竟不得脫。藏在空中者。便自墮地。猶果熟落。其在山中者。于彼喪已。禽獸所啖。在大海中者。則時夭命。魚鼈所食。入市中者。在于衆人而自終沒。于是世尊睹之如斯。謂此四人暗昧不達。欲舍宿對叁毒不除。不至叁達無極之慧。古今以來誰脫此患。佛則頌曰
雖欲藏在空 善處大海中
假使入諸山 而欲自翳形
欲求不死地 未曾可獲定
是故精進學 無身乃爲甯
佛告諸比丘。世有四事不可獲致。何等爲四。一曰年幼顔色炜烨發黑齒白。形貌光澤。氣力堅強。行步舉止。出入自遊。上車乘馬。衆人瞻戴。莫不愛敬。一旦忽耄。頭白齒落。面皺皮緩。體重拄杖。短氣呻吟。欲使常少不至老者。終不可得
二謂身體強健骨髓實盛行步無雙。飲食自恣。莊飾頭首。謂爲無比。張弓撚矢。把執兵杖。有所危害。不省曲直。罵詈沖口。謂爲豪強。自計吾我。無有衰耗。疾病卒至。伏之著床。不能動搖。身痛如榜。耳鼻口目。不聞聲香美味細滑。坐起須人汙露自出。身臥其上。衆患難喻。假使欲免常安無病。終不可得
叁謂欲求長壽。在世無極。得免于病死。命既甚短。懷萬歲慮。壽少憂多。不察非常。五欲自恣。放心逸意。殺盜淫亂。兩舌惡口。妄言绮語。貪嫉邪見。不孝父母。不順師友。輕易尊長。反逆無道。悕望豪富。謂可永存。譏謗聖道。以邪無雙。噓天獨步。慕于世榮。不識天地表裏所由。不別四大因緣合成。猶如幻師。不了古今所興之世。不受化導。不知生所從來死之所歸。心存天地。謂是吾許。非常對至。如風吹雲。冀念長生。命忽然終。不得自在。欲使不爾。終不可得也
四謂父母兄弟室家親族。朋友知識。恩愛榮樂。財物富貴。官爵俸祿。騎乘遊觀。妻妾子息。以自驕恣。飲食快意。兒客仆使。趨行绮視。顧影而步。輕蔑衆人。計己無雙。奴客庸罵。獸類畜生。出入自在。無有期度。不察前後。謂其眷屬。從使之衆。意可常得。宿對卒至。如湯消雪。心乃懷懼。請求濟患。安得如願。呼噏命斷。魂神獨逝。父母兄弟。妻子親族。朋友知識。恩愛眷屬。皆自獨留。官爵財物。仆從各散。馳走如星。欲求不死。終不可得也
佛告比丘。古今以來。天地成立。無免此苦。四難之患。以斯四苦。佛興于世
不定部第九
如十住毗婆沙論雲。善知不定法者。諸法未生。未可分別。如佛分別業經中說。佛告阿難。有人身行善業。口行善業。意行善業。是人命終而墮地獄。有人身行惡業。口行惡業。意行惡業。是人命終而生天上。阿難白佛言。何故如是。佛言。是人先世罪福因緣已熟。今世罪福因緣未熟。或臨命終。正見邪見。善惡心起。垂終之心。其力大故
又增一阿含經雲。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有四人出現于世。雲何爲四。或有人先苦而後樂。或有人先樂而後苦。或有人先苦而後苦。或有人先樂而後樂。雲何有人先苦而後樂。或有人生卑賤家。衣食不充。然無邪見。以知昔日施德之報感得富貴之家。不作施德常值貧賤無有衣食。便向忏悔改往所作。所有遺余與人等分。若生人中多財饒寶無所乏短。是謂此人先苦後樂。何等人先樂而後苦。或有人生豪族家衣食充足。然彼人常懷邪見。與邊見共相應。後生地獄中。若得作人在貧窮家。無有衣食。是謂此人先樂後苦。何等人先苦而後苦。或有人先生貧賤家。衣食不充。然懷邪見。與邊見共相應。後生地獄。若生人中極爲貧賤。衣食不充。是謂先苦而後苦。何等人先樂而後樂。或有人先生富貴家。多財饒寶。敬重叁尊。常行惠施。後生人天。常受富貴。多饒財寶。是謂此人先樂而後樂。爾時佛告比丘曰。或有衆生先苦後樂。或有先樂後苦。或先苦後亦苦。或有先樂後亦樂。若人壽百歲。正可十十耳。或百歲之中作諸功德。或百歲之中造諸惡業。彼于異時。或冬受樂夏受苦。或少時作福長時作罪。後生之時。少時受福。長時受罪。若複少時作罪長時作福。後生之時。少時受罪。長時受樂。