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諸經要集》

「事彙部·外教部·目錄部」經文2123卷54頁碼:P0001
唐 道世集

  《諸經要集》十一

  

卷第九諸經要集卷第十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集

  六度部第十八(六度即爲六篇)

  布施第一(施別七緣) 述意緣 悭僞緣 財施緣 法施緣 擇施緣 福田緣 相對緣

  述意緣第一

  夫布施之業。乃是衆行之源。既標六度之初。又題四攝之首。所以給孤獨食。散黃金而不吝。須達拏王。施白象而無惜。尚能濟其厄難。忘己形軀。故薩埵投身。以救饑羸之命。屍毗割股。以代鷹鹯之餐。豈況國城妻子。何足經懷。寶貨倉儲。甯容在意。俗書尚雲。解衣推食。摩頭至踵。車馬衣裘。朋友共弊。莫不輕財重義。愛賢好士。且自財物無常。何關人事。苦心積聚。竟複何施。四怖交煎。五家诤奪。何有智人。而當寶玩。比見凡愚。吝惜家財。靡有舍心。而喪軀命。但爲貪生。恒憂不活。遂使妻兒角目。兄弟阋牆。眷屬乖離。親朋隔絕。良由悭因悭緣悭法悭業。乖菩薩之心。妨慈悲之道。不生救護之意。唯起損惱之情。如是之愆。寔由悭貪爲本也

  悭僞緣第二

  如菩薩處胎經。佛說偈言

  世多愚惑人  守悭不布施

  積財千萬億  稱言是我有

  臨欲壽終時  眼見惡鬼神

  刀風解其體  無複出入息

  貪識隨善惡  受報甚苦辛

  將至受罪處  變悔乞何及 

  又薩遮尼揵子經偈雲

  貪人多積聚  得不生厭足

  無明顛倒心  常念侵損他

  現在多怨憎  舍身墮惡道

  是故有智者  應當念知足

  惜財不布施  藏舉恐人知

  舍身空手去  餓鬼中受苦

  饑渴寒熱等  憂悲常煎煮

  知者不積聚  爲破悭貪故 

  又分別業報經偈雲

  修行大布施  急性多嗔怒

  不依正憶念  後作大力龍 

  又菩薩本行經雲。若見乞者面目嚬蹙。當知是人開餓鬼門

  又大集經雲。有四法障礙大乘。何等爲四。一不樂惠施。二施已生悔。叁施已觀過。四不念苦施心。複有四法。一爲欲而施。二爲嗔而施。叁爲癡而施。四爲怖畏而施。複有四法。一不至心施。二不自手施。叁不現見施。四輕慢施。又優婆塞戒經雲。佛言。菩薩布施遠離四惡。一破戒。二疑網。叁邪見。四悭吝。複離五法。一施時不選有德無德。二施時不說善惡。叁施時不擇種姓。四施時不輕求者。五施時不惡口罵。複有叁事。施已不得勝妙果報。一先多發心後則少與。二選擇惡物持以施人。叁既行施已心生悔恨。複有八事。施已不得成就上果。一施已見受者過。二施時心不平等。叁施已求受者作。四施已喜自贊歎。五說無後乃與之。六施已惡口罵詈。七施已求還二倍。八施已生于疑心。如是施主。則不能得親遇諸佛賢聖之人。若以具足色香味觸。施于彼者。是名淨施

  若偏爲良福田施。不樂常施。是人未來得果報時。不樂惠施

  若人施已生悔。若劫他物持以布施。是人未來雖得財物常耗不集

  若惱眷屬得物以施。是人未來。雖得大報身常病苦

  若人先不能供養父母。惱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惡人。是假名施不名義施。如是施者名無憐愍。不知恩報。是人未來。雖得財寶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

