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積經》五十九 ▪第2页
大唐于阗叁藏實叉難陀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诳。八者爲堅固友。九者不輕慢善知識。是名爲九
複次舍利弗。菩薩成就十法。令願不退嚴淨佛刹。何等爲十。一者聞地獄苦。但起大悲不生怖畏。二者聞畜生苦。但起大悲不生怖畏。叁者聞餓鬼苦。但起大悲不生怖畏。四者聞諸天衰惱。但起大悲不生怖畏。五者聞人中饑馑賊盜怨敵殺害。但起大悲不生怖畏。六者菩薩作如是念。我于此時當起精進。乃至未得清淨佛刹終不懈慢。七者令我刹中飲食衣服隨念即得。八者我佛刹中。諸衆生等壽命無量。九者我佛刹中諸衆生等無彼我心。十者我佛刹中。所有衆生決定趣向無上菩提。是名爲十
複次舍利弗。若菩薩執持妙花詣如來所。或佛塔所。興供養時。作是願言。如此妙花色香殊勝。見者欣悅。我成佛時。令我刹中如是種種妙花遍布。及衆寶樹周匝莊嚴。乃至末香塗香。衣服飲食。寶蓋幢幡。金銀琉璃。真珠等寶。用供養時。亦應如是。回向佛刹功德莊嚴。以彼菩薩住戒律故。隨心所願皆得成就
複次舍利弗。菩薩不求自樂喜他得樂。是故菩薩得菩提時。彼佛刹中所有衆生。悉皆具足一向快樂
複次舍利弗。菩薩常應普皆攝取十善業道。悉以回向一切種智。是故菩薩得菩提時。彼佛刹中所有衆生。初生即具十善業道。及出離智
複次舍利弗。菩薩隨所至方勸諸衆生。悉皆令趣無上菩提。唯贊佛乘。不說二乘及所共法。是故菩薩得菩提時。彼佛刹中所有衆生。決定當得無上菩提。永離聲聞及辟支佛。無量菩薩充滿其國
複次舍利弗。菩薩于他利養終不遮斷。見他得利常生歡喜。是故菩薩得菩提時。彼佛刹中所有衆生。受用資具恒無斷絕。具足獲得大法光明
複次舍利弗。菩薩若見比丘比丘尼有過犯者。終不發揚。但自安住正法之中。是故菩薩得菩提時。彼佛刹中。一切無有過失之名。何以故。以彼大衆皆得清淨無過失法
複次舍利弗。菩薩樂法求法不生熱惱。如所聞法正住修行。是故菩薩得菩提時。彼佛刹中衆生生者。求法樂法皆無熱惱。如所聞法隨順修行
複次舍利弗。菩薩弦歌鼓吹。種種音樂。供養佛塔。以此善根。回向佛刹功德莊嚴。是故菩薩得菩提時。彼佛刹中百千音樂不鼓自鳴
複次舍利弗。菩薩若見失念衆生。令得正念。是故菩薩得菩提時。令諸弟子得禅悅食。舍利弗。如是佛刹功德。具足如來辯才。或一劫或過一劫說不能盡。舍利弗。然我今者隨諸菩薩之所樂欲。如是略說。勝志樂者聞已趣向。當得圓滿佛刹功德。舍利弗。菩薩成就叁法。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求佛刹皆得成就。何等爲叁。一者大願殊勝。二者住不放逸。叁者如所聞法起正修行。是名爲叁。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來希有善說此法。世尊住不放逸故得菩提分法。住修行故得大菩提。住勝願故成就佛刹功德莊嚴
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如我往昔以大願力成就佛刹。不放逸故得成菩提。舍利弗。若但言說住于放逸而不修行。彼尚不能至聲聞地。何況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菩薩若欲自知是真菩薩。如菩薩所學。應如是學。爾時會中四萬菩薩。從座而起。合掌向佛。同聲白言。如佛所說。菩薩學處。我當隨學。住不放逸。修行成就。滿足大願。嚴淨佛刹
