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積經》二十五
大唐叁藏菩提流志奉 诏譯
被甲莊嚴會第七之五
複次無邊慧。我念往昔過二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出現世間。號曰月燈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甘露。國名清淨。彼佛世界。頗梨所成。常有光明。遍照其土。若有衆生遇斯光者淨妙端嚴。是故世界名爲清淨。無別城邑聚落之名。交道殊妙金繩界飾。諸交道間。一一等量半俱盧舍。一一道間。光明寶柱雜多羅樹。各八十四輝映行列。複有四池堤塘圍繞。七寶臺觀人民止住。覆以鈴網懸諸缯帶。花飾珍玩猶如諸天。彼界衆生寂靜安樂。十善業道悉已成就。顔貌端嚴壽命長遠。薄貪嗔癡易可開悟。以少方便廣知諸法。彼佛壽命千俱胝歲。滅度之後。正法住世一俱胝歲。十會說法。諸聲聞衆住學地者。一一法會各有二十俱胝那由他諸菩薩衆。趣一乘者其數無量
無邊慧。彼月燈王如來寶菩提樹。周五十由旬高一百由旬。珊瑚爲根琉璃爲幹。黃金爲枝馬瑙爲葉。道場縱廣一百由旬基陛周匝欄楯圍繞。妙多羅樹布植行列。金鈴寶網彌覆莊嚴。大菩提座高叁由旬。細軟敷具張施其上。妙衣百千間飾垂下。幢幡二十樹列其傍。月燈王佛于此座上。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彼國界無叁惡趣及惡趣名。亦無諸難及諸難名。月燈王佛常于一切諸世界中。化現其身轉于法輪
無邊慧。彼月燈王如來有二菩薩。一名雲音。二名無邊音。是二菩薩。于彼如來白言。世尊。雲何諸菩薩摩诃薩。于一切法理趣之中。而得善巧方便安立。時彼如來欲令諸菩薩摩诃薩于一切法理趣之中。而得善巧方便安立。爲二菩薩廣說斯法。時諸菩薩摩诃薩聞斯法已。于一切法理趣之中。便獲善巧方便安立。是二菩薩從是已後。于二萬歲。無有睡眠無欲恚惱。不起食想不生臥想。亦無病緣湯藥等想。不樂世間遊觀談戲。于彼如來說法之時。即于法座得無生忍。時彼如來而問之曰。善男子。于一切法理趣之中。如是善巧方便安立。汝今求耶。是二菩薩即白佛言。世尊。我尚不見有一切法理趣善巧安立之名。亦複不見有一切法理趣善巧安立之法。況一切法理趣善巧方便安立。世尊。我亦不得一切諸法。我亦不得諸法安立。于一切法無住無不住。世尊。我如是見。甯複說言于一切法理趣之中。如是善巧方便安立。爲求耶爲不求耶。世尊。我亦不見于一切法理趣之中。如是善巧方便安立而作求者。亦不見有若內若外若二中間。若一切法。若法理趣善巧方便而安立者。亦不見法若內若外。若二中間。若一切法。若法理趣善巧方便而可安立。世尊。我亦不見乃至少法內外中間。理趣善巧方便安立而可趣向。而可親近。世尊。既無少法而可趣向而可親近。我于其中當何安立。世尊。我亦不見過現未來爲安立處。若安立處無所有者。我于何處而可安立。世尊。無安立故。非住相應。非不住相應。無盡相應。無生相應。世尊。我亦不見從誰由誰何處何時。我心意識。若生若滅。當何說言。以心意識。于一切法理趣善巧方便安立
無邊慧。是二菩薩。于如來前如是說時。一千菩薩得無生忍。千俱胝菩薩發菩提心。爾時月燈王如來複告之曰。善男子。汝以無住而住無處。而住于一切法理趣善巧方便安立。善男子。一切諸法亦複如是。如來隨順世俗道故。現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若于如來。不隨世俗。現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複如是。善男子。諸法無處亦非無處。若處無處皆隨世俗。若隨世俗則于其中無有少法而可生者而可了者。是故善男子。應加精勤速于諸法逮得解脫。是二菩薩。于如來前聞斯法已。飛騰虛空。即以偈頌。贊如來曰
法王不思議 得未曾有法
遍知兩足尊 佛法無過上
以法無上故 如來世無等
一切法無生 我今獲此忍
我常不分別 若生若無生
如是亦不念 一切無分別
法王大牟尼 功德離言念
願說清淨法 令衆皆歡喜
于佛勝功德 欲知其邊際
設經無量劫 而亦不可得
功德無邊故 最勝無過上
一切法無生 我亦不分別
我于佛法中 未曾有毀壞
不謂衆善根 雲何當可得
諸法無示現 無生亦無相
如是無相忍 于此亦皆證
我今所得忍 畢竟無退轉
故于一切智 以此生歡喜
我于如來法 決定不猶豫
亦于一切法 遠離衆疑惑
無上佛法中 我今得此忍
我亦不分別 亦無不分別
無邊慧。是二菩薩說此偈已。于月燈王如來右繞叁匝。以天妙花栴檀末香而散佛上。時彼如來即爲授記。而告之曰。汝雲音等。過二萬劫當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二菩薩。聞如來記踴躍歡喜。谛觀如來入于諸禅遊戲神通。出沒自在煙焰晖發。複爲衆生說法開示。令二十四俱胝人天。趣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二菩薩。乃至盡命勤修梵行。于彼如來中時正法後時正法悉能護持。複于爾時。教化成熟四俱胝衆生。趣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二菩薩。次第供養親近承事多百千佛。及諸如來叁昧正法一一受持。過二萬劫複值寶幢如來。