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十地經》二
大唐于阗叁藏沙門屍羅達摩于北庭龍興寺譯
菩薩極喜地之余
複次菩薩如是已發諸大誓願。得堪能心並柔軟心及調柔心。成就淨信能信諸佛正等覺者。本所入行。修證到彼岸修證諸勝地。成就諸力成滿無所畏。由不共佛法不可映奪。不可思議諸佛法性引發。無中無邊甚深如來境界。隨入無量如來所行信果成就。舉要言之。能信一切菩薩正行。乃至佛地解釋加持
複次菩薩作是思惟。諸佛之法如是甚深如是寂靜。如是寂滅如是性空。如是無相如是無願。如是無際如是廣大。如是無量如是難證。然複彼諸愚異生類。由墮邪見心之相續。由無明闇纏繞意識。由驕慢幢高建計度。由渴愛網希求作意。由逐谄诳稠林意樂。由悭嫉相應趣生處加行。由貪嗔癡積集諸業。由以忿恨熾然心焰。由顛倒相應引發業用。由以欲有及無明漏所系心意意識種子。于叁界中生後有芽。所謂名色俱生不相舍離。名色增長成六處聚落。六處成已。由互相觸因緣有受。展轉于受有忻樂者。增長愛取增已成有成就。此故有生老死愁歎苦惱。有情苦蘊。如是發生離我我所。不實虛僞空無作用。無動愚鈍。譬如草木如影而現。然彼有情不覺不知。菩薩見彼諸有情類從大苦蘊不得解脫。爲拔彼苦引發大悲。爲欲令彼住于畢竟安樂涅槃故興大慈
複次諸佛子菩薩。如是以此隨順大慈大悲增上意樂住初地時。于一切事心無顧戀。以慧希求諸佛妙智修行大舍。凡是所有一切能舍。所謂財谷倉庫等舍。或以金銀摩尼真珠琉璃珂貝璧玉珊瑚車[(王*巨)/木]碼瑙錢物等舍。或以珍寶莊飾嚴具璎珞等舍。或以殊妙象馬車乘辇輿等舍。或以可意寺舍園林樓觀流泉浴池等舍。或以奴婢僮仆等舍。或以國土聚落城邑王都等舍。或以妻妾男女等舍。或以一切所愛之事皆悉能舍。或以頭目手足一切身分等舍。如是一切所施事中心無顧戀。以慧希求諸佛妙智皆悉能舍。如是菩薩住于初地能成大舍
複次菩薩既得如是大慈大悲大舍意樂已。爲欲救拔一切有情。轉更訪求世出世間諸利益事。訪求之時心無厭倦。即得如是無厭倦性。無厭倦者于一切論得無怯弱故。此菩薩于諸論中智得成就。此以如是諸論相應應不應。作善籌量。智于劣中勝。諸有情所如應如宜而修正行故。此世智而得成就得世智已。應時應分應量而行。以慚愧莊嚴心之相續。勤修自利利他加行。由此菩薩慚愧得成。即于如是正加行中。皆能出離得無退屈及無轉易力所持性。是故菩薩堅力持性而得發生。菩薩得此堅力持已。即能殷勤供養承事諸佛如來及教法中而正修行。菩薩如是成就十種淨諸地法。所謂淨信慈悲慧舍無有厭倦。善知諸論善解世間。慚愧莊嚴堅力持性供養諸佛
菩薩住此極喜地中由廣大見及由願力。現見多佛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百千那庾多佛多俱胝佛多百俱胝佛多千俱胝佛多百千俱胝佛多百千俱胝那庾多佛。菩薩見是如來應供正等覺已。悉以廣大增上意樂。恭敬尊重承事供養。奉施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諸資生具奉獻菩薩諸妙樂具于僧伽衆而作恭敬。以此善根皆悉回向無上菩提。由此供養諸佛如來。發生成就有情方便。