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諸經要集》

「事彙部·外教部·目錄部」經文2123卷54頁碼:P0001
唐 道世集

  《諸經要集》十一 ▪第4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其毀禁戒

  損傷樹葉故  命終墮龍中 

  是諸比丘爲苦所逼。不得屈伸及以轉動。恐傷草命。唯當護戒至死不犯。即說偈言

  我曾往昔來  造作衆惡業

  或得生人道  竊盜淫他妻

  王法受刑戮  計算不能數

  複受地獄苦  如是亦難計

  假使此日光  曝我身命幹

  我要持佛戒  終不中毀犯

  假使遇惡獸  爴裂我身手

  終不敢毀犯  釋師子禁戒

  我甯持戒死  不願犯戒生 

  諸比丘等。聞老比丘說是偈已。各正其身不動不搖。譬如大樹無風之時。枝葉不動。時彼國王遇出田獵。漸漸遊行。至諸比丘所系之處。王遙見之心生疑惑。謂是露形尼揵子等。遣人往看。知是比丘。王聞是已深生疑怪。往比丘所即說偈言

  青草用系手  猶如鹦鹉翅

  又如祠天羊  不動亦不搖

  雖知處危難  默住不傷草

  如林爲火焚  [犛-未+牙]牛爲尾死 

  說是偈已。往至其所。以偈問曰

  身體極丁壯  無病似有力

  以何因緣故  草系不動搖

  汝等豈不知  身自有力耶

  爲咒所迷惑  爲是苦行耶

  爲自厭患身  願速說其意 

  于是比丘。即以偈答王曰

  守諸禁戒故  不敢挽頓絕

  佛說諸草木  悉是鬼神村

  我等不敢違  是以不能絕

  如似咒場中  爲蛇畫境界

  以神咒力故  毒蛇不敢度

  牟尼尊畫界  我等不敢越

  得聖之橋津  諸利之首目

  誰有智慧者  欲壞戒德瓶 

  爾時國王聞說偈已。心甚歡喜。即爲比丘解草系縛。而說偈言

  善哉能堅持  釋師子所說

  甯舍己身命  護法不毀犯

  我今亦歸命  如是顯大法

  歸依離熱惱  牟尼解脫尊

  堅持禁戒者  我今亦歸命 

  忍辱篇第叁(此別叁緣) 述意緣 勸忍緣 忍益緣

  述意緣第一

  蓋聞。忍之爲德。最是尊上。持戒苦行。所不能及。是以羼提比丘。被形殘而不恨。忍辱仙主。受割截而無嗔。且慈悲之道。救拔爲先。菩薩之懷。愍恻爲用。常應遍遊地獄。代其受苦。廣度衆生。施心安樂。豈容微有觸惱大生嗔恨。乃至角眼相看。惡聲厲色。遂加杖木。結恨成怨。或父子兄弟。自相損害。朋友眷屬。反更侵傷。惡逆甚于鸱鸮。含毒逾于蜂虿。所以曆劫怨仇。生生不絕也

  勸忍緣第二

  如成實論雲。惡口罵辱小人不堪。如石雨鳥。惡口罵詈大人堪受。如華雨象。行者常觀前人本末因緣。或于過去爲我父母。養育我身不避罪福。未曾報恩。何須起嗔。或爲兄弟妻子眷屬。或是聖人。昔爲善友。凡情不識。何須加毀

  又攝論雲。由觀五義以除嗔恚。一觀一切衆生。無問于我者恩。二觀一切衆生但念念滅。何人能損。何人被損。叁觀唯法無衆生。有何能損及所損。四觀一切衆生皆自受苦。雲何複欲加之以苦。五觀一切衆生皆是我子。雲何于中欲生損害。由此五觀故能滅嗔

  又報恩經雲。假使熱鐵輪。在我頂上旋。終不爲此苦而發于惡心

  又成實論雲。行慈心者。臥安覺安。不見惡夢。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火不喪。又四分律偈雲

