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備一切智德經》二
西晉月支叁藏竺法護譯
興光住品第叁
金剛藏曰。佛子菩薩大士。已得究暢第二住地。便入第叁。尋當思惟。性行十事。何謂爲十。一曰志性清淨。二曰性行明達通利。叁曰消滅淡泊其意。四曰心懷無垢瑕穢。五曰志念永不退轉。六曰其心堅固而不怯劣。七曰其念極上無窮。八曰性行輕便而不遲鈍。九曰其行微妙巍巍高玄。十曰其心弘廣不協局迮。假使菩薩住第叁地。觀諸萬物一切無常。苦空不淨不可保信。悉歸壞敗不久存立。適起尋滅。本無所成。當來未至。現在無住。察于一切萬物所有。皆歸沒盡。已得入此無所有地。悉是憂惱。危厄衆難患害合會。結在憎愛之業。多有愁戚。鹹以無常。淫怒癡火。甚爲熾盛。因爲成立。無所依怙。察此一切猶如幻化。一切萬物。悉爲恐懼。無有救護。心數動移。便以違失本之慧。見如來慧不可思議。不可限量。不可稱載。極遠巍巍。無有雜碎。亦無衆厄。無爲常存。無畏第一。不複退轉多所濟護。所見平等。已見如來無量聖慧。睹衆危厄。益加愍哀念于衆生心行十事。何謂爲十。一曰心念將濟孤獨危困。二曰常化貧乏使入道法。叁曰消于淫怒癡火所然熾盛。四曰其心周旋生死而不造亂五曰其心常欲蠲除塵勞之穢覺未覺者。六曰其心顯耀令習自在。七曰勸導離善法者使樂大雅。八曰其心忘失佛法令入正道。九曰其心迷惑隨生死流使返其源。十曰其心見在愚徑而懷恐懼令立無畏。彼已睹察衆生無數危厄。叁界之患。辄修精進。吾當將濟一切群黎。度之解脫令致清淨。使得超越。化之立之。勸之寤之。開之示之。令至滅度。已能如是。達至無爲。普入萬性。如斯將濟一切衆生。所化若茲具一切智如來聖慧。心念勤修。擁護衆生。又自思之。以何因緣。以何方便。化此無數衆生之類。墮在苦惱塵勞之厄。所遭焚燒。使立永安。令無複異。住在無礙叁脫之門。已立斯法。開化他人。以無挂礙叁脫慧門。無複異行。解一切法。知無所行。了本真谛。導之爲行行無所行。以此慧明。不複觀聽。猗他之義。唯學佛道。又心念言。何所爲具一切佛法之根本也。唯以博聞分別義理。以觀此慧益加增修。勤求正法。專精奉行。夙夜思法。欲聽受之。不以爲厭。樂法不廢。發生好法。求法導法。志法由法。流法歸法。救法護法。行法。善求道法。不慕世間無限寶物。無用諸藏盈滿之珍。已得自在。發意布施。不念有難唯思法師。于世難值甚爲希有。以用法故無所愛惜。內外所有鹹以布施。所可惠施。若施眷屬。田地。財寶帑藏。珍琦。璎珞。妻子男女。頭目手足。耳鼻肌肉。支體衣食。及己身命。用經典故。無所貪吝。皆能惠施。用法典故。極重愛樂。所用安已。明珠如意。貴價璝琦。布施之時。謙下卑言。所可放施。不懷悔恨。身心不惱。其有受者。因是令度。所不聞法。聞之欣然。勝得叁千大千國土滿中珍寶。甯聞一偈不用梵釋轉輪王位。修無央數百千劫行。或有來謂。卿今所興習。是平等正覺之業。菩薩淨行。假欲得聞此大正法。自投大火。更無極苦苦惱之患。越斯大火。若使己身。遭是困厄。乃成佛道。即念言。今我身求經。道甯愛樂一句法。不用此身。正使此叁千世界滿中火至梵天。求法故自投中。