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諸經要集》

「事彙部·外教部·目錄部」經文2123卷54頁碼:P0001
唐 道世集

  《諸經要集》六 ▪第2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行梵行

  已離一切法  是名爲長老 

  是諸沙彌複作是念。我等不應坐觀檀越量僧好惡。即說偈言

  贊歎呵罵中  我等心雖一

  是人毀佛法  不應不教誨

  當疾到其舍  以法教語之

  我等不度者  是則爲棄物 

  即時諸沙彌。自變其身皆成老年

  鬓發白如雪  秀眉垂覆眼

  皮皺如波浪  其脊曲如弓

  兩手負杖行  次第而受請

  舉身皆振掉  行止不自安

  譬如白楊樹  隨風而動搖

  檀越見此輩  歡喜延入坐

  坐已須臾頃  還複年少形

  檀越驚怖言  如是耆老相

  還變成小身  如服還年藥

  是事何由然 

  諸沙彌言。汝莫生疑。平量是事。甚可傷愍。故現是化。汝當深識之。聖衆不可量。如說偈曰

  譬如以蚊嘴  猶可測海底

  一切天與人  無能量僧者

  僧以功德貴  猶尚不分別

  而汝以年歲  稱量諸大德

  大小生于智  不在于老少

  有智勤精進  雖少而是老

  懈怠無智慧  雖老而是少

  汝今平量僧  是則爲大失 

  如欲以一指測知大海底。爲智者之所笑。汝不聞佛說。四事雖小而不可輕。太子雖小當爲國王。是不可輕。蛇子雖小毒能殺人。亦不可輕。小火雖微能燒山野。亦不可輕。沙彌雖小得聖神通。最不可輕。檀越聞是事已見是神通。身驚毛豎。合手向諸沙彌言。諸聖人等。我今忏悔。我是凡夫心常懷罪。今欲請問。于佛僧寶中信心清淨。何者福勝。答言我等初不見佛僧寶中有增減。何以故。如佛一時入舍婆提城乞食。有婆羅門。姓婆羅埵逝。佛數數到其家乞食。心作是念。是沙門何以來數數。如負其債。佛時說偈言

  時雨數數墮  五谷數數成

  數數修福業  數數受果報

  數數受生法  故受數數死

  聖法數數成  誰數數生死 

  婆羅門聞是偈已。大聖具知我心慚愧。取缽入舍盛滿美食。以奉上佛。佛不受作是言。我爲說偈故得此食。我不食也。婆羅門言。是食當與誰。佛言。我不見天及人能消是食者。汝持安置小草地若無蟲水中。即如佛教。持食著無蟲水中。水即大沸煙火俱出。如投大熱鐵。婆羅門見已驚怖言。未曾有也。乃至食中神力如是。禮佛忏悔。乞出家受戒。漸漸斷結得阿羅漢道。後摩诃憍昙彌。以金色上下寶衣奉佛。佛勸施僧。能消能受。故知佛寶僧寶福無多少。故說偈言

  若人愛敬佛  亦當愛敬僧

  不當有分別  同皆爲寶故 

  又法句喻經。世尊說偈雲

  人道念有意  無食自知少

  從是痛用薄  節消而保壽 

  又十誦律雲。時王舍城中有居士。名屍利仇多。大富多財。是外道弟子。此人每疑。沙門瞿昙有一切智不。行到佛所白言。沙門瞿昙。明日我舍食。佛以彼應度故。默然受請。時居士到舍門外。開作大火坑。令火無煙焰。以沙覆上。即入舍敷不織坐床。又以毒和食。心生口言。瞿昙若是一切智人。當知此事。若非一切智人。當墮此坑及中毒死。遣使白佛言。飲食已辦。佛語阿難。令諸比丘。皆不得先佛前行。時佛前行。比丘後入。屍利仇多舍火坑。佛變作蓮華池。滿中淨水。既甘而冷。佛與僧皆行花葉上入舍。坐不織床。變令成織。佛告屍利。當除心中疑。我實是一切智人。居士見二神力。信心即生尊重于佛。叉手白佛言。此食毒藥。不堪佛食。佛言。但施此食。僧不得病。佛告阿難。僧中宣令。未唱等供一不得食。是佛咒願。淫欲嗔恚愚癡。是世界中毒。佛有實法。除一切毒。以是實語故。毒皆得除。食即清淨。衆僧飽滿竟。居士于佛前坐聽。即于坐處得法眼淨。佛還已集僧告言。從今不得在佛前行。及和上師僧上座前行。未唱等供不得食也。又摩德勒伽論雲。衆僧行食時。上座應語一切平等。與使唱僧跋。然後俱食(此雲等供是)

