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諸經要集》

「事彙部·外教部·目錄部」經文2123卷54頁碼:P0001
唐 道世集

  《諸經要集》十

  

卷第八諸經要集卷第九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集

  擇交部第十六(此有五緣)

  思慎部第十七 述意緣 善友緣 惡友緣 債負緣 懲過緣

  述意緣第一

  夫理之所窮。唯善與惡。顧此二途。倏然易辯。幽則有罪福苦樂。顯則有賢愚榮辱。愛榮憎辱。趣樂背苦。含識所必同也。今愛榮而不知慕賢。求福而不知避禍。譬猶播植秕稗。而欲歲取精糧。驅駕驽蹇。而望騰超夐絕。不亦惑哉。如鳥獸蟲卉之智。猶知因風假露托迅附高。以成其事。奚況于人。而無托友以就其善乎。故所托善友。則存名而成德。所親闇蔽。則身悴而名惡也。故玄軌之宗。出于高範。切磋之意。事存我友。又如抟牛之虻。飛極百步。若附鸾尾。則一翥萬裏。此豈非其翼工之所托迅也。亦同凡夫溺喪極趣。不越人天。若憑大聖之威。則高升十地。同生淨域也

  善友緣第二

  如涅槃經雲。阿難比丘說半梵行。名善知識。佛言不爾。具足梵行乃名善知識。又雲。善知識者。如法而說。如說而行。雲何名爲如法而說。如法而行。自不殺生。教人不殺生。乃至自行正見。教人行正見。若能如是。則得名爲真善知識。自修菩提。亦能教人修行菩提。以是義故。名善知識。自能修行。信戒布施。多聞智慧。亦能教人修行。信戒布施。多聞智慧。複以是義名善知識。善知識者。有善法故。何等。善法所作之事。不求自樂。常爲衆生而求于樂。見他有過不說其短。口常宣說純善之時。以是義故。名善知識。善男子。如空中月從初一日至十五日。漸漸增長。善知識者亦複如是。令諸學人漸遠惡法。增長善法。善男子。若有親近善知識者。本未有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即便有之。未具足者則得增廣。又雲。善友當觀。是人貪欲嗔恚。愚癡思覺。何者偏多。若知是人貪欲多者。則應爲說不淨觀法。嗔恚多者。爲說慈悲。思覺多者。教令數息。著我多者。當爲分析十八界等。聞已修行。次第獲得四念處觀。身受心法。得是觀已。次第複觀十二因緣。如是觀已。次得暖法。從得暖法。乃至漸得羅漢辟支佛果菩薩大乘佛果等。依此而生。更無疑滯。自利利他不加水乳。是名真善知識。法師之位。若不具此非善知識。加水之法不可依承。故佛性論引經偈雲

  無知無善識  惡友損正行

  蜘蛛落乳中  是乳轉成毒 

  是故要須真實利益衆生。先自調伏然後教人。無寡聞失無退行失。無散亂失。無輕慢失。無顛倒失。無貪求失。無嗔恚失。無邪行失。無著我失。無小行失。具此十法名善知識。故莊嚴論偈雲

  多聞及見谛  巧說亦精愍

  不退此丈夫  菩薩勝依止 

  又佛本行經雲。爾時世尊又共長老難陀。至于一賣香底。見彼底上有諸香裏。見已即告長老難陀。作如是言。難陀。汝來取此底上諸香裏物。難陀爾時即依佛教。于彼邸上取諸香裏。佛告難陀。汝于漏克一移之頃。捉持香裏。然後放地。爾時長老難陀。聞佛如此語已。手執此香。于一克間還放地上。爾時佛告長老難陀。汝今當自嗅于手看。爾時難陀聞佛語已。即嗅自手。佛語難陀。汝嗅此手作何等氣。白佛言。世尊。其手香氣微妙無量。佛告難陀。如是如是。若人親近諸善知識。恒常共居隨順染習。相親近故。必定當得廣大名聞。爾時世尊因此事故。而說偈言

