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诸经要集》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经文2123卷54页码:P0001
唐 道世集

  《诸经要集》十一 ▪第4页

  

  ..续本经文上一页其毁禁戒

  损伤树叶故  命终堕龙中 

  是诸比丘为苦所逼。不得屈伸及以转动。恐伤草命。唯当护戒至死不犯。即说偈言

  我曾往昔来  造作众恶业

  或得生人道  窃盗淫他妻

  王法受刑戮  计算不能数

  复受地狱苦  如是亦难计

  假使此日光  曝我身命干

  我要持佛戒  终不中毁犯

  假使遇恶兽  爴裂我身手

  终不敢毁犯  释师子禁戒

  我宁持戒死  不愿犯戒生 

  诸比丘等。闻老比丘说是偈已。各正其身不动不摇。譬如大树无风之时。枝叶不动。时彼国王遇出田猎。渐渐游行。至诸比丘所系之处。王遥见之心生疑惑。谓是露形尼揵子等。遣人往看。知是比丘。王闻是已深生疑怪。往比丘所即说偈言

  青草用系手  犹如鹦鹉翅

  又如祠天羊  不动亦不摇

  虽知处危难  默住不伤草

  如林为火焚  [犛-未+牙]牛为尾死 

  说是偈已。往至其所。以偈问曰

  身体极丁壮  无病似有力

  以何因缘故  草系不动摇

  汝等岂不知  身自有力耶

  为咒所迷惑  为是苦行耶

  为自厌患身  愿速说其意 

  于是比丘。即以偈答王曰

  守诸禁戒故  不敢挽顿绝

  佛说诸草木  悉是鬼神村

  我等不敢违  是以不能绝

  如似咒场中  为蛇画境界

  以神咒力故  毒蛇不敢度

  牟尼尊画界  我等不敢越

  得圣之桥津  诸利之首目

  谁有智慧者  欲坏戒德瓶 

  尔时国王闻说偈已。心甚欢喜。即为比丘解草系缚。而说偈言

  善哉能坚持  释师子所说

  宁舍己身命  护法不毁犯

  我今亦归命  如是显大法

  归依离热恼  牟尼解脱尊

  坚持禁戒者  我今亦归命 

  忍辱篇第三(此别三缘) 述意缘 劝忍缘 忍益缘

  述意缘第一

  盖闻。忍之为德。最是尊上。持戒苦行。所不能及。是以羼提比丘。被形残而不恨。忍辱仙主。受割截而无嗔。且慈悲之道。救拔为先。菩萨之怀。愍恻为用。常应遍游地狱。代其受苦。广度众生。施心安乐。岂容微有触恼大生嗔恨。乃至角眼相看。恶声厉色。遂加杖木。结恨成怨。或父子兄弟。自相损害。朋友眷属。反更侵伤。恶逆甚于鸱鸮。含毒逾于蜂虿。所以历劫怨仇。生生不绝也

  劝忍缘第二

  如成实论云。恶口骂辱小人不堪。如石雨鸟。恶口骂詈大人堪受。如华雨象。行者常观前人本末因缘。或于过去为我父母。养育我身不避罪福。未曾报恩。何须起嗔。或为兄弟妻子眷属。或是圣人。昔为善友。凡情不识。何须加毁

  又摄论云。由观五义以除嗔恚。一观一切众生。无问于我者恩。二观一切众生但念念灭。何人能损。何人被损。三观唯法无众生。有何能损及所损。四观一切众生皆自受苦。云何复欲加之以苦。五观一切众生皆是我子。云何于中欲生损害。由此五观故能灭嗔

