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九十 ▪第4页
卷第八十八法苑珠林卷第八十九 /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彼所見聞 如意受安樂
衆生界若盡 心可緣界盡
願我淨心內 佛出無休廢
隨喜部第九
竊惟我所修 施等諸善根
皆從法界流 是諸佛所行
計我愚且鄙 常應沒諸惡
何其年將暮 得發施等心
自慶希所得 踴躍無有量
因見諸衆生 修行凡夫善
乃至一彈指 我心悉隨喜
況諸大菩薩 成諸波羅蜜
滿足諸地道 而當不忻慕
是故我慶悅 稽首諸法藏
回向部第十
罪中之大罪 惡中之大惡
于諸衆生內 其唯我一人
自非諸佛力 及衆生善根
以自所作業 望消己罪者
會無如之何 是以隨所作
一切諸善根 不敢私自許
盡回施衆生 即複爲衆生
持彼所施善 回向大菩提
令究竟解脫 彼既成佛已
各以自在力 皆共攝受我
使行菩提道 令佛入境界
故我于衆生 最後成正覺
所以淨身心 頂禮大回向
發願部第十一(初有十大願。出攝論文自下諸願。並是人述耳)
一供養願。願供養勝緣福田師法主
二受持願。願受持勝妙正法
叁轉法輪願。願于大集中轉未曾有法輪
四修行願。願如說修行一切菩薩正行
五成熟願。願成熟此器世界衆生叁乘善根
六承事願。願往諸佛土常見諸佛常得敬事聽受正法
七淨土願。願清淨自土安立正法及能修行衆生
八不離願。願于一切生處常不離諸佛菩薩得同意行
九利益願。願于一切生處常作利益衆生事無有空過
十正覺願。願與一切衆生同得無上菩提常作佛事
願我作大地 廣長無限量
爲諸衆生等 作真歸依處
凡有受用者 成就對治道
滅諸妄想識 生長菩提心
甚深無障礙 受用不可盡
願我作大水 具足八功德
唯洗衆生心 煩惱諸垢穢
悉令畢竟淨 滿足佛菩提
願我作大火 日月諸星光
燒竭寒冰獄 普照闇冥國
于彼諸衆生 救攝無有余
悉令得見道 解脫一切過
願我作大風 微密滿虛空
諸有熱惱處 扇之以清涼
惔然受安樂 願我作虛空
寂然無障礙 攝受諸衆生
一切無有余 其有受用者
皆得二無我 以空叁昧樂
而共相娛樂 願作藥樹王
遍覆衆生界 見聞及服藥
除病消衆毒 毒消病已除
煩惱亦皆無 次以真如味
充滿佛法身 願我作飲食
色香美味具 于諸衆生前
一切皆示現 隨其所味樂
一切皆滿足 至于生死際
是食爾乃消 願我作衣服
輕軟色微妙 小大隨形量
溫涼稱物情 等心施衆生
決定無有余 令彼心清淨
具足妙莊嚴
願我先世及以今身所種善根。以此善根施與一切無邊衆生。悉共回向無上菩提。令我此願念念增長。世世所生常系在心終不忘失。常爲陀羅尼之所守護也
優劣部第十二
惟居家持戒凡有四種。一曰下。二曰中。叁曰上。四曰上上。若爲現樂怖畏惡名。或爲家法助隨他意。或避苦役求離諸難。是爲下人持戒。若爲世間福樂堅持禁戒。是爲中人持戒。若爲諸法無常欲求離苦無爲常樂涅槃。是爲上人持戒。若爲憐愍衆生。專求佛道了知諸法。深觀實相不畏惡道規招勝樂。是爲上上人持戒。故智度論雲。下持戒者生人中。中持戒者生六欲天中。上持戒者行四禅四空定。生無色清淨天中。又下清淨。持戒得羅漢道。中清淨持戒得辟支佛道。上清淨持戒得佛道。又正法念經雲。若畏師持戒名下持戒。非畏師持戒名中持戒。畏惡道持戒是名上持戒