  又優婆塞戒經雲。無財之人自說無財。是義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無不有。雖是國主不必能施。雖是貧窮非不能施。何以故。貧窮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棄蕩滌汁施應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塵糗施于蟻子。亦得無量福德果報。天下極貧。誰當無此塵許糗耶。極貧之人。誰當赤露無衣服者。若有衣服。豈無一線一針施人系瘡。一指許財作燈炷耶。善男子。天下之人。誰現貧窮無其身者。如其有身見他作福。身應往助執役掃灑。亦得福報。故成實論雲。掃一閻浮僧地。不如掃一手掌佛地

  又四分律。及彌沙塞律雲。昔佛在世時。跋提城內有大居士。字曰琝荼。饒財珍富有大威力。隨意所欲周給人物。倉中有孔大如車軸。谷米自出。婦以八升米作飯。飼四部兵及四方來者。食故不盡。其兒以千兩金。與四部兵及四方乞者。隨意施猶不盡。兒婦以一裏香。塗四部兵並四方來乞者。隨意令足。香故不盡。奴以一犁田耕七壟出米滋多。其奴以八升谷。與四部兵人馬。食之不盡。家內良賤共诤。各是我福力。琝荼詣佛請問。是誰力耶。佛言。汝等共有。昔王舍城有一織師。織師有婦。又有一兒。兒又有婦。有一奴一婢。一時共食。有辟支佛來就舍乞食。各欲當分舍與。辟支佛言。各減少許。于汝不少在我得足。即共從之。辟支食已。于虛空中現諸神變方去。織師眷屬舍命。生四天王天。至于他化。展轉七反。余福此生果報齊等。又淨業障經雲。若菩薩觀悭及施不作二相。持戒毀戒不作二相。嗔恚忍辱。懈怠精進。亂心禅定。愚癡智慧不作二相。是則名爲淨諸業障

  財施緣第叁

  如大寶積經雲。財施有五種。一至心施。二信心施。叁隨時施。四自手施。五如法施

  又菩薩地持論雲。一切施者。略說有二種。一內物。二外物。菩薩舍身是名內施。若爲食吐衆生食已吐施。是名內外施。除上所說是名外施。菩薩內地有二種。一隨所欲作他力自在舍身布施。譬如有人爲衣食故。系屬于人爲他仆使。如是菩薩不爲利養。但爲無上菩提。爲安樂衆生。爲滿足檀波羅蜜。隨所欲作他力。自在舍身布施。二隨他所須。支節等一切施與。菩薩外施複有二種。一隨其所求。受用樂具歡喜施與。二奉事彼故。一切舍心一切施與。菩薩內外物非無差別。等施一切。或有所施。或有不施。若于衆生樂而不安。不樂不安則不施與。若于衆生安而不樂。亦安亦樂是則盡施

