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諸經要集》

「事彙部·外教部·目錄部」經文2123卷54頁碼:P0001
唐 道世集

  《諸經要集》十 ▪第4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又亦不得出貴收賤與世爭利。又亦不得爲于飲食及僧因緣。使諸衆生墮叁惡道。應須勸引安善法中令比丘衆真信叁寶。攝諸衆生乃至父母。令得安隱置叁解脫

  又十輪經雲。若有四方僧物資生雜物等。持戒破戒如是人等。悉不與之。以是因緣。命終已後。皆墮阿鼻地獄

  慎禍緣第叁

  如舊雜譬喻經雲。昔有一國五谷熟成。人民安甯無有疾病。晝夜伎樂人無憂惱。王問群臣。我聞天下有禍何類。答曰臣亦不見。王便使一臣。至于鄰國求覓禍之神則化作一人。于市中賣之。狀類如豬。持鐵鎖系縛賣之。臣問此名何等。答曰禍母。臣曰賣不。答曰賣。問曰索幾錢。答曰千萬。問曰此食何等。答曰食針一升。既買得已。臣使家家發求覓針。如是人民兩兩叁叁。相逢求針。使諸郡縣處處擾亂。百姓所在之處患毒無聊。臣白王曰。雖得禍母致使民亂。男女失業。欲殺棄之。未審許不。王言大善。便于城外將殺。刺便不入。斫則不傷。割而不死。積薪燒之。身赤如火。便走出去。過裏燒裏。過市燒市。入城燒城。入國燒國。擾亂人民。饑餓困苦。坐由厭樂買禍所致苦也。此喻女色欲火所燒。男子貪毒至死不知苦也

  慎境緣第四

  如正法念經。孔雀菩薩告諸天衆。若有比丘。畏于惡名則離諸過。所謂不入女人戲笑之處。不入酒肆。不近沽酒。不與共語。不近嗜酒人。亦不與語。不近賊人。不近先作大惡之人。不近好鬥之人。不近陰惡懷毒人。不近無恒數舍道人。不近博戲人。不近伎樂人。不近小兒。不近系縛女色人。不近輕躁人。不近不護口人。不近貪人。不近販賣欺诳人。不近巧僞市道世所惡賤人。不近掘河池人。不近黃門女人同路一步。不近調象人。不近魁脍人。不近調馬人。不近斷見人。不近無戒人。如是惡人不應親近。近如是人必與同行。是故比丘當畏惡名。不應與此不淨業人。同路行于一足之地。而說頌曰

  若人近不善  則爲不善人

  是故應離惡  莫行不善業

  隨近何等人  數數相親近

  近故同其行  或善或不善

  一切人求善  當近于善人

  如是能得樂  善則非苦因

  近善增功德  近惡增尤甚

  功德及惡相  今如是略說

  若近于善人  則得善名稱

  若近不善人  令人速輕賤

  常應親善人  遠離于惡友

  以近善人故  能舍諸惡業 

  又雜阿含經雲。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木杵常用不止日夜消減。如是比丘。從本已來不閉根門。食不知量。初夜後夜。不勤覺悟修習善法。當知是輩。終日捐減不增善法。如彼木杵。又自愛經雲。佛言夫人處世。心懷毒念。口施毒言。身行毒業。斯叁出于心身口。唱成其惡以加衆生。衆生被毒即結怨恨。誓心欲報。或現世獲。或身終後魄靈升天即下報之。人中畜生鬼神太山。更相克賊。皆由宿命。非空生也。佛說偈言

  心爲法心  心尊心中  使心非愚

  即言即行  罪苦自追  車轹乎轍

  心爲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

  即言即行  福樂自追  如影隨形 

  又舊雜譬喻經雲。昔有鼈遭遇枯旱。湖澤幹竭。不自致有食之池。時有大鶴集住其邊。鼈從求哀。乞相濟度。鶴啄銜之飛過都邑。鼈不默聲。問此何等。如是不止。鶴便應之。口開鼈墮人得屠食。夫人愚頑不謹口舌。其譬如是又法句喻經雲。佛告婆羅門。世有四事。人不能行。行者得福不致此貧。何謂爲四。一者年盛力壯慎莫憍慢。二者年老精進不貪淫劮。叁者有財珍寶常念布施。四者就師學問聽受正言。如此老公不行四事。謂之有常。不計成敗。一旦離散。譬如老鶴守此空池。永無所得。于是世尊即說偈言