受舍部第十叁
如大乘菩薩戒有叁種。謂前叁聚淨戒是也。此戒受已謂與心俱。心無後際故戒不失。又善戒經雲。有二因緣失菩薩戒。一退菩薩心。二得增上惡心。離是二緣乃至舍身他世地獄畜生。終不失戒。後若更受不名新得。名爲開示瑩淨故長也
又優婆塞五戒威儀經雲。諸大德一心谛聽。我今欲說叁世諸佛菩薩成就利益一切衆生功德戒。如是住菩薩戒者。即是前四波羅夷。若有犯者。不名菩薩。現身不能莊嚴菩提。又複不能令心寂靜。是似菩薩非實菩薩。犯有叁種。有軟中上。若軟中心犯。是不名失。若是增上心犯。是名爲失。何者是上。若犯上四。數數樂犯。心無慚恥。不自悔責。是名上犯。菩薩雖犯于上四事。不即永失。不同比丘犯于四重即爲永失。菩薩不爾。何以故。比丘犯四更無受路。菩薩雖犯脫可更受。是故不同。若依小乘戒有四種。一在家五戒八戒。二出家十戒二百五十戒。此之四種。一受得已謂與形俱身存戒在。身謝戒亡。故短大乘戒也。依毗昙論雲。別解脫戒舍有四種。一作法舍。二命終舍。叁斷善根舍。四二形生舍
又薩婆多論雲。若受齋戒已。遇惡因緣。逼欲舍戒者。不必要從出家人邊舍。趣得一人即成舍。述曰。若有犯戒難緣逼其犯者。甯可舍。卻爲之後時無過。故論雲。若五戒中犯一重戒。不成受八戒。若八戒中犯一重戒。不成出家受十戒。乃至具戒亦爾。所言四重者。謂盜滿五錢成重。非處行淫。殺人自稱得聖。隨犯一戒。即名犯重。于戒律中無忏悔法。若依方等大乘經等。方開受忏。亦有諸師不許。向優婆塞等說四重者。恐成誤錯。若不許者。何故欲受戒前展轉遣問。若舍時隨對一人前舍。並得無問道俗皆成
問曰。受時所以要對出家人前成受。舍時對白衣亦得
答曰。受戒欲似登山采寶。所以稍難。舍戒欲似下阪棄珠。所以甚易
故四分律雲。若有舍戒者。于佛法爲死。受生則難。趣死極易。舍時應雲
大德一心念。我先受得五戒爲優婆(塞夷)今對大德舍卻作在家白衣(一說便成八戒亦然)後若好心發時。欲更受戒應先忏前罪。後受亦得
頌曰
大慈振法鼓 開寤無明聾
爐冶心穢垢 防非如利鋒
護鵝不惜命 守草養生同
五篇遮輕重 七聚蕩心胸
晨朝宣寶偈 夕夜虔誠恭
近未出苦海 遠念法身蹤
七支淨叁業 五分滿金容
各願堅固戒 淨土得相逢
感應緣(略引十驗) 齊沙門上統 晉沙門慧永 晉沙門法安 晉沙門昙邕 宋沙門法度 梁沙門智順 隋沙門淨業 隋沙門靈幹 唐居士張法義 唐居士夏侯均
齊上統師傳雲。漢明初感摩騰法蘭唯有二人初來至此。不得受具。但與道俗。剃發被服缦條。唯受五戒十戒而已。伏惟。如來出世八年始興羯磨。震旦在白木條東二萬七千裏。開持律五人得授大戒。自後至漢第十桓帝。一百余年內猶用叁歸五戒十戒。疊相傳授。桓帝已後北天竺國有五西僧。來到漢地。與大僧受具足戒。一名支法領。二名支謙。叁名竺法護。四名竺道生。五名支婁谶。其時大律未有。支法領口誦出戒本一卷羯磨本一卷。在此流行。今時名舊羯磨。後到魏皇初叁年。昙摩迦羅又譯出戒律。後至元孝文世。有光律師。驗舊羯磨及以戒本。