  忍辱第一道  佛說無爲最

  出家惱他人  不名爲沙門 

  又遺教經雲。能行忍者。乃可名爲有力大人又經雲。見人之過口不得言。己身有惡則應發露

  又書雲。聞人之過。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得言

  又經雲。贊人之善不言己美

  又書雲。君子揚人之美。不伐其善

  又經雲。布施不望彼報。若得人惠毫發已上。皆當咒願慚愧奉受

  又書雲。公子有德于人。願公子忘之。人有德于公子。願公子勿忘

  又雲。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又經雲。恕己可爲喻。勿殺勿行杖

  又書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當知內外之教其本均同。雖形有黑白。然立行無殊。若乖斯旨便同鄙俗。何依內外。如經雲。佛爲衆生說法。斷除無明暗惑。猶若良醫隨疾授藥。是名內教又書雲。天道無親。唯仁是與。是名外教。又若出家之人。能觀苦空無常無我。遠離生死。志求出世。是爲依內。若乖斯行翻爲外俗。在家之人。若能厭舍俗情。欣慕高志。專崇叁寶。修持四德。奉行孝悌仁義禮智。貞和愛敬。能行斯行翻同爲內。若違斯旨還同外道。在俗之人。能隨內教。便悟真理。心常會道。漸進勝途至趣菩提。既知如是。欲行此行。唯須自卑推德與他。如拭塵巾。攬垢向己。持淨與人。故經雲。退而得者佛道也

  故書雲。君子讓而得之爲義。故常須進勝他人。恒須克責已躬也

  忍益緣第叁

  如大寶積經雲。忍辱有十事。一不觀于我及我所相。二不念種姓。叁破除憍慢。四惡來不報。五觀無常想。六修于慈悲。七心不放逸。八舍于饑渴苦樂等事。九斷除嗔恚。十修習智慧。若人能成如是十事。當知是人能修于忍。又月燈叁昧經雲。佛言。若有菩薩住于慈忍。有十種利益。何等爲十。一火不能燒。二刀不能割。叁毒不能中。四水不能漂。五爲非人所護。六得身相莊嚴。七閉諸惡道。八隨其所樂生于梵天。九晝夜常安。十其身不離喜樂

  又私呵叁昧經雲。佛言。忍有六事得一切智。何等爲六。一得身力。二得口力。叁得意力。四得神足力。五得道力。六得慧力

  又六度集經雲。複有四種忍辱。具足智慧。何等爲四。一于求法時忍他惡罵。二于求法時不避饑渴寒熱風雨。叁于求法時隨順和尚阿阇梨行。四于求法時能忍空無相無願。又比丘避女人惡名經偈雲

  雖聞多惡名  苦行者忍之

  不應苦自言  亦不應起惱

  聞聲恐怖者  是則林中獸

  是輕躁衆生  不成出家法

  仁者當堪耐  下中上惡聲

  執心堅住者  是則出家法

  不由他人語  令汝成劫賊

  亦不由他語  令汝得羅漢

  如汝自知已  諸天亦複知 

  又五分律雲。佛告諸比丘。過去世時。阿練若池水邊有二雁。與一龜共結親友。後時池水涸竭。二雁作是議言。今此池水涸竭。親友必受大苦。議已語龜言。此池水涸竭。汝無濟理。可銜一木。我等各銜一頭。將汝著大水處。銜木之時慎不可語。即使銜之。經過聚落。諸小兒見皆言。雁銜龜去。雁銜龜去。龜即嗔言。何預汝事。即便失木墮地而死。爾時世尊。因此說偈言