  晝夜慢墮  老不止淫  有財不施

  不受佛言  有此四弊  爲自侵欺

  咄嗟老至  色變作耄  少時如意

  老見蹈賤  不修梵行  又不富貴

  老如白鶴  守伺空池  既不守戒

  又不積財  老羸氣竭  思故何逮

  老如秋葉  汙穢褴縷  命疾脫至

  不用後悔 

  又雜寶藏經雲。佛言昔迦屍國王名爲惡受。極作非法。苦惱百姓。殘賊無道四遠賈客。珍奇勝物皆稅奪取不酬其直。由是之故。國中寶物遂至大貴。諸人稱傳惡名流布。爾時有鹦鹉王。在于林中。聞行路人說王之惡。即自思念。我雖是鳥尚知其非。今當詣彼爲說善道。彼王若聞我語。必作是言。彼鳥之王猶有善言。奈何人王爲彼譏責。傥能改修。尋即高飛至王園中。回翔下降在一樹上。值王夫人入園遊觀。于時鹦鹉。鼓翼嘤鳴而語之言。王今暴虐無道之甚。殘害萬民毒及鳥獸含識嗷嗷。人畜憤結。呼嗟之音周聞天下。夫人荷克與王無異。民之父母豈應如是。夫人聞已。嗔恚熾盛。此何小鳥罵我溢口。遣人伺捕。爾時鹦鹉不驚不畏。入捕者手。夫人得之即用與王。王語鹦鹉。何以罵我。鹦鹉答言。說王非法乃欲相益。不敢罵王。時王問言。有何非法。答言。王有七事非法。能危王身。問言。何等爲七。答言。一者耽荒女色不敬真正。二者嗜酒醉亂不恤國事。叁者貪著棋博不修禮敬。四者遊獵殺生都無慈心。五者好出惡言初不善語。六者賦役谪罰倍加常則。七者不以義理劫奪民財。有此七事能危王身。又有叁事傾敗王國。王複問言。何謂叁事。答言。一者親近邪佞谄惡之人。二者不附賢勝。不受善言。叁者好伐他國不養人民。此叁不除。傾敗之期非旦則夕。夫爲王者率土歸仰。王當如橋濟度萬民。王當如秤親疏皆平。王當如足不違聖蹤。王者如日善照世間。王者如月與物清涼。王如父母恩育慈矜。王者如天覆蓋一切。王者如地載養萬物。王者如火。爲諸萬民燒除惡患。王者如水潤澤四方。應如過去轉輪聖王。乃以十善道教化衆生。王聞其言。深自慚愧。鹦鹉之言至誠至款。我爲人王所行無道。誠遵其教奉以爲師受修正行。爾時國內。風教既行惡名消滅。夫人臣佐皆生忠敬。一切人民無不歡喜。爾時鹦鹉者。我身是也。爾時迦屍國王惡受者。今輔相是也。爾時夫人者。今輔相夫人是也

  慎用緣第五

  又僧祇律雲。佛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城名波羅柰。國名伽屍。時有一婆羅門。于曠野中造立義井。爲放牧行者。皆就井飲並及洗浴。時日向暮。有群野幹來趣井飲地殘水。有野幹主不飲地水。便內頭灌中飲水。飲已戴灌高舉。撲破瓦灌。灌口猶貫其項。諸野幹輩語野幹主。若濕樹葉可用者常當護之。況複此灌利益行人。雲何打破。野幹主言。我作是樂。但當快心。那知他事。時有行人語婆羅門。汝灌已破。複更著之猶如前法。爲野幹所破乃至十四。諸野幹輩數數谏之。猶不受語。時婆羅門便自念言。是誰破灌。當往伺之。正是野幹。便作是念。我福德井而作留難。便作木灌堅固難破。令頭易入難出之者。亦著井邊。然捉杖屏處伺之。行人飲訖。野幹主如前入飲。飲訖撲地不能令破。時婆羅門捉杖打殺。空中有天說此偈言

  知識慈心語  佷[仁-二+戾]不受谏

  守頑招此禍  自喪其身命

  是故癡野幹  遭斯木灌苦 

  佛告諸比丘。爾時野幹主者。今提婆達多是。時群野幹者。今諸比丘谏提婆達多者是。當知于過去時。已曾不受知識軟語。自喪身命。今複不受諸比丘谏。當墮惡道長受苦痛。頌曰

  思慎始終  務存正己  口無二言

  心無妄起  少欲知足  妄懷彼此

  戰戰兢兢  誡勖憂喜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諸經要集》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11】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