  又大集經雲。菩薩有四種施。具足智慧。何等爲四。一以紙筆墨與法師。令書寫經。二種種校飾莊嚴妙座。以施法師。叁以諸所須供養之具。奉上法師。四無谄曲心贊歎法師

  又優婆塞戒經雲。若以衣施得上妙色。若以食施得無上力。若以燈施得淨妙眼。若以乘施身受安樂。若以舍施所須無乏

  若以淨妙物施後得好色。人所樂見。善名流布。所求如意。生上種姓。是不名爲惡

  若爲自身。造作衣服莊嚴之具種種器物。作已歡喜。自未服用持以施人。是人未來得如意樹

  若有人能日日立要。先施他食然後自食。若違此要誓。輸佛物犯則生愧。如其不違。即是微妙智慧因緣。如是施者諸施中最上。是人亦得名上施主

  若給妻子奴婢衣食。恒以憐愍歡喜心與。未來則得無量福德。若複觀田倉中。多有鼠雀犯暴谷米。恒生憐愍。複作是念。如是鼠雀因我得活。念已歡喜無觸惱想。當知是人得福無量。又大菩薩藏經雲。菩薩爲得阿耨菩提故。行陀那波羅蜜多時。所修布施。又得十種稱贊利益。何等爲十。一者菩薩摩诃薩。以上妙五欲施故。獲得清淨戒定慧聚。及以解脫解脫知見聚。無不具足。二者菩薩以上妙戲樂器施故。獲得清淨遊戲法樂。無不具足。叁者菩薩以具足施故。感得圓滿法義具足。趣菩提座無不具足。四者菩薩以手施故。感得圓滿清淨法手。拯濟衆生無不具足。五者菩薩以耳鼻施故。獲得諸根圓滿成就。無不具足。六者菩薩以支節施故。獲得清淨無染威嚴佛身。無不具足。七者菩薩以目施故。獲得觀視一切衆生清淨法眼。無有障礙無不具足。八者菩薩以血肉施故。獲得堅固身命。攝持長養一切衆生貞實善權無不具足。九者菩薩以髓腦施故。獲得圓滿不可破壞等金剛身。無不具足。十者菩薩以頭施故。證得圓滿超過叁界無上最上一切智智之首。無不具足。舍利子。菩薩摩诃薩。爲得菩提行如是施。攝受如是相貌。圓滿佛法。稱贊利益上妙功德。皆爲滿足陀那波羅蜜多故。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行施不求妙色財  亦不願感天人趣

  我求無上勝菩提  施微便感無量福 

  法施緣第四

  述曰。此明財法相對校量優劣。故智度論雲。佛說施中法施第一。何以故。財施有量。法施無量。財施欲界報。法施出叁界報。財施不能斷漏。法施清升彼岸。財施但感人天報。法施通感叁乘果。財施愚智俱閑。法施唯局智人。財施唯能施者得福。法施通益能所。財施愚畜能受。法施唯局聰人。財施但益色身。法施能利心神。財施能增貪病。法施能除叁毒。故大集經雲。施寶雖多。不如至心誦持一偈。法施最妙勝過飲食

  又未曾有經雲。天帝問野幹曰。施食施法有何功德。唯願說之。野幹答曰。布施飲食。濟一日之命。施珍寶財物。濟一世之乏增益系縛。說法教化名爲法施。能令衆生出世間道

  又大丈夫論雲。財施者人道中有。法施者大悲中有。財施者除衆生身苦。法施者除衆生心苦。財施愛多者施與。財寶愚癡多者施與。其法財施者。爲其作無盡錢財。法施者爲得無盡智。財施者爲得身樂。法施者爲得心樂。財施者爲衆生所愛。法施者爲世間所敬。財施者爲愚人所愛。法施者爲智者所愛。財施者能與現樂。法施者能與天道涅槃之樂。如偈曰

  佛智處虛空  大悲爲密雲

  法施如甘雨  充滿陰界池

  四攝爲方便  安樂解脫因

  修治八正道  能得涅槃果 

  又月燈叁味經雲。佛言。若有菩薩行于法施。有十種利益。何等爲十。一棄舍惡事。二能作善事。叁住善人法。四淨佛國土。五趣詣道場。六舍所愛事。七降伏煩惱。八于諸衆生施福德分。九于諸衆生修習慈心。十見法得于喜樂

  又菩薩地持論雲。菩薩知彼邪見求法智者。不授其法。不與經卷。若性貪財賣經卷者。亦不施與法。若得經卷隱藏不現。亦不施與法。若非彼人所知義者。亦不施與。若是彼所知義。于此經卷已自知義。則便持經隨所樂與。若未知義自須修學。又知他人所有如是經。示語其處。若更書與。菩薩當自觀心。少有法悭者當持經與。爲法施故。我甯以法施現世癡啞。爲除煩惱猶尚應施。況作將來智慧方便。又優婆塞戒經雲。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能教化人。具足戒施多聞智慧。若以紙墨令人書寫。若自書寫如來正典。然後施人令得讀誦。是名法施。如是施者。未來天上得好上色。何以故。衆生聞法斷除嗔心。以是因緣。未來世中得成上色。衆生聞法慈心不殺。以是因緣。未來世中得壽命長。衆生聞法不盜他財寶。以是因緣…

《諸經要集十一》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