  聖僧緣第四

  自大覺泥洹。法歸衆聖。開士應真。導揚末教。並飛化衆刹。隨緣攝誘。見殊則同室天隔應合則異境對顔。宋泰始之末。正勝寺釋法願。正喜寺釋法鏡等。始圖畫聖僧。別坐標擬。迄至唐初。亟降靈瑞。或足趾顯露。半現于床間。或植杖遺迹。印陷于平地。所以梁帝。聞而贊悅。敬心翹仰。家國休感。必祈齋供。到永明八年。帝躬弗愈。雖和鵲薦術。而茵枕猶滯。乃結心發誓。歸命聖僧。敕于延昌殿內。七日祈請。供飯諸佛及衆聖賢。齋室嚴峻。輕塵不動。七日將滿。方感靈應。乃有天香妙氣。洞鼻徹心。映蔽熏爐。無複芳勢。又足影屣迹。布滿堂中。振錫清越。響發牖外。睹蹤聞香。皆肅然魄聳。時有徐光顯等十有余人。鹹同見聞。登共奏啓。于是齋坐既畢。而禦膳康複。所以遍朝歸依明驗神應。其後徐光顯等。道俗數人。設齋奉請。並有征瑞。聖人通感。不可備載

  如昔有樹提伽長者。造栴檀缽。著絡囊中。懸高象牙杙上。作是言。若沙門婆羅門。不以梯杖能得者。即與之。諸內外道。知欲現神通。皆挑頭而去。賓頭盧聞是事。問目連言。實爾不。答言。實爾。汝師子吼中第一。便往取之。其目連懼佛教不肯取。賓頭盧即往其舍入禅定。便于坐上。伸手取缽。依四分律。當時坐于方石。縱廣極大。逐身飛空。得缽已還去。佛聞呵雲。比丘爲外道缽。而于未受戒人前。現神通力。從今盡形擯汝。不得住閻浮提。于是賓頭盧。如佛教敕。往西瞿耶尼。教化四衆。廣宣佛法。閻浮提四部弟子。思見賓頭盧。白佛。佛聽還座。現神足故。不聽涅槃。敕令爲末世四部衆作福田。其亦自誓。叁天下有請悉赴。又阿育王經。海意比丘。從镬乘空。爲王說偈雲