  若有手執沈水香  及以藿香麝香等

  須臾執持香自染  親附善知識複然 

  爾時世尊複說偈言

  若人親近惡知識  現世不得好名聞

  必以惡友相親近  當來亦墮阿鼻獄

  若人親近善知識  隨順彼等所業行

  雖不現證世間利  未來當得盡苦因 

  又四分律。親友意者。要具七法方成親友。一難作能作。二難與能與。叁難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舍。七貧賤不輕。如是七法。人能行者。是親善友應親附之。又大莊嚴論佛說偈言

  無病第一利  知足第一富

  善友第一親  涅槃第一樂 

  又迦羅越六向拜經雲。善知識者有四輩。一外如怨家內有厚意。二于人前直谏。于外說人善。叁病瘦縣官爲共征。訟憂解之。四見人貧賤心不棄捐。當念欲富之。善知識者。複有四輩。一爲吏所捕。將歸藏匿于後解決之。二有病瘦消損。將歸養視之。叁知識死亡官殓視之。四知識已死複念其家

  惡友緣第叁

  如屍迦羅越六向拜經雲。惡知識者有四輩。一內有怨心。外強爲知識。二于人前好言語。背後說人惡。叁有急時于人前愁苦。背後歡喜。四外如親厚內興怨謀。惡知識複有四輩。一小侵之便大怒。二有倩使之便不肯行。叁見人有急時避人走。四見人死亡棄之不視

  又涅槃經雲。菩薩摩诃薩。觀于惡象及惡知識。等無有二。何以故。俱壞身故。菩薩摩诃薩。于惡象等心無怖懼。于惡知識生怖畏心。何以故。是惡象等唯能壞身。下能壞心。惡知識者二俱壞故。是惡象等唯壞一身。惡知識者。壞無量善身無量善心。是惡象等。唯能破壞不淨臭身。惡知識者。能壞淨身及以淨心。是惡象等能壞肉身。惡知識者壞于法身。爲惡象殺。不至叁惡。爲惡友殺。必至叁惡。是惡象等但爲身怨。惡知識者爲善法怨。是故菩薩。常當遠離諸惡知識。又增一阿含經。世尊說偈雲

  莫親惡知識  亦莫愚從事

  當近善知識  人中最勝者

  人中無有惡  習近惡知識

  後必種惡根  永在暗中行 

  又中阿含經雲。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怨家法。而作怨家。第一不欲令怨家有好色。雖好沐浴名香塗身。然爲色故。嗔恚覆心而作怨家。第二不欲令怨家安隱睡眠。雖臥床枕覆以錦绮。然故憂苦不舍嗔恚覆心而作怨家。第叁不欲令怨家而得大利。雖應得利。而不得利。應不得利。而得其利。彼此二法更互相違。嗔恚覆心而作怨家。第四不欲令怨家有朋友。若有親朋舍離避去。因嗔覆心而作怨家。第五不欲令怨家有稱譽。彼惡名醜聲周聞諸方。因嗔覆心而作怨家。第六不欲令怨家極大財富。彼土富人傥失財物。因嗔覆心而作怨家。第七不欲令怨家。身壞命終往至善處。彼身口意惡。行已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而作怨家。又阿含經雲。遠惡近善。有四法。當急去避之。去百由旬。一由旬四十裏。百由旬四千裏。四法者。一惡友。二惡衆。叁或多語戲笑。四或嗔或鬥

  又善生經雲。受戒者。五處不應行。謂屠兒。淫女。酒肆。國王。旃陀羅舍等。有五種業不應作。謂賣毒藥。釀皮。摴蒱。圍棋陸博。歌舞倡伎。又寶雲經雲。持戒之人。不聽向破戒家乞食