  夫士之生  斧在口中  所以斫身

  由其惡言  應毀反譽  應譽反毀

  自受其殃  終無複樂 

  佛言。龜者調達是也。昔以嗔語致有死苦。今複嗔罵如來墮大地獄

  又法句喻經雲。昔者羅雲。未得道時。心性粗犷言少誠信。佛敕羅雲。汝到賢提精舍中住。守口攝意。勤修經戒。羅雲奉教作禮而去。住九十日。慚愧自悔。晝夜不息。佛往見之。羅雲歡喜趣前禮佛。佛告羅雲曰。澡槃取水爲吾洗足。羅雲受教。爲佛洗足訖已。佛語羅雲。此水可用食飲以不。羅雲白言。不可複用。此水本淨。今以洗足受于塵垢。故不可用。佛語羅雲。汝亦如是。雖爲吾子國王之孫。舍世榮祿得爲沙門。不念精進攝身守口。叁毒垢穢充滿胸懷。亦如此水不可複用。縱棄槃水。槃亦不堪盛食。曾受不淨故。汝亦如是。口無誠信心性剛強。不念精進。曾受惡名。亦如澡槃不中盛食。佛以足指。撥槃自跳數返。汝惜之不。羅雲白佛。洗足之器雖惜不殷。佛語羅雲。汝亦如是。雖爲沙門。不攝身口。多所傷衆。身死神去輪轉叁塗。賢聖不惜。亦如汝言。羅雲聞之。慚愧怖悸。感激自勵。克骨不忘。精進柔軟。懷忍如地。即得阿羅漢道(略用)

  又羅雲忍辱經雲。爾時羅雲。向一不信婆羅門家乞食。吝惜不與。羅雲被打頭破血出。複撮沙缽中。羅雲含忍心不加報。即持缽至河。洗頭缽已自說雲

  我自行分衛。無事橫忓我。我痛斯須間。奈汝長苦何。猶利劍割臭屍。臭屍不知痛。非劍之不利。又如天甘露。飼彼癡溷豬。溷豬舍之走。非是甘露之不美。我以佛真言訓世凶愚凶愚不思。豈不然乎。還已白佛。佛言。是己之衰。命終當入無擇地獄。獄鬼加痛毒無不至。經八萬四千歲。其壽乃終更受蟒身。毒還自害。複受蝮形。常食沙土。萬歲乃畢。以嗔恚意向持戒人故。受毒身。以沙土投缽中故。世世食沙土而死。罪畢爲人。母懷之時當有重病。家中日耗。兒生鈍頑都無手足。其親驚怪。皆曰。何妖來爲不祥。即取捐之著四衢路。來往愕然。競以瓦石刀杖。擊頭陷腦。窮苦旬日乃死。死已魂靈即複更生。鈍頑如前。經五百世重罪乃畢。後生爲人常患頭痛。所生之處不值佛世。常在叁塗

  又新婆沙論雲。曾聞過去此賢劫中有王。名羯利。時有仙人。號爲忍辱。住一林中勤修苦行。時王除去男子。與內宮眷屬遊戲林間。經久疲眠。內宮諸女。爲華果故遊諸林間。遙見仙人于自所止端身靜思。便馳趣之皆進其所。到已頂禮圍繞而坐。仙人即爲說欲之過。諸姊生厭。王寤不見諸女。便作是念。將無有人誘奪去耶。即拔劍處處求覓。乃見諸女在仙人邊圍繞而坐。生大嗔恚。是何大鬼誘我諸女。即前問言。汝是誰耶。答言。我是仙人。複問。在此作何事耶。答言。修忍辱道。王作是念。此人見我嗔故。便言修忍。我今試之。複問言。汝得非想非非想處定耶。答言。不得。如是次第責問。乃至汝得初靜慮耶。答言。不得。王倍嗔忿語言。汝是未離欲人。雲何恣情觀我諸女。複言。我是修忍辱人。王言。可申一臂。試能忍不。爾時仙人便申一臂。王以利劍斬之。如斷藕根墮于地上。王複責問。汝是何人。答言。我是修忍人。時王複令申余一臂。即複斬之。如前責問。仙人亦如前答。如是次斬兩足。複截兩耳。又割其鼻。一一問答。皆如前說。令仙人身七分墮地。作七瘡已。王心便止。仙人告言。王今何故。自生疲厭。假使斷我一切身分。猶如芥子乃至微塵。我亦不生一念嗔忿。終無有二。複發是願。如汝今日。我實無辜而斷我身。令成七分作七瘡孔。我未來世。得阿耨菩提時。以大悲心不待汝請。最初令汝修七種道。斷七隨眠。當知爾時忍辱仙人者。今釋迦牟尼佛是。羯利王者。即今具壽憍陳那是。憍陳那見聖谛已。佛以神力除彼闇障。令其憶念過去世事。憍陳那聞已。極懷恥愧合。掌恭敬

  精進篇第四(此別叁緣) 述意緣 怠惰緣 策修緣

  述意緣第…

《諸經要集十一》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