  又报恩经云。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为此苦而发于恶心

  又成实论云。行慈心者。卧安觉安。不见恶梦。天护人爱。不毒不兵。水火不丧。又四分律偈云

  忍辱第一道  佛说无为最

  出家恼他人  不名为沙门 

  又遗教经云。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又经云。见人之过口不得言。己身有恶则应发露

  又书云。闻人之过。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得言

  又经云。赞人之善不言己美

  又书云。君子扬人之美。不伐其善

  又经云。布施不望彼报。若得人惠毫发已上。皆当咒愿惭愧奉受

  又书云。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人有德于公子。愿公子勿忘

  又云。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又经云。恕己可为喻。勿杀勿行杖

  又书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知内外之教其本均同。虽形有黑白。然立行无殊。若乖斯旨便同鄙俗。何依内外。如经云。佛为众生说法。断除无明暗惑。犹若良医随疾授药。是名内教又书云。天道无亲。唯仁是与。是名外教。又若出家之人。能观苦空无常无我。远离生死。志求出世。是为依内。若乖斯行翻为外俗。在家之人。若能厌舍俗情。欣慕高志。专崇三宝。修持四德。奉行孝悌仁义礼智。贞和爱敬。能行斯行翻同为内。若违斯旨还同外道。在俗之人。能随内教。便悟真理。心常会道。渐进胜途至趣菩提。既知如是。欲行此行。唯须自卑推德与他。如拭尘巾。揽垢向己。持净与人。故经云。退而得者佛道也

  故书云。君子让而得之为义。故常须进胜他人。恒须克责已躬也

  忍益缘第三

  如大宝积经云。忍辱有十事。一不观于我及我所相。二不念种姓。三破除憍慢。四恶来不报。五观无常想。六修于慈悲。七心不放逸。八舍于饥渴苦乐等事。九断除嗔恚。十修习智慧。若人能成如是十事。当知是人能修于忍。又月灯三昧经云。佛言。若有菩萨住于慈忍。有十种利益。何等为十。一火不能烧。二刀不能割。三毒不能中。四水不能漂。五为非人所护。六得身相庄严。七闭诸恶道。八随其所乐生于梵天。九昼夜常安。十其身不离喜乐

  又私呵三昧经云。佛言。忍有六事得一切智。何等为六。一得身力。二得口力。三得意力。四得神足力。五得道力。六得慧力

  又六度集经云。复有四种忍辱。具足智慧。何等为四。一于求法时忍他恶骂。二于求法时不避饥渴寒热风雨。三于求法时随顺和尚阿阇梨行。四于求法时能忍空无相无愿。又比丘避女人恶名经偈云

  虽闻多恶名  苦行者忍之

  不应苦自言  亦不应起恼

  闻声恐怖者  是则林中兽

  是轻躁众生  不成出家法

  仁者当堪耐  下中上恶声

  执心坚住者  是则出家法

  不由他人语  令汝成劫贼

  亦不由他语  令汝得罗汉

  如汝自知已  诸天亦复知 

  又五分律云。佛告诸比丘。过去世时。阿练若池水边有二雁。与一龟共结亲友。后时池水涸竭。二雁作是议言。今此池水涸竭。亲友必受大苦。议已语龟言。此池水涸竭。汝无济理。可衔一木。我等各衔一头。将汝着大水处。衔木之时慎不可语。即使衔之。经过聚落。诸小儿见皆言。雁衔龟去。雁衔龟去。龟即嗔言。何预汝事。即便失木堕地而死。尔时世尊。因此说偈言