況小火也。設命墮在一切地獄。苦痛不安。故當勤慕。求于法典。況複值遇人間之惱。以此方便。求于經典。若使聞法。如法觀察。一心解達。彼若聽經。自伏己心。念志上道。識如是意。在于經典。而行要法。慕樂佛道。終不唐舉。口言清淨。照察如是。住菩薩地。寂除情欲。消滅諸惡不善之法。專惟善業。歡悅安隱。成第一禅。又除想念。其內寂然。而心一矣。無複思想。隨時順行。歡悅安隱。成第二禅。又好喜離。欲造恬泊行。其心寂默。身意快然。猶如衆聖所言。觀察其心。安隱行第叁禅。又除其樂。棄捐衆苦消竭前本。無樂無苦。專精永然其心清淨。行第四禅。彼則越度一切色想。已超色想。逮有無想。入于名號。因時思念若幹名想。辄以修行無量虛空虛空之想。彼已越度諸虛空想。因修奉行無量識慧之想。彼則越度諸虛空想。便無所著。修無所有。已度一切無所有業。因修無想。亦不離想。則不樂余。所興發處。唯奉道法。因修慈心。廣大無際。不可限量。無怨不恨。欲護衆生。一志普周。遵行悅豫。慈念十方。哀喜行護。亦複如是。其心廣大。愍護無際。無怨不恨。欲濟衆生。救護十方。具四等心。一切蒙安。又彼修成若幹變化。神足示現。震動天地。以一身化爲無數身。以無數身。還合一身。徹越虛空。通過牆壁。入出太山。須彌鐵圍。無所挂礙。如遊虛空。虛空中坐。猶如飛鳥出沒于地。如入在水。履水上行如行于地。身出煙火如大炬然。察是日月。神足巍巍。威神無極。遊行四域。消除闇冥。以手扪摸日月宮殿。其身遠超。上至梵天。耳之徹聽。清淨洞達。過于天人聞其言聲諸天人民。又複了知衆生心念。所念如是。知有欲心無欲之心。有恚心無恚心。有癡心無癡心。有塵勞心。無塵勞心。小心大心。多心少心。要心無要心。亂心正心。定心不定心。解脫心無脫心。最上心無上心。審見本末。皆悉知之。如是一切分別衆生諸心所念。善惡禍福。道俗真僞。靡所不達。又識無限前宿所居。一生十生。百生千生。不可稱載宿命時事。悉識別之。劫壞劫成。悉知無數不可計會天地成敗。吾曾更曆國土處所。名姓如是。所遊飲食。壽命長短。衣服好醜。所遭苦樂。彼沒生此。此沒生彼此沒生此。彼沒生彼。周遍沒來生。尋複還返。以是比類。曉知無限前宿所更。已複清淨。清淨天眼。過諸天眼。見人生死善惡所歸。尊卑貴賤。如所作受。又此衆生身行善。口言善。心念善。不謗聖賢。奉修正見。壽盡身散。得上天生。又若衆生。身行惡。口言惡。心念惡。誹謗聖賢。或于邪見。壽盡身散。墮于地獄以淨天眼。普見天人。蜎飛蠕動蚑行之類。所行禍福善惡所趣。又以一心叁昧正受。若從定起。不用此德。有所向生。唯睹具足菩薩道品。願有所濟。故示現生。住于菩薩興光之地。見于十方無數億千兆載諸佛。奉事供養。衣服飲食。床褥臥具。病瘦醫藥。歸命諸佛。聽所演法。已聞受法。隨器授與。未曾越法。不毀佛教。各各觀察。益以愍哀。普如己身。親族無異。欲解諸縛。于無央數億百千劫兆載姟限。斷邪見欲。心不在言。亦除邪嗔愚癡之態。如金寶師工治寶矣。以作臂钏。钗镮。璎珞。[王*步]瑤之屬。無不成好。菩薩如是。住興光地。則以無言。消諸所見。諸淫怒癡。以是德本。增行巍巍。清白日甚。漸備仁和忍辱之原。將順戒禁而無所犯。