爾時世尊。熙怡微笑。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現此微笑。佛告舍利弗。汝見此諸善男子師子吼不。舍利弗言。唯然已見。佛言。舍利弗。此諸善男子。過百千劫。各于異刹。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同號願莊嚴。亦如當來師子佛等。其土清淨如無量壽國。唯除壽量。舍利弗言。彼諸如來壽量幾何。佛言。彼一一佛皆壽十劫。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言。是文殊師利童真菩薩。諸佛世尊常所稱歎。久如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得佛刹當複雲何。佛言。善男子。汝當自問文殊師利。時師子勇猛。問文殊師利言。仁者何時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答言。善男子。何不問我趣菩提不。而乃問我成菩提耶。何以故。我于菩提尚不趣向。何況當得。問言。文殊師利。仁者豈不爲利衆生故。趣菩提耶答言不也。何以故。衆生不可得故。若衆生是有可爲利益趣向菩提。而衆生壽命及福伽羅皆無所有。是故我今不趣菩提。亦不退轉。師子勇猛言。文殊師利。仁者趣向諸佛法不。答言不也。善男子。一切諸法皆趣向佛法。何以故。諸法無漏無系無形無相。爲趣向佛。如趣向佛。諸法亦然。善男子。而汝所問趣向佛法。我今問汝隨汝意答。于意雲何。爲色求菩提耶。爲色本性求。爲色如求。爲色自體求。爲色空求。爲色離求。爲色法性求菩提耶。善男子。于意雲何。爲色得菩提耶。乃至爲色法性得菩提耶。答言不也文殊師利。色不求菩提。乃至色法性不求菩提。色不得菩提。乃至色法性亦不得菩提。文殊師利言。于意雲何。受想行識求菩提。乃至識法性求菩提耶。識得菩提。乃至識法性得菩提耶。答言不也文殊師利。受想行識不求菩提。乃至識法性不求菩提。識不得菩提。乃至識法性不得菩提。文殊師利言。于意雲何。離于五蘊。有我我所耶。答言不也。文殊師利言。如是如是。善男子。更以何法而求菩提及得菩提。師子勇猛言。文殊師利仁者所言衆皆誠信。而今乃說不求菩提不得菩提。新發意菩薩聞此所說。必生驚怖。文殊師利言。善男子。一切諸法無有驚怖。于實際中亦無驚怖。如來爲于無驚怖者而演說法。若驚怖者彼即生厭。若生厭者彼則離欲。若離欲者彼則解脫。若解脫者則無菩提。若無菩提是則無住。彼若無住是即無去。若無有去是則無來則無願求。若無願求則不退轉。若不退轉則爲退轉。退轉何法。所謂執我衆生命者及福伽羅。若斷若常取相分別悉皆退轉。彼若退轉則不退轉。不退何法。謂空無相無願實際。及諸佛法皆不退轉。何謂佛法。謂不離不著及無所緣。無入無出無有所行。亦無表示。但有其名。空無有生。無去無來。無染無淨。無塵離塵。無我無分別。無和合無執取。平等無違。是爲佛法。善男子。此諸佛法。非法非非法。何以故。以諸佛法無生處故。故彼新發意菩薩聞此說已。若生驚怖速得菩提。若起分別作如是念。而今我等所成菩提。隨有發心住于現證。乃得菩提。若不發心終不能得。如是分別皆不生故。菩提及心俱不可得。不可得故則無分別。若無分別則無現證。何以故。現證所因不可得故。善男子。于意雲何。虛空可得菩提耶。答言不也。又言。善男子。如來豈不證一切法同虛空耶。答言如是如是。又言。善男子。如虛空菩提亦爾。如菩提虛空亦然。虛空菩提無二無別。若菩薩知此平等。則無有知亦無不知亦無不見。說此法時一萬四千比丘盡諸有漏心得解脫。十二那由他比丘遠塵離垢于諸法中得法眼淨九萬六千衆生發菩提心。五萬二千菩薩得無生忍。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白文殊師利言。仁者發菩提心來爲幾時耶。文殊師利言。止善男子。莫生妄念。若有于無生法中。說如是言。我發菩提心。我行菩提行。爲大邪見。善男子。我都不見有心發向菩提。以不見心及菩提故。是故無發。師子勇猛言。文殊師利。都不見心。是何句義。文殊師利言。善男子。是都不見說名平等。又問雲何說爲平等。答言善男子。如是平等以種種性皆無所有。彼彼諸法一味故說。一味說者。所謂離故無染無淨。不斷不常。不生不滅。無我無受。不取不舍。如是說法不念我說亦無分別。善男子。于此平等法中。了知修行。是名平等。複次善男子。若菩薩入此平等。都不見有種種界若一若多。于平等中不見平等。于相違中不見相違。以彼本來性清淨故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白佛言。