隨轉法輪教化成熟無量衆生。趣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寶幢如來刹土清淨。無諸聲聞。唯有一生補處菩薩。寶幢如來將滅度時乃爲授記。我滅度後。雲音菩薩次當現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號曰日燈王如來。其佛刹土成就莊嚴。積集無量無邊功德。菩薩聲聞大衆圓滿。日燈王如來滅度之後。無邊音菩薩。次當現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邊慧。以此法門無所得故。無言說故不可示現。無生無滅。諸菩薩摩诃薩。當應如理精勤修習。若有菩薩。住一切法理趣善巧方便安立。以無所得獲無生忍。圓滿佛法無量功德以爲莊嚴。而發趣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邊慧。我曾不說諸菩薩摩诃薩離此法外。別有少法速能成就一切智智。若有于此無生無滅甚深空法勤修行者。速得菩薩法界理趣善巧方便及陀羅尼。具足辯才。無上攝化。諸佛世尊之所稱贊。以法嚴具而莊嚴之。能圓滿施住清淨戒。得清淨忍無上精進無緣禅定。以大智慧而發趣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諸勝中最爲殊勝。速得名爲一切智者。坐于道場。四大天王持蓋來詣請轉法輪。爲諸人天作大光明。皆令趣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複次無邊慧。若諸菩薩摩诃薩。于一切法海印叁昧勤修行者。見一切法同于法界。如是見時。不于法界見一切法。不于諸法見于法界。精進修習。以一切法諸界和合善巧方便。于一切法諸界和合。無所執著。亦無所動。于一切法諸界和合善巧方便。亦無執著。亦無分別。能于一法和合之中。而見一切諸法和合。能于一切諸法和合。而複見于一法和合。不于一切諸法和合而親近于一法和合。不于一法和合之中親近一切諸法和合。以能了知此一法故。亦能了知一切諸法。以能了知一切法故。于此一法應了知處。亦能了知。不以諸法親近一法。于諸取蘊和合之中。悉能了知。不于取蘊種種性相。若有和合若無和合而生執著。諸菩薩摩诃薩如是行時。若有諸法以衆因緣和合而生。若有諸法以衆因緣和合而成。于彼諸法悉能了知。若有諸法因緣和合。以種種性相應而起。于彼諸法亦能了知亦無執著。隨順了知一切諸法施設之相。亦能了知若相無相。亦能了知諸界差別諸界種種性相差別。亦能了知以誰爲因不以煩惱親近趣向諸緣起法。亦于世間出世間法。不相違背。隨順了知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世間相印皆遍了知。以一法門而能了知一切法門。以諸法門複能了知一法之門。不以一切諸法之門。而親近于一法之門。亦複不以一法之門。而親近于諸法之門。如是法門悉能淨治。無邊慧。諸菩薩摩诃薩。于此法中勤修習者。以一理趣言教之門。而能了知一切諸法性同一味。于一切法得勝無诤。如理寂靜不相違背。能于大會贊說斯法。精勤修習得一切法海印叁昧。如是修習。若有诤論若無诤論。皆令寂靜如理而住。隨順斷除憍慢放逸。于決定說善能受持。差別名言亦能覺了。法界理趣方便勤修。于諸法門善寂思念。當以何法何法相應。若不相應。能以方便于決定義住清淨念。無邊慧。諸菩薩摩诃薩。于此法門如是住者。以少加行得一切法海印叁昧。以此無量法海叁昧。而發趣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汝觀一切法 流入法界中
諸法同法界 理趣悉平等
複觀于法界 流入諸法中
法界同諸法 理趣亦平等
不于法界中 觀察一切法
亦不離法界 而見于諸法
不于諸法中 觀察于法界
亦不離諸法 而見于法界
了知種種界 法界種種性
一切法和合 善巧無所住
一切時及處 種種性和合
無住無所依 亦無有所取
和合差別性 分別不分別
于彼二俱無 智者平等見
知一和合故 則知諸和合
知諸和合故 則知一和合
和合不和合 一性差別性
不近不分別 無執無所著
了知一切法 彼法無和合
亦不念和合 無執無所著
了知一切種 彼法施設相
亦不念親近 無執無所著
業及業果報 一切悉能知
于彼不相違 斯爲精進者
業及業作者 此二和合相
知彼相無相 斯爲精進者
于諸界和合 諸界差別性
知彼常平等 斯爲精進者
因果相系屬 一切悉能知
于彼諸緣法 被甲如理住
能知出世法 于諸世間法
無有少相違 如是平等住
亦知世間法 于諸出世法
亦無少相違 如是平等住
世間所應作 一切諸相印
隨順能觀察 遍知平等住
能以一法門 了知諸法門
亦以諸法門 了知一法門
不以一法門 親近諸法門
不以諸法門 親近一法門
一切法門中 平等遍清淨
于法無異相 斯爲觀察者
于諸法言教 而能平等說
常住平等性 斯爲觀察者
于諸法言教 如理能知見
便得善相應 斯爲方便者
不起于诤論 不作诤因緣
一切不相違 斯爲相應者
常起于無诤 無诤得相應
平等不相違 斯爲智慧者
于法理趣中 永息諸诤論
被甲如理修 斯爲勇猛者
如是遍觀察 純一無違诤
能于法會中 贊說無上法
如是…
《大寶積經二十五》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