文有加減多少不足。依大律本次第刪集。現世流行。號爲新羯磨。于時尼衆來求受戒。支法領曰。如律所明。唯開邊地五人僧受具戒。不論尼衆。是時尼等辭退而還。泣淚如雨不能自勝。後到漢末魏初。東竺國有二比丘尼。來到長安。見比丘尼衆。問曰。汝誰邊受戒。尼衆答曰。我到大僧所受五戒十戒而已。二尼歎曰。邊地尼等悉未有具。爲還本國化得一十五人來。叁人在雪山凍死。二人墮黑澗死。余到此土。唯有十人在此。諸尼悉赴京師。與授具戒。後到吳地亦與彼尼受具訖已。西尼思憶本鄉。即附舶南海而還。及至上船唯有七人。叁人命終。來去經途十七余年。後至魏文帝叁年。內敕設無遮大會。魏帝敕問此土僧尼得戒源由。有何靈驗。諸大德等鹹皆不答。于時即有比丘。請向西國問聖人得戒源由。發足長安到于天竺。見一羅漢啓白振旦僧尼得戒以不。羅漢答曰。我是小聖不知得不。汝在此住。吾爲汝上兜率奉問彌勒世尊得不來報。即便入定向兜率天。具問前事。彌勒答曰。僧尼並得戒訖。仍請靈驗。彌勒即取金華雲若邊地僧尼得戒。願金華入羅漢手掌。不得莫入。發願既訖。將華按手。其華入掌中。高一尺影現。彌勒語曰。汝到振旦比丘所。亦當如我此法。羅漢下來。如彌勒法。以華按比丘手。即入掌中。高一尺影現。瑞應既征。其時即有遠方道俗。來相欽仰。求受叁歸五戒。乃有無數。即號爲華手比丘。當去之時有一十八人。自余慕住西國。或有冒涉流沙風寒命過。唯有華手比丘獨還漢地。當本去日有迦毗羅神現身。語華手曰。道路懸遠多諸崄難。弟子送師至彼來往清吉。未到之間。魏文帝殿前有金華空中現。文帝問太史曰。有何雙怪。太史答曰。西域正法欲來到此。不盈一月。華手比丘掌中金華來到此土。初至之日空裏金華即滅不現。大瑞既征。故戒福永傳也
晉廬山有釋慧永。姓潘河內人也。貞素自然清心克己。言常含笑語不傷物。耽好經典善于講說。蔬食布衣卒以終歲。樂住廬山與遠同止。又別立一茅室于嶺上。每欲禅思辄往居焉。時有至房者。並聞殊香之氣。永屋中常有一虎。人或畏者。辄驅令上山。人去後還複馴伏。永嘗出邑博晚還山。至烏橋。烏橋營主醉騎馬當道。遮永不聽去。日時向晚。永以杖遙指馬。馬即驚走。營主倒地。永捧慰還。因爾致疾。明晨往寺。向永悔過。永曰。非貧道本意。恐戒神爲耳。白黑聞知歸心者衆矣。至晉義熙十年遇疾危笃。而專謹戒律執志逾勤。雖沈痾苦。而顔色怡悅。未盡少時忽斂衣合掌求屣欲起。如有所見。衆鹹驚問。答雲。佛來。言終而卒。春秋八十有叁。道俗在山。鹹聞異香。七日乃歇
晉新陽縣有釋法安。一名慈欽。未詳何許人。是遠公之弟子。善持戒行。講說衆經。兼習禅業。于晉義熙年中。新陽縣虎災。縣有大社。樹下築神廟。左右居民以百數。人遭虎死者。夕有一兩。安嘗遊其縣。暮投此村。民以畏虎早閉門闾。安徑之樹下。通夜坐禅。向曉聞虎負人而至投之樹北。見安如喜如驚。跳伏安前。安爲說法受戒。虎踞地不動。有頃而去。旦村人追虎至樹下。見安大驚。謂是神人。遂傳之一縣。士庶宗奉。虎災由此而息。因改神廟留安立寺。左右田園皆舍爲衆業。後欲作畫像須銅青。困不…
《法苑珠林九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