以布施愛語成就有情。後二攝法未全通達。但以勝解力故。而行。于此十種波羅蜜多施到彼岸而得增上。余到彼岸隨力隨分。非不修行。此菩薩如如供養諸佛世尊。修習成就有情加行。受持修行諸淨地法。如是如是此諸善根于一切智所回向者。轉更明淨隱意堪用。唯諸佛子如巧金師以礦性金置于火中。如如燒煉如是如是。轉得明淨隨意堪用。唯諸佛子當知。菩薩亦複如是。如如供養諸佛世尊。修習成就有情。加行受持修行諸淨地法。如是如是此諸善根。于一切智所回向者。倍複明淨隨意堪用
複次諸佛子菩薩住此極喜地中。應從諸佛及諸菩薩善知識。所訪求請問初地行相並得等流。應無厭足成此地支。第二乃至第十地中行相。並得等流亦爾。又此菩薩于諸地中所治對治應修善巧。于地壞成應修善巧。于地得修應修善巧。于地支清淨應修善巧。于地地運轉應修善巧。于地地安處應修善巧。于地地殊勝應修善巧。于地地得不複退轉應修善巧。于諸菩薩地清淨已。乃至轉入如來智地應修善巧。唯諸佛子菩薩如是引發諸地行相善巧。始從菩薩初地升進無有間憩。乃至轉入第十智地。以無憩行地智光明證佛智光明。唯諸佛子。譬如黠慧善巧商主。將欲率領諸大商侶往詣大城。先未發時訪求請問道中勝利。及于道中退轉過失道處。中間勝利差別道處。中間退轉過失于道資糧作所應作。從初道處雖未發足而善了知。如是乃能到彼大城。此大商主善以如是智慧籌量具大資緣。與大商侶度險曠野。身及商侶悉免憂患。乃至安隱到彼大城。唯諸佛子菩薩善巧大智商主亦複如是。若住初地于諸地中所治對治得成善巧。于地行相等流之中得成善巧。于地得修得成善巧。于地支清淨得成善巧。于地地運轉得成善巧。于地地安處得成善巧。于地地殊勝得成善巧。于地地得不複退轉得成善巧。諸菩薩地得清淨已。乃至入于如來智地得成善巧。是時菩薩。善受廣大殊勝福德聖道資糧。及善決擇智慧資糧。將欲率領無量有情諸大商侶。往詣一切智智大城。先未發時。應從諸佛及諸菩薩善知識所。訪求請問諸菩薩地聖道功德。及從此道退轉過失。于道處間勝利差別。于道處間退轉過失。廣大福智聖道資糧作所應作。從初道處。雖未勝進而善了知。如是乃能到于一切智智大城。此以如是智慧籌量。具大福慧聖道資糧。將已成就無量有情。諸大商侶經過生死曠野險道。自身及彼有情商侶悉免憂患。乃至安隱到于一切智智大城。唯諸佛子是故菩薩。應無厭倦修行諸地瑩飾差別。唯諸佛子。是名略說菩提薩埵極喜初地趣入之門。住于此者生處多作贍部洲王得大自在。常護正法能以大施攝取有情。善巧能令諸余有情遠離悭垢。常行大施無有窮盡。諸所作業或以布施或以愛語。或以利行或以同事。此等一切悉皆不離佛作意法作意。僧伽作意菩薩作意。菩薩行作意到彼岸作意。諸地作意無所畏作意不共佛法作意。乃至不離一切行相勝妙相應一切智智作意。複作願言。我當一切諸有情中爲首爲勝爲殊勝。爲妙爲微妙爲上爲無上。爲導爲將爲帥。乃至願得一切智智。所依止處。若樂發起如是精進。棄舍一切家屬財位。歸佛聖教淨信出家。既出家已一刹那頃瞬息須臾。能證菩薩百叁摩地。見百如來。彼佛加持皆能解了。能動百世界。能往百刹土能照百世界。成就百有情。能住壽百劫。于前後際各能入百劫。于百法門能正思擇示現百身。身身皆能現百菩薩。眷屬圍繞。從此以去是諸菩薩有願力者。由勝願故。所有遊戲或身或光明或神通。或眼或境界或音聲或行。或莊嚴或勝解或加持或所作。此等乃至爾所百千俱胝那庾多劫不易可數。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頌言