  夫士之生  斧在口中  所以斫身

  由其恶言  应毁反誉  应誉反毁

  自受其殃  终无复乐 

  佛言。龟者调达是也。昔以嗔语致有死苦。今复嗔骂如来堕大地狱

  又法句喻经云。昔者罗云。未得道时。心性粗犷言少诚信。佛敕罗云。汝到贤提精舍中住。守口摄意。勤修经戒。罗云奉教作礼而去。住九十日。惭愧自悔。昼夜不息。佛往见之。罗云欢喜趣前礼佛。佛告罗云曰。澡槃取水为吾洗足。罗云受教。为佛洗足讫已。佛语罗云。此水可用食饮以不。罗云白言。不可复用。此水本净。今以洗足受于尘垢。故不可用。佛语罗云。汝亦如是。虽为吾子国王之孙。舍世荣禄得为沙门。不念精进摄身守口。三毒垢秽充满胸怀。亦如此水不可复用。纵弃槃水。槃亦不堪盛食。曾受不净故。汝亦如是。口无诚信心性刚强。不念精进。曾受恶名。亦如澡槃不中盛食。佛以足指。拨槃自跳数返。汝惜之不。罗云白佛。洗足之器虽惜不殷。佛语罗云。汝亦如是。虽为沙门。不摄身口。多所伤众。身死神去轮转三涂。贤圣不惜。亦如汝言。罗云闻之。惭愧怖悸。感激自励。克骨不忘。精进柔软。怀忍如地。即得阿罗汉道(略用)

  又罗云忍辱经云。尔时罗云。向一不信婆罗门家乞食。吝惜不与。罗云被打头破血出。复撮沙钵中。罗云含忍心不加报。即持钵至河。洗头钵已自说云

  我自行分卫。无事横忓我。我痛斯须间。奈汝长苦何。犹利剑割臭尸。臭尸不知痛。非剑之不利。又如天甘露。饲彼痴溷猪。溷猪舍之走。非是甘露之不美。我以佛真言训世凶愚凶愚不思。岂不然乎。还已白佛。佛言。是己之衰。命终当入无择地狱。狱鬼加痛毒无不至。经八万四千岁。其寿乃终更受蟒身。毒还自害。复受蝮形。常食沙土。万岁乃毕。以嗔恚意向持戒人故。受毒身。以沙土投钵中故。世世食沙土而死。罪毕为人。母怀之时当有重病。家中日耗。儿生钝顽都无手足。其亲惊怪。皆曰。何妖来为不祥。即取捐之着四衢路。来往愕然。竞以瓦石刀杖。击头陷脑。穷苦旬日乃死。死已魂灵即复更生。钝顽如前。经五百世重罪乃毕。后生为人常患头痛。所生之处不值佛世。常在三涂

  又新婆沙论云。曾闻过去此贤劫中有王。名羯利。时有仙人。号为忍辱。住一林中勤修苦行。时王除去男子。与内宫眷属游戏林间。经久疲眠。内宫诸女。为华果故游诸林间。遥见仙人于自所止端身静思。便驰趣之皆进其所。到已顶礼围绕而坐。仙人即为说欲之过。诸姊生厌。王寤不见诸女。便作是念。将无有人诱夺去耶。即拔剑处处求觅。乃见诸女在仙人边围绕而坐。生大嗔恚。是何大鬼诱我诸女。即前问言。汝是谁耶。答言。我是仙人。复问。在此作何事耶。答言。修忍辱道。王作是念。此人见我嗔故。便言修忍。我今试之。复问言。汝得非想非非想处定耶。答言。不得。如是次第责问。乃至汝得初静虑耶。答言。不得。王倍嗔忿语言。汝是未离欲人。云何恣情观我诸女。复言。我是修忍辱人。王言。可申一臂。试能忍不。尔时仙人便申一臂。王以利剑斩之。如断藕根堕于地上。王复责问。汝是何人。答言。我是修忍人。时王复令申余一臂。即复斩之。如前责问。仙人亦如前答。如是次斩两足。复截两耳。又割其鼻。一一问答。皆如前说。令仙人身七分堕地。作七疮已。王心便止。仙人告言。王今何故。自生疲厌。假使断我一切身分。犹如芥子乃至微尘。我亦不生一念嗔忿。终无有二。复发是愿。如汝今日。我实无辜而断我身。令成七分作七疮孔。我未来世。得阿耨菩提时。以大悲心不待汝请。最初令汝修七种道。断七随眠。当知尔时忍辱仙人者。今释迦牟尼佛是。羯利王者。即今具寿憍陈那是。憍陈那见圣谛已。佛以神力除彼闇障。令其忆念过去世事。憍陈那闻已。极怀耻愧合。掌恭敬

  精进篇第四(此别三缘) 述意缘 怠惰缘 策修缘

  述意缘第…

《诸经要集十一》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