世尊。此文殊師利不肯自說發心久近。此諸大衆皆樂欲聞。佛言。善男子。文殊師利是甚深忍者。于甚深忍中菩提及心皆不可得。以不可得是故不說。然善男子。我今當說文殊師利發心久近。善男子。過去久遠過七十萬阿僧祇恒河沙劫。有佛名雷音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于世。在于東方。去此過七十二那由他佛刹。有世界名無生。彼雷音如來于中說法。諸聲聞衆。有八十四億那由他。諸菩薩衆二倍過前。善男子。彼時有王名曰普覆。七寶具足王四天下。正法理化爲法輪王。而于八萬四千歲中。以衣服飲食宮殿臺觀僮仆給侍一一殊妙。恭敬供養雷音如來及諸菩薩聲聞大衆。其王親族中宮婇女王子大臣。唯務供養余無所作。雖經多歲初無疲倦。過是已後。其王獨在靜處思惟。我今已集廣大善根。而猶未定所回向處。爲求帝釋大梵天王轉輪王耶。爲求聲聞辟支佛耶。作是念已。空中諸天告言。大王勿起如是狹劣之心。何以故。王之所集福德甚多。當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善男子。時普覆王。聞是語已。歡喜念言。我今于此決定不退。何以故。天知我心而來告我。善男子。爾時彼王。與諸大衆八十億那由他百千衆生。往詣雷音佛所。頂禮雙足。右繞七匝。曲躬恭敬。合掌向佛。而說頌曰
我今問最勝 願當爲我說
雲何得成就 最上人中尊
世間所依止 我已廣供養
以不決定心 未知回向處
已修廣大福 當何所回向
爲求梵天位 帝釋轉輪王
爲求于聲聞 及以辟支佛
我發此念時 空中天告我
大王汝勿起 狹劣回向心
爲一切衆生 當興廣大願
利益世間故 應發菩提心
我今請世尊 于法自在者
願說菩提心 發起之方便
發菩提心已 當得如牟尼
唯願兩足尊 爲我具宣說
爾時雷音如來。爲普覆王。而說頌曰
大王汝谛聽 我當次第說
一切因緣法 隨根欲所行
如其所有願 得如是果報
我亦于往昔 發起菩提心
爲諸衆生故 願當作利益
如我所作願 如昔所發心
得不退菩提 意願速圓滿
大王應堅固 修習于諸行
汝當得廣大 無上佛菩提
時普覆王。聞佛所說。歡喜踴躍。得未曾有于衆會前。大師子吼。而說頌曰
今對一切衆 發大菩提心
爲一一衆生 誓盡未來際
受無量生死 而作大饒益
備修菩薩行 救諸衆生苦
從今若違誓 起于貪欲心
及悭嫉怨恨 則诳十方佛
又我從今日 乃至成菩提
常當學諸佛 修行于梵行
隨順淨戒律 遠離諸過咎
又我于菩提 亦不願速證
當盡未來際 廣利諸群生
嚴淨諸佛刹 無量不思議
當令我名號 普聞十方界
我今自授記 決定當成佛
志樂勝清淨 于此固無疑
我當淨叁業 不令起諸惡
我以此真實 成佛人中尊
若此心真實 地當六種動
若我語誠谛 無有虛妄者
當使虛空中 音樂自然奏
若我無谄曲 及以怨恨心
由此真實故 當雨曼陀花
時普覆王。說此頌已。心誠實故。十方億刹六種震動。于虛空中奏諸音樂。雨曼陀羅花。時二十億衆生隨從王者。皆大歡喜而自慶言。我等當得最上菩提。即學彼王發菩提心。佛告大衆。爾時普覆王者。豈異人乎。今文殊師利菩薩是也。彼于往昔過七十萬阿僧祇恒河沙劫。初發菩提之心。次過六十四恒河沙劫。得無生法忍。能具足菩薩十地如來十力。佛地諸法悉皆圓滿。而未曾起一念之心。我當得佛。善男子。爾時二十億衆生隨逐彼王。于雷音佛所發菩提心者。皆由文殊師利勸發。令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今並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轉大法輪。作佛事已。而般涅槃。文殊師利。皆悉供養彼諸如來。亦皆護持彼諸佛法。唯有一佛號地持山。在此下方過四十恒河沙刹土。其佛世界名曰地持。亦有無數諸聲聞衆。佛壽無量于今現在。說此文殊師利宿緣之時。衆中七千衆生。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大寶積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61】個分章。