  又金剛仙論雲。出家人。不許向屠兒。酒肆。淫女。惡象。惡狗等家乞食。亦不得數往親近之

  又大方廣總持經雲佛言。善男子。佛滅度後。若有法師善隨樂欲。爲人說法。能令菩薩學大乘者。及諸大衆有發一毛歡喜之心。乃至暫下一滴淚者。當知皆是佛之神力。若有愚人。實非菩薩假稱菩薩。謗真菩薩及所行法。複作是言。彼何所知。彼何所解。若彼此和合。則能住持流通我法。若彼此違诤。則正法不行。此謗法之人極大罪業。墮叁惡道難可出離。若有愚人。于佛所說而不信受。雖複讀誦千部大乘。爲人解說獲得四禅。以謗他故。七十劫中受大苦惱。況彼愚人實無所知而自貢高。乃至誹謗一四。句偈。當知是業家墮地獄。永不見佛。以惡眼視發菩提心人故。得無眼報。以惡口謗發菩提心人故。得無舌報

  又賢愚經雲。昔佛在世時。有微妙比丘尼。得阿羅漢果。與諸尼衆。自說往昔所造善惡業行果報。告尼衆曰。乃往過去有一長者。其家巨富唯無子息。更取小婦。夫甚愛念。後生一男夫婦敬重觀之無厭。大婦心妒。私自念言。此兒若大當攝家業。我唐勤苦聚積何益。不如殺之。即取鐵針刺兒[(聰-耳)*頁]上。後遂命終。小婦疑是大婦殺。即便語言。汝殺我子。大婦爾時。謂無罪福反報之殃。即與咒誓。若殺汝子。使我世世夫爲蛇螫。所生兒子水漂狼啖。自食子肉。身現生埋。父母居家失火而死。作是誓已。後時命終。緣殺兒故。墮于地獄受無量苦。地獄罪畢得生人中。爲梵志女年漸長大。適娶夫家産生一子。後複懷妊月滿欲産。夫婦相將向父母舍。至于中路腹痛遂産。夜宿樹下。夫時別臥。前所咒誓今悉受之。時有毒蛇螫殺其夫。婦見夫死即便悶絕。後乃得蘇。至曉天明。便取大兒著于肩上。小者抱之涕泣進路。路有一河深而且廣。即留大兒著于此岸。先抱小者度著彼岸。還迎大兒。兒見母來入水趣母。水即漂亡。母尋追之力不能救。須臾之間。俄爾沒死。還趣小兒。狼來啖訖。但見流血狼藉在地。母時迷絕。良久乃蘇。遂前進路。逢一梵志。是父親友。即向梵志具陳辛苦。梵志憐愍相對啼哭。尋問家中平安以不。梵志答言。父母眷屬大小。近日失火一時死盡。聞之懊惱。死而複蘇。梵志將歸供給如女。後複適娶。妊身欲産。夫外飲酒日暮乃還。婦暗閉門在內獨坐。須臾婦産。夫在門外喚。婦産未竟。無人往開。夫破門入。捉婦熟打。婦陳産意。夫嗔怒故。尋取兒殺以蘇煮之。逼婦令食。婦食子後心中酸結。自惟薄福乃值斯人。便棄逃走到波羅柰。至一園中樹下坐息。有長者子。其婦新死。日來冢上追戀啼哭。見此女人樹下獨坐。即便問之。遂爲夫婦經于數日夫忽壽終。時彼國法。若其生時夫婦相愛。夫死之時合婦生埋。時有群賊來開其冢。賊帥見婦面首端正。即納爲婦。經于數旬。夫破他家爲主所殺賊伴將屍來付其婦。複共生埋。經于叁日狐狼開冢因而得出。自克責言。宿有何罪。旬日之間遭斯禍厄。死而複蘇。今何所歸得全余命。聞釋迦佛在只桓中。即往佛所求哀出家。由于過去施辟支佛食發願力故。今得值佛。出家修道得阿羅漢。達知先世殺生之業。所作咒誓墮于地獄。現在辛酸受斯惡報。無相代者。微妙自說。昔大婦者今我身是。雖得羅漢。恒熱鐵針從頂上入足下而出。晝夜患此。無複堪忍。殃禍如是。終無朽敗。又入大乘論。堅意菩薩說偈雲

  誹謗大乘法  決定趣惡道

  焚燒甚苦痛  業報罪信爾

  若從地獄出  後受余惡報

  諸根常缺陋  永不聞法音

  設使得聞者  複生于謗法

  以謗法因緣…

《諸經要集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