  汝身同人身  汝力過人力

  應令我知之  爲汝作神力 

  王發心。請四方僧。說偈雲

  有諸阿羅漢  當來攝受我

  我請阿羅漢  當悉來此處 

  故依請賓頭盧經雲。如天竺優婆塞國王長者。若設一切會者。常請賓頭盧頗羅惰誓阿羅漢。賓頭盧者字也。頗羅惰者姓也。其人爲樹提長者。現神足故。佛遏之不聽涅槃。敕令末法四部衆生作福田。請時于靜處燒香禮拜。向天竺摩梨山。至心稱名言。大德賓頭盧頗羅惰誓。受佛教敕。爲末法人作福田。願受我請。于此處食。若新作屋舍。亦應請之。願受我請。于此舍床敷上宿。若普請衆僧澡浴時。亦應請之言。受我請于此洗浴。及末明前。具香湯灰水澡豆楊枝香油。調和冷暖。如人浴法。開戶請入。然後閉戶。如人浴訖頃。衆僧乃入。凡欲會食澡浴。要一切諸僧。至心求解脫。不疑不昧。信心清淨。然後可屈。近世有一長者。聞說賓頭盧大阿羅漢受佛教敕爲末法人作福田。即如法施設大會。至心請賓頭盧氍[叟*毛]下遍敷好華。欲以驗之。大衆食訖。發氍[叟*毛]華皆萎黃。懊惱自責。不知過所從來。更複精竭。審問經師。重設大會。如前布華。亦複皆萎。複更傾竭。盡家財産。複作大會猶亦如前。懊惱自責。更請百余法師。求請所失。忏謝罪過。如向上座一人。年老。四布悔其愆咎。上座告之。汝叁會請我。我皆受請。汝自使奴門中見遮。以我年老衣服弊壞。謂是被擯。賴提沙門。不肯見前。我以汝請欲強入。汝奴以杖打我頭破。額右角瘡是。汝自爲之。何所懊惱。言已不現。長者乃知是賓頭盧。自爾已來。諸人設福。皆不敢複遮門。若得賓頭盧來。其坐處華即不萎黃。若新立房舍床榻。欲請賓頭盧時。皆當香湯灑地。然香油燈。新床新缛。缛上奮綿敷之。以白練覆上。初夜如法請之。還閉房戶。慎勿輕慢窺看。皆各至心信其必來。精誠感徹無不至也。來則缛上現有臥處。浴室亦現用湯水處。受大會請時。或在上座。或在中坐。或在下坐。現作隨處僧形。人求其異終不可得。去後見坐處華不萎。乃知之矣。述曰。今見齋家。多不依法但逐人情安置凡人。全不憂佛及聖僧座。如前經所說。施主先須預掃灑佛堂。及安置聖僧坐處。洗浴潔身。燒上名香。懸缯幡蓋。散衆雜華。手執香爐。盡誠敬仰。奉請叁寶及以聖僧。十方法界一切聖凡。亦皆普請。受弟子請。降屈聖儀。來臨住宅。合家大小。並共虔誠。預前七日已來。發此重心。若是貧家。無好香華。複無安置之處。然須臨時斟酌。未坐前先上好處。安置佛座。掃灑如法。其次好處。安置聖僧座。敷設軟物新白淨者。布綿在上。若施主心重有感。食訖候看。似人坐處。即知報身來赴。若無相現。但化身來。若全輕慢。報化俱不至。其座不得彩畫錦绮绫羅金銀雜飾及散華置上。雖是羅漢。然共凡僧。同受二百五十別解脫戒。所以不受雜彩金銀等物。若是諸佛菩薩大乘之人。非局出家相者。所以得受種種供養。安聖僧座。及以獻食。亦不得越過尺六高處安置。尺六已下。如法僧座則得。亦不得作素形聖僧在座安置。傥報身自來。豈可推卻素像而坐。亦不得在寺將常住僧器盛食。恐報身來。不可觸僧淨器而食。若用缽盂及俗盤器獻者。即通化報。最爲如法。若有聖僧錢還入聖僧用。將買缽盂匙箸銅碗手巾。及將買上好槃器。背上書題記之余人不敢雜用。日別隨家常食。每旦及午。盛食常獻佛及僧。豈非好事。更有余錢。買取一胡床及一食單。食訖澡豆淨洗。置胡床上。以油帊覆之。日別如是。表供養叁寶心。常不絕大得功德。若多得錢。即如西國寺法。及俗人舍。空靜上處。爲聖僧造房堂。隨四時冬夏安物供養。若在夏內。堂內日別敷好淨席。儭身單敷。銅盆銅瓶。澡豆淨巾。若至午前並獻飯食。夜中然燈燒香。隨心量力。如法供養。若至冬寒。安被厚氈炭火。湯水燈明隨時供養。縱有余長聖僧錢財。不得將入別僧。乃至常住僧用。亦不得入佛法用。亦不得別作聖僧形。數見有人索聖僧錢。彩畫佛形。及四壁畫聖僧迦葉阿難等形。以賓頭盧羅漢聖人現在不入涅槃。既不得聖僧囑授進止。豈得互用浪將別入。若己用者。並須倍還。不還得罪。故四分律雲。許此處不得。異處得罪(如似己物他人不問己身余人辄將作別用豈可得不)。上來所述。並依經律聖意錄之。不得不行。叁寶物重不得互用。恐差之毫毛失之千裏。誠言不虛。省己用之。故梁武帝時。漢國大德英儒。共請西域叁藏。纂集聖僧法用。翻出五卷。如前所述。略亦同之

  施食緣第五

  如增一阿含…

《諸經要集六》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