或少時作罪長複作罪。彼人後生之時。先苦後亦苦。若複少時作福長複作福。彼于後生之時。先樂後亦樂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人出現于世。雲何爲四。或有人身樂心不樂。或有人心樂身不樂。或有人身心俱樂。或有人身心俱不樂。何等人身樂心不樂。是作福凡夫人。于四事供養。衣被飲食臥具醫藥。無所乏短。但不免叁惡道苦。是謂身樂心不樂。何等人心樂身不樂。所謂阿羅漢不作功德。于四事供養之中不能自辦。但免叁惡道苦。是謂心樂身不樂。何等人身心俱不樂。所謂凡夫之人。不作功德。不得四事供養。複不免叁惡道苦。是謂身心俱不樂。何等人身心俱樂。所謂作功德阿羅漢。四事供養無所乏短。複免叁惡道苦。是謂身心俱樂
善報部第十
如彌勒菩薩所問經論雲。問雲何布施果報。答曰。略說布施有一種果。所謂受用果。受用果複有二種果。所謂現在受果。未來受果。複有叁種果。即此二種複加般若。複有四種果。何謂四種。一有果而無用。二有用而無果。叁有果亦有用。四無果亦無用。初有果而無用者。謂不至心施。不自手施。輕心布施。彼如是施。雖得無量種種果報。而不能受用。如舍衛天主雖得無量種種珍寶而不能受用。二有用而無果者。謂自不施。見他行施起隨喜心。以是義故。雖得受用而自無果。如天子物一切沙門婆羅門等雖得衣食及以受用而自無果。又如轉輪聖王四兵。雖得衣食而不得果。叁有果亦有用者。謂至心施。不輕心施。如樹提伽諸長者等。四無果亦無用者。謂布施已用即滅盡。或爲出世聖道障故。猶如遠離煩惱聖人。複有五種果。謂得命色力樂辯等。因命得命。是故施食即得施命。以是因緣後得長命。如是施色施力施樂施辯才等。皆亦如是
複有五種勝果。所謂施與父母病人法師菩薩得勝果報。父母恩養生長身命。是故施者。得勝果報。又病人者。孤獨可愍。以是義故。起慈悲心。施病人者。得勝果報。又說法者。能生法身。增長法身。永導善惡。平正非平正。顛倒非顛倒。是故施者。得勝果報。又諸菩薩悉能攝取利益衆生。起慈悲心以攝取叁寶不斷絕因。以是義故。施菩薩者。得勝果報(以菩薩發心勇猛悲願力大不同余福其心陜劣也)
又增一阿含經雲。世尊告諸比丘。今當說四梵之福。雲何爲四。一若有信善男子善女人。未曾起偷婆處。于中能起。第二補治故寺。第叁和合聖衆。第四若多薩阿竭初轉法輪時。諸天世人勸請轉法輪。是謂四種受梵之福。比丘白世尊曰。梵天之福竟爲多少。世尊告曰。閻浮裏地。其中衆生所有功德。正與一輪王功德等。閻浮地人及一輪王之德。與瞿耶尼一人功德等。其閻浮裏地及瞿耶尼二方之福。故不如彼弗于逮一人之福。其叁方人福。不如郁單越一人之福。其四天下人福。不如四天王之福。乃至四天下人福。及六欲天福。不如一梵天王之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求其福者。此是其量也
又中阿含經雲。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能受持七種法者。得生帝釋處。即說偈言
供養于父母 及家之尊長
柔和恭遜辭 離粗言兩舌
調伏悭吝心 常修真實語
彼叁十叁天 見行七法者
鹹各作是言 當來生此天
又雜寶藏經偈
福業如果熟 不以神祀得
人乘持戒車 後生至天上
定知如燈滅 得至于無爲
一切由行得 求天何所爲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法苑珠林》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32】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