心不懷恨不抱怒亂。志性無谄。心懷詳序。而不卒暴。一切所作。不以究竟。所作成辦。不行谀谄。無虛僞時。性無所受。行甚清淨。彼以四恩。而宣愛敬。行益利義內志笃厚。十度無極。忍辱精進。所度無極。殷勤修此。亦複勸化余諸菩薩。謹慎清淨。是爲菩薩諸大士等第叁住法。名曰興光。菩薩住此。諸根通達。若作天王。執權方便。有所造立。若行布施。作行敬愛。設修利益。其心常一。念佛不舍。致普具。念一切智業。以何等行。爲諸衆生。致于最尊。得普敏達。爲衆導師乎。發意之頃。精進超絕。一時悉逮百千叁昧。時金剛藏菩薩大士。欲複重散此義所歸。說此頌曰
斯等性清淨 德室心通達
貪欲患消除 成不退轉業
興發堅固志 強勇進微妙
其意甚廣大 因是入叁住
已立于此地 宣布光曜住
說非常苦空 不淨毀散法
爲不得久存 須臾虛無聲
選擇悉有爲 無來無所往
由是致疾病 遭愁憂涕泣
與衆惱俱合 受結著恩愛
苦患不可意 常熾然叁火
以見有爲業 發起無限難
若厭于叁處 其心無所慕
欲求諸佛慧 其意不變異
無量不可思 所度無等倫
睹彼衆滅度 諸最勝聖慧
已見于諸佛 永無衆患厄
無救離依怙 扶濟使得出
常貧于道法 爲叁火所災
犯所有苦惱 百種縛其心
重敬衆塵勞 無明志下賤
已失威神力 違安住道寶
流墮生死淵 恐怖求解脫
我應擁護之 堅強等精進
志樂于尊慧 不貪世人榮
觀察何等宜 逮致至解道
無他諸挂礙 成諸如來慧
其慧爲智明 是衆安住樂
以聞智專惟 成菩薩聖慧
適聽所說法 尋精進奉行
夙夜欲啓受 無余因緣業
以法而樂義 以法廣救護
明月珠衆寶 所愛敬親裏
國土廣無極 具足豐盛尊
妻子及男女 眷屬諸走使
以經典之故 布施不吝此
頭目及手足 己身之肌肉
目見而口言 施血如流江
見害屠割刑 所重髓布施
不以此爲苦 不聞法爲患
假使有來者 口宣如是辭
猶如火所起 自投炎赫盛
若聽安住說 微妙法要寶
聞之甚思惟 功勳義章句
一句法義故 頂戴須彌山
設使叁千世 滿火至梵天
我聞法善利 其意達玄妙
若人聞致是 任如是苦惱
正使于中死 求得道慧明
雖遭此衆難 忍苦不以患
何況人身苦 若幹之厄難
我之所戀慕 惟志求聞法
若得數聞法 隨時而思惟
四禅四等心 悅豫叁昧定
承于五神通 漸備具足行
以是由自在 不墮所向生
住立此軌德 順無數億佛
意常奉供養 聽受斯經典
曉了離邪住 啓颡清淨行
猶若金無垢 號曰爲紫磨
住是雅功勳 報處忉利宮
造立爲豪尊 回轉處魔天
魔天若幹會 功德諸章句
以住無以意 唯求佛功德
佛子已住此 殷勤慕精進
逮致叁昧定 其數各百千
睹見諸佛最 相好若幹種
如益極微妙 功勳尊無量
是爲第叁住 安住身自說
普愍諸世間 諸菩薩無上
時諸天人聞大行 微妙巍巍所住地
衆祐諸子懷踴躍 則以天華散佛上
會在地樹持衣被 嗟歎稱揚此經典
魔後可敬柔軟好 鼓樂歌頌勝妙法
其自在天歡悅句 以月明寶貢安住
口宣我等故有佛 興發德時度彼岸
其最法勝何故然 獨歎菩薩行第一
我今得聽妙道地 于百千劫難…
《漸備一切智德經二》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