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經要集》十二
雜業緣第五
述曰。此行名聖說不定。所謂罪行。諸經或說名黑黑業及不善業。凡夫福行。諸經或說名黑白業及以善業。名雖種種行體無殊。行體雲何。如智論說。殺害等是不善業。布施等是善業。此則是說罪福二行。言殺等者。等取十惡齊名罪行。言施等者。等取事中戒定等業。同是世善。俱名福行。此世善中。八禅定者。望欲界亂善。名不動行。若望出世理觀智慧。此緣事住。則名福行。如說六度前五度中所有禅定。通亦名福。但諸罪福人行不同。或專修福。或唯造罪。或複有人。罪福俱行。專修福者。所謂淨心。爲益他人行施戒等。唯造罪者。謂無慈潤。動身口意皆爲損他。罪福俱者。謂修福時內心不淨。或兼損物。此則是其欲界雜業。非純淨故。亦名不淨。若論罪行。粗顯可知。若論雜業。與淨福行有同有異。稍隱難知。謂諸修福據其外相。事中信樂所作皆同。若據內心。爲自爲他所求各別。精粗不等。以諸修福外同內異故。有純雜二業不同。若能調心慈悲愍物。隨所施爲皆成大善。若不守念。視相修福。內粗外細。唯成雜業。稱彼愚情雖謂過世理實違道。亦非淨福。以修福時不觀生空。我倒常行遍通叁性。所有作業與倒相應。是假取性。是故迷道。以不著心多求世報。又多求名。故非淨福。以此純雜世俗多迷。今略偏論令人識行。先論雜業後明淨福。但諸雜業自有粗細。粗者爲惡兼損他人。細者自爲唯求世報。先論粗雜。若就施論。或有非法取財施者。如盜他物以用布施。此感來報還常衰耗。施已生悔得果亦然。故優婆塞經雲。若人施已生于悔心。若劫他財持以布施。是人未來雖得財物。常耗不集。或有爲施兼損他者。謂若施時不正念善。或生嗔恚。或起高慢。當墮惡道。雖得福報畜中別受。不感人天。故分別業報經偈雲
修行大布施 急性多嗔怒
不依正憶念 後作大龍身
能修大布施 高心陵蔑人
由斯業行生 大力金翅鳥
若爲修福求世報者。如舍財時自求來報。或恐身財無常故舍。或爲名聞專求自益。此非慈悲爲濟貧苦。猶如市易。非純淨業。是以經中名不淨施。如百論說。爲報施者。是名不淨施。如市易故。報有二種。現報者。名稱敬愛等。後報者。後世富貴等。名不淨施。譬賈客遠到他方。雖持雜物多所饒益。然非憐愍衆生。以自求利故。是業不淨。布施求報亦複如是。以此證知。無實慈愍自求名稱。或爲來報。縱雖廣施皆非淨業。業非淨故得報不精。故分別業報經雲。若爲生天施。或複求名聞酬恩。及望報恐怖故行施。獲果不清淨。所受多粗澀。施行既爾。戒等諸善不淨同此。故百論雲。不淨持戒者自求樂報。若持戒求天上與天女娛樂。若人中富貴受五欲樂。爲淫欲故。如覆相者。內欲他色。外作親善。是名不淨。此外細心不淨持戒。如阿難語難陀。說偈雲
如羝羊相觸 將前而更卻
汝爲欲持戒 其事亦如是
開心專爲益他。得福則多。又于施境有貧有病。或有知法而乏所須。若施令彼得益長善。所施有宜獲福則多。故賢愚經雲。佛贊五施得福無量。所謂施遠來者。遠去者。病瘦者。于饑餓時施于飲食。施知法人。如是五施。現世獲福。此施有宜現獲多福。不同求名。施非要處。雖多割舍不得淨報。又隨喜他施者。若望諸極粗造不善者。是其細罪。亦得名善。若望離欲及專爲他。此之雜業則是其罪。故智度論雲。粗人有粗罪。細人有細罪。故此雜業罪福俱行。望心非純。是不淨業。上來明其罪福俱行是其欲界不淨雜業竟。若論淨業。翻前可知。故百論雲。淨施者。若人愛敬利益。得福亦多故因果經偈雲