若有集衆善 具修白淨法
供養天人尊 淨意樂大志
成就妙勝解 隨順悲愍道
爲求佛智慧 發此無上心
爲獲佛十力 及以無所畏
成佛不共法 救攝群生類
爲得大慈悲 爲嚴淨佛土
爲轉大法輪 發此最勝心
一念知叁世 而無有分別
種種時不同 以示于世間
略說求諸佛 一切勝功德
發生廣大心 量等虛空界
悲先智爲主 攝以方便慧
淨意樂所持 如來力無量
無礙智現前 隨順自然智
具受佛法誨 發此最勝心
佛子始發生 如是妙寶心
即超凡夫地 入菩薩正性
生在如來家 種族無瑕玷
紹諸佛聖種 決成無上覺
才生如是心 即得入初地
志樂不可動 勤修正加行
多喜多愛樂 亦複多淨信
極大勇猛心 及多慶躍心
遠離于鬥诤 惱害及嗔恚
慚敬而質直 善守護諸根
救世無等者 所有衆德慧
此處我當得 念是極生喜
始得入初地 即超不活。2.惡名。3.死。4惡趣。5處。)五怖畏
不活惡名死 惡趣處衆怯
由不貪著我 及以于我所
是故諸佛子 遠離諸怖畏
恒有信恭敬 常行大慈愍
慚愧功德備 日夜增善法
樂遊正法苑 無厭求多聞
思惟所聞法 遠離取著行
不貪于利養 唯引平等心
一志求佛智 緣慮十力等
修行到彼岸 遠離谄虛诳
如說而修行 常能護實語
不汙如來家 不舍菩薩學
一切智智心 不動如山王
不舍世間事 而入出世道
以無厭足心 修覺分資糧
常恒無異念 轉求增勝道
如是法相應 名善住初地
引發大誓願 大勇決大行
願當能供養 承事諸世尊
護持諸佛法 攝取大仙道
常奉觐諸佛 修行最勝行
成就諸群生 往趣諸世界
嚴淨佛國土 令智者充滿
與諸菩薩衆 一心等修行
以身語意業 所作無空過
一切毛道中 一時成正覺
如是等大願 無量無邊際
若有情界盡 世界虛空界
法界涅槃界 世間佛興界
諸如來智界 及心所緣界
入如來智界 世法智轉界
彼諸若有盡 我願乃有盡
如彼無盡期 我願亦無盡
如是發大願 心柔軟調順
能信佛功德 觀察諸有情
知從因緣起 即興大慈悲
如是苦有情 我今應救拔
爲救有情故 而行種種施
王位與珍寶 及以象馬車
頭目並手足 乃至身血肉
一切皆能舍 心得無憂悔
求種種諸論 其心無厭倦
善解字義趣 能隨世所行
慚愧自莊嚴 修行轉堅固
供養無量佛 恭敬而尊重
如是常修習 日夜無懈倦
善根轉明淨 如金數燒煉
菩薩住于此 煉治一切地
所作無障礙 具足不斷絕
譬如大商主 爲領諸商侶
問知道險易 安隱至大城
菩薩住初地 應知亦如是
勇猛無障礙 乃到第十地
住此初地中 作大功德王
以法化有情 慈心無損害
統領贍部洲 化行靡不及
皆令住大舍 成就佛智慧
欲求最勝道 舍已國王位
佛教中出家 勇猛勤修習
得百叁摩地 及見百諸佛
震動百世界 遊行照亦爾
成就百有情 能知百劫事
入于百法門 示現百化身
及現百菩薩 以爲其眷屬
若願自在力 …
《佛說十地經二》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