若有貧窮人 無財可布施
見他修施時 而生隨喜心
隨喜之福報 與施等無異
又大丈夫論偈雲
悲心施一人 功德大如地
爲己施一切 得報如芥子
救一厄難人 勝余一切施
衆星雖有光 不如一月明
若諸凡夫造其罪福。不解因果善惡無性。是爲迷事。取性常系叁有故。智度論雲。譬如蠅無處不著。唯不著火焰。衆生愛著亦複如是。是善不善法中皆著。乃至非想亦著。唯不著般若波羅蜜性空大火。以此證知。無善惡性常輪五道。即當無佛性衆生也。此略明凡夫罪福二行迷事取性所依經論竟
又雜寶藏經雲。昔佛在世時。波斯匿王有其一女。名曰善光。聰明端正。父母憐愍舉宮愛敬。父語女言。汝因我力舉宮愛敬。女答父言。我自有業。不因父王。王聞嗔忿而語之言。今當試汝有自業力。即遣左右。覓一最下貧窮乞人。以女付之。王語女言。汝自有業不假我者。從今可驗。女猶答言。我有業力。即共窮人相將出去。婦問夫言。有父母不。夫答婦言。我父母先此舍衛城中第一長者。父母居家都已死盡。無所依怙。是以窮乞。婦複問言。汝今頗知故宅處不。答言知處。但宅毀壞遂有空地。夫婦相將往至故舍。周曆安行。隨其行處伏藏自出。即以珍寶雇人造宅。未盈一月宮宅悉成。宮人伎女奴婢仆使。不可稱計。王卒憶念。我女善光。雲何生活。有人答王。善光女郎。宮室錢財不減于王。王女即日遣其夫主。往請于王。王即受請。見其家內宮宅莊嚴。歎未曾有。王往問佛。此女先世作何福業。得生王家。身有光明。佛答王言。乃往過去九十一劫。毗婆屍佛入涅槃後。有槃頭王以佛舍利起七寶塔。王大夫人。見即便以天冠拂飾。著像頂上。以天冠中如意寶珠。著塔枨頭。因發願言。使我將來身有光明。紫磨金色尊榮豪貴。莫墮叁惡八難之處。昔夫人者今善光是。後于過去迦葉佛時。複以肴膳供養佛僧。而夫遮斷。婦即勸請。我今已請使得充足。夫還聽婦。爾時婦者今善光是。爾時夫者今日夫是。由昔遮婦。恒常貧賤。以還聽故。要因其婦得大富貴。無其婦時後還貧賤。以是因緣。善惡之業逐身受報。未曾違失
又雜寶藏經雲。佛在世時波斯匿王。時于眠中聞二內官共诤道理。一人說言。我依王活。一人答言。我自依業。不依王也。王聞可彼依王活者。而欲賞之。即遣直人。語夫人言。我今當使一人往者。重與財物。尋即遣。彼依王活者。持所飲酒送與夫人。此人出戶。鼻中血出不得前進。尋即倩彼依業者送。夫人見已。重賜錢財衣服璎珞。來到王前。王見深怪。即便喚彼依王活者。而問之言。我使汝去。雲何不去。彼即向王具白情事。王聞歎言。佛語真實。自作其業還自受報。不可奪也。由是觀善惡報應自業所引。非天非王之所能與。要須自作自得。起于正見。言業果報。近獲人天。遠招佛果。若違聖教具受前苦。頌曰
尋因途乃異 及舍趣猶並
苦極思歸樂 樂極苦還生
豈非罪福別 皆由封著情
若斷有漏業 常見法